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三期标志性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8
创刊词尊敬的各位校友:清风拂柳絮,艳阳暖人心。
由宁夏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宁大校友》带着母校的深深牵挂和诚挚问候,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始建于1958年的宁夏大学,至今已走过了52年不平凡的办学历程。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母校从最初的一所师范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成为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面对全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主动服务社会,把建设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力争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心。
母校今天的发展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凝聚着几代宁大人的智慧和心血,也离不开包括你在内的众多校友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奉献。
校友永远是母校大家庭中的一员。
自从你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大学校园的那天起,便与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不论你身处何方,母校始终珍藏着你的名字,时刻牵挂和关注着你的成长和事业发展。
当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露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母校为你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
母校是广大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
《宁大校友》作为宁夏大学校友会的会刊,是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沟通信息、传递感情的纽带与桥梁。
“同舟共济长天外,与君共邀彩云归”。
《宁大校友》将遵循“服务校友,服务社会,服务母校”的办刊宗旨,积极传递母校信息,报道校友活动,展示校友风采,抒发校友情怀,联络校友感情,凝聚校友力量,共创母校辉煌。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把母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顺祝广大校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宁夏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2010年7月:Noritatsu Tsubaki教授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莘莘学子18全国首届大学生数学竞赛我校学子获佳绩18我校代表队参加“五月的鲜花”演出载誉归来19宁夏大学合唱团再次跻身全国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19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四期团学骨干培训班开班20我校学子首席挺进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竞赛全国总决赛20陈逢干与受助学生座谈会在我校金波湖畔举行荣誉与奖励21田军仓教授荣获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1我校被教育部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1我校2项科研成果荣获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2张卫兵老师获全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2我校13项教学成果获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2王玉炯、田军仓荣获“100位为宁夏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奖23杨金会教授荣获“宁夏青年五四奖章”23宁夏第七届民运会我校独揽珍珠球男女冠军校园简讯校友工作26宁夏大学校友会简介31宁夏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职责31宁夏大学校友服务协会简介32宁夏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33宁夏大学校友会各地、市校友分会陆续成立34宁夏兴尔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元先生访问我校并为我校捐赠30万元35校友工作办公室积极配合学生处做好2010年招生宣传工作校友活动36银川市校友企业进校园招聘会成功举办大校友回访母校37谢应忠副校长率团赴宁夏兴尔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实地考察38校友工作办公室组织银川市工商企业界部分校友赴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考察38宁夏新技术推广站原站长王国强校友向母校捐赠图书校友风采39桃李竞芬芳黄学军、郎伟41打造中国枸杞第一品牌的现代儒商芮利红、刘蕊娟44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芮利红、李彩46从田野上放飞梦想张发军、武平英47史信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童晓燕校友抒怀48腊月,怀念一种花郭文斌49致年长的校友贾羽49还记得那首歌王跃英50不问苍天偏爱谁张娜往事拾零51抚今追昔话宁大蒋正国、蒋正邦53结情校土张奎65难忘的岁月储常林68在银川师专的日子里段闻礼69在创业和改革中前进赵毅72宁大历史上的第一次合校雷天寿附录73建校50周年“建校功勋奖”获得者名单73建校50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名单73建校50周年“杰出校友”名单75宁夏大学50周年校庆单位捐赠名单80宁夏大学50周年校庆个人捐赠名单宁大校友为了积极推进“211工程”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2010年5月5日,宁夏大学中层干部赴福州大学调研培训班开班仪式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行。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简介海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1997被评为海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首批重点学科, 2005年“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海南省教育厅对首批省重点学科的验收, 2008年成为“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的学科, 2010被评为海南省第三批重点学科。
近几年来,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满足国家及海南省的重大需求,成为海南省通信产业、海洋产业及信息智能岛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智库”。
在海洋通信方向、空间通信数据处理与传输、Internet信息检索与传输、网络控制系统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鲜明地学科特色。
1)海洋通信理论与应用方向,在海洋网络与陆地网融合方法和网关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通信理论的空白;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的船舶间宽带移动通信网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2)图像处理与信息检索方向,提出了“基于率失真感兴趣区域编码”和“经验数据分解”算法,有效降低了无失真编码的码率;研制的“高保真大压缩比数据压缩算法”的硬件系统成功地应用在HJ-1号卫星、神州7号载人飞船上;提出了基于多值相关性假设判定的广义信息检索理论,为解决当前网络搜索引擎的主要缺陷奠定了理论基础。
