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铁矿地质特征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分析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2二、矿区地质特征2 1.矿体特征 2 2.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 2三、控矿因素分析31.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32.接触带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33.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及不同方向褶皱构造与接触带交接关系对矿化的控矿作用 34.岩浆岩冷凝裂隙与矿化的关系 45.成矿前及成矿时的断裂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4四、结论4五、参考资料4一、区域地质概况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
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
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二、矿区地质特征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均已变质成大理岩。
本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构造形迹普遍发育,尤其是褶皱变形和褶皱叠加作用明显,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
米易县潘家田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简述张金秀(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研究区内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属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钒钛磁铁矿工业矿体主要集中于辉石岩相带,构成辉石岩含矿层,以辉石岩相带中上部矿石为佳(夹石少,TFe品位高);次为辉长岩相带,矿体位于辉长岩相带底部,构成辉长岩含矿层。
围岩与夹石多为辉长岩、辉石岩,矿体与夹石的界线不明显,围岩及夹石的矿物成分与矿石矿物成分基本相同。
关键字:潘家田;铁矿;勘探;矿床地质特征1.区域地质概况1.1地层。
研究区地层出露主要有太古界垭口群马脖子组(Arykm)的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变粒岩、浅粒岩。
元古界米易群潘家田组(Pt1myp)、纸房沟组(Pt1myz)和安宁村组(Pt1mya)的片岩、变粒岩、大理岩、角闪岩等,回箐沟群小坪子组(Pt1hqx)和黄家山组(Pt1hqh)的变质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岩屑凝灰岩、千枚岩、板岩、白云质大理岩等。
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
三叠系白果湾群(T3-J1bg)的砂岩、泥岩、页岩、砾岩等。
侏罗系(J2y)的砂岩、泥岩、页岩等。
第四系以残坡积松散堆积层为主。
1.2构造。
工作区位于昔格达与安宁河两大断裂所夹“地块”内,南北向的压扭性断裂多次活动的区域构造背景,使本区经受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构造形迹广泛发育。
区内褶皱、断层较发育,为矿液的运移流通提供了通道,为矿质的沉淀富集提供了容矿空间,因此区内构造对成矿非常有利。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
研究区主要见有含钒钛磁铁矿基性-超基性岩(辉长-辉石岩)、正长岩-辉石正长岩及各类基性、碱性岩脉。
2.矿床地质特征2.1概述。
潘家田研究区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属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自上而下岩体基性程度增高,岩石的颜色由浅变深,矿石由贫变富。
岩体可划分为辉长岩、辉石岩两个岩相带,岩体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岩层与矿体(层)、夹石与矿石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只是含铁量程度不同而已。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1.矿床特征该矿区铁矿体赋存于上太古界石咀亚群金岗库组含铁岩系地层中,为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
呈微波状产出,产状较稳定。
铁矿体形态分布受地层层位控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金岗库组(W1j)地层厚997m,下部以角闪质岩石夹磁铁石英岩为主,由黑云变粒岩、二云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夹1-4层磁铁石英岩等组成;上部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含榴黑云变粒岩、二云二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及二云斜长片麻岩。
另有不稳定的阳起石片岩、二云片岩、含榴黑云石英片岩和角闪磁铁石英岩。
1.1矿体特征该铁矿区现有6条铁矿体,编号分别为Ⅱ、Ⅲ、Ⅳ、Ⅴ、Ⅵ、Ⅶ,矿体总体走向北东70-80°,倾向南或北,倾角60-85°。
