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疾病与健康 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8.04 MB
- 文档页数:75
第一章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概况第一节国际疾病分类简介一、ICD的发展史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全称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国际统计分类手册”,简称ICD。
国际疾病分类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的补充、完善,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卫生信息标准分类。
1990年,由耶克.贝蒂荣(Jacques Bertillon,1851-1922,原译名伯蒂隆)主持,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死因分类修订会议。
经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修订,通过了一个包括179组死因的详细分类和一个包含35组死因的简略分类,这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的第一个版本。
此后,每隔10年左右,由法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主持了10次对ICD的国家修订会议,以补充和完善ICD的内容。
1948年举行的第六次ICD国际修订会议,标志着国际生命统计和卫生统计的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会议批准并通过了可同时用于死因分类和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对疾病分类的综合性类目表,明确提出使用“根本死亡原因”、“国际死亡医学证明书”基本格式和确定死因规则及注释的要求,使ICD成为对疾病或死因进行分类的国际标准。
1975年举行的第九次ICD国际修订会议上,对ICD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补充和修改,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我国自1981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来即开始了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的工作,并于1987年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类。
1993年5月,国际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等效采用ICD-9编制“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的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律化的轨道。
二.ICD-10简介国际疾病分类ICD,自1975年第九版出版至1994年ICD-10三卷书的编辑完成,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
社区护理学分章节复习题(答案)第一章社区卫生服务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概述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 A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是 p29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护理院C.保健站D.老人院( C )2、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是 p27A.社区居民 B.社区护士 C.全科医师 D.社区管理人员(ABC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功能有 P30A.提供急诊服务B.提供会诊服务C.提供转诊服务D.提供疑难病症(ABCDE)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功能有 P30A.业务技术的指导B.提供精神卫生服务C.提供心理卫生服务D.开展计划生育咨询 E.建立卫生服务考核办法(ABCD )5、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包括 P30A.老年人 B.残疾人 C.重症病人 D.慢性病人E.疑难病人( BCDE)6、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包括 p27A.高效B.经济C.方便D.综合E.连续( C )7、精神病人管理和转诊服务属于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任务中的p28A.社区预防B.社区保健C.社区医疗D.社区康复( C )8、属于社区医疗服务内容的是 p28A艾滋病的预防 B.孕期保健 C.精神病病人的管理 D.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治疗 E.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B )9、男性,39岁,无不良嗜好。
近期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但经常感到疲惫、体力下降。
以上资料显示其健康状态属于 p28A.健康 B.亚健康 C.高危 D.患病二、填空1、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分为:个人、家庭和社区3个层面。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的健康状态可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病人。
p28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可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部分。
p283、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包括行政管理组织、业务指导组织、服务机构 3个部分。
p284、高危人群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p285、社区卫生服务以__全科医师__为骨干。
2024年健康管理师理论考试100题及答案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健康管理主要目标的是()。
A.完善健康和福利,减少健康危险因素B.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易患疾病早期诊断C.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D.增加临床效用效率,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疾病E.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理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目标包括:①完善健康和福利;②减少疾病危险因素;③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④易患疾病早期诊断;⑤增加临床效用效率;⑥避免可以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⑦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⑧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C 选项为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不是健康管理的内容,因此C选项错误。
2.李先生,50岁,已婚,经商。
身高180cm,体重100kg,血压160/92mmHg,总胆固醇7.8mmol/L,饮食偏咸,爱吃油条,油炸食品,红烧肉等,烟龄三十余年,喜欢喝酒经常应酬,热爱户外运动。
最近生意竞争激烈感觉心理压力大,无其他病史。
对李先生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预测,他应该注意的易患疾病不包括()。
A.COPDB.糖尿病C.脑卒中D.冠心病E.精神分裂症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四章常见慢性病。
根据该患者身高和体重计算其BMI为30.9kg/m²,属于肥胖;血压160/92mmHg属于2级高血压,总胆固醇正常值是<5.2mmol/L,本题总胆固醇7.8mmol/L偏高,饮食偏咸,爱吃油条,油炸食品,红烧肉等,喜欢喝酒,提示其患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风险较高;烟龄30余年,提示其患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较高。
虽然该患者最近生意竞争激烈,感觉心理压力大,但不一定会患精神分裂症。
3.一般情况下,病人应该选择的首诊医院是()。
A.大医院B.专科医院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D.教学医院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二章健康信息学第三节居民健康档案概述。
第一节健康健康是与人有关的事,其定义与人对健康的认知密切相关。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微观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是一种传统的生物个体健康观。
此概念是对健康的消极定义,因为它没有真正回答健康的实质,也没有说明健康的特征,而是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
显然,这对于人们认识健康、研究健康、谋求健康,都没有实际意义。
(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此定义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认识健康。
但必须注意,虽然健康的身体会给人带来舒适,拥有健康身体的生活较之不健康身体的生活更为舒适和愉快。
但是,健康并不等于舒适,例如使用某些药物(如吗啡)后,能给身体带来暂时的舒适,但成瘾后则会从根本上破坏人的健康。
(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此定义虽然古老,但它抓住了健康的重要特征,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人通过其各种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或平衡而生存。
人体各部位功能如何,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但这一定义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与上述健康定义相比,此定义增加了人的精神、心理层面,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只是躯体的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
这个健康定义比前者又进了一步,但它仍欠全面,只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健康,而没有把健康置人人类生活的广阔背景中,忽视了人的社会适应性。
2.健康的宏观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赢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再次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简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长春市,130021) 饶明俐一、编写背景及原则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立(2002.7.7)。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
3、编写原则: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以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成。
二、内容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6%。
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建议:(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 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状况指标不包括()。
A.婴儿死亡率B.产妇死亡率C.传染病死亡率D.儿童死亡率E.期望寿命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状况指标有:①儿童营养状况及发育;②婴儿死亡率;③幼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④平均期望寿命;⑤孕产妇死亡率;⑥总死亡率和疾病死亡率、发病率、伤残率等。
故此题选C。
2.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中第二步应开展()。
A.健康状况的检测和信息采集B.对个体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C.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D.选择和购买健康保险E.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①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②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③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故此题选C。
3.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对象包括()。
A.群体B.健康者C.个体和群体D.个体E.患者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
健康管理服务领域中的管理可看作是以改善个人和群体健康状态以达到最大健康效益的过程;健康评估和风险干预的结果也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和健康需求。
健康管理工作不仅针对个人,也针对群体。
4.收集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是()。
A.收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监测B.健康危险因素评价C.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D.制定量化的改善目标及行动计划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①了解掌握健康(健康信息的检测收集);②关心评价健康(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健康评价);③改善促进健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信息的收集为以下的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附全文2016年10月25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序言第一篇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第二章战略主题第三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第四章加强健康教育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第七章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第八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第十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一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第十二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十四章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第十八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第十九章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第二十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第二十一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二十二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第二十三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第二十四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第二十六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第二十八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十九章做好实施监测序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下篇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
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
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
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sub-health状态,它至少包含着三个相区别而延续的过程:①心身轻度失调状态:即表现为周期性的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纳呆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