3)网络控制系统方向,提出了两种解决NCS中网络时延“测不准”的新方法,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提出的“新型网络时延补偿算法”简单实用,且易于实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4)嵌入式系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方向,主要研究海洋通信、旅游信息化、热带农业信息采集等应用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架构、中间件技术、智能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及关键技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化作出了前沿性预研。
本学科现有“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海南省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近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毕业生,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目前已成为海南省通信产业、海洋产业及信息智能岛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重点建设简报广西大学XX 2008年12月31日第一期目录“211工程”建设主持常务会议同意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ﻩ1XX2008年第3次例行新闻发布会ﻩ1中央百亿元支持“211工程”三期建设ﻩ2重点学科建设陕西加大高校重点学科投入,从2008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连续投入5年ﻩ2在全国首次开展高校优势与特色学科评选工作ﻩ3重点实验室建设、财部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ﻩ4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末尾淘汰 (5)“省部共建高校研究中心”工作研讨会在我校 (5)工作简讯6主持常务会议同意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会议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1月17日16日主持常务会议,听取“211工程”建设工作汇报。
会议指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我国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会议同意进行“211工程”三期建设,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明确目标,统筹兼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带动我国整体.一要继续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学科建设,使更多的重点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要突出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
三要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四要推进机制创新,创造有利于发挥人才创造性、多出重大成果的条件.五要认真做好建设规划,项目论证和评审,强化稽查和审计,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摘自:XX)XX2008年第3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11工程”十年建设成就及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2008年3月25日2008年3月25日下午15时,XX2008年第3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在XX北楼二层报告厅。
东南大学考研备考建筑学院21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11三期建设项目的名称为“基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城镇建筑学关键科学问题”。
建设目标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追踪国际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城乡建设重大问题,在建筑设计创作、历史地段和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城市和建筑历史研究等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为核心、视野前瞻、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在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办学条件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可比的水平。
学院拥有中国建筑史和建筑设计二门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二门国家级特色专业,承担教育部理工类教学改革课题。
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院同学作品获2011 年国际建协(UIA) 国际学生设计竞赛大奖金银和优秀奖各1项。
学院目前在校的本科生849人,硕士研究生541人,博士研究生178人,连续三年开设海外班。
近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省级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多篇;先后选派70余名博士生出国深造和联合培养,60余名学院毕业生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
在历届全国大学生建筑学设计竞赛和作业评比中成绩均获名列前茅。
构建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_伊莱恩_肖瓦尔特的_女性批评学_研究_詹俊峰(1)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一、导言伊莱恩·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是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她发表了大量女性文学批评著作,其影响力横跨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性主义,对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女性批评学”是伊莱恩·肖瓦尔特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建构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学术成就伊莱恩·肖瓦尔特于1941年1月2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Massachusetts )。
1962年和1964年她先后获得布林莫尔学院(Bryn M awr College )和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 )的本科和硕士学位。
1969年她进入美国唯一的公立作者简介:詹俊峰(1979-),男,华南师范大学讲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本文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GDUFS211-1-005)之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美女作家研究”的中期成果,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1工程”项目资助。
构建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学”研究詹俊峰(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关键词: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女性批评学;话语;文学批评摘要: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1工程”:建设中的隐忧十年浩劫,“大革命”变成了大破坏:事业凋蔽,斯文扫地。
