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健康教育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发广泛,其在很大程度上为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大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只要做好护理,即可适时摆脱心脏疾病的困扰。
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医院或社区也应就心脏起搏器的相关内容对患者们进行健康教育,令其可以尽量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意外情况。
因此,为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状态中,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健康教育。
一、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器主要是将电脉冲进行发放,而后对心脏产生刺激作用,令心脏达到收缩或者激动的效果,也就是对正常心脏的冲动传导及形成进行模拟。
进行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段,其在治疗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可逆心脏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心脏起搏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其还可以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等较为难治的心脏类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二、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根据其和家属的理解能力与文化水平进行关于患者病情的介绍,同时还需根据他们的要求,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
如果患者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存在行动不便、病情较重的情况,则需利用个别的辅导方式,对其进行心脏起搏器相关资料的定期发放。
1、手术前的健康教育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了解手术之前需要做的常规检查,比如青霉素皮试等,并协助患者进行辅助的检查,比如胸片、心电图、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血常规等,还要做好备皮工作。
医护人员在进行每一项操作之前,还需为患者进行讲解,令其了解操作的相关目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还要知道患者遵循医嘱进行服药,对于一些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也需要介绍清楚。
手术之前应注意饮食,最好可以以易消化、清淡的粗纤维饮食作为主食,保持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避免将心脏负担增加,同时还需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便秘的情况。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1. 背景介绍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障碍和心律不齐的医疗设备。
在植入起搏器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讨论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 起搏器术后的常见问题(1)局部切口感染: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局部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发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电极移位:有时,起搏器电极位置可能会发生移位,导致起搏器功能异常。
在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3)起搏器电池耗尽:起搏器电池的寿命通常为5-10年,但实际寿命可能因使用频率和设备类型而有所不同。
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关注电池寿命,并及时备案电池更替工作。
3.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措施(1)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患者应避免抓挠或搔抓切口,以防感染。
切口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水浸泡或受潮。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清洁切口,并定期更换敷料。
(2)定期检查切口情况: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起搏器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告知医生。
(3)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心脏的起搏情况。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定期检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电极位置,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向患者提供起搏器知识和自我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起搏器的作用、常见问题和护理措施。
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自我护理指导,包括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和避免磁场干扰等内容。
(5)定期随访和评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和评估工作。
4. 个人观点和理解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心脏起搏器的健康宣教一、定义: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
二、针对人群:所有安装起搏器的人三、健康宣教:1、体力活动要适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术后 1-3 个月要避免剧烈的运动,术侧肢体要避免大幅度活动,以避免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发生移位。
3-6 个月后,体质好的中青年可恢复工作,老年患者如不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脏病,活动量以不出现气促、胸闷、胸痛和下肢浮肿为度。
2、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应细心保护埋置起搏器处的皮肤,避免外力撞击,否则会影响起搏器的寿命,若伤口出现发热、疼痛或有液体流出等症状,应尽快与医生联系。
3、术后教会患者自测脉搏,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
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 15 分钟后,监测脉搏应该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
4、坚持必要的药物治疗,治疗心脏的原发病,心脏起搏器不能根治心脏的原发病,因而病人不能麻痹大意仍需服用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药物。
5、术后 1 月,3 月,半年,1 年时应联系医生随诊起搏器工作情况,此后每半年或 1 年随诊 1 次。
待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和脚腕部肿胀。
6、应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卡片,如果乘飞机旅游,要告诉机场检查乘客携带金属物品的工作人员。
看医生时,应主动告诉医生您己安装起搏器。
可做 X 光检查,禁止做磁共振检查。
7、一般家庭电器如冰箱、微波炉、手机等不会影响起搏器。
为安全起见,使用移动电话时应使移动电话距离心脏起搏器 15 厘米以上,尽量应用安装起搏器侧的对侧接听电话。
尽量不要靠近高磁场的区域,如大型电机、变电站、雷达天线、电视广播发射天线、高压电缆或工业磁铁等区域。
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各种引流液、大便颜色、伤口渗血等情况,及时发现出血并发症,及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
3.2.3 严密观察、认真记录CVVH记录单: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肾功能的变化,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置换液的配方,严格遵医嘱配置置换液,如加入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时,须经2个人校对并在置换液袋上明确标识,避免造成医源性电解质紊乱[3]。
室温应调至24 左右,置换液应加温输入,配液时应现配现用,注意无菌操作。
高热者,置换液的温度加热至37.0 左右,以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详细记录所有液体的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4 讨论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常合并多脏器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而CVVH在清除血液中有毒物质的同时又能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脑灌注,有效控制高分子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为营养支持创造条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可在床边进行,避免了危重患者的搬动,因而我科选择CV VH成功救治了11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但CVVH治疗过程中亦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凝血等。
