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24诗词五首赤壁-部优
- 格式:doc
- 大小:36.17 KB
- 文档页数:4
赤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三.诗题介绍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四.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
五.指导学生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
六.学习诗歌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翻译,指名讲解,师生共同订正。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先请你们来猜一场重要的战役。
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中国的历史,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
这是古代的一场什么战役?赤壁之战2、你能说说到底发生一件怎样的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这场战役的孙吴统帅是谁?周瑜,周公瑾年仅34岁,因成功指挥这场战役而千古留名,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也是历代文学家笔下书写的英雄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中就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字里行间洋溢着苏轼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从容沉稳、运筹帷幄给予高度的赞许。
可是有一位诗人,他却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他就是唐代的杜牧,他是怎样评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牧的《赤壁》。
(二)朗读练习1、请打开书翻到137面,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2、喜不喜欢这样的朗读?为什么?(朗读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学生朗读展示、点评。
5、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利用注释读懂诗的内容,小组合作。
《赤壁》教学设计学写诗歌传承瑰宝——从学写诗歌的角度鉴赏《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本诗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初步了解写诗方法,学写七言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思,背诵此诗。
2.难点:把握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播放“火烧赤壁”片段思考:1.这是什么战争?从哪里看出来?2.此战的地点是哪里?战争双方是谁?结局如何?胜方取胜关键是什么?此战意义是什么?3.此战的头号风云人物是谁?目的:1.理出局势: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2.理出关键人物:周瑜、曹操3.理出以少胜多的关键:火攻明确:1.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2.取胜的关键是借助东南风火攻,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3.周瑜(二)板书课题《赤壁》,解题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读顺1.自由读要求:琢磨字音、节奏、语气2.指名读,并且说出这样读的理由3.指名点评同学的朗读。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基调三、读通1.自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2.问:读懂了吗?3.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四、读懂(一)学诗领悟一:联想丰富1.这首诗开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将它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的?有什么作用?不起眼的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与赤壁之战有联系——与赤壁之战风云人物曹操、周瑜有联系——周瑜赢了赤壁之战,与什么有联系?东风。
2.联想是为后文抒怀(或议论)作铺垫。
《赤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反面落笔、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导入。
询问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来完成自主预习单第一项,简介“赤壁之战”。
教师明确: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在唐朝,有一位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2.作者及作品简介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二项——作者简介
教师明确: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诵读诗歌
聆听音频,听清字音和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同学自由读书;同学个体展示;学生齐读。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4.解释诗词大意
同学们个体展示预习成果,完成自主学习单第三项。
教师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③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学生讨论探究,组内发言,组外评价。
教师明确答案。
)
6.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
“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