痛定思痛,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把国家发展的方向锁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革命”的话语渐告衰歇,“建设”的话语应运而起。
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转变,代表了经过百年历史反思的中国人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百年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
如果说“革命”虽瞄准了建设未来理想的蓝图,却必须从“破坏”(且常常是“彻底破坏”)开始的话,那么,“建设”则必须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如今,“建设”的话语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人谈“建设”、天天喊“建设”、行行搞“建设”。
既然要“建设”,那就要有目标、方案、时间表,有“投入”有“产出”,有“功”有“程”,以便循名责实。
于是,一切“建设”皆可纳入“工程”(古来“工”“功”有通用之处)视野:社会建设是工程,文化建设也是工程,以至于道德、学术之业,莫不可以“工程”建设之。
如此建来建去,如同颇具象征意义的中国城市道路,不禁让人对“建设抑或是破坏”心存忧虑。
近来,“‘211工程’三期建设”在即,笔者寄身大学一隅,作为“建设”或“被建设”者与闻此事,此忧益迫,不得不亟言之。
一项事业的建设是否真称得上建设,无非取决于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即目标的正当性、可行性,以及手段的合理性。
“211工程”以中国在21世纪建设成100所世界一流大学为追求,目标不可谓不正当;至于其是否可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尤其在“被建设者”中。
我们不准备介入这场争议,姑且假定它是可行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即手段是否合理的问题。
手段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是否符合被建设对象的内在本性和发展逻辑。
在我看来,“211工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坏隐忧,就是与学术发展逻辑的相背离,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用工程思维来规划、规范一切学科的发展。
“211工程”以“工程”为名,只是一种隐喻,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把大学的学科,当做像修铁路、造桥梁、建工厂那样的工程来建设。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教育部煤矸石山自燃导致矿区大气污染严重。
该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因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对煤矸石山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发的自燃监测诊断技术,可实现表面与内部着火位置的精准定位,发明的煤矸石山浅层喷浆与钻孔注浆相结合的灭火技术、材料及大流量可变压力专用装备,可实现安全灭火;创立的煤矸石山抑制氧化和隔氧防火技术,可实现长效防火,杜绝复燃。
研发了生态防燃型植被恢复技术及材料,并形成了煤矸石山一体化综合治理技术。
该项目经在山西省、河南省20多个矿区的推广应用,治理矸石山30余座,未发生复燃现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引领了矿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事业发展。
该项目获得自主知识产权3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项。
发表代表性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7篇。
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煤矸石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区域生态平衡,而且富含硫的煤矸石自燃会释放SO2、H2S、CO2、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是亟须破解的环境保护难题。
矸石山自燃污染物是无组织排放、尚未纳入环境统计的范畴。
据不完全统计,晋陕蒙宁新等中西部矿区年产煤矸石约3.3亿吨,实际综合利用率不到20%,约1200余座矸石山易自燃,治理后的复燃率高达80%以上,其中乌海、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雾霾污染已不亚于京津冀,必将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开发的环境瓶颈。
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已经成为矿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针对这一难题和环境管理需求,在国家863计划、自然基金等支持下,基于“自燃监测—灭火—防火—植被恢复”的思路,历经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集材料、工法、装备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研发了自燃监测诊断技术:针对煤矸石山自燃位置监测中温度信息与空间信息耦合难、内部自燃位置点无法确定的问题,发明了热红外与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相耦合的表面自燃位置监测定位技术,构建了基于表面自燃温度和修正热传导模型的内部自燃位置点解算模型,在国内外首次实现矸石山自燃立体监测定位及预警,表面自燃位置定位精度为0.15cm,温度偏差±3℃,内部自燃位置点预计偏差0.15m~0.5m,解决了煤矸石山自燃的精准定位难题。
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招标课题管理合同
(合同编号:)
为保证贵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招标课题《》(课题编号:)能保质按期结项,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与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就以下问题达成协议:
1、课题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能为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2、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的观点、对策、措施、建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课题组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必须真正参加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要按照课题设计进行研究,不能任意增减研究内容。
4、成果形式严格按照《贵州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招投标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提交。
5、经费资助。
按照《贵州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学科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招投标及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施。
6、课题研究期限为一年(自签订合同之日算起),到期不能提交研究成果,须退回全部启动经费,并在校内通报。
7、本《合同》未尽事项,按《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招标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管理。
8、各方应按照本合同履行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着承担有关责任。
各方均表示同意。
9、本合同一式三份。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课题负责人各存一份。
