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王蒙《春之声》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课外阅读】王蒙的《春之声》作品提示王蒙的《春之声》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通过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回乡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80年代第一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转机,表达了吸取历史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正视历史转折时期的困难和矛盾,一定要把四化搞上去的决心。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快节奏、多线条的当代社会生活?作者打破常规,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意识流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王蒙语),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视点:岳之峰乘坐春节期间增开的闷罐车回到他离别20多年的故乡,不久前出国考察所见与眼前图景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他脑海里旋转般地闪过一组组对比的镜头:由乘客“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似的闷罐子车联想到三叉戟飞机,规模巨大的西门子公司,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莱茵河的高速公路;由X城火车站广场集市丰富的土特产联想到“文革”中连火柴、肥皂都缺少的古怪现象;由到处洋溢着的团聚的气氛联想到1956年回乡四天,检讨22年的可怕历史------这种种联想贯穿全篇,“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的线都能收回来。
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的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王蒙语)。
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有对生活艰辛的感叹,也有对生活的温暖美妙的欣慰,“写了冬的痕迹,更写了春的声息”,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我国人民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转机与希望。
这种写法既节省笔墨,所表达的生活又不是提纯了的、单色的,而是内涵丰富、色彩斑斓、耐人寻味的。
《春之声》撷取主人公大量的感官印象,这些感觉、印象、人物、景物,渗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包含着人物的清醒的思考、判断和理性。
精心整理《春之声》赏析《春之声》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动,落味”,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袁、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他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了。
岳子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
闷罐子车厢里竞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
这使他感到“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松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
在这种春天的感受中,他回到了家乡。
看到家乡的风光,综合一路的感受,小说的主旨便水到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清洁的、图。
可他的心灵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块天地:他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总之,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课外阅读】关于王蒙《春之声》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
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
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
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春之声》作品赏析在《春之声》中,王蒙成功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并加以中国化和自己的创造性使用。
所以,要理解这篇小说,必须先摘明白什么是意识流,王蒙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或“误用”。
意识流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曾借用“流水”比喻人的意识流动的状态,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
这一观念后来被小说家所借用。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神表现出来”。
从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看,意识流小说深入地透视现代西方人的处境,反映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的本质,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
它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否定事件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隋节。
意识流小说作家注重自由联想律,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作家应该写出这种非理想的人的意识的流动,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的思维富于跳跃性,从这一处跳到另一处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有时候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本人的思维也遵守这种思维规律,他可能进入自动化写作的状态,有意地放弃理性的控制,自由地任凭下意识牵引自己的笔。
王蒙的意识流离西方的真正的意识流距离较远,它基本上只是一种煮识的合理流动,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心理独白或心理活动还有较多的关联。
这种意识是理性的,从一处跳到另一处都有明显或潜在的逻辑关系。
而且,意识流只是一种具体的小说写作技巧,而不是像真正的意识流小说那样是用意识流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创作原则来组织全篇,在《春之声》中,情节是有头有尾的,还是人物,有故事,有起承转合,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所以,王蒙在《春之声》中所用的意识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识流,但是,这种有限度的借用却可能正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它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富于魅力的文学表达,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崭新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感受,造成了思想与情感的冲击力,而这些新鲜感受正是王蒙试图告诉大家的,这种外部感受和小说内容一起共同建构了对那个时代的宏伟想像,使那一列平淡无奇的闷罐子车具有不同凡响的神奇色彩,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