局部直立或小于60°。
矿区东西两段呈单斜产出,中段矿体构成向斜。
单矿体走向长100-2300m,厚度2.70-31.05m,一般5-10m左右。
以Ⅴ号矿体为主矿体,Ⅲ号矿体次之,其它矿体为小矿体。
矿区累计查明122b+333资源储量3291.01万吨,现保有122b+333资源储量2735.44万吨,TFe平均品位31.14%,mFe平均品位22.14%。
现将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Ⅱ号矿体:位于矿区的西部复式向斜南翼。
矿体总长1755m,其中本矿区内770m。
Ⅲ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中东部,为中段复式向斜北翼矿体,与南翼Ⅴ号矿体对称。
与Ⅱ号矿体的东部相距800m;南距Ⅶ号矿体100m。
Ⅳ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东部,处于复式向斜南翼,由于云雾沟断层左行扭动,矿体向北错移。
Ⅳ号矿体西距Ⅲ号矿体460m,北距Ⅷ号矿体70m。
Ⅴ号矿体:位于矿区的南部,为本矿区主要矿体,Ⅴ号矿体北距Ⅵ号矿体70m。
矿体长1995m。
Ⅵ号矿体:位于矿区的偏东部,构造上处于向斜南翼,与北翼Ⅶ号矿体相对称。
Ⅵ号矿体北距Ⅶ号矿体40m,南距Ⅴ号矿体25-75m。
Ⅶ号矿体:分布于矿区的偏东部,构造上处于复式向斜北翼近轴部。
57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缅甸掸邦某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李 刚,杨文金,李江博,郭忠正(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矿区位于中国著名三江成矿带,构造位置上相当于昌宁—澜沧复背斜(Ⅲ1)构造单元褶皱带南延部份,为长期多旋回发展的优地槽褶皱带。
成矿带内寻找与元古界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控制的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铁矿;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成矿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7-0057-2收稿日期:2019-07作者简介:李刚,男,生于1984年,吉林长岭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及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据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将缅甸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4个南北向部分,即若开海岸带、印缅褶皱带、内缅甸盆地和中缅山脉,从西到东,分别对应于缅甸的4个南北向线形地貌区,即若开海岸带、印缅山脉、中央新生代盆地和东部高地。
在东部高地和中央新生代盆地之间,发育有缅甸著名的区域大断裂—实皆断裂带。
本次矿区处在东部高地东侧的中缅接触地段[1]。
中国—缅甸山脉(克钦邦—掸邦—丹那沙林高地)是缅甸最大的构造单元,占据了缅甸的东部地区。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坚硬的、局部低变质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缅甸—马来地槽沉积物,它的底层是由抹谷岩系段的前寒武纪结晶岩石和前—晚寒武纪的Chaung Magyi 群构成的。
白垩纪沉积物主要存在于此构造域的西部,而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层序则围绕它的西部边缘区块分布和形成了山间盆地的充填物。
火成岩以各种不同年代的酸性和基性侵入岩以及酸性、中性和基性喷出岩为代表。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时代为寒武纪(∈)的沉积岩(缅方称Molohein 组)。
岩性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倾向在270°~310°,地层倾角有变化,倾角32°~55°。
河南省方城县长板庵铁矿(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引言:该区位于豫西南主要成矿带,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类型多样,是河南省重要的矿产地之一。
区内赋存超贫磁铁矿的岩层普遍发育,显示出巨大的成矿规模和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位于华北古板块与秦岭造山带接触带的南侧,属秦岭造山带的北缘,区域上分布的前中生代地层以栾川—维摩寺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分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南地层分区的卢氏—栾川小区和北秦岭地层分区的南召小区,本区属南召小区。
区内地层由新到老有:1.1中元古界高山河组(Pt2g):分布于方城县大晒山—水塔寺—拐河—蛤蟆洞一线及刘营等地,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该套地层在方城牡丹垛—西大山一带构成牡丹垛背斜核部,在拐河东南由于断层切割,呈岩片出现,西端与下伏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断层接触,南侧西部被早白垩世交口序列二长花岗岩侵入,东部与栾川群三川组,南泥湖组断层接触,北侧与上覆官道口群平行不整合(局部为断层)接触,在刘营西不整合于中元古代王家营片麻状黑云正长花岗岩单元之上。