民族区域发展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签名:课题负责人签名: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章):课题负责人单位(章):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账户:
开户行:
账号:(财务章)
2010年月日。
211 工程”三期标志性成果经过“ 211 工程”三期的重点建设,我校“ 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科技获奖、科研论文、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或重大研究基地建设以及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显著的标志性成果。
1、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本项目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是对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创新研究。
项目完全采用国产原材料,依靠自主研发,在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关键设备,制备了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
主要创新包括:在独创的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制成新型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PANOF )整体毡增强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 )和树脂浸渍复合工艺研制成功了整体毡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对碳/碳材料CVI 工艺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了CVI 工艺;研发了碳/碳材料复合工艺设备的计算机数字技术控制系统,实现了CVI 工艺和碳化工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
项目经专家鉴定认为:项目工艺先进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具有创新性,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项目成果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4 科技查新表明:项目采实现了CVI用的查新点(1)将由PC-PLC 二级控制的技术应用工艺和碳化工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2)对碳/碳复合材料CVI 工艺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了CVI工艺;(3)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组分形态研究,研制了适用于轴承(减磨)工况下的碳/碳复合材料,在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相同报道。
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烧蚀性、抗热震性、高比强度及高温性能稳定等一系列特点,应用于我国二炮、海、陆、空多种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近三年取得了2968.75 万元的经济效益。
除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碳/碳复合材料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为某些型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100%的配套研制任务,为国防事业、军队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教代会工作报告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好!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学校过去五年的行政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
学校财务工作将由副校长向大会报告。
第五届教代表会暨第十一届工代会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xx—202X年)》,《关于全面进步高等教育质量的假设干意见》和国家“高等学校创新才能提升方案”启动施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进步教育质量、创新驱动开展的新阶段。
5年来,在高等教育创新开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开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转变工作理念、抢抓开展机遇、破解开展难题、推进科学开展,始终将进步教育质量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之中,中心工作推出创新举措,重点工作获得重大打破,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开展,完成了从“十一五”向“十二五”的成功迈进。
5年中,学校办学获得的标志性成果集中表达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质量开展,“两大工程”建立成效显著,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立工程产生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校获批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工程重点建立大学。
二是优化开展,学科建立实现打破,完成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开展的历史转型。
博士学位受权一级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硕士学位受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13个;博士学位受权点增加11个,增长58%;硕士学位受权点增加27个,增长61%;专业硕士学位受权点由3个增加到5个,增长67%。
三是开放开展,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协同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学校牵头创立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施行“xx方案”首批认定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也是首批获得认定的2个文化传承方向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并在德国和瑞士分设海外研究中心。
四是创新开展,探究理论创新才能培养途径,创始人才培养形式改革新场面。
创新同步理论教学形式,在全国高校中首创施行同步远程观摩庭审,建立3个原始案卷副本档案阅览室,实现知识体系学习和理论才能培养的同步完成;探究学期制改革,创新施行暑期“国际小学期”和“虚拟第三学期”一实一虚两个第三学期,拓展教学空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的框架、经验及其启示①李晓慧(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运用实地访谈定性研究方法,描述和梳理了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的框架、经验,并提出如下建议:(1)事务所的合伙治理不可能简单地以合伙制事务所注册登记为标志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职业理念、管理哲学、行为模式、技术专长的积累过程。
(2)事务所的合伙治理需要凸现事务所发展中统一平台和统一标准的优势;事务所内部治理权利(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利)设计要强调共担和专业性;合伙人的责权利应当在完善的体系和制度支撑下明晰和匹配。
关键词: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框架、经验、启示一、引言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发展的二十年中,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在艰辛地探索持续发展之路。