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
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
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
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
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
《春之声》的语言解读
春之声是一首经典名曲,它的语言解读充满着深沉的哲理,其中蕴含着多种含义。
首先,这首歌是一首充满了希望的歌曲。
全歌都在讴歌春天的到来,令人感受到新生命的力量,一切都在茁壮成长,让人充满希望。
这首歌让人感受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让人们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歌词中,“春之声奏起,梦成叶”,表达了春天的到来,会让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希望。
此外,这首歌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它以轻快的旋律与激昂的节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如阳光般灿烂,安祥如冉冉春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把无尽的热情倾泻出来,它令人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让人们爱上生活。
同时,这首歌也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歌词中,“穷乡僻壤变芳菲,心中思绪起,笑逐颜开”,表达了春天会让人们忘掉一切,重新获得力量,笑逐颜开的哲理,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把过去的痛苦和烦恼都抛掉,忘掉烦恼,重新拥抱生活。
总之,这首歌以其简练的语言解读,表达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把对新生命的力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珍惜当下,抛掉烦恼重新拥抱生活的哲理,充满着希望,让人们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
13。
春之声·课文精讲1 .文本全解.(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王蒙,1934 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
1948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 年开始做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1953 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 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 年在北京郊区劳动, 1962 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63 年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9 年调北京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等职。
王蒙是中国新时期文坛创作最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清醒、冷峻而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春之声》是他在艺术上创新的一篇优秀作品。
(2)基本解读。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这是作家内心爱国深情的真实写照,体现一种抒情散文的情韵.小说开始, “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之声王蒙简直是神奇。
不仅在慕尼黑的剧院里观看演出的时候,而且在北京,在研究所、部里和宾馆里,岳之峰想不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正在梦寐以求地渴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们,却还要坐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运兵都是用闷罐子车,要不,就暴露了。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
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
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
阔人骑毛驴,穷人靠两只脚。
农民挑着一千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才能赶到X城。
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地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地忘却吧?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
山坡上的葡萄。
暗绿色的河流。
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奔跑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
喂食小鸟的,捧举鲜花的,吹响铜号的,扬起旗帜的。
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
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
那红的、粉的和白的玫瑰。
那紫罗兰和蓝蓝的毋忘我。
不。
那不是法兰克福。
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吹一声尖厉的哨子,惊得两个小小的黄鹂飞起,挎上小篮,跟着大姐姐,去采撷灰灰菜。
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免,去捡鹌鹑的斑斓彩蛋。
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
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的故乡。
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
《春之声》赏析导读:本文《春之声》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之声》赏析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袁、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课外阅读】经典重读(一)又读《春之声》【课外阅读】经典重读(一)——又读《春之声》卡尔维诺是这样解释经典的,“经典是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文学史家与评论家们为什么是经典纠缠不休,还真不如卡尔维诺说得这么干脆,这么贴近读者的感觉。
经典总是事后认定的,多长时间?三十年够了吗?1980年,王蒙创作了《春之声》,当我再次读这部小说时,这三十年显得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它当然在讲述一个当年的场景,而它所涉猎的话题好像到今天人们依然在争论不休。
小说故事很简单,或者可发说就没有什么像样和完整的故事。
准确地说,小说只是一个的一个生活片断。
