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4.37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律”。
“三⼀律”⼜称三整⼀律,是⼀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出戏只能表现单⼀的⾏动,情节只能在⼀天之内和⼀个地点展开。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北京合流)演变⽽成。
腔调以西⽪、⼆黄为主,⽤胡琴和锣⿎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于20世纪三四⼗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当全⾯、表演成熟、⽓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乐性的念⽩。
唱、念⼆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舞”。
京剧的主要⾓⾊名称有⽣、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脸等。
“四⼤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云、荀慧⽣。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乐的特⾊。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云流⽔,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于滦县、迁安、⽟⽥、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成,在北⽅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如诉,表演⽣活⽓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调⾼亢活泼,低回婉转,语⾔纯正,感情丰富,乡⼟⽓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亢激昂,要求⽤真嗓⾳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京剧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非遗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贵遗产,被称为“中国戏曲之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京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传承现状等方面对京剧非遗进行简要介绍。
一、京剧的历史渊源京剧起源于明清时期,是由当时盛行的地方戏曲、民间传统戏剧和宫廷音乐逐渐演化而来。
在清朝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巨野县令的梅兰芳对皮黄戏、昆曲、秦腔等戏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破幽蓝》、《三家钓月》等戏剧作品,开创了京剧的先声。
后来,京剧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地方戏曲、曲艺、文言戏和流行音乐等元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二、京剧的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技巧,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唱腔丰富多样,旋律婉转动听,结合传统曲调和流行曲调,形成了独特的声腔体系。
念白则是表演者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采用不同的语音、语气和节奏进行演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做是京剧表演的重要技巧,演员通过身段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服饰道具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打是指武打动作,包括擒拿、跌打、枪棍等,展现出激烈的视觉效果和技巧性。
三、京剧的传承现状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流行文化和商业化影响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京剧文化,各级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纷纷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京剧培训班、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推出京剧普及宣传计划等。
同时,京剧表演者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将京剧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作品。
总的来说,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京剧文化,传承和弘扬其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艺术概况京剧,又称为北京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清代的宫廷乐团,后来发展为广为流传的民间戏曲形式。
京剧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彩纷呈的动作和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而闻名于世。
艺术特色京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唱腔: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而著名,主要有“咬字清晰、音调高亢、音域宽广”的特点。
演员以激情四溢的表演方式演唱剧中的台词,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 动作:京剧的表演注重精确而繁复的动作,包括拳、剑、梆子等各种动作形式。
演员经过专业的训练,能够通过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并与唱腔相结合,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3. 面谱:京剧面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面谱颜色和图案代表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演员通过面谱的化妆和服装的选择,能够立即让观众识别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4. 武打:京剧的武打动作精彩纷呈,演员能够通过高难度的跳跃、旋转、翻腾等动作,展现出角色的力量和技巧。
武打场面的设计精心细致,充满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影响与传承京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自20世纪初起,京剧开始在国际上进行演出和推广,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京剧的培训和研究,组织举办各类京剧演出和比赛等。
同时,一些京剧名家也积极传授艺术技巧,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思考。
京剧介绍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
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美其美。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艺术特点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表现手法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艺术的艺术特征京剧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下面将从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化妆和戏曲情感表达等方面介绍京剧的艺术特征。
首先,京剧的表演形式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京剧凭借其优雅的动作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注重整个形体的动态美,动作流畅而有力,给人以美感和震撼力。
京剧中的动作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如“七大步”、“八个腿法”等,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动作让观众一目了然地了解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动态。
其次,京剧的音乐特点也是其独有的艺术特征。