为一套浅变质岩石组合,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变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变斑状石英绢云片岩,测区内岩性稳定,厚度变化较大。
1.2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未分组(Pt2gn):分布于方城县水塔寺、闫家庄、牡丹山、拐河东长岭一线及方城县大花尖、柴营东等地,在牡丹山一带构成牡丹垛背斜两翼,南翼因断层破坏出露不全,北翼出露较宽,下与高山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北侧被栾川群三川组平行不整合其上;在大花尖一带,南侧被三川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北侧与中元古代王家营片麻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单元断层接触。
该群为一套碳酸盐岩组合,岩性以条纹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含滑石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夹滑石片岩,以含滑石、硅质条纹条带发育为特征,大理岩中产叠层石。
在区域上岩性稳定,厚度因地而异,方城柳湾一带厚477.42m,以条纹条带白云石大理岩为特征,中部夹滑石片岩,东西延伸稳定,局部可作滑石矿开采,大理岩中偶见大型包心菜叠层石。
060地质勘探DI ZHI KAN TAN1 引言尖山铁矿地处吕梁块隆关帝山穹状隆起的中北段,宁武—静乐盆地的西北缘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尖山铁矿是一个大型的石英型磁铁矿铁矿床,矿床产于尖山向斜中。
矿床在平面上呈层状、似层状及由多条平行的分层组成的条带状产出,在剖面上呈槽厚翼薄略微不对称的向斜产出。
根据矿层地表和深部的出露间距及相互关系,将矿体分为2层,位于下部的矿层为I 号矿体,位于上部的矿层为Ⅱ号矿体。
为系统查明尖山铁矿矿体地质特征及矿石物质组成,对区内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
2 区域地质背景尖山铁矿位于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处于静乐盆地西南缘的一个向斜部位,全矿区主要由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尖山矿区在这组背向斜之间及其附近,发育在五条次一级的断层。
断层倾角陡65-85°,破碎带宽度小,未直接构成滑面,但切割坡体,个别构成滑体的边界条件。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由老至新有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
3 矿体地质特征矿区含矿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主要岩性由斜长角闪片岩、绿泥角闪片岩、铁闪片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矿层)、炭质片岩等组成。
尖山铁矿床含铁矿层为一向斜构造,两翼矿层向内倾,深部相连,形成向斜轴部。
矿体由N W 向S E 倾伏,倾伏角近30°。
矿体北西部埋藏浅,南东部埋藏深。
在112线,矿体核部埋深达480m。
矿体总体走向为115°,78线之后转为90°,南翼倾向NNE,倾角较陡,多在63-82°之间,北翼倾向SSW,倾角较缓,一般在45-60°之间。
矿体总长约3200m。
矿体空间形态如图1所示。
尖山铁矿分布有2条矿体,即I、Ⅱ号矿体。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于尖山向斜两翼或核部,沿走向、倾向具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现象。
矿体走向为115°,78线之后转为90°,南翼倾向北北东,倾角较陡,多在63-82°之间,北翼倾向南南西,倾角较缓,一般在45-60°之间。
关于新疆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研讨摘要:本文重点对新疆某铁矿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对该矿的成矿条件进行研讨。
以期为该矿床以及本区域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疆;铁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某铁矿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属于沙漠边缘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1048~1073m,产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下亚组、中泥盆统蕴都喀拉组(D2yd);区内侵入岩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测区中部;构造较发育,在该区起着控矿和容矿作用;铁矿类型属热液型,富集不均匀。
1成矿地质背景新疆某铁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缝合带西段,卡拉麦里强应变构造带北部,区内构造发育,主要构造走向为210°~310°,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广泛发育的蚀变矿化现象、多种多样的矿化类型、多矿种资源的共存伴生及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都预示该区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喀木斯特地区地域广阔,成矿条件优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火山岩地层、深大断裂、次级断裂发育。