从德国访学归来的热物理学家岳之峰回家过年探亲,搭乘的是一辆闷罐子车,整个旅途也没有什么发生什么具体的事情,主要就是人物在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随着列车的启动的声音与和月光投身到车厢,岳之峰开始了一路的联想。
他想到了童年,想到了故乡、与年迈的双亲;列车运行声音使他想到冰雹、打铁、歌曲、风铃与美国的抽象派音乐等;车厢里的旱烟味和汗味让岳子峰产生了各种气味的联想,南瓜的香味、火车站前的各种小吃;而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想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与生活场景:人流如织的王府井、街上几乎看不到人的汉堡、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的火车站、甚至想到了解放前去南京请愿的学生队伍。
岳之峰的联想有些是整块的,更多的是零碎的,许多思绪是与车厢里的声音与画面交织在一起的。
车厢里人们议论的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等等都让岳子峰浮想联翩。
如果说小说还有什么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的话,那就是岳之峰与一个用三洋牌录音机学外语的妇女的简单而不经意的交流。
对中国1980年代的社会与精神状况的了解显然有助于理解这部作品的“本意”和写作意图。
对于中国来说,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政治上正处在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候,经济上刚止步于濒于崩溃的悬崖边,文化与思想领域已经有了松动,改革开放的方略开始启动,现代化的呼声渐渐转入具体的实践……但整体上说,中国还伤痛未愈,还相当贫穷、落后、封闭,还处在世界进程之外,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切实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中国如何克服各种障碍与世界交流等等,都还不甚明了。
人文话题春之声(节选)1097野渡无人春天,所有的日子都在三月里抽芽。
贫血的太阳在冬眠后,憔悴之姿开始回归勃发的省略,引诱春梦之湖泊。
苍苍,一片叶脉灌注一重意义。
又是侧面清寒剪剪风的季节,纤纤的柳芽悄然在一夜间,便轻轻杳杳的就拂上昨日看来还干枯着的枝条,我喜欢把那鹅黄的新绿看作是春天的眼。
当春天睁开了眼睛,我心里似乎就有莫名的欢喜在瞬间就荡漾开来,我知道,那是一种希望的孕育。
而迎春花那灿烂的笑脸,终于温暖了我那冷寂了一个秋冬的心湖。
一声春雷,春的开幕词,落拓不羁地穿透天暮,似在倾听久蓄的情绪,一阵又一阵地欢闹在柳枝头,跳越在原野,已经有寒鸭在戏水,一叶舟。
弃了轻愁,独上兰舟,不找彼岸,不寻渡口,只随那舟飘荡着,抖搂衣袖,把一冬的郁闷寒冷都抛在了水中,把那温暖的阳光拢入怀里。
悠悠的荡漾着、寻找着心中曾经的秦淮风月。
古人的多少诗词曾经洒落在河水里,不知道能打捞上来几何。
只是在这个充满着希望的季节,面对沉淀了千年文化的清清河水溪流,足以让人远远地、静静地拈花微笑,在笑容里,回想着那些灯声浆影里的传说。
一场春雨,唤醒了寂静的大地。
山间的小溪欢笑着向前奔流,在小溪边上你会偶然看到有几朵细碎的小白花。
宋朝的一位诗人这样写到:“城中桃李怨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我无法确定这荠菜花是报春的使者,还是春的精灵。
我只知道那小溪托起它的花瓣,一路将山水染绿。
又是侧面清寒剪剪风的季节,纤纤的柳芽悄然在一夜间,便轻轻杳杳的就拂上昨日看来还干枯着的枝条,喜欢把那鹅黄的新绿看作是春天的眼睛。
当春天睁开了眼睛,莫名的欢喜在瞬间就荡漾开来,那是一种希望的孕育。
而迎春花那灿烂的笑脸,终于也温暖了冷寂了一个冬的心湖。
沉睡的树枝蠕动了,发出簌簌的碰撞,淡黄的草尖拱地层,翠绿在春风中呢喃,青春在燥动,黑土地笑列嘴唇,一颗颗种子在春风中切切地召唤。
呼应着,一株株卷曲的嫩芽,携着渴望,爆出地面,春雨插上翅膀,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成片成片的绿徜徉在大街小巷。
【课外阅读】王蒙《春之声》赏析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镲”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他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了。
岳子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
闷罐子车厢里竟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
这使他感到“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松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
在这种春天的感受中,他回到了家乡。
看到家乡的风光,综合一路的感受,小说的主旨便水到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
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通观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是春天的声音,这一主旋律是在人们意识的层次上开掘出来的并得到抒发加深的,是外景在人物心灵上的升华。
而春的声音又是一个总体象征,用自然界的春天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机,改革开放给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转机。
除总体象征外,那“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火车头,拖着破烂寒伧的车厢奔驰”,“落后、破旧、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播放音乐”,又构成了局部象征。
这两个图景,虽都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协调,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旧的还在、新的已经产生,同时还象征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既有沉重的负担,又有光明的前景。
这些象征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万象更新的春景图。
观赏这幅图画,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祖国无论是人们的思想状况、言论,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正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转机,伟大祖国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春天。
《春之声》是我国比较成功地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它以其实绩,打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传统小说创作模式,在当代文学史上,
是开先河的作品。
从繁荣文学艺术角度看,它给我们传递了春的信息。
小说成功借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人物周围诸如声响、晃动、味道、乐曲等信息刺激,让主人公意识流动,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把那生生不息的、不可扼杀的、浩浩荡荡的生活之流,通过人物心理的旋转得到全景式、对照式的反映。
这种手法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界限,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及时代氛围。
岳子峰的自由联想,是由车厢内嘈杂的小天地引发的,可他的心灵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块天地:他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总之,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