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娱传媒与超级女声的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0
[快乐女声37强诞生,无黑幕?有内幕!] 演员的诞生冠军[快乐女声37强诞生,无黑幕?有内幕!] 演员的诞生冠军作为选秀鼻祖又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选秀比赛,20XX年快乐女声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六大唱区61位选手集结长沙,为全国37强席位展开激烈的竞争。
然而,随着比赛的不断深入,如往年一样,各种“黑幕”卷土重来。
快乐女声究竟有没有黑幕?为此,本刊记者奔赴长沙现场,深入37强诞生的各个环节,揭秘不为人知的事实与真相。
质疑总导演与评委进密室商议作为20XX快乐女声主办方,天娱传媒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既制定规则,又掌控比赛进程―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做法令人产生无限联想。
面对质疑,天娱副总裁兼总导演马昊并未因此而与评委保持距离。
记者看到,每天下午彩排结束后,马昊都会与评委进入湖南娱乐频道贵宾室开会,门口有专人把守,严禁任何人出入。
当追问会议内容时,工作人员一概回答“不清楚”。
有观众指出,每当评委进入密室商议,电视播放广告不直播密室内容,并怀疑密室内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比赛过程中,马昊一般不露面,一旦评委进入密室商议环节时,马昊就会突然从某处钻出来,一路小跑进入密室,并在评委回到现场之前离开密室。
密室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密室就是“黑幕”的发源地?马昊对此解释说,她需要协调整个比赛的节奏,包括节目内容。
并强调评委“是我们请来的,我要知晓他们整个的决定,还要和他们把流程对清楚”。
工作人员确实常打手势经常有观众或者网友指出在直播过程中发现工作人员在台下打手势,并认为这是“黑幕”最有力的证据。
记者观察到,确实有工作人员会对某些选手作特别的指导。
例如,西安唱区的导演李隽宇就对03号选手刘梦洁的发型特别不满意,强烈要求她改变发型,并说道:“你不改发型,今天就会断送在这个发型上。
”负责沈阳唱区宣传的某工作人员表示赛前特别看好王蓦然,对戴潆萱更是青睐有加。
虽然两人没能获得冠军,但都顺利进入37强。
问一位现场工作人员有无喜欢的选手,他回答说:“有是有,但是我们做不了主,还不是被淘汰了!”记者也观察到,杭州赛区的一位男性工作人员喜欢的选手被淘汰后直抹眼泪,挥拳鼓励选手,在台下与选手互相拥抱安慰对方。
“超级女声”:娱乐和商业的狂欢(一)如果以10强选手平均每人20万张短信选票计,仅10强赛第一场的短信收入,湖南卫视的进账就将超过1500万元对王鹏来说,这个夏天注定是兴奋的。
作为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下称天娱传媒)的董事长,王鹏和他的同事正在把超级女声演绎成一场大众电视娱乐狂欢。
7月24日15点,当王鹏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时,超级女声10强,正聚集在天娱传媒的大股东湖南广电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做客新浪,与网友互动聊天。
此时,王鹏已不再过分关注谁将最终胜出。
相比之下,超级女声品牌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更让他兴奋不已。
其实,王鹏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超级系列将至少推出6个不同的品牌。
目前大部分实施方案均已成形,有些已开始进行小规模试验。
超女狂潮当湖南卫视娱乐频道的廖科在2002年底提出唱歌选秀的创意时,他的同事们对这样的节目能否在国内受到欢迎仍心存疑虑。
王鹏并不否认这一创意受到了美国、英国同类节目的启发。
我们在很早之前就看过英国的流行偶像和美国的美国偶像,但一直认为这种模式无法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当2002年再提出这个想法时,我们突然觉得,时机好像到了。
王鹏说。
2003年,廖科、王鹏、夏青等娱乐频道的主要编创人员在长沙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试验举办超级男声活动。
令他们惊喜的是: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
这也坚定了他们对市场的判断。
第二年,即2004年,超级女声应运而生,并作为超级系列推向全国的第一个品牌。
之所以转换成超级女声,源于电视节目一直以来都是以女性为主的节目更受欢迎和认可。
与此同时,天娱传媒在上海注册成立,由湖南卫视娱乐频道控股。
超级系列被注入该公司,成为其主要资产。
无论是超级女声还是其他国内同类型节目,其运作模式的核心都是海选,但只有超级女声真正把海选做到了极致。
"超级女声" 唱出"超级大单"“超级女声”进行2005年度冠军总决选,据说将有3亿-4亿观众守候直播。
一个地方卫视组织的一场“美眉真人秀”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正如大洋彼岸的《今日美国报》说的那样——超级女声正在席卷中国。
注意力就是财富,“超女”本身就是一单金额达数亿元的“超级生意”。
王晓莹/图超女报名现场火爆“2005超级女声”比赛日程长沙赛区: 5月5日7强赛5月14日5强赛5月20日冠军赛广州赛区:4月17日7强赛4月24日5强赛5月6日冠军赛郑州赛区:5月27日7强赛5月27日5强赛6月10日冠军赛成都赛区:6月18日7强赛6月25日5强赛7月1日冠军赛杭州赛区:6月19日7强赛6月26日5强赛7月8日冠军赛7月15日10强入围赛第一场7月22日10强入围赛第二场7月29日8强诞生赛10>88月5日6强诞生赛8>68月12日5强诞生赛6>58月19日3强诞生赛5>38月26日冠军诞生赛从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来看,毫无疑问,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是一档极其成功的电视节目。