京剧音乐以悦耳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而著称,演唱方式独特,有喉音、颤音等技巧,尤以其独特的咽喉音和高亢激昂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京剧音乐丰富多样,既有抑扬顿挫的琴弦奏鸣,又有鼓励奋进的锣鼓合奏,音乐的节奏鲜明,能够很好地配合演员的表演,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
京剧的化妆也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京剧的化妆根据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用线条、色彩和贴片等方法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武戏中的邪恶角色,白色代表善良和忠诚等。
京剧的化妆注重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和角色。
最后,京剧在戏曲情感表达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京剧中的表演凭借着演员精湛的技巧和表演力,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演员通过眼神、动作、唱腔和音乐的配合,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京剧非常注重情感传递的细腻和真实,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其表演形式优雅精妙,音乐特点独特,化妆突出角色特点,而戏曲情感表达更是生动真实。
这些艺术特征使京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
京剧艺术介绍什么是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有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京剧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诗歌和杂技等元素,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的特点1. 旋律优美:京剧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曲调而闻名。
这种旋律有许多不同的音域和音调,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
2. 着装精美:京剧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头戴花冠,身穿鲜艳的彩袍。
这些服饰反映了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增添了舞台的色彩。
3. 动作优雅:京剧的表演注重姿势、动作和表情。
演员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动作非常精准,既有力量又优雅。
4. 化妆艺术:京剧的演员使用特殊的化妆方法来塑造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化妆和面具,以突出他们的特点和性格。
5. 唱念做打:京剧的表演风格由唱腔、念白、做功和打斗等元素组成。
这种多样性使得京剧具有戏剧性和动感。
重要的京剧剧目1. 《红楼梦》:这是京剧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
它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富贵之家的兴衰和人生的虚幻。
2. 《牡丹亭》:这是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唐代诗人元稹与李夫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它以其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而著称。
3. 《白蛇传》: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京剧剧目,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揭示了人与妖之间的纠葛和命运的转折。
4. 《长生殿》:这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京剧剧目,描绘了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
它以其感人的唱腔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而广受喜爱。
结论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精美的服饰和深刻的剧情而吸引了众多观众。
通过京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京剧非遗文化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这个名称源于其起源地北京,是在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非遗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上。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身段表演等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京剧的唱腔有清朗高亢的咏史,也有激昂激越的悲壮,通过声音的变化和音调的起伏,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京剧的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姿态,展示了人物的形象和气质。
京剧的身段表演则通过肢体和面部表情的运用,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京剧的非遗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剧目和剧情上。
京剧以其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京剧的剧目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故事的演绎,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
京剧的剧情则以其曲折离奇、情感丰富的特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京剧的剧情常常通过悲剧和喜剧的手法,表达了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京剧的非遗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传承和发展上。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京剧的传承需要经过师徒传承和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的学习和传承,使京剧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
同时,京剧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创新剧目和表演形式,使京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非遗文化价值。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京剧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京剧趣谈知识点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由唱、念、做、打、舞五个基本技能组成的综合艺术。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下面我将从京剧的起源、表演形式、剧目分类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点。
一、起源京剧起源于18世纪初的北京,是在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吸收了汉族戏曲、蒙古族戏曲和满族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京剧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
二、表演形式京剧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舞五个基本技能。
唱指的是演员通过咏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示人物形象;念指的是演员通过念白的方式来叙述剧情和交代背景;做指的是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打指的是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和武术动作来展示战斗场面和打斗技巧;舞指的是演员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塑造形象。
这五个基本技能相互结合,形成了京剧独特的表演风格。
三、剧目分类京剧的剧目可以分为历史剧、文官剧、武将剧、越剧、琴剧等多个不同的类别。