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提出了在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发展中,应当狠抓内部治理,积极培育人合、事合、心合、志合的合伙文化。
2010年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暂行规定》,提出了大力推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制改制工作。
2月12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指导和支持事务所作大做强、做精做专和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意见。
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普通合伙制和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国际四大(毕马威、安永、普华永道、德勤)在中国的成员所(以下简称四大合作所)的合作期快届满②了,也面临着改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问题。
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政策和实务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合伙治理机制是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后部分运用实地访谈定性研究方法,客观描述和梳理了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的框架、经验,以求借鉴四大合作所合伙治理实践,探索出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治理的新思路。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析[摘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科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等。
在具体分析了省属“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成效、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后,才能探讨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211工程”地方高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球化浪潮,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面临着国内及国际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为了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应努力提升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在竞争中具有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从20世纪末开始将企业核心竞争理论应用于高校战略管理,也从不同研究视角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还存在诸多看法,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理解还不尽统一,但实质上也存在着一些共性要素,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
[1]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建设“211工程”的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采取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建和省立项建设的形式,通过省财政拨款、有关部委投入及学校自筹经费,将几所非国家百所”211工程”高校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建设计划。
“211工程”建设目前已经进入到三期建设的尾声,经过“九五”、“十五”及三期“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基础和实力、名气和盛誉、办学水平和条件建设均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中地方院校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
鉴于此,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就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与“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切合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方面,从“211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成效分析与反思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提升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这对于提升学校科研、教学水平与整体办学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省属“211工程”建设项目与提升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成效分析通过三轮省属“211工程”项目建设,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学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列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尤其是省属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了龙头和示范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2011-2013年科研院所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奖励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科研院所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实施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有利于落实和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利于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促进目标责任制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跨越发展。
二、实施原则1.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相结合;2.目标考核与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相结合;3.业务工作目标与学校“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各单位分解目标相结合;4.分类指导,注重目标的差异化、标志性和持续性;5.注重工作业绩和绩效考核,激励政策与绩效工资改革衔接。
三、目标内容1.管理工作目标。
包括党的建设(含党风廉政建设)、行政管理、民主管理、安全稳定等内容。
其中重大安全事故、群体责任事件和重大违法违纪事件为一票否决的约束性指标。
管理工作考核为共性要求,由校办和党办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提出具体考核内容和标准,并负责实施考核。
2.业务工作目标。
分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四个一级指标,体现“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与年度分解目标。
业务工作目标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不同的指标要求,由相关职能部门实施考核。
(1)科学研究:包括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基地、科研成果等内容。