区域上具有较好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域已发现了多处金、铬、铁矿点。
2矿床地质特征2.1围岩蚀变区内围岩蚀变普遍,属区域变质蚀变类型和裂隙式热液蚀变类型2种。
区域变质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白云石化等,裂隙式热液蚀变主要分布在含矿带中及两侧,有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毒砂、黄铁矿化等。
围岩蚀变引起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蚀变没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往往在破碎带的两侧或一侧和矿脉中同时出现,与正常围岩呈渐变关系。
金矿化与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关系密切,对金矿体的形成与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白云石化、绿泥石化与金成矿关系不大。
其中:①硅化。
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呈脉状和不规则透镜状、细脉状、网脉状在矿区广泛分布。
②黄铁矿化。
黄铁矿化在矿区分布广泛,共分为2个期次,第1期黄铁矿化分布面积广、晶形完整且颗粒较大,第2期黄铁矿化主要呈浸染状、细脉状赋存于灰白色石英脉中。
龙桥铁矿地质报告1. 引言龙桥铁矿位于中国某地,是一个重要的铁矿资源。
本报告将对龙桥铁矿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以提供相关决策者对该矿床的更深入了解。
2. 地质背景龙桥铁矿位于某山脉中,地质构造复杂。
该区域经历了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和变动,形成了丰富的铁矿资源。
经过初步勘探和采矿活动,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铁矿石。
3. 矿床类型龙桥铁矿属于磁性铁矿石矿床。
磁性铁矿石矿床是指含有磁性铁矿石矿石的地质构造。
经过地质勘探和采样测试,确认了矿石的类型和含量。
4. 地质特征龙桥铁矿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矿床纵向延伸较长,呈东西向展布; - 矿体呈层状结构,沉积岩性质明显; - 矿体中存在着一定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 矿体与周边地层存在较明显的接触。
5. 矿石成分经过化学分析,龙桥铁矿矿石的主要成分为含铁化合物,其中铁含量较高,约占总质量的80%以上。
此外,还存在少量的硅、锰、铝等元素。
6. 矿石赋存形式龙桥铁矿的矿石主要以矿体层状赋存的形式存在。
矿体与周边的沉积岩层有着较好的接触,矿石赋存较为集中。
7. 矿石开采方法针对龙桥铁矿的地质特征和矿石赋存形式,可以采取以下开采方法: - 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通过爆破和挖掘将矿石从地下露天开采出来; - 结合地质勘探和地质剖面分析,确定开采的最佳方向和深度; - 结合地质调查和采样测试,确定开采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8.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龙桥铁矿的开采活动,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评价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矿石开采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开采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情况; - 开采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相关防控措施。
9. 结论龙桥铁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铁矿床,具有较好的开采潜力。
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为矿山的规划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并在开采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 参考文献[1] 作者1,文章1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码; [2] 作者2,文章2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码; [3] 作者3,文章3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码。
61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安徽省天长市某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王 莎1,2,梅小元2(1.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安徽 合肥 233000;2.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安徽 蚌埠 233040)摘 要:矿区位于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中生代燕山期的中期中酸性岩浆岩与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接触处的外接触带附近,矿石自然类型属磁铁矿型,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矿床。
