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14
唐代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雕塑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唐时期(618-626年):初唐时期的雕塑主要表现为佛教造像,造像造型简单朴素,注重表现佛教教义。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大雁塔的小雁塔。
2.盛唐时期(626-907年):盛唐时期是唐代雕塑的鼎盛时期,其特点是造型优美、气势恢宏、表现力强。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洛阳白马寺的大佛像、大雁塔的大雁塔佛龛、太原天龙山石窟的佛像等。
3.晚唐时期(907-960年):晚唐时期的雕塑风格逐渐趋向于世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生命力。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洛阳白马寺的弥勒佛像、太原天龙山石窟的普贤菩萨像等。
总的来说,唐代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雕塑艺术风格和技法对中国雕塑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前至清代以可塑或可雕刻的材料制成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
圆雕与浮雕是其主要形式,此外尚有透雕、线刻等。
依材料可分为泥塑、陶塑、瓷塑、木雕、玉雕、石刻、砖雕、骨牙雕刻、竹雕、金属铸像等众多品种;按用途大致可区分成纪念性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宗教造像、案头雕塑等不同门类。
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曾出土两截刻划着复线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经测定距今1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牙雕、木雕等品种。
陶塑与泥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以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人头、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为代表,造型比较拙稚。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天水柴家坪与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浮雕陶人面、传甘肃东乡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皆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佳作。
辽宁喀左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遗址,相继出土小型陶塑孕妇像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附近还发现形体更大的女性陶像残块。
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在动物雕塑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鹰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型与狗型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雕塑开商周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
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与黑龙江宁安莺歌岭等地出土的陶塑狗、象、猴、鸟、猪、熊等小动物,形象活泼,特征鲜明,体现了各地先民在捕捉动物神态方面的才能。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雕塑艺术历经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原始时期到明清时期,一步步探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原始时期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祖先们已开始进行原始的雕刻工艺,用粗糙的石器在粗糙的石头上刻划出一些人、兽和器物的形象,这是中国雕塑艺术的最初萌芽。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的铜器工艺达到了高峰,铜器的图案也逐步多样化,其中不乏雕刻得相当精美的神话人物和动物图案,创造了多种抽象和具体形制的神像和吉祥物。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雕塑艺术完成了由铜器到石器的转换,石雕艺术也逐渐形成,大量运用在宫殿建筑、祭祀场所和豪华墓葬中。
从战国晚期开始,中国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文艺复兴的时期,人物塑造的大量推进,雕塑与建筑的结合,从而开创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雕刻艺术史上的最高峰期。
秦始皇自定规格,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单位,加强对事物的统制,也使得雕塑艺术跟随这一趋势发展。
创造了大量大型陵墓和造型壮丽的制度性彩绘,使得雕塑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大量制度性的作品和抽象化的作品涌现,这些作品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和艺术性。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雕刻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雕刻艺术开始大量运用石材,青石成为主要的材质。
石雕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发扬光大,对雕塑技术的创新性尝试也日益增多。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雕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雕塑艺术逐渐向着文化、民俗、学术、艺术等各领域扩展,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体系。
此时期的雕塑作品,对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白鹭、石马、博物馆造像等举世闻名的作品。
结语随着中国的历史长河不断流逝,中国雕塑艺术不断发展。
每个时代的雕塑艺术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和艺术风格,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中国雕塑史讲义一、引言中国雕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雕塑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承载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二、古代雕塑古代中国雕塑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石雕刻和陶器制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雕和陶器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青铜器、玉器和陶俑。
青铜器是古代雕塑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玉器也在古代雕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光滑细腻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让人惊叹不已。
三、佛教雕塑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意义深受人们喜爱。
佛教雕塑以佛像为主要形式,其造型庄重肃穆,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与崇敬。
在佛教雕塑中,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形象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四、宋代的陶瓷雕塑宋代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陶瓷雕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宋代陶瓷雕塑以青瓷为主要材料,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如刻线、刻花等。
宋代的陶瓷雕塑造型独特,线条简洁流畅,表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纯朴和含蓄。
五、明清时期的石雕明清时期,石雕成为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石刻以山水石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石雕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
明清时期的石雕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技艺上更加精湛,展现了中国雕塑的独特魅力。
六、现代雕塑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雕塑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变革。
西方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雕塑的风格更加多样化,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术。
现代雕塑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审美风格,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雕塑风格。
七、当代雕塑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雕塑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注重将雕塑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作品。
同时,雕塑材料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此历史阶段,雕塑是王权与政治的有力工具,成了宣扬帝王将相的功绩、美化宫殿园陵的重要方式。
汉承秦制,西汉前期,某些军功显赫的将领、诸侯王或贵戚,亦用陶塑兵马俑随葬,以炫耀其生前地位与权力。
东汉佛教雕刻,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雕塑之创作。