历史剧主要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形象;文官剧主要以官场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武将剧主要以武将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为题材,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策略;越剧主要以浙江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展示了浙江地方文化的特点;琴剧主要以琴书小说为基础,通过唱念做打舞的表演形式,展示了琴书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艺术特点京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京剧注重舞台表演和形象塑造,演员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舞技巧,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其次,京剧注重音乐和音调的运用,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再次,京剧注重面部化妆和服饰的设计,演员通过不同的面部化妆和服饰,来展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京剧由来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一位名叫李二黑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北京城中表演的时候,充分吸收了当地戏曲的特点和元素,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艺术形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京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戏曲表演形式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曲艺、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得京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京剧的剧目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戏曲改编等多个方面,其中以历史题材剧目最为经典。
京剧中的角色形象丰满,表演技巧独特,常常通过脸谱和服饰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一眼认出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京剧的表演技巧讲究“唱、念、做、打”的结合,其中以唱腔的表演最为重要。
京剧的唱腔有四大流派,分别是“老生”、“小生”、“老旦”和“小旦”,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和技巧。
京剧的表演形式讲究“四功”即唱功、念功、做功和打功。
唱功是指唱腔的演唱技巧,念功是指台词的朗诵技巧,做功是指舞台动作的表演技巧,打功是指武打动作的表演技巧。
这四种功夫的结合,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京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台布景常常采用简约的手法,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情节的发展。
道具方面,京剧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如扇子、剑、鞭等,来增加表演的艺术效果。
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京剧的表演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同时,京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赞誉。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京剧表演的机构和团体,京剧的剧目也在世界各地展演。
总的来说,京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剧目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京剧简介
京剧,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民间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与昆曲、秦腔、川剧并称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是中国
国粹和国宝。
它发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也称“关东戏”),是在清朝末年由“皮黄”剧逐渐演变而来的。
京剧由明朝末年的“皮黄”发展而来,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誉为“国粹”。
在近三
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融合了其他戏曲剧种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京剧是由京剧、昆曲、秦腔、梆子等多个剧种融合而成。
京剧行当中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为主。
旦角又分青衣、花旦、刀马旦、丑行等;净角又分花脸(也称老生)、铜锤花脸;丑角
又分大头和二头(也称二净)。
四大行当的划分是以性格特点来划分的,因此,京剧在人物刻画上有着鲜明的个性。
京剧在表演艺术上以唱为主,念做打为辅,表演中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其唱腔属于板腔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1 —1 —。
京剧的艺术特点和典故
京剧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综合性: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
2. 虚拟性:京剧的表演以虚拟为主,通过演员的简单动作和道具的配合,表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如上马、坐船等。
3. 程式化:京剧的表演有固定的程式,如角色的出场顺序、动作和台词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4. 象征性:京剧的表演以象征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如通过特定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喜怒哀乐等情绪。
京剧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如《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汉宫春》中的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等。
这些典故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通过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京剧概述简介
京剧,即中国京剧,中国国粹。
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的“三大名剧”之一,与山东梆子、河南梆子、秦腔并称为中国五
大戏曲剧种。
因流行于北京,故也称“京戏”。
京剧形成于1863年(同治三年),由于其演出剧目多以历史
故事为题材,故又被称为“历史剧”。
其表演艺术特点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即所谓“以声写神”、“以声写情”、“声情并茂”。
它的音乐也是别具一格的。
京剧是中国第一个戏曲剧种,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京
剧形成于清末民初,初期是由徽班进京与秦腔、梆子等剧种融合
发展而成的。
“国粹”之称是由清末京剧演员谭鑫培首先提出的。
京剧艺术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
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
戏曲剧种之一。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
为世界戏剧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京剧表演艺术特点是“三小”:“唱、做、念”三功俱备。
—— 1 —1 —。
关于京剧的资料简介京剧呢,可是咱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超厉害的剧种哦。
它融合了好多地方戏曲的精华呢。
你想啊,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把各种厉害的技能都集合在自己身上啦。
二、京剧的历史京剧的历史那可是相当悠久啦。
它起源于清朝呢,在乾隆年间就开始慢慢形成啦。
那时候有好多民间艺人,他们把各种表演形式凑在一起,就像玩拼图一样,最后拼出了京剧这个超酷的艺术形式。
在发展过程中,京剧还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就像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一直在成长。
三、京剧的表演特色1. 京剧的角色京剧里的角色可多啦,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呢。
生就是男性角色,像什么老生啊,小生啊,都超有魅力的。
老生一般都是那种很有经验、很稳重的男性,就像我们身边的长辈一样靠谱。
小生呢,就比较年轻帅气啦,一出场就能吸引好多目光呢。