关键词:铁矿;地质特征;断裂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5-0061-2 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王莎,女,生于1990年,汉族,湖北仙桃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矿产勘查。
铁矿是钢铁生产的基础,目前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在抵御工业风险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
安徽省天长市矿产勘查工作重点在石油和铁矿。
矿区位于天长市金集镇,在20世纪初,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在该区附近开展小面积物探地磁工作,圈出2个单独异常,发现3层火山岩体和磁铁矿化。
经收集矿区的地质勘查资料,共计施工钻孔6个,共计钻进980.85米,取样70余件,投入勘查费用一百多万元,大致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赋存状况,矿石物质组份、结构及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其中有1个孔见有3.82米厚度的磁铁矿。
通过钻探验证工作,于磁法化极异常CY-1处发现磁铁矿体,TFe 品位在20.65%-22.88%,说明区域具有一定的磁铁矿找矿前景[1]。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该区地处扬子准地台(Ⅰ),下扬子台坳(Ⅱ),沿江拱断褶带(Ⅲ)北端,西临滁河陷褶断带,东依苏北断拗盆地,处于滁巢陷断褶束东北之结合部位。
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滁巢构造形迹,主要褶皱构造有冶山-汤泉复式背斜。
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发育,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铁矿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包括了多种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如磁铁矿、赤铁矿和褐铁矿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铁矿床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下面将以此为主线进行阐述。
1. 磁铁矿型铁矿床磁铁矿型铁矿床是中国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其主要成矿岩石为长英质岩石。
磁铁矿通常出现在深部地质结构复杂的区域。
这种铁矿床的地层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常常与脉状矿体及矿脉结构有关。
这些矿脉、矿体呈伞形、漏斗形、钻孔形状,铁矿石含量在30%以上,磁性极强,可用磁力选别。
2. 赤铁矿型铁矿床赤铁矿型铁矿床主要成矿岩石是变质岩或沉积岩,分布广泛,如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
这种铁矿床通常与变形、变质有关,形成方式多样,如板状、块状、层状、砂岩状、矿脉状等,其中板状铁矿床最为常见。
赤铁矿型铁矿床中赤铁矿含量较高,矿石品位一般为30%左右。
3. 褐铁矿型铁矿床褐铁矿型铁矿床主要成矿岩石是火山岩和沉积岩,由火山岩相和轻变质相构成。
其中火山岩相的褐铁矿床多位于太行山和阜阳地区,轻变质相的褐铁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
这种铁矿床矿体形态多样,有层状、叠层状、似层状、斑状、散状等,矿石的品位一般不高,一般在20%以下。
综合以上几种铁矿床类型,可以发现中国的铁矿床类型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在矿床开发利用中对不同的铁矿床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好的开采效果。
同时,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不同铁矿床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提高铁矿石产出和品质,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铁矿石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原铁矿石产量为1.1亿吨左右,为全球总量的50%左右。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铁矿石进口大国,2020年全年进口铁矿石亿吨,而出口仅为3.02万吨。
以下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 原铁矿石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原铁矿石的产量一直都在世界领先地位。
某铁矿地质特征概述
摘要:该铁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根据其分布、形态、产状、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等确定其成因基本属岩浆分凝-贯入型(大庙式)铁矿床类型,并迭加有混合岩化的热变质交代。
关键词:矿产资源;铁矿;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
该铁矿区位于内蒙古某地。
面积约为2km2。