秦代陶塑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这一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将雕塑艺术视作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
秦汉雕塑艺术不同:
秦代追求写实逼真,汉代讲究写实生动。
秦代代表为秦兵马俑,汉代代表为霍去病墓前石刻。
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旳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旳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旳重视.这一时期雕塑旳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旳饰物,均为粗略旳,夸张式旳,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旳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旳器皿、饰物和人物旳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旳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旳最高水平.此时旳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旳,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旳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旳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旳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旳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旳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旳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旳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旳作品之一.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鼎旳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旳兽面花纹和夔(kuí)龙花纹.它凭借庄严旳造型,庞大旳体积和神秘旳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旳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旳重要史料.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旳政治目旳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旳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旳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yòu)、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旳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旳秦始皇陵出土旳兵马俑.兵马俑旳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旳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旳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旳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旳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旳高大、雄健旳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旳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旳精神风貌,具有崇高旳力和数旳巨大、超常旳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旳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旳艺术个性.这一时期旳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旳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旳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旳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旳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旳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旳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旳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旳大型石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旳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旳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旳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旳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旳造型,粗犷旳风格,宏大旳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旳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旳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旳精神面貌.霍去病墓旳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旳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旳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旳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旳典范之作.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旳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旳主题.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旳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旳象征.雕塑旳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旳表现力和高度旳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旳典范之作.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旳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旳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旳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旳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旳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旳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旳玉躯佛像,与顾恺之旳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旳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旳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旳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旳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旳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旳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旳诞生.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旳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旳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旳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旳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旳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旳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旳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旳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旳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旳装饰雕刻艺术、陪葬旳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旳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旳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旳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旳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旳杰作.其九尊一铺旳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旳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旳观念.此时旳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旳多样化与技巧旳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旳水平.