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导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1,尽快联系导师,不管是你是要不要读专业硕士,不管它,先联系导师,资格老的导师不要在联系了,现在基本都满了,要联系年轻的导师甚至是讲师也可以的。
因为在华科,联系不到导师,基本上就是没有书读,不管是什么硕士,其实华科的牌子最重要,大家千万不要对专业硕士有偏见。
大家要明白,到最后别人在乎的是你考上华科没有,而不是你报了哪个导师。
2,联系到导师后,尽快做出一份你的个人的详细简历来,工科一定要强调你的项目,写上你做过的好的课程设计,或者是毕业设计也可以写在上面,这点非常重要,然后带着简历去见导师,如果有获奖的一些证书的话一并带着,这个还是很有分量的。
见导师的时候,一定是要有准备的,要吧自己的当初做项目的过程想一遍,每个细节,每个模块都是怎么做的,必须在见他前想起来。
因为简历里写的每个字,老师都可能问到的。
3,和老师谈话的时候,老师可能会问到想不想读博,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说你想读博。
如果老师没有问到读博的问题的时候,你一定要主动说出来,你还想读博,这点在最后一关评委们给你面试的时候都可以自己说的,这个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导师一听到你要读博基本上就会要你的。
不要害怕读博,即使你现在硕博连读了,你到时候如果不想读博的话,你也可以不读的。
而眼下你要上华科的话,就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老师喜欢上你,让他对你有好感,所以读博是个很好的法子。
4,华科所有的导师都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隐形的也就是潜在的,和看得见的。
如果你没有任何准备就去见导师,那么到时他必然很不高兴,因为你没有准备,他问你问题,你肯定很多回答不上来,这样第一印象就很差的,他会觉得你的态度不行,连准备都不准备就来见他,这是什么态度呢。
在比如,刚刚的读博,你说你不愿意读博的话,这个就是潜在的不好的态度。
很多时候态度都是通过肢体或者言语来表现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复试,从心里重视她,做最充分的准备。
以上这几点请大家务必要非常的清楚,一定要在见导师之前准备好你将会想到可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准备你的项目,你的毕设。
华中科技大学部分杰出校友(2009-06-18 18:56:06)转载标签:华科校友杂谈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济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朱中梁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绍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时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石泉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航天科工集团九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谢伏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娄勤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陈小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李军交通银行行长王振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张昌尔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总工会主席唐国忠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郝远甘肃省副省长求学同济医学院梁伯强1916年-1923年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金问淇1919年-1920年医预科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贝时璋1919年-1921年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
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赋京1920年毕业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病理学家谷镜汧1922年毕业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病理学家沈其震1923年入医学院著名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吕富华1925年-1932年著名药理学家医学教育家陶桓乐1935年毕业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谢敏晋1932年-1936年著名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裘法祖1932年-1936年医预科,科学院院士武忠弼1936年起求学,执教于同济至今著名病理学家世人称之为同济活化石邵丙扬1942年毕业,著名内科学家,首创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过晋源著名内科学家钱信忠医学院肄业原卫生部部长吴孟超1949年毕业科学院院士吴旻1950年毕业科学院院士张应天1954年毕业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陆道培1955年毕业工程院院士侯云德1955年毕业工程院院士桂希恩1960年毕业著名传染病专家贝利·马丁奖章获得者韦加宁1961年毕业知名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周宏灏1962年毕业工程院院士殷大奎1964年毕业原卫生部副部长戴宗晴1965年起师从裘法祖,全国劳模,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何界生1969年毕业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执教同济医学院王宝韫1939年-1958年执教同济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内科学家梁之彦1941年起执教同济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生理化学家童第周1941年-1943年执教同济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
团队、导师一览表团队名称导师信息存储系统与技术冯丹、王芳、、刘景宁、曾令仿、陈俭喜、华宇、谭支鹏、陈左宁(兼职)、田磊、李洁琼、施展、童薇信息存储与数字媒体谢长生、林安、黄浩、曹强、胡迪青、王海卫、万继光、吴非、谭志虎、黄建忠、杨庆(兼职)、肖亮、姚杰李国宽流计算与存储郭红星、秦磊华、夏涛、孙伟平、陈加忠、李榕新型存储与接口技术陈进才、卢萍、刘波(兼职)存储服务与安全周可、李春花、王桦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海、吴松、袁平鹏、蒋文斌、余辰、陈汉华、刘方明、程斌廖小飞、谢夏、郑然、邵志远、石宣化、胡侃、刘波、丁晓峰章勤、赵峰、喻之斌、陆枫、王多强、韩建军、吕新桥邹德清、羌卫中、马晓静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鲁宏伟、赵贻竹、刘辉宇甘早斌嵌入与普适实验室杨天若、罗常青、陈敏缪向水计算机科学理论许如初、李初民(兼职)、黄志、何琨、吕志鹏、许贵平数据库与软件工程瞿彬彬、潘鹏、江胜、吴海实时计算与现代数据库管理理论与技术李国徽、袁凌、张晓芳阳富民、胡贯荣、涂刚、张杰物联网协议与软件石柯、徐丽萍、陈基雄、徐海银、张爱华现代数据库朱虹、曹忠升、周英飙、李晨阳、李专、谢美意、左琼、李海波智能与视觉计算王天江、刘芳、凌贺飞、邹复好、李平、马丙鹏、胡迎松、李丹、胡卫军智能与分布计算李瑞轩、李玉华、辜希武、文坤梅医学图像信息研究中心宋恩民、金人超、许向阳、马光志、刘宏、金良海数字媒体处理与检索于俊清、高光荣(兼职)、管涛、何云峰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李开信息安全与量子计算路松峰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工程中心张新访、朱建新、童敏、向文、王同洋、吴俊军、刘辉信息安全与保密付小青、韩兰胜、彭冰、汤学明、付才、龙涛、崔永泉、刘铭、骆婷、祝建华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李伟明、梅松、张爱芳、张云鹤、高翠霞、陈琳、王美珍、肖凌网络中心李芝棠、黄晓涛、徐永兵、李战春、涂浩、李东、柳斌、周丽娟、黄庆凤。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条例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关于全员育人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让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责,学校将选聘部分优秀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后勤管理干部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
为明确对本科生班级导师的职责、管理和考核,特制定本条例。
一、本科生班级导师的任职条件1、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办事公正,廉洁自律,有奉献精神;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5、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能吃苦耐劳,自身素质高。