这是几年来中国电视界少见的奇迹。
有评价甚至说“为中国内地的电视娱乐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势必在中国内地的娱乐史上留下一笔”。
“超女”的影响力辐射至全国,观众不分性别老幼。
注意力就意味着财富,“超女”本身就是一大单“超级生意”。
一亿元买断“超女”蒙牛打开南方市场“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每一天对于我都非常新鲜,我挑剔的味觉有最独特的区别。
”从超女起家的张含韵,以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为蒙牛再添青春活力。
这位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女”季军为蒙牛演绎了这个独具匠心的广告,而凭借着“超女”的影响力,“蒙牛酸酸乳”红遍大江南北。
中国各个乳业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须迅速打开更多的销售市场,才能在残酷的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
去年蒙牛高层决定,蒙牛迫切需要转型调整产品结构,从一般意义的液态奶市场向高技术、高利润的乳酸市场进军。
MBA案例分析超级女声的幕后运作模式(二)表面看来,超级女声并非多么创新之举。
它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选秀、大型直播、公众参与,都是近年来已经成为行业规则的操作模式。
为何只有超女能大获成功?个中秘密在于,超女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让其充满了新鲜感:第一轮“海选”,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种种不可预料的表演颇像一场闹剧;随后是持续不断的淘汰赛,经过海选,参赛者均已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给观众的感觉如同观看偶像剧;而从十强比赛开始,观众已经对歌手形成感情,演变为了具备参与感的悬念大片。
一定的竞赛规则、规定动作给不是电视剧的娱乐节目注入了电视剧的成分,构成了戏剧的冲突,增添了情节的效果。
这些简单规则的制定,被天娱传媒董事长王鹏称之为“超级女声”最核心的武器。
第一,全民参与。
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
第二,电视海选。
与报名同步进行,最后产生50名进入淘汰赛。
“超级女声”的海选部分,就是所有报名参加比赛的选手初选的过程。
如果以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理念来衡量,初选部分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原始素材,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湖南卫视却一反常规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观众看。
第三,淘汰赛。
海选产生的50名选手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进入淘汰赛,“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全部现场公布结果、现场淘汰。
最后5名优胜者进入6场选拔赛。
“超级女声”在晋级比赛中采取淘汰赛制的方式,一次次的“待定”、“PK”、“投票”,将比赛的残酷性无限放大,加大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
第四,电视直播。
通过对海选及比赛的直播,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原生态的表演。
娱乐的主角从明星变成了平民,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超女成功的关键因素恰恰在于大时段、超海量、持续性的节目直播。
第五,短信投票。
从十强赛开始评委就没有太多用处了。
按照节目制定的规则,10进7采取淘汰赛制,要被淘汰的3个选手,有两个是因为得到的场外观众短信投票数量少,而被千百万的“短信评委”淘汰;另外一个选手是在现场被31位大众评审淘汰掉的,客观上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参与的成就感——我可以决定谁赢,也可以决定谁输。
特别关注:关于“超级女声”的媒体报道分析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分析报告(六)“超级女声”入选2005年中国流行文化十大关键词,已成定局;同时,它也必然成为本年度最炫目的青年文化景观之一。
如果说,李宇春等“超女”从海选到赛区三强再到总决赛,一步步登上风头浪尖,那么在她们背后兴风作浪的,就是媒介。
在这里谈及媒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湖南卫视。
“超级女声”因湖南卫视而生,这家声名显赫的电视台及其合作伙伴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自然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业界还是社会舆论,无论是对其营销模式的剖析还是对其所制造的“超级女声”文化现象的褒扬或者贬抑,其矛头都毫不留情地指向这家标榜“娱乐中国”的电视台。
然而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其他众多的大众消费类媒体。