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旳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旳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旳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旳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旳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旳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旳是更接近现实生活旳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旳精品.尽管它旳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旳主旨,但雕塑匠师旳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旳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旳一大奇观.在世俗题材方面,宋旳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旳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旳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旳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旳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旳特色.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旳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旳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旳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旳发展.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旳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旳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旳程式化倾向.而明清旳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旳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旳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旳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旳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旳风格.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旳各种小型旳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旳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旳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旳新成就.明清帝陵旳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旳超然、也缺乏汉代旳雄浑,此时旳作品更能满足人们旳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旳创造活力.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旳痕迹,在名目繁多旳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旳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旳艺术风格.如泥彩塑千手观音.九、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旳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旳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旳发展.这个时期比较大旳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旳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旳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江小鹣(jiān)作旳《孙中山立像》、王丙召作旳《金田起义》等.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旳阶段.。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中国雕塑史》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另一段话:“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
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最古者也。
”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雕塑史,简洁、清晰地反映了先秦到清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生、发展与辉煌,与《中国建筑史》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方面的双璧。
他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的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都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
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是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可惜当初毛主席希望北京到处都冒烟囱,于是一个个城门被拆除了,一垛垛城墙被拆除了,北京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大城市,直至今日仍然在大拆特拆,于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渐渐地消失了,这着实是令国人极为痛心的。
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只能在大师的著作里才能找寻历史的影子。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
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
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中国建筑史》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近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史时间轴近代中国雕塑艺术 (1840-1949)1840-1895-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渐影响中国,西方雕塑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受到西方雕塑的影响,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 艺术家如郎世宁开始将西方雕塑技法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
1895-1911-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 雕塑艺术开始受到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观念的影响。
- 艺术家如李金发开始探索中国现代雕塑艺术之路。
1911-1949- 新文化运动兴起,雕塑艺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艺术创新。
- 雕塑家如刘开渠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雕塑相结合的道路。
- 抗日战争爆发,雕塑艺术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 国共内战爆发,雕塑艺术在动荡中继续发展。
现代中国雕塑艺术 (1949-现在)1949-1978- 新中国成立,雕塑艺术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雕塑艺术的主要创作手法。
- 雕塑家如傅天仇、钱绍武等人在雕塑创作中积极探索。
- 文化大革命爆发,雕塑艺术受到极大冲击。
1978-2000- 改革开放,中国雕塑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 艺术家如陈云岗、罗中立等人开始探索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新道路。
- 雕塑艺术开始多元化,各种流派和风格在中国兴起。
- 中国雕塑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2000-现在- 中国雕塑艺术进入全球化时代,与国际雕塑艺术接轨。
- 雕塑家如曹勇、展望等人开始探索数字雕塑、装置艺术等新的表现形式。
- 中国雕塑艺术市场逐渐成熟,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各种雕塑展览和活动在中国举办,推动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以上仅为近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史时间轴的简要概述,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与技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陶器制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一种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审美观念,通过塑造物体的形状和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技法以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雕塑被视为一种图腾崇拜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逐渐与佛教的传入相结合,成为了宗教和宫廷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后,雕塑艺术在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和贵族间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宋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期,以佛教雕塑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精致而优美,追求表达思想境界和美感的高度统一。