4.1 H P+CVVH治疗:预冲管路时抗凝剂应按HP时采用,首剂低分子肝素5000U静脉注射,血灌器在血滤器之前串联,否则易出现灌流器凝血。
本组患者1例滤器出现凝血倾向,原因为按照CVVH预冲方法预冲2h后撤离H P时,血滤器出现I级凝血。
采用加大低分子肝素追加量,增加管路冲洗次数以维持CVVH顺利进行。
因而,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护理极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但要有CVVH的护理知识,还要通晓其他学科的护理知识,才能完成CVVH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因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为青壮年,因而要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4.2 本组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在0.9%盐水冲洗管路时,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自诉呼吸困难。
护士及时发现,在冲洗管路时减慢冲洗速度至80m l/m i n,冲洗量减少,每次间隔1h,100m l/次,患者上述症状缓解,CVVH顺利进行。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及健康指导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关于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限制。
患者要了解到,人工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向心脏发送电信号来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律,但是也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调整和检查。
患者应该清楚自己每天应该服用的药物和注意事项,并遵守医生的建议。
其次,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效果和工作状态。
这个过程一般通过无线连接或者手持医疗设备完成,患者只需要将设备靠近胸部即可。
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起搏器的电信号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检查心电图,保持心脏健康。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事项。
首先,避免强磁场和强电流的接触,这些都可能干扰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因此,患者应避免过度接触携带强磁铁的物品,如手机、音响、磁性健身设备等。
患者也不应长时间靠近或工作在高压电线附近。
其次,患者应远离电磁干扰源,包括雷电、强电磁辐射等。
在雷雨天气,尽量待在室内,远离窗户和金属物品。
最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心理压力也可能影响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对于患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来说,生活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
患者可以正常地进行轻度体力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
但是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运动负荷过重。
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高盐、高脂肪饮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定期体检对于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探测并处理可能的心脏问题。
总之,对于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来说,护理和健康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患者需要了解使用方法和限制,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体检。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强磁场和强电流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体力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护理和健康指导的措施,可以保证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良好效果和患者的健康。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健康教育
1.手术简介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起搏电极导管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处送至右心室或右心房,并将电极接触心内膜。
通过发放—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适用于需要进行长期心脏起搏的病人。
2.健康指导
(1)手术后72小时内忌右侧卧位,以避免电极脱位。
更换起搏器病人除外。
(2)从手术后第二天开始可以行术侧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运动,避免外伸、外展等动作,然后逐渐上抬术侧上肢直至摸到对侧耳朵。
避免植入侧肢体负重。
剧烈运动。
(3)保护好安装起搏器处的皮肤。
避免过度摩擦和外力矿撞。
如安装起搏器的部位出现发热,疼痛或流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学会自我监测脉搏,出现头晕、快速不规则的脉律或者脉率过缓应及时就医。
(5)生活中避免接近高压电场或强磁场区域,避免做各种电磁理疗和磁共振检查。
(6)一般家用电器可正常使用,使用手机时最好用对侧手接听,并保持手机和起搏器距离在15厘米以上,手机不应放在术侧胸前口袋中。
(7)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卡。
(8)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到医院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电池寿命的最后一年应每月随诊1次,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起搏器使用年限依据不同类型约为6~10年。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健康教育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现代医学技术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为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但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普及,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重点介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健康教育问题,包括注意事项、日常保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一、注意事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患者特别注意的事项如下:1、创口和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出现感染。
2、术后一周内需要保持平卧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扭曲伤害植入部位。
3、术后一个月内需要避免浸泡在水中进行洗澡和游泳。
4、术后两个月内禁止使用电磁波产生的设备,如手机、微波炉等,以避免对永久起搏器的干扰。
5、对于体重、药物的使用等生活方面的调整,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
以上注意事项有助于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创口恢复,保证器件长期有效运行。
二、日常保养日常的保养对于永久起搏器的长期使用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的建议:1、避免突然弯曲或扭曲手臂,以免过度拉伸造成永久起搏器脱落或移动。
2、避免使用手持式钻机等高压电器,以免过度刺激永久起搏器,影响器件使用寿命。
3、避免滤波阻塞,保持血管通畅。
保持良好的心率水平和心律的稳定。
定期复查心电图,进行调整和管理。
4、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器件正常使用寿命。
三、生活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生活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1、睡眠时需要平卧,保证睡眠质量。
2、饮食方面应注意低脂、低盐、低糖,以预防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发生。
3、尽量保持精神状态舒适,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4、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调整药物,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重要的医疗手段,但患者在术后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通过注意事项、日常保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
因此,患者应该积极参与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保证器件的长期有效使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风险。
心脏起搏器病人术前、术后健康教育