(2)学科建设:包括“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申报等内容。
(3)人才培养:包括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益、导师队伍建设、本科教学等内容。
其中研究生培养占70%,本科教学占30%。
(4)队伍建设:包括高层次拔尖人才建设、团队建设、两个能力建设、教师队伍整体优化、人事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内容。
每个一级指标可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一般为指令性的量化指标,应反映学校对科研院所建设发展需要的标志性要求。
“211工程”三期标志性成果经过“211工程”三期的重点建设,我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科技获奖、科研论文、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或重大研究基地建设以及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显著的标志性成果。
1、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本项目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是对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创新研究。
项目完全采用国产原材料,依靠自主研发,在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关键设备,制备了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
主要创新包括:在独创的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制成新型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PANOF)整体毡增强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和树脂浸渍复合工艺研制成功了整体毡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对碳/碳材料CVI工艺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了CVI工艺;研发了碳/碳材料复合工艺设备的计算机数字技术控制系统,实现了CVI工艺和碳化工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
项目经专家鉴定认为:项目工艺先进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具有创新性,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项目成果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4科技查新表明:项目采用的查新点(1)将由PC-PLC二级控制的技术应用……实现了CVI工艺和碳化工艺的计算机自动控制;(2)对碳/碳复合材料CVI工艺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了CVI工艺;(3)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组分形态研究,研制了适用于轴承(减磨)工况下的碳/碳复合材料,在国内外文献范围内未见相同报道。
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烧蚀性、抗热震性、高比强度及高温性能稳定等一系列特点,应用于我国二炮、海、陆、空多种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近三年取得了2968.75万元的经济效益。
除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碳/碳复合材料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为某些型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100%的配套研制任务,为国防事业、军队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部分碳/碳喉衬配套型号如XX-XX 海军舰空导弹、XX-XX地空导弹(空军)、XX-XXX中程地地导弹、XX-XXX近程地地导弹等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
2011年“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基于探测机器人技术的水域水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水域安全保卫,是我国"科技强警"、反恐防暴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该项目针对水质混浊、河道窄浅、过往船只频繁、风浪涌流影响严重等特点的内河水域,研究开发了基于探测机器人技术的、用于水域水下安全保卫的监测监控系统。
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基于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机理的水下三维云台抗颠簸控制、高分辨率前扫声纳图像的实时拼接方法、内河水域水下机器人抗浪涌控制等。
在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构建的系统装备在一艘特制的警用扫测艇上,如图1所示。
上海科技情报所的水平检索报告:“项目采用艇艏开槽、机动收放、悬挂作业的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前扫声纳同时配置,对水域水下全方位覆盖扫描,与国外……相比,能实现更快速和大范围监测监控”;“水下机器人抗浪涌能力达4-5节,优于以色列HSS抗3节浪涌水平”;“在艇艏声纳系统的机动收放装置、基于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模型的水下三维云台抗颠簸控制、前扫声纳图像实时拼接、水下机器人的抱持式/网兜式机械手方面,国内外文献未述及,具有创新性”。
由上海世博局指定监理公司组织的验收专家组,在经过50个科目的现场检测后,一致认为“系统和技术具有实用性、易操作性和创新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27项,近三年除了取得2838.5万元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上海世博会期间,装备了上述“水域水下安全保卫监测监控系统”的多功能扫测艇,每天在黄浦江上稳健运行,成功地完成了历时184天的世博会水域安全保卫任务。
《文汇报》在2010年6月12日以“世界首条多功能内河扫测艇护航世博会”为题对本项目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目前,该扫测艇仍在上海水上公安局服役。
“基于探测机器人技术的水域水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获2011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序1)。
进一步可能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技术推广,目前正在和有关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军用小型水面无人侦察艇(上海大学牵头),如图2所示,有望在该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基础上争取国家奖。
3、污染物高效治理技术及应用研究在有机污染物辐照处理研究方面,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处理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采用电子束辐照及纳米催化材料处理技术深入分析污染物辐射降解特性,阐明了系列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辐照开环机理,建立了电子束辐照处理装置,实现工业规模的辐照处理。
已实际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废水100多万吨,为高能辐照降解工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奠定了基础,解决了此类污染物难以降解的关键技术问题。
另外在上海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建立80t/d 垃圾焚烧飞灰解毒预处理水泥窑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已累计处理垃圾焚烧飞灰12000吨;在上海集惠危险废物集约化处置基地建立了200吨/d 的电镀废水铁氧体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示范线。
