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写作技巧之对比衬托
- 格式:pptx
- 大小:208.26 KB
- 文档页数:15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商隐《夜雨寄北》、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沁园春。
》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写作技巧知识:如何通过运用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散文、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对比是创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境遇等方面,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物。
本文就如何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进行探讨。
一、对比的形式对比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生活中的对比,史实和虚构的对比等等。
具体来说,文学作品中的对比分为语言上的对比和情节上的对比。
语言上的对比是通过对比词语,比如黑白、冷暖、光线与暗示等,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特点。
情节上的对比则是通过对比不同场景、事物的反差,来为人物形象注入强烈的特征和人格鲜明的性格特点。
生活中的对比,特别是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等可以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境况、不同性格,从而印象深刻。
史实和虚构的对比,则往往是体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比较,更多时候是对著名人物传记的处理策略。
二、对比的运用1、对比人物的外部形象人物的外部形象不仅仅是容貌,同时也包括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
对比可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外部形象进行比较,明确反映出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地位差异。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出水芙蓉”的形象与宝玉的“兰质蕙心”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气质迥异,互成反差,对比突出了林黛玉清高寂寞,而宝玉温润柔和的性格特点。
2、对比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可以通过比较人物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的反应和表现,透露出人物性格的特点。
在《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就是鲜明的对比,前者坚强、脾气好、有分寸,而后者则柔弱、容易悲观。
她们宣泄悲情和人生感想时的口吻举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差异,更强调了后天教养和性格形成的不同。
3、对比人物的命运和境遇命运和境遇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比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彰显出人物的生活境况和性格。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其特点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语文作文素材的运用方法及作文写作技巧丨假设分析丨假设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论据进行分析。
在原论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既成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样,在条件与结果的对比中,读者能深深领悟论据所阐释的道理。
以经典素材“宋濂求学”为例,有位考生围绕“教育者应怀有容误之心”这样写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贤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援疑质理”。
试想乡野小儿,立于尊者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贤达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对宋濂的失误毫不包容,那么宋濂根本不可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成为一代大儒。
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最终于历史长河中留下身影。
这样,通过假设分析得出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与原有事实形成对比,让读者明白“怀有容误之心”的重要意义,这就使论证有了更强的说服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丨层层追问丨层层追问,是指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以连续提问的方式对事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体现全面而客观的立场或观点。
运用这种论证方式,可以营造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以“13年前,周国平为早夭女儿妞妞写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3年后,他以年过半百之身,为二女儿啾啾写出《宝贝,宝贝》一书,尽显为父之痴情”这一经典素材为例,一位考生在写“人生”这一话题的时候,便运用了设问的形式:周国平曾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发出疑问:一个婴儿,未出生多久就夭折了。
我们是该叹息他生命的短暂还是为他免受漫长人生中的苦楚而欣慰?我想,周国平的疑惑也是今之众人心中的疑惑。
人生所经历的种种,到头来究竟是丰盛的回忆还是沉沉的负累,大抵没有人能够逐条分析出个头绪来,也很少有人会认为: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喜交织、善恶相错,构成了起伏跌宕的人生。
文章开篇设问,生命的短暂是幸还是不幸,引人思索。
再由此生发开去,对人生中的回忆与负累、幸福与痛苦展开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的丰富多彩正源于此。
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一、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
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写作方法可以有语言技巧(如修辞,句式,意蕴,用词,作者风格),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构思方法等四大类。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
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
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
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1、阅读优秀的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立竿见影的方法。
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
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2、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
3、尽可能多的写:每天都写,如果可能话,每天写几次。
写作文的四种方法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定的语句非政府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内容地可以由点到面地去揪它的特定整体表现方式,首先就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学技巧,种类很多,包含比喻、寓意、生硬、修辞手法、对偶、衬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住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特别注意相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韵文融合、寓意等手法;记叙文的文学创作手法例如首尾联结、画龙点睛、充分运用修辞学、征引得宜、叙议融合、正侧交相辉映等;议论文文学创作手法例如引经据典、赖草譬善喻、逆向Geaune、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绘手法、衬托手法、伏笔和联结、悬念和释念、晶灵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就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必须特别注意完备地理解题目的答题建议,必须简约精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例如观赏写作技巧的题,应当融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利尼县精确把握住,挑选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提问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小说刻画人物的种种手法,例如散文抒写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揪至罚球点。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二者生情因景诗传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用的首尾联结,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细致,先总后分后,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阶段、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中考复习讲义语文作文专题对比与衬托的写作技巧运用题目同学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将它们一一拾起。
请以“拾起的______”为题作文。
(提示:写作之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技法写意对比法,就是通过人、物、事之间某一方面或全方位的对比,突出人物个性、反映社会现象的写法。
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
在实际写作中,好多时候对比和衬托是交融在一起的。
写社会的发展,用对比能反映中心;写人的变化,用对比好写;用人的外貌和内心对比,是写人的一种比较可取的办法。
用衬托法,往往使文章更加含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們写某人好,先写“我”好,再写他比“我”更好,内容会更加真实,中心会更加突出,不然的话一写别人好都把自己写得一塌糊涂,既不真实,我们心理上也难接受;写内心乱,不直接写,而是用“梁上的燕子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来衬托,更能增加感染性;写某小孩好,记叙了有关事件之后,再写他的小狗和“我”如何亲热,以写小狗的可爱衬托狗的主人的可爱,很有新意,也更抒情。
衬托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衬。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 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言彼衬此 , 以宾托主 , 从而获得“彼”愈真而“此”愈明,“宾”愈活则“主”愈显的艺术效果。
衬托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正衬正衬,就是采用相关的或相似的事物做陪衬。
例如:“他两眼直冒金花, 鼻子流着血。
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 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选至《小英雄雨来》) 这句话中写滴下来的血溅在课本的字上, 目的是为了烘托雨来将来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二)反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来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