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第六讲--不同文体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0
汉英翻译:各种文体的翻译-- 散文、论说文的翻译I 提示·原文来源《师说》作者为韩愈(唐,768-824)。
原文语篇选自吴功正主编,1987年,《古文鉴赏辞典》。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译文来源(1) 译文1选自戴抗选、谢百魁译,1996年,《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译文2选自中国文学出版社编, 1998年,《中国文学·古代散文卷》汉英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译文3为罗经国译,选自《英语学习》2003年第9期。
(注;译文1、2、3因原文版本差异而引起的译文差异不在全面分析之列。
)·语体特征与翻译策略(1)篇章《师说》是一篇文字短、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从师之道,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作的。
文章先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肯定了师的作用,继而又从“闻道有先后”的角度说明从师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
(2)句式古代汉语的文章多使用短句,很少使用长句。
不过韩愈文章中的长句却比同时代的人突出。
在英语中,长句的使用可以增加文体的正式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而长句的这种文体作用同样也存在于汉语之中。
这都是因为长句更便于表达严密的逻辑或缜密的思想。
《师说》一文虽然突出地使用过长句,但是其句式在总体上都具长短相间的特点,以凸显其行文的灵活与变化,增加其文章的气势与说服力。
(3)语义作为古代散文的开派人物,韩愈重视文章主旨的新创见,叙述的新见解,语言的新技法。
后人在评价韩愈在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上贡献尤其卓越。
“唯陈言之务去”,变成在学习唐宋古文创作在语言上的一条标准。
与其他古代散文家相比,韩愈的文章语言特点之一是:一般比较少使用虚字,文句在大体整齐的前提下,又具有长短错落、韵白相间的多样美。
(4)翻译策略对偶结构是汉语话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汉语文字所特有的技巧。
早在六朝时期,骈文就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