二、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基本职责1、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4、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定期保持联系,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5、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给予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存在问题等各类型的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本科生班级导师的配备1、业务课教师和管理干部担任班主任或学业导师由学院负责选配,原则上各院系的每个学生班安排班级导师1名,利用三年时间,逐步配齐。
2、本科生班级导师的配备和选聘一般在每学年末(6月份)开展,各院系根据院系的具体情况制定选聘细则。
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可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等7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
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终以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领导者为宗旨,以成为领导者的摇篮和政府的思想库为发展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培训、咨询相并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
为此,学院采用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基础理论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标准和经验,努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分析、处理和驾驭国际国内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能力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学院已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雪城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宾夕法里亚州立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吉森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墨尔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公共部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能提供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
学院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学院已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电子政务硕士研究生,学院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开设的电子政务研究生班赢得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的高度评价。
华中科技大学素以严谨务实的治学传统享誉海内外,公共管理学院秉承这一光荣的治学传统,并努力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优势,把握社会经济和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以电子政务、城市政府管理、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华科导师介绍————————————————————————————————作者:————————————————————————————————日期:姜宏梁email:学习经历:1994/09-1998/07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制药专业学士1998/09-2001/07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药学硕士2001/08-2005/07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Arizona) 药学博士工作经历:2005/08-2006/11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 博士后2006/12-2010/11 Covance Inc. 药物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员2010/11-2011/01 Covance Inc. 药物分析与药代动力学资深研究员2011/01-现在华中科技大学药物分析、代谢与天然药物研究教授研究兴趣:以开发和应用液相色谱及其与串联质谱技术为中心,将之运用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小分子(如传统化学药物和中药)和大分子(如多肽和抗体、疫苗等蛋白质生物药)分析,如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质量标准研究及中药特征谱等研究领域。
具体方向如下:(1)进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研究。
(2)开发和确证符合GLP标准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3)探索不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和技术在药物代谢产物结构和天然产物鉴定中的应用。
(4)探索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为基础的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策略在生物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
(5)探索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6)药品质量标准研究。
(7)中药化学和代谢研究(8)药物-药物(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研究姚广民,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员。
山东省东明县人。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与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秋云教授
来我校讲学
4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理事、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孙秋云教授应邀在我校教学B楼302作了一场题为《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困境与重建》的学术报告。
社会事业学院全体党政干部,骨干教师及400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由社会事业学院院长刘怀光主持。
孙教授以独特的视角从“信仰的缺失”,“诚信为稀缺资源”,“道德水准大滑坡”和“社会工时发生断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
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文化困境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和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化重建的基础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同时,孙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对当今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剖析,重点强调了文化自觉性对社会转型的重大影响,明确提出文化决定社会成败的观点,并系统阐释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分层目标。
孙教授的讲解风趣幽默、通俗易懂,他通过真实事例将社会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我院师生受益匪浅。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孙教授认真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并劝勉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关注社会,勇于担当,诚信做人。
报告结束后,孙教授还同我院部分教师就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孙教授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乡村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社区建设,其思想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先后出版《核心与边缘》、《社区历史与乡村政治》等多部著作。
(社会事业学院陶青青王会光)。
HUST-EST部分实验室介绍(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雷鑑铭老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信息安全,通信系统及芯片,智能电源,嵌入式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等;导师情况:教授-邹雪城,戴葵,刘政林,胡昱;副教授-雷鑑铭,邹志革,陈晓飞,张科峰刘冬生;高级工程师-余国义;讲师-郑朝霞,童乔凌(二)信息材料及传感器技术研究室——刘欢老师研究方向:半导体敏感陶瓷及元器件;声表面波传感器及其RFID;纳米气敏材料与元件阵列;多铁体材料及其薄膜技术;无铅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器件;LTCC材料及其无源集成阵列;高能射线探测用晶体材料;量子点光伏与光电探测。
