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20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概念的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果断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在结合时代要求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总体规划。
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这项事业时,需要对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何谓“文化”?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所提到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应该是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对“文化”理解不够全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做法。
因此,全面、正确地理解文化的概念是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
本文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如何全面地理解文化的概念。
《决定》提到的文化,涉及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些处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几组相对应的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文化概念。
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文化是分层次的,大都有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
美国人类学家芮斐德将文化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部分,所谓“大传统”指的是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而“小传统”则是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我国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这两个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的方向,小传统却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注意到其中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总是偏颇而不能综观全局的”。
《决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号召,说到“中华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存在不同的构成元素,也有上述所说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
建设文化强国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作者:何星亮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在新时代复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强国中华文化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古代中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衡,十分重视生理平衡、心理平衡、饮食平衡、作息平衡、家庭平衡等。
平衡国内各种关系是古代政治家的重要策略,采取措施平衡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关系,促使权力平衡、利益平衡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促使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种宗教之间、各种教派之间的平衡,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保障。
当前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平衡的结构关系和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平衡是健康的,不平衡是病态的。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注重各种关系的平衡发展。
因此,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注重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发展,引进与输出的平衡发展。
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各界的共识。
我们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祖先的智慧。
从历史上看,传统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保障创新成功的前提。
新秩序在旧秩序基础上形成,完全脱离旧秩序而创立的新秩序将不会长久。
因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更应该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
首先,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次,文化具有经济价值,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一是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主要理念、核心价值、伦理道德,这些观念和意识等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例如,古代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九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 .历史证明:论、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运兴、民族强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_____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和和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是是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持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坚守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伟大实践先进文化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
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坚持百花齐放,坚持百家争鸣。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协调社会主义服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情境链接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探究点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怎样建设文化强国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一些心得体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不断得到提升,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风尚。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一国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国家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尊重人民的文化权利,使文化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和共享。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和推出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经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与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4.07%提高到2020年的5.05%,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从文化自身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自身的特性和本质所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流动的血脉、民族的基因;文化是温馨的家园、精神的寓所。
从国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说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它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内它包括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它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历史和未来则表现为文化的辐射力和生命力。
我们来看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100本图书,85本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是第一文化大国,文化产业规模在GDP中占比排第二,美国电影占全球电影10%,却占有全球50%的观影时间;日本仅次于美国,文化产业规模比电子、汽车业还要大,其动漫产业占世界市场63%,游戏领域占世界市场1/3;而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不足4%。
美国有一个关于国力的L.S克莱因评价方程:即 P=国力=硬实力软实力其中C 资本 S 目的 E 经济 M 军事 W--意志在一个国家硬实力一定的条件下,软实力越强,综合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从国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决定的: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所谓引领风尚,是指文化的引领导向功能;教育人民,是指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服务社会,是文化服务社会各方面功能;推动发展,是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功能。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新网10月25日电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
《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强调,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