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内蒙地轴西端的阿拉善地块,其东与鄂尔多斯西缘带(贺兰山台向斜)毗邻。
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控制。
矿区地表几乎全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出露有第三系。
地层有前震旦系哈乌拉组下亚组(AnZh1)混合花岗岩、条痕状混合岩,夹有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透辉角闪岩、角闪磁铁透辉岩、透辉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磁铁透辉角闪岩、磁铁角闪岩、黑云透辉角闪岩、磁铁石英岩、花岗岩、混染岩等,白垩系下统固阳组(K1g)浅红、灰绿色含砂泥砾岩,第三系渐新统(E3)砖红、浅褐红色含砂泥岩,第四系上更新统吉兰泰组(Q3j)浅红、砖红色含砂砾粘土层或砂土层和全新统(Q4)风成砂。
含矿岩系为一套混合岩化程度较高的中、深区域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次为斜长角闪岩、透辉角闪岩、混染岩等。
岩石混合岩化程度较高,沉积特征已不明显。
主要构造线方向近于东西,岩系向北倾斜,倾角40°-70°不等。
该岩系地质时代久远,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破碎带较为普遍,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岩系产状变化大,褶皱构造亦较为发育。
矿区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和基性岩两类。
2矿体的分布、规模与形态、产状
磁铁矿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哈乌拉组下亚组中,含矿岩系为一套混合岩化程度较高的中、深区域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次为斜长角闪岩、透辉角闪岩、混染岩及磁铁矿体等。
目前共发现19个矿体,其中编号矿体16个。
矿体呈向北倾的透镜状、扁豆状、似脉状,成群出现,雁行排列并向深部侧伏。
矿体倾角在40°-70°之间,单个矿体在倾向上的延伸长度在80-245米(见附表),虽然单个矿体规模都不太大,但在倾向和走向上都显现出相互叠加、交替出现的特点。
3矿体的物质成分与特征
3.1矿体的物质成分
矿石主要有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假象磁铁矿)、钛铁矿、黄铜矿、针铁矿等矿物组成。
3.2主要矿石矿物特征
磁铁矿:呈他形晶,少数呈半自形晶,多有不同程度的碎裂,粒度大小不等,集合体粒度大者达几毫米,局部可达十几毫米。
有的磁铁矿呈浸染状、细脉状分布。
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晶粒状,多呈浸染状或细脉状分布,有的交代磁铁矿,有的在黄铁矿中见有磁铁矿的包体。
赤铁矿:呈细小磷片状,多与金云母等脉石矿物伴生。
假象赤铁矿(假象磁铁矿):交代磁铁矿或充填于磁铁矿碎块中,多呈斑块状、补丁状。
3.3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石的含铁量总体不太高,属中低品位矿石。
各矿体全铁(TFe)含量一般在25.62-43.50%之间,平均为34.74%,局部高达50-60%。
磁性铁(mFe)含量在18.65-35.77%之间,平均为29.28%。
主要元素有Fe、Si、Al、Ca、Mg、Ba、Ti、Mn等,常见元素有B、Pb、Sn、Cr、Ni、V、Cu、Zr、Zn、Co、Sr、Mo 等,不常见元素有Be、Ag、Ge、Y、Yb、Sb、W等。
未发现可综合利用的矿产,其含量较高者V2O5含量在0.0050-0.013%之间,Co含量在0.0025-0.010%之间,都达不到铁矿石中伴生组分评价的最低要求(V2O5≥0.15%,Co≥0.02%)。
4矿石类型、品级
4.1按照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本矿床的铁矿石类型为磁铁矿石。
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有的矿石中有假象赤铁矿或假象磁铁矿,黄铁矿含量极不均匀、局部含量较高,钛铁矿、针铁矿含量甚少。
4.2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的种类,可分为石英型、闪石型、辉石型、斜长石型四个类型,此外还有以金云母、重晶石、方解石为主要脉石矿物的矿石。
4.3按矿石的结构构造,铁矿石可分为浸染状、条纹-条带状和致密块状三种矿石类型,
4.4 矿石品级
矿区内铁矿石总体看全铁(TFe)含量较低,属需要选矿的铁矿石。
本矿区TFe为34.74%,mFe为29.28%,mFe/TFe为84.28%,属弱磁性铁矿石,接近于磁性铁矿石(mFe/TFe≥85%)。
5矿床成因
该铁矿多与透辉角闪岩等基性岩共生;矿体形态不规则,一般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似脉状,成群出现,分枝复合或膨缩尖灭,雁行排列并向深部侧伏;矿石的结构构造为致密、浸染状,由于后期热变质及岩浆作用,矿物成分增加有针铁矿、斑铜矿、黄铜矿,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纤闪石、黑云母、重晶石、锆石、绿泥石、金云母、滑石等,有的原岩为透辉角闪岩或橄榄透辉石岩,但其矿化不甚连续,品位分布为较均匀,ω(TFe)平均为20-45%。
矿物多次交代现象较明显,与矿床本身产于早期的辉长-角闪岩体内,后期花岗岩化使基性岩呈残留体状,在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作区域定向产出,又被晚期含矿热液交代有关。
该铁矿基本属岩浆分凝-贯入型(大庙式)铁矿床类型,并迭加有混合岩化的热变质交代。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