导师情况:教授-周东祥,傅秋云;副教授-胡云香,郑志平,刘欢;讲师-赵俊(三)微波陶瓷与器件研究室——范桂芬老师研究方向:微波介质及其相关通信器件;铁电、压电和压敏材料及器件;LTCC等导师情况:教授-吕文中,副教授-梁飞,汪小红,范桂芬,雷文;讲师-王晓川(四)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梁琳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控制,弱电控制强电(交通、智能电网等)大功率化,高频化,模块化,智能化导师情况:教授-余岳辉;副教授-梁琳(五)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张光祖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压电,热释电;器件-能力收集器,红外焦平面阵列,医学超声阵列;电路-测试电路/测试仪表,控制系统导师情况:教授-姜胜林,曾亦可;副教授-付明,讲师-张光祖(六)薄膜传感器及智能系统研究所——欧阳博士研究方向:薄膜器件设计与制备;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在研课题:磁传感器设计与制备;弱磁芯好检测与分析;微弱泄露电磁波信号检测与分析等导师情况:教授-杨晓非;副教授-陈实;讲师-张悦;高级工程师-林更琪;反聘教授-胡用时(七)智能电子学研究所(IEI)研究所文化:科学研究+快乐生活研究方向:计算材料学,微波磁学,智能电子学,电化学,自旋电子学导师情况:教授-江建军;副教授-别少伟;讲师-缪灵,张莉毕业去向:66%企业;15%研究所;7%高校;7%出国深造;5%公务员备注:(此数据也可以参考整个全系的研究生去向)(八)信息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所HUST-est和国家光电实验室共建,实验条件好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忆阻器;自旋力矩传输磁随时存储器;认知存储器微纳制造设备:1.5亿元;测试设备:1亿元重要性:信息处理、传输和存储是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石,新摩尔定律:每18个月新增的存储量等于有史以来存储量之和。
姓名:刘德明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通信与光网络系主任专业方向:光电测控技术系个人简介:湖北省随州人,1957年1月生。
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4-199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4-1996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与慕尼黑国防大学进修学习;1996-1999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工作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修学习; 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任光电子工程系主任。
现兼任光纤通信与互联网络研究所所长,是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光电子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863”计划项目组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子专委会常务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前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以及省市多个项目。
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光纤光学》、《光网络器件与技术》国家规划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网络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半导体照明技术等。
姓名:陈长清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个人简介:福建莆田人,1971年12月生。
1992、1995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取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德国大众物理学奖学金赴德留学,200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Erlangen-Nü研究方向: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III族氮化物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与日盲紫外探测器件、非极性面GaN和ZnO材料与器件、新型OLED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也是“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数字化材料成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均为国内首批自主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设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教授4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
已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10多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01以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励18项(包括一等奖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SCI收录600余篇,EI收录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两次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历年来培养博士300余名、硕士1440余名,其中19名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8篇,硕士11篇);教材建设成果突出,2001年出版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内第一套系列教材,并被60多所大学采用;2005年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6本,10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始建于1960年,目前拥有二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同名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4月又获准自主设置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自1995年以来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又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目前,全系下设电路与系统、通信软件与交换技术、宽带无线与多媒体系统、互联网技术与工程、微波与信息网络、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研究中心及实验中心。
与新、澳、美、德、港等国(境)外多所大学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从创办初期以无线电技术专业为主体,发展为科研与教学特色显著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基地。
70年代承担电子部重大科研项目“散射通信系统”,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90年代,“EIM-601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荣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导弹指挥仪维护与诊断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其中A VS视频编码技术被列入2007年中国信息产业10项重大技术之一,获2007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十余项。
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承担国防科工委、总参、总装、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单位的国防预研和国防重点项目三十余项。
现拥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光通信与智能网络研究部、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无线接入与融合接入研究室、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精细波谱与目标探测研究部、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和教学实验中心。
华科本校保研本校再次帮助各位(专门去找了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王芳老师)收到了很多同学发给我的Email,只能再认真地去搜索了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助各位。
今天下午特意去找了下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王芳老师,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后续再从师兄师姐和王芳老师那儿问到的资料乃至一些丰富和改正都可能将以回复的形式添加。