为相关污染物有效处理技术推广取得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支持。
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有30多篇发表在相关领域一区高影响因子期刊上。
目前团队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研人员多次应邀撰写综述文章,研究组应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的邀请,在国际权威杂志“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化学领域的顶级刊物,影响因子20.086)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综述文章。
另外研究成果相继在化学类顶级期刊JACS和Angew. Chem. Int. Ed.、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一些工作被选作期刊的特色文章和封面文章,多篇工作被Nature 旗下网站作为亮点报道,还有多篇文章登上期刊的季度Top5 HotPapers。
目前该方向承担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相关研究获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于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负责人吴明红教授2008年被评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4、宽带综合业务光纤接入网关键理论与技术该成果深入研究了宽带光接入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并由汪敏教授领衔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了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IPv6路由交换技术、VDSL2电话铜缆调制解调开发和测试技术、EPON/GPON光接入技术、冗余结构设计技术等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兼容IPv6技术的EPON光纤接入系统,设计、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AC控制器专用芯片,并在背板带宽、支持接入种类、支持协议类型、用户板速率、用户板密度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极大提高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该系统已在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累计销售300万线、产值9亿元、经济效益2.1亿元。
产品获得了工信部的电信设备入网证,已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数十家分公司获得应用。
该成果于2008年底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科组积极跟踪光接入技术的国际前沿进展,参加了IEEE802.3av 10GEPON标委会,并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建议文献,为该标准于2009年4月通过作出了贡献。
学科组并于2010年完成了市科委集成电路专项项目,经过大规模FPGA实现、前端验证、后端设计、流片等过程,设计开发了10G EPON ONU端MAC层芯片,并设计完成了10G EPON OLT端的FPGA原型。
NGPON2是下一代光接入网的演进技术,目标是8-10年后每户1Gbps的接入速率,NGPON2不受现有接入网架构的限制,可以采用更多先进的光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
学科组对下一代光接入网的可重构、具备冗余保护功能的大规模接入架构进行了持续研究,已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在前期相关工作基础上,汪敏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OFDM-PON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于2011年获批,该项目将先进的光OFDM技术与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相结合,构成了全新的全光接入网技术。
OFDM-PON是NGPON2的优选方案之一,具有频谱效率高、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解决色散等问题及可实现多维动态带宽调度等特点,对OFDM-PON技术的研究可以使学科组紧跟NGPON2的标准化进程,使学科组在光接入网方向的研究进入了国际最前沿的领域。
同时,学科组与英国班戈大学唐建明教授课题组展开了深入合作,该课题组是国际上实时光OFDM收发技术的纪录保持者,本学科组与该课题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正在实时光OFDM调制解调技术、光OFDM同步技术、OFDM MAC技术及三维动态带宽调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
学科组也在光接入与无线接入结合的毫米波ROF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40G双向ROF系统,已完成两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两项上海市科委项目。
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
学科组研发的下一代广电网(NGB)光传输设备经学科组的产业化基地上海凌云天博广电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近3年实现产值1.36亿元,利税2200万元,其中光纤放大器(EDFA)的广电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成果获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5月。
上海市社联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纪念建党90周年推出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之一,出版后《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做了重点报道。
该专著使用“制度与生活”的分析视角,“制度”主要指涉由执政党作为主体所创造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明文的制度;生活则指涉人们自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习惯、习俗等行为模式。
制度是复数的(institutions),这里的复数不仅指制度数量的丰富,而且指不同制度之间并非统一的关系,而是在不同的时空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或者根据对生活的不同解读所建构的,其具体的主体亦是多样的,制度与制度之间可能存在多种颉颃。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制度与生活”视角比“国家与社会”或者在中国说“党与社会”的视角更加凸显制度变革的日常生活性,更加注重把“制度”生活化,更加超越二元论而专注于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实践的而非理论和逻辑的关系一样,本书的论述将努力超越现有的系统论、二元论、理想类型的思维和书写模式,对党的现代化目标申张同其具体策略之间的关系做写实性的分析,呈现个体主义与差序格局,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地缘力量,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阶级分类与差序格局,革命党与执政党,卡利斯马型政党与世俗党之间、党群模式与国家和公民模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实践关系,分析党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情境下是如何援引这些力量和话语,并把各种在理论上对立的话语和力量结合在一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党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