明清时期,雕塑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转向了更多样化的创作,涵盖了社会生活和民间传统。
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则在20世纪初迎来了一次变革,开始了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对接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雕塑艺术。
二、技法特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雕塑家通常选择周密的构图和细致的表面处理,使得作品呈现出精细而逼真的效果。
其次,中国雕塑注重在塑造中传达情感和精神内涵,追求艺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此外,雕塑家常常使用非常小的工具和精细的技巧来完成复杂的作品,展示出他们对材料和工艺的极高掌握能力。
三、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哲学理念在中国雕塑艺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雕塑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与内涵,引导现代艺术家更多地关注艺术的思辨性和内在表达。
此外,中国雕塑技法和材料的独特运用也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
总之,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凭借其历史底蕴和独特技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后世艺术家的启发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雕塑史复习资料一、背景中国近现代雕塑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时期内,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雕塑艺术形式。
此时期的中国雕塑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二、重要时期1. 清末民初时期:- 彩绘泥塑:以面目全非的泥塑形式表现人物形象,寓意深刻。
- 曹锟雕塑:曹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其雕塑作品刻画了他聪明睿智的形象。
- 中西合璧:雕塑艺术开始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民国时期:- 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开始影响中国雕塑艺术,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 抗战题材:以抵抗日本侵略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表达了人民对抗战的支持和坚决抵抗的决心。
3.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以人民和工农兵等劳动人民为主题,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
- 抽象雕塑:开始出现了抽象化的雕塑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注重形式的独立性和表达力。
三、著名艺术家1. 吕振羽: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人类之路》等。
2. 吴为山:以抽象雕塑为主,代表作有《生命之树》等。
3. 王佩硕:以表现人体形象为主,作品有《昨夜星辰》等。
四、影响和意义中国近现代雕塑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命运。
它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参考资料:- 张群:《中国雕塑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年。
- 王春:《中国雕塑与造园艺术发展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和意义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艺术上,雕塑艺术是一种空间形式,它通过对物体形态的塑造来表现人物形象、自然景致和抽象主题。
下面将简要介绍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和意义。
一、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最早的雕刻作品是玉、石、骨、角等硬质材料的小型装饰器物。
随着古代社会逐渐发展,雕塑艺术也逐渐成熟和发展。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中就有了以人、兽、鸟、虫等为主题的雕刻纹饰,其中被称为“夏禹之器”的早期青铜器铭文纹饰更是雕刻技艺的杰出表现。
随着周代的到来,雕塑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周代的人物雕像多采用石材和玉石为材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显得更有生气。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
在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开始成为官方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手段。
陶俑、玉佩、铜器、石刻、壁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其中以秦兵马俑最为著名,具有世界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随着艺术手段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的逐步丰富,唐宋时期的雕塑艺术进入了鼎盛期。
唐代的石佛像、画像、木雕像以及五方牌坊等都达到了高峰,宋代的太和殿金佛像、幢幡步狮等艺术作品更被后人奉为经典。
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雕塑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民间人物雕塑和佛教造像的创作同样容易受到宗教影响,明末清初出现了哥窑人物瓷雕、定窑器物的创作,它们在工艺和雕塑技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意义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意义源于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不仅表现在雕塑艺术创作本身,更反映在雕塑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信仰、生活和审美追求上。
以下分别从宗教、社会和文化等不同方面阐述古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意义。
宗教方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早的起源是在祭祀和崇拜活动中。
中国古代雕塑史读后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我近期有幸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史的专题,对其中所提及的作品和发展历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感悟。
通过这份读后感,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震撼。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历史中。
在这个悠久的艺术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卓越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次阅读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庞大力量与丰富想象力。
通过对兵马俑的研究与观察,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创造才华和精湛技巧。
兵马俑数量众多、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地展示着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制度的精髓。
这些巨大的雕像令我震撼,也让我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除了秦始皇兵马俑外,其他时期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朝梁代的《塑像图经》记录了众多的雕像,细致地呈现了古代时期的人物形象和服装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让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风貌。
而唐代的佛教石窟雕刻更是在艺术与宗教融合方面达到了巅峰,石窟中精美的佛像让人感叹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技艺和对信仰的虔诚。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雕塑史,我深刻意识到雕塑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雕塑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的方式。
每一个雕塑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石雕到木雕、从土陶到青铜,各种不同的材料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形式。
同时,古代艺术家们的雕刻技术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他们能够将平面的材料通过精雕细琢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第一章中国雕塑史序言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一. 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数量繁多,类型的划分多样从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从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雕塑•商周战国雕塑•秦汉雕塑•魏晋南北朝雕塑•隋唐雕塑•五代宋辽金雕塑•元明清雕塑从雕塑的材料上划分:•石雕•泥塑•青铜雕塑•木雕•陶塑•玉雕•象牙雕•竹雕等等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其中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明器雕塑•明器又称“冥器”或者“盟器”,是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品•起着代替真实的人和物的作用•其包括俑,动物形象和车船,家具,建筑物的模型,并且一般都着色陵墓雕塑●“石像生”----指陵墓外以石人,石兽组成的仪卫,装饰雕塑●陵墓建筑或者构件(华表墓阙墓祠)纪念性雕塑•为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装饰雕塑•指作为建筑附件以及对建筑物的局部和构件进行装饰的雕塑工艺性雕塑•指以雕塑形式制成或装饰的有实用性的物品和独立的具有观赏,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时期(质朴纯真)二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装饰性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