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现代医学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并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方法是:将起搏器(装有脉冲发生器及电池)埋藏于胸大肌前皮下,与起搏器相连的电极导线经锁骨下静脉送入心脏,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脉冲电流经导线传至起搏电极刺激心脏,引起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1.术前健康教育
(1)病人不随意单独外出。
(2)术前停用阿司匹林1周或遵医嘱停用。
(3)如果有头晕、眼前发黑、昏倒等表现,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4)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
(5)术前1-3天开始训练床上大小便,因术后为防电极脱位需卧床24-48小时。
(6)术前1天护士将给您准备手术区皮肤,请注意保持手术区皮肤清洁以防感染。
(7)术前1天晚上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必要时可遵医嘱口服帮助睡眠的药物。
(8)术前禁食6小时左右。
2、术后健康教育
(1)卧床休息24-48小时,平卧或斜坡卧位。
(2)起搏器伤口用砂带压迫24小时,减少出血、血肿危险。
(3)避免术侧上肢过度外展、外抬、上举、旋转、持重用力,以防电极折断或脱位。
(4)避免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可增加胸、腹内压因素。
请在咳嗽、解便、更换体位时用手固定砂带。
(5)保持伤口周围和敷料干燥,若感伤口不适或发现局部渗血、红、肿、热、痛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6)如果出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等症状时请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必要时做心电图或做起搏功能测试。
(7)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必要时可环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起搏器置入术的护理一、术前护理:1.确保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过程和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进行术前评估,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心脏彩超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和手术风险。
3.患者需要空腹,通常要求禁食6-8小时,以减少手术期间呕吐的风险。
二、术中护理:1.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麻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决定。
2.护士需要做好术中的观察和监护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保持手术区域清洁,并适时递交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三、术后护理:1.将患者转入观察室或病房,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2.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3.检查手术伤口,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4.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活动,以预防肺部感染和静脉血栓形成。
5.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起搏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强电磁场和避孕方式的选择。
6.定期随访患者的起搏器功能和心电图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7.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手术的不适和恢复期间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康复计划。
四、并发症及处理:1.起搏器移位或脱落:若发现起搏器异位或脱落,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重新植入起搏器。
2.出血:如有术后出血,应施行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输注血浆等。
3.感染:如伤口感染,应进行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生素、伤口清创等。
以上是起搏器置入术的护理内容。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并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护士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术后护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手术成功率。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简称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由脉冲发射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
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一、评估要点(一)评估患者有无晕厥史、心脏传导阻滞等及患者心理状况.(二) 评估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情况、常规备皮。
(三)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伤口有无渗血、血肿及疼痛,起搏器感知功能是否良好。
二、护理措施1. 术前护理(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的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手术前夜给予辅助睡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型、及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正位片、心脏彩超等。
(3) 术区备皮,备皮范围上及下颌,下至肋缘,两侧至腋下,手术部位应彻底清洁。
(4) 术前应少食但不禁饮食,以防患者虚脱、低血糖或静脉充盈不良。
(5) 遵医嘱用药,术前常规做抗生素(如青霉素)试验,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好普鲁卡因试验。
(6)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排便困难。
(7)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范围内。
2. 术中护理(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关注病人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并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帮助病人顺利配合手术。
3. 术后护理(1)术后嘱患者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1~3天,术侧肢体制动24h,勿用力咳嗽,以防电极脱位,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术后第1次活动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2)术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24h,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及病人自觉症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3) 伤口局部以沙袋加压6h,且每间隔2h解除压迫5min。
老年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目的:探讨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问题。
方法: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了解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结果:笔者所在科室植入心脏起搏器3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囊袋感染,1例发生起搏器感知失灵,1例发生起搏器综合征,其中4例可以通过加强护理及宣教得以避免。
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综合征;护理
2005年我国起搏器总量达18 090台,与2004年相比,增长11.2%,而2002-2004年,起搏器置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11%左右,保持较前的增长趋势,而且起搏器置入的适应证亦较前扩大[1-2]。
但安装心脏起搏器仍有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起搏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27%~66%,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为2.1%[3]。
术后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至关重要,尤其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发,多数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通过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观察,从护理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安装单腔起搏器15例,双腔起搏器11例,ICD 2例,三腔双心室起搏器2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并随访1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对治疗容易失去信心,对安置起搏器缺乏了解,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担心手术费用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等;有部分患者对疾病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及用药安全认识不足,认为疾病未到非装不可的程度。
