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54
Microcomputer Applica tions V ol.27,No.4,2011开发应用微型电脑应用2011年第27卷第4期6文章编号:1007-757X(2011)04-0046-03基础空间数据中心框架的设计李天兰摘要:首先介绍了基础空间数据中心框架的意义和三大组成部分:规划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在规划综合数据库建设的时候,确定好要建设哪些数据库很关键,这是实现共享的基础。
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是实现共享的技术手段,是很关键的。
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则主要涉及了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方面的内容。
以昆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三大组成部分的设计。
关键词:基础空间数据中心框架;规划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0引言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GIS 技术的不断深入提高,信息化正慢慢成为主流。
很多单位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重点,而且也是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方面。
比如:缺少数据共享的标准,机制与策略,缺少数据更新,管理机制,规划编制成果不够规范,数据库建设滞后,规划成果数据缺乏一致性。
所以亟待建设一个数据库建设的标准。
在遵循昆明市规划局统一制定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将规划行业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入库,最终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数据中心框架,建立基础空间数据一体化,数据中心框架的建设是各项信息化成果能够发挥效益的基础保证。
架设这样一个框架,一方面解决掉现存的各种问题,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保证了系统维护管理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一种思维,一种架设框架的模式,为今后架设更大,更全的数据中心框架打下基础,做好开头。
1基础空间数据中心的框架基础空间数据中心框架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规划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基础地理类数据库规划编制类数据库业务办公类数据库规划档案类数据库现状专题类数据库政策法规类数据库规划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数据协调管理更新与应用保障提交与处理服务内部数据共享与交换外部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图1基础空间数据框架构成示意图Fig.1Constitute the framework of the planni ng data center diagram2规划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在建设数据库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调研,做好需求分析,规划综合数据库的建设是很核心的内容,共享基础数据库设计的好,对于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维护有莫大的帮助。
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设计方案遥感1503班第10组(杨森泉张晨欣杨剑钢熊倩倩)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2017年5月一.数据来源二. 目的三 .任务四. 任务范围五 .任务分配与计划六.小组任务分配七. E-R模型设计八.关系模式九.属性结构表十.编码方案一.数据来源原始数据为大二上学期期末实训数字测图成果(即DWG格式的校园地形图)导入GIS 软件数据则为修改过的校园地形图二.目的把现实世界中有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空间数据库设计要满足用户需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性能,准确模拟现实世界,能够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
三.任务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具体为:①静态特征设计——结构特性,包括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②动态特性设计——数据库的行为特性,设计查询、静态事务处理等应用程序;③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和存储方式。
主要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原则:①尽量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②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在用户的需要改变时,数据结构能够做出相应的变化;③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校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④在空间元素间为耻复杂的联系,反应空间数据的复杂性;⑤支持多种决策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适应性。
四、任务范围空间数据库实现的步骤、建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建库流程步骤:①建立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②装入试验性数据测试应用程序;③装入实际空间数据,建立实际运行的空间数据库。
前期准备工作内容:①数据源的选择;②数据采集存储原则;③建库的数据准备;④数据库入库的组织管理。
建库流程:①首先必须确定数字化的方法及工具;②准备数字化原图,并掌握该图的投影、比例尺、网格等空间信息;③按照分层要求进行一个Coverage的数字化,数字化的过程包括选择控制点、数字化控制点、确定投影信息、采集数据、编辑和修改数据等;④对收集来的空间数据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并给空间实体赋属性值;⑤进行坐标变换和底图接边处理就建成了分层管理的空间数据库。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地理库)地理信息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定位基准,是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信息的基础,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智慧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结合南平市现有数据情况,补充生产或整合更新南平市域范围内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整合改造形成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并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建库管理和维护更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丰富权威的数据资源,推动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补充生产:补充生产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改造更新。
将原来离散的、数据格式各异的空间信息改造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对象主要是现有数字线划图、中小尺度遥感影像、高程模型以及地名数据;(3)公共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整合生产(含政务版、公众版):以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根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标准规范,面向公共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对象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面向公共服务的地理框架数据(4)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入库、日常管理及更新维护,(5)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整合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政务版地理框架数据和公众版地理框架数据进行入库处理,最终建成包含影像数据、矢量数据、高程模型数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政务地理框架数据库、公众地理框架数据库以及对应的元数据库和数据目录。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改变南平市因获取掌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数据在内容、格式、坐标系统、定位精度等方面存有差别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为交通、水利、国土、统计、公安、民政等各类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还将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讯技术向全社会提供导航、定位、出行等位置服务,从而推进南平市信息化进程,为创建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基于ArcSDE的广州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摘要】: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目前,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在建库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很多技术难题。
为此,本文基于arcsde地理信息工作站平台,以广州市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主要介绍其建库技术方法。
空间数据库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其中空间数据库引擎(sde)作为中间件连接gis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arcsde技术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数据建库动态更新引言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快速增长的需求使得城市基础测绘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快城市测绘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实现由测绘产品生产到面向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战略转变,从而更好地实践“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测绘工作的战略方向和制高点。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在不断地改变着面貌,我们必须准确、及时地跟踪这种变化,并及时地反映到空间基础数据库中。
目前,广州市已建立起基础地形图“1235”的动态更新机制,城市系列比例尺的基础地图数据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修测更新,从数据源头上保证了空间基础数据库的现势性。
一、空间数据库技术1、数据存储的三个阶段空间数据库中数据存储经历的三个阶段是:拓扑关系数据存储模式,oracle spatial模式和arcsde模式。
拓扑关系数据存储模式将空间数据存在文件中,而将属性数据存在数据库系统中,二者以一个关键字相连。
这样分离存储的方式存在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困难、数据访问速度慢、多用户数据并发共享冲突等问题。
广州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前身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就采用以上的数据管理方式。
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1.概念定义。
公共基础数据库,是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围绕政务、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数据资源进行统筹的汇聚、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和存储,是智慧城市数据的总汇聚点,各智慧应用需要通过公共信息平台间接的使用公共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主要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组成。
2.建设背景。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通知》(建办科〔2013〕22号),正式确定重庆市永川区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
2014年,永川区开展重点部门数据情况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各部门在传统方式和现有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如:公安局的人口数据、工商局的法人数据、规划局和国房局的空间地理数据、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等。
目前,这些数据处于分散、无序、条块分割的状态,部门间传递数据主要通过手工录入、纸质打印传递、文件导出导入、介质拷贝等方式。
各部门系统之间的对接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和框架,无法实现大批量的数据交换和实时传递,更无法形成单点接入多方共享的高效传输,部门内部间的数据也无法合理的交换使用,大大降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加各部门的数据使用成本,建立全区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迫在眉睫。
3.建设意义。
数据整合和共享是建设基础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智慧永川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建设基础数据库,有利于将永川目前分散的、条块化的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起来,提供共享服务,提高数据共享率;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数据的开发使用水平,使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在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节约社会成本,为支撑智慧永川、信息惠民建设,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4.现状难点。
永川信息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分散,资源整合、使用率较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要实现从起步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予以解决的突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