中国雕塑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语言精练雕塑塑造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
虽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
温柔敦厚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风格。
•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
•中国雕塑就是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大量佛教造像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大体上经历了一个吸收印度佛教雕塑,到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融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的特殊的经规仪轨,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第二章原始雕塑雕塑的起源——工具工具包括:雕刻器、石锥、骨针、鱼叉、骨锥、骨刀、角铲等在人类仅能打制出粗糙的石器时,历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能把石器逐渐地磨得光锐、美观并能分工使用时,称为新石器时代工具制造与雕塑的相关因素:(1)工具所需材料对象,如石、木到现在仍重要(2)打、磨等手段也是雕塑创造的工艺手段(3)工具的制造对三度空间物体的变革(4)有目的的对客观对象打磨加工,使对象按主观要求进行改变,与雕塑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一致工具制造活动对雕塑起源的意义:(1)提高观察力(2)训练一定的创造制作能力(3)培养了形式感和最初的审美意识原始雕塑的主要内容石雕——雕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曾发现有单纯用为装饰的玉、石、象牙雕刻。
说明人类当时已有能力提出并达到美化生活的要求。
陶塑——塑中国原始雕塑大多数都是陶制品。
陶器的出现和制陶业的兴起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文明确立的重要标志。
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陶塑按功能划分:1. 工艺性陶(1)将鸟、兽形象,很巧妙地体现在日用器皿上的象形陶器(2)离开实用的雕塑品或装饰品2. 宗教陶塑:原始雕塑的一大重要作用即是适应原始宗教活动的需要而制作的雕塑,其中以女性裸体雕塑为代表原始雕塑的艺术成就•具备了关于雕塑的空间思维及观察表现能力,能驾驭多种材料•艺术水平上,掌握了一定形式美规律和艺术技巧,能够采用夸张、强调、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对象•在雕塑技法上探索出了许多技法特点第三章商周雕塑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西周东周- 春秋战国二工艺性雕塑(一)青铜工艺品1.青铜器概况⑴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夏代就有一定的规模⑵商周时代的雕塑主要集中在青铜工艺品上⑶青铜工艺品主要作为礼器、食器、兵器、乐器、工具、车马等实用器物2.青铜工艺品的五个时期:中国青铜工艺具有二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按照其造型和装饰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萌生期青铜器(夏代)出土了造型复杂的青铜礼器,说明中国从夏代就进入了初期的青铜时代,已具备初步熟练的水准育成期青铜器(商代早期)造型准确、器壁匀薄,采用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艺术装饰,铸造技术已相当进步鼎盛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实行严密的礼治和等级制度,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敬的特殊产物。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上装饰兽面纹和各种动物纹,通常一件器物上有多种纹饰形象,神秘庄严、充满幻想。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又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图案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夔龙纹•一种装饰纹样,也称夔纹。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夔如龙一足”。
几何纹•何几纹是一种原始的装饰纹样,因其是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
包括网纹、三角纹、八角纹、菱形纹、曲折纹、雷纹、回纹、弧线纹、窄条纹、漩涡纹、圆圈纹、回旋钩连纹等。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由于世袭制的实行,不需要过多的迷信来压制人民,所以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以端庄厚重见长,并不追求精丽的纹饰,波曲纹、鳞带纹等变形的动物图案取代兽面纹和凤鸟纹的位置,这是周文化和商文化不尽相同的具体表现。
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晚期—战国)这个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提高,青铜器样式精巧新奇,纹饰繁密华丽。
理性化,世间化,精巧奇异。
3. 青铜器个案分析:四羊方尊宁乡商代•方尊集圆雕浮雕刻线于一体,将器形和动物造型巧妙结合•挺拔的轮廓线与羊凝重的神情造成肃穆的气势三星堆遗址价值:•艺术地位:造型独具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艺术技巧: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手法简洁流畅,整体艺术语言高度统一•铸造工艺:技艺精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以玉、石、骨、牙为材料的工艺性雕塑主要用做礼器、生活用具、佩饰及作为观赏性的小品雕刻,主要成就是玉雕•圆雕和浮雕、线刻紧密结合,写实和装饰相辅相成的独特手法是中国传统雕塑的最大特色•处理简洁•内心刻画•是艺术包含社会性和人文精神的开端三明器雕塑特点:•内容丰富,在造型上只注重面部的表现,雕绘结合密切•由于只是初创,故不生动四建筑装饰雕塑•其成就表现在瓦当上,且多为动物纹第四章秦汉雕塑•从中国艺术史的角度看,秦汉时期是雕塑唯一成为中心的时期•秦汉时期展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务实理性的民族特性•雕塑的门类特征决定了它强调以物质性的体积来占据空间,宜于表现宏伟、肃穆的精神,以及表现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扩张和铺陈•因此,雕塑成为了秦汉时期的中心艺术,将中国雕塑推向了第一个高峰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明器雕塑㈠秦始皇陵明器雕塑概述:⒈秦始皇俑马的发现标志着明器雕塑的重大飞跃,改写了中国雕塑史⒉秦俑马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面,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规模的陶塑为何会出现兵马俑这样规模浩大的奇迹工程?•文化原因:崇尚务实理性,“好质而恶饰”的法家思想•主观原因:秦始皇本人的意志驱使秦始皇陵俑马特点大、多、真、精、美•大:规模大,陶俑、陶马形体高大•多:数量多,三个俑坑出土近8000件•真:具有高度写实性•精: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美: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张力使之气势逼人兵马俑与西方写实雕塑比较西方:侧重肌肉的表现,强调体面转折的丰富性与节奏感,以及轮廓的虚实,造型的动感和人物的气质。
造型上方胸狼腰、肌肉发达、气势张扬,将人体由上至下归纳成头、颈、胸三个转折,强调形体的运动性秦俑:体面塑造多由单纯的弧面组成,强调内含筋骨,去除了繁琐的起伏,形体整体,显示出由内向外的巨大张力。
造型上强调凸腹熊腰,圆胸内敛,气韵凝沉;形体笔直,从头到脚都正面向前,显示着对称性的庄重感㈡西汉明器雕塑“汉承秦制”,明器随葬的制度在汉代得以发展文化背景:•拥有楚人独有的浪漫想像•与匈奴长年的骑战锤炼了果敢、豪迈与恢宏大气•开通西域,流入异域风情•故文化上广开包容,兼收并蓄,多种风格流传与世西汉明器雕塑的特点:•与秦相比,“厚葬”风气有所减弱,明器雕塑的制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与秦相比,形体上不如秦高大,但表现对象更加丰富•与秦相比,更富有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㈢东汉的明器雕塑•东汉浮侈的厚葬风气愈演愈烈,明器雕塑的发展较西汉又进了一步东汉明器雕塑特点:厚葬风气浓厚,故题材,制作材料及分布地区等有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擅长表现运动,速度而著称,显得气势非凡,生机勃勃第二节纪念性雕塑(一)西汉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此雕塑群是发现的我国大型石雕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珍品•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茂陵旁,纪念西汉著名军事家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
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点:注意寓意,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如石雕本身就象征勇敢的战士性格霍去病墓石雕在中国雕塑史上的意义•具有典范作用,题材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纪念性雕刻•思想内容上,是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艺术上,集中体现了我国早期大型石雕的艺术成就,对认识我国石雕艺术的民族特征具有重大意义(二)东汉李冰石雕像李冰:秦代蜀郡太守,大水利家,主持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