因此,护理人员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用亲切礼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方法、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且向患者讲解起搏器安装术与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术不同。
2.1.2 知识宣教(1)向患者讲解起搏器的基础知识及适应证,使其正确认识起搏器安装的必要性,抓住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2)向患者讲解术后如何配合,如术后监护3~5 d以便于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电极脱位,术后切口盐袋加压防止切口出血,术肢制动,防止电极脱位,指导患者术前床上大小便训练及自
行腹部按摩等。
2.1.3 一般护理认真做好术前备皮、药敏试验等准备工作,嘱患者术前3 d 停用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等有抗凝扩容作用的药物,以防术中、术后出血。
术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床边备齐抢救药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抢救物品。
2.2 术中护理
严格注意手术环境的消毒,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手术全程中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出血、渗血。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监护仪,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
开放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除颤仪、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
术中和患者多交流,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2.3 术后护理
(1)预防电极脱位伤口用沙袋压迫6 h,观察伤口无渗血。
术后24 h内保持平卧位,患侧肢体制动,24~48 h后,嘱患者取半卧位,72 h后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告知患者术后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2)预防伤口渗血、感染嘱患者局部伤口盐袋压迫6~8 h,防止出血及导管移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7 d,预防伤口感染及全身感染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4]。
切口敷料每日更换1次,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拆线后有无感染。
(3)观察心电图变化术后3~5 d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起搏心电图,了解心房心室起搏功能是否正常,起搏阈值是否有变化,有无起搏脱落现象,起搏频率是否在限定频率范围,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心理护理:患者起搏器术后会有伤口处疼痛,如患者主诉疼痛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与反应,表示关心,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刺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告知医生,根据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2.4 健康指导
(1)保持伤口的清洁卫生术后近1个月结痂脱落后方可沐浴,平时不要用手经常去抚摸伤口,防止感染,若有伤口处红肿、发热、疼痛等异常表现,及时来院检查。
(2)观察脉搏告知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教会患者自己数脉搏,2次/d,出现脉搏明显过快、过慢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及时就医。
(3)防止环境因素对起搏器的影响。
医院环境的干扰:医院内多种诊断和治疗仪器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如因病到医院就诊时,应事先告诉医务人员。
为了保证起搏器功能,置入起搏器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
确需者,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方可进行。
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如家用电工具、微波炉,另外雷达、高压电场,对起搏器均有影响,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
(4)定期随访向患者介绍随访的重要性,使患者增强随访意识,检查有无新的并发症及起搏反应。
出院后每1~3个月随访1次,情况稳定每半年随访1次,预计电池快耗尽时应缩短随访间隔,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朦”、自测脉搏缓慢或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和脚腕部肿胀,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 结果
术后囊袋感染3例,术中、术后消毒、护理不当所致;起搏器感知失灵1例,对安装起搏器后注意事项认识不足所致;起搏器综合征1例。
术后3例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
4 讨论
4.1 囊袋感染
起搏器感染国内报道的发生率约为2.1%,有1/4左右发生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2月内,其中约69%发生在囊袋部位,尤其在高龄老年人、体弱患者中感染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5]。
囊袋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皮肤细菌,提示其感染的主要来源在于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所致[6]。
在本研究中3例均为术后感染,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患者自我感觉为伤口部位疼痛,未见明显皮肤破溃及窦道形成。
经过静脉使用抗生素及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后痊愈。
4.2 起搏器感知失灵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对自身心电信号(P波或QRS波)的识别能力。
其感知功能异常分为感知不良、感知过度和误感知[7]。
感知不良主要是由于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过低或心内QRS波群振幅过低所致;感知过度是由于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误感知是指起搏器感染了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肌电位等非心源性电磁信号)如或外源性干扰,如磁共振、手机等。
本研究中为1例老年女性患者,为受到外源性电信号后出现心悸、晕厥就诊,经降低P波感知灵敏度及宣教后出院,之后随访患者无不适主诉。
4.3 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是安装人工起搏器患者出现起搏前没有的心悸、气短、晕厥、头颈部跳痛发胀、胸痛、冷汗、低血压的一组病症。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心室起搏引起两个心室收缩不同步[8]。
本研究中为术后1周男性患者,因安装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型)起搏器后反复头晕、心悸、胸痛入院,入院后心电生理指标提示心室起搏后出现室房逆行传导,而停止起搏或该房室顺序起搏后症状消失,诊断为起搏器综合征,经改为双腔心脏起搏器(DDD)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在起搏器植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应重视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3-1331.
[2]王方正,华伟,张澍,等.全国心脏起搏器2000~2001年临床应用调查[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3):189-191.
[3]王玉堂,张晔.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1):75-78.
[4]Da Costa.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a meta-analysis[J].Circulation,1998,97(18):1796-1801.
[5]Arber.Pacemaker endocarditis report of 44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Medicine,1994,73(6):299-305.
[6]Da Costa.Role of the Preaxillary Flora in Pacemaker Infections A Prospective Study[J].Circulation,1998,97(18):1791-1795.
[7]耿仁义,朱中林,李伯君.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和处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7,1(2):104-107.
[8]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
(编辑:韩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