旦呢,就是女性角色啦,有花旦、青衣啥的。
花旦就很活泼俏皮,像个可爱的小丫头。
青衣呢,往往都是那种很端庄、很有气质的女性形象。
净就是那些花脸角色啦,他们的脸画得可花啦,看起来特别霸气。
丑角呢,就比较搞笑啦,他们的表演总是能让观众哈哈大笑。
2. 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那也是一绝。
有西皮和二黄两种主要的唱腔。
西皮的曲调比较明快、活泼,就像欢快的小鸟在唱歌一样。
二黄呢,就比较深沉、婉转,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感人的故事。
而且京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可高啦,他们能把声音拉得很长很长,还能唱出各种不同的韵味。
3. 京剧的动作京剧的动作也是很有讲究的。
那些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有含义呢。
比如手势,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东西,有的表示开门,有的表示拿东西。
还有台步,走起来那也是有模有样的,不同的角色走法还不一样呢。
武戏里的动作就更厉害了,演员们能在舞台上翻跟头、耍兵器,就像武林高手一样。
四、京剧的服装和道具1. 服装京剧的服装那叫一个华丽啊。
各种颜色、各种款式。
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衣服,而且这些衣服上还绣着精美的图案呢。
就像那些旦角穿的衣服,长长的水袖,随着演员的动作飘来飘去,美极了。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
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
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
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
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
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
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
的对白,分为京白和韵白。
“唱”和“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武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身段、姿势、面目表情等。
舞台上的舞蹈、魔术也叫“做”。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有时为了表演的好看,会采用兵器。
“做”和“打”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这四个方面是戏曲演员的主要训练内容,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戏剧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生指的是男性角色,但不一定是男性演员。
从年龄上分为老生、中生、武生和猴生。
老生一般是中老年男子,挂胡子的也叫须生,胡子成为“髯口”。
小生又分为巾生、穷生和官生,巾生多指秀才,秀才按政府规定可戴头巾;穷生指的是穷秀才;官生指的是当官中状元,表现得志得意满。
武生是以打武为主,不画脸谱,如赵云、武松。
猴生则是比较特殊,专指演猴的演员。
旦指的是女性角色,按年龄分为老旦如佘太君和小旦;按性格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
青衣指的是即将结婚或者已婚的女子,衣服以青衣为主,长衣,对襟,演唱节奏缓慢;花旦一般是活泼的女性,穿袄,不穿裙装;武旦则是表现人物的英勇,如:穆桂英;刀马旦则是以打为主。
梅兰芳曾经将“花旦”和“刀马旦”融合在一起,开创“花衫”,代表作品:《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出“六大花旦”——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尚小云,代表作《昭君出塞》;程砚秋,代表作《荒山泪》;荀慧生,代表作《红娘》;徐碧云;朱琴心。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风格独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样”,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别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丽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掷)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净,也叫做“花脸人”女性角色没有脸谱,但是可以化妆。
净有正净和副净之分,正净以唱为主,副净以武打为主。
从脸谱上看,有整脸、碎脸、歪脸、象形脸、无双脸。
整脸即是指整个脸谱采用一个颜色,如:关羽红脸、曹操白脸、张飞黑脸;碎脸指的是花脸,如:程咬金的脸谱;歪脸指的是脸谱画的不
对称;象形脸指的是舞台上代表动物的脸谱;无双脸是用于特殊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包拯,黑脸带月牙;项羽,熊猫眼,以白为底色。
在脸谱中,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红色代表忠义正义;黑色代表刚正大胆;白色代表阴险;紫色代表刚正;黄色代表凶猛残暴;蓝色代表刚强勇猛;金色代表佛;银色代表妖。
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
脸谱不可范重,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靠脸谱来区分角色的。
使观众能够通过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丑,也被称为“小花脸”,角色有好有坏。
丑被分为武丑、文丑、小丑、彩旦。
武丑能打斗,如:时迁;文丑可以是狗头军师,也叫“官丑”,衣饰较短,光头;小丑指的是性格活泼的小孩子,一般不念对白念京白;彩旦即是女丑,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
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西施》里的东施。
除了角色,京剧中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道具。
京剧表演者的行头,在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物均用明朝样式,无论季节,样式统一,且不分地域,戏装多用丝绸所制。
不同的角色所用衣饰有所不同。
文官用乌纱,着袍,配有装饰用的玉带脚穿厚底靴;武将插有靠翎、雉羽、靠旗。
年轻将领用雉羽,如:周瑜,正面大将用靠旗。
旦在出场时,则是头戴凤冠。
道具—般称为“砌末”,在京剧中避免使用实物。
在告别了封建社会之后,京剧艺术迎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展时期。
1964年~1966年间,由江青等人组织领导,京剧大家庭添加了新成员——“革命现代京剧”。
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
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缓慢,这些作品的确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它们仍是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并且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
京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不断总结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又结合当时时代环境下的有利因素,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汲取了一些地区人们的风
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这门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舞台艺术,不仅是在过去的时代里的流行事物,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诚然,京剧在现代社会已不复曾经的辉煌,现在的它也不再是老少皆宜的兴趣所在,但是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它都是我们的国宝。
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如古人那样熟背四书五经,但是这样丝毫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古人的思想。
纵然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对这种节奏缓慢,方言性强的表演形式很难产生兴趣,上茶馆,逛戏院,早已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最好消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戏剧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伟大成就,它和相声、歌舞等艺术形式一起,共同构筑起中华艺术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