它们共同参与了这场狂欢,共同为“超女”风潮推波助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超级女声”这一文化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媒介文化现象”)得以形成,正是得益于整个社会系统内众多媒介的“共谋”。
对湖南卫视之外的媒体的态度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一媒介文化现象产生、发展并发挥社会功能的内在机制。
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众多媒体都有关于“超级女声”的报道、评论。
根据对2005年8月5日至8月29日全国主要媒体的初步考察,并兼顾3月份“超级女声”海选以来的主要媒体,可以看出媒体报道中的以下一些端倪。
报道数量悬殊:火力密集或视若不见尽管媒体定位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不同报道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同为娱乐版面、娱乐频道、栏目或者娱乐时段,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有的媒体火力密集,有的媒体则视若不见。
应该说,这客观地反映出媒体对待“超级女声”现象的态度差异。
1.主流权威媒体的非常少例如《解放日报》、《湖南日报》的文化娱乐版面在决赛当天都没有任何动作。
这并非因为定位的不同。
从一些地方党报设置了“娱乐版”但没有对“超级女声”直接报道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文化观念上的排斥。
有些媒体为数很少的,更多的是将“超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或者经济现象做深度探究。
“超级女声”热由湖南卫视主办,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运作,"蒙牛"冠名的"超级女声"选拔赛已成功举办两届。
短短两年,这档由地方台主办的娱乐节目,已成为中国的收视冠军。
"超级女声"的火暴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05年的这个夏天,它成为比"麦莎"更具威力的娱乐台风迅速席卷了全国,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极具典型的代表: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两亿多人收看,最高的电视广告报价,最热烈的媒体讨论,持续数月的"高烧不断"……兴奋的眼神与话语,电视机前痴迷的期待,街头为"超级女声"热情拉票的青少年,网络上无数的消息、帖子,一些家长、教育工作者表露的担忧,各种各样的言论声音,组合成了一股强劲的"超级女声"风潮。
"超级女声"的影响使它从一个一般的娱乐事件,演变成了影响很大的社会事件。
而这一事件的参与主体、主要影响对象、活力来源都是青少年。
因此,它也是商家与媒体共同策划的一个"青少年事件",一个青少年热点文化现象。
众多事例都印证了"超级女声"对青少年超强的吸引力。
"超女"决赛六进五之时,美国前NBA巨星王朝2005访华巡回赛在武汉洪山体育馆进行首场演出比赛,第四节观众居然陆续退场赶回家看"超级女声"的尾巴。
决赛五进三的时候,通过PPlive(一个网络电视平台,通过一个小软件,可以在网上收看电视节目,收看者多为在校大学生)收看"超女"的有10万多人;华中某大学晚上12点断网,结果学生宿舍"暴动"的场面,不亚于看"世界杯"断网的时候。
分析题:分析“超级女声”的宏观外部因素?。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月/15日/第A12版新闻人物王伟:我为什么离开天娱传媒刘浪“来了!”从长沙市区往机场方向,所有人能看到浏阳河大桥东头的一巨幅广告。
不远处就是湖南广电集团大本营所在。
一般外人不会对这幅广告与湖南广电产生联想,但所有熟悉内情的人,每看到此广告牌,都会报以意味深长的一笑。
广告是由新活动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新活动传媒”)发布的,而这家公司的当家人王伟,曾经是湖南广电旗下天娱传媒的副总,后自立门户,与老东家又有抢项目之事,这幅广告因此被理解为叫板之举。
王伟是曾经名闻一时的“超女”、“快男”主推手之一。
出走“王伟,生于70年代,从来就不是一个乖孩子,比如说花七年时间读了两次大学。
”这是王伟的自我介绍。
十年前,王伟进入湖南广电系统,用他自己的话说,“湖南广电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待过”。
2003年,湖南广电决定由娱乐频道主导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天娱传媒,2004年,上海天娱传媒也随之成立。
王伟成为天娱传媒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不久,就有了火红一时的“超级女声”。
作为上海天娱传媒唯一的副总经理,王伟参与并主导了公司与湖南卫视合作的“超女”活动。
但真正由天娱传媒主导的“超级女声”只有2004年一届。
由于节目热播,湖南广电决定由湖南卫视主导这档节目,天娱传媒实际转向艺人经营。
“天娱始终在尴尬的处境中生存。
”在王伟看来,作为湖南广电下属频道的子公司,天娱传媒一直是个“抬轿子”的角色,完全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2005年上半年的一段时期,天娱传媒账面只有2万元的现金余额。
上海天娱传媒随后成立全资子公司海南天娱传媒有限公司,主攻大型活动市场,2007年收入达到了6000多万元。
但王伟并未因业务的快速发展感到兴奋,相反,很多的制约让他觉得难受。
一个例子是,海南天娱从天娱传媒内部请艺人却需要支付比外人更高的价格。
“公司没有资源配置的意识,都是各自为政。
”焦虑的王伟向天娱传媒董事长王鹏指出了危害所在,但情况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