先讲她跟我说的一些情况吧:每年报考系统结构的人数是最多的,而另外有些方向却可能报考人数还不及招生人数。
每年系统结构招的人数大3月份左右才能确切地知道。
研究生的录取工作严格按照成绩排名,考研成绩占60%,复试成绩占40%,复试包括专业方向的考试(40%系统结构一般是第一天复试,没通过的同学,可能会被调剂,或者推介到其他方向,参加其他方向的面试(上机收满了,那你总分再高,表现再好,原则上也不可能给让别人第一志愿填报那个方向的人给你让位的(觉得跟高系统结构复试通过了之后,仍然可以重新选择系统结构内部的实验室,方向的(不过貌似要征得双方同意)。
先联系导师之类的,原则上只能在面试部分的分数上给你加分。
应用,软件方向都有很多好老师,有自己突出的地方,有不少研究点是很牛的!每年明珠暗投的不少。
具体这王芳老师提的意见: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方向,找准定位。
入学成绩和专业复试成绩是最重要的,项目经验是面试先选方向,再选实验室和老师。
学院网站:/webroot/showlist.php?pid=3&cid=203里面有很多老师介绍啊,之类关于华科和武大湖北人,武汉人应该比较清楚两所大学在工科方面的差距吧。
两所学校计算机本专业的更清楚两所学校计算机哪儿搞吧,看看那些好企业的笔试面试名单人数比例吧。
反正华科计算机的学生打死都不会去武大的,保外的人这么多年貌似也从没有去武大的,宁愿去东南大学,华南也会在武大招一部分人的。
武大也有它强的地方,这是不可否认的。
具体武大有哪些不错的地方,有兴趣可以自一句话,能到华科就别去武大了,不然你会后悔的。
博士导师简介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张江陵男教授计算机外存储系统,磁盘阵列,海量信息存储,IP电话网关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余胜生男教授多媒体系统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冯玉才男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卢正鼎男教授系统集成及软件支撑环境周敬利女教授高性能存储技术及系统,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讯洪帆女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的研究李之棠男教授计算机网络,光计算与光互连,多媒体集成及信息系统工程王元珍女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实现技术卢炎生男教授数据库系统,软件测试与信息系统金海男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与并行I/O,计算机外存储系统谢长生男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现代光盘存储技术;计算机设备评测技术与仪器周艳红男教授生物信息技术冯丹女教授计算机及网络存储技术庞丽萍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余少华男教授光城域网理论和技术(光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崔国华男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硕士导师简介陈传波男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阳富民男教授数据库、多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实现技术胡和平男教授软件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徐正权男教授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知识和数据工程欧阳星明女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陈晓苏男教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韩宗芬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现实技术的研究李胜利男教授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集群计算周功业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外存储技术。
鲁宏伟男教授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信付小青女副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吴永英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技术吴恒山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殷贤亮男副教授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曹忠升男副教授多媒体软硬件集成,多媒体通信,多媒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等马光志男副教授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与环境、数据库知识发现等孙传林男副教授Internet环境下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及网络应用和开发甘早斌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刘青男副教授软件工程中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李汉菊女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工程林安男副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胡迎松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金人超男副教授计算复杂性理论及应用和NP难度问题的快速近似算法肖国强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章勤女副教授并行处理和集群计算徐兰芳女副教授数据库,信息系统,编译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朱虹女副教授现代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李国微男副教授研究主动,实时,移动数据库系统理论及集成技术曹计昌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刘景宁女副教授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郭红星男副教授多媒体技术黄浩男博士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网络存储技术王芳女博士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夏涛女博士网络存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卢萍女副教授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赵开文男副教授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王海卫男博士嵌入式系统及VLSI设计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与系统徐丽萍女副教授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冯剑琳男副教授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石柯男博士并行分布式处理软件周英飚男博士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许如初女副教授计算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许贵平男博士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与保密路松峰男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晏明春男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工程胡贯荣男副教授智能控制技术与嵌入式系统肖卫军男博士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工程黄晓涛女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王天江男副教授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数据开采刘芳女博士系统集成及其软件支撑环境,数据开采徐海银男博士网络计算可视化,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首页教学工作学院介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博士导师简介姓名性别职称研究方向张江陵男教授计算机外存储系统,磁盘阵列,海量信息存储,IP电话网关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余胜生男教授多媒体系统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冯玉才男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卢正鼎男教授系统集成及软件支撑环境周敬利女教授高性能存储技术及系统,多媒体数据处理与通讯洪帆女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的研究李之棠男教授计算机网络,光计算与光互连,多媒体集成及信息系统工程王元珍女教授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实现技术卢炎生男教授数据库系统,软件测试与信息系统金海男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与并行I/O,计算机外存储系统谢长生男教授计算机新型存储系结构;多媒体信息存储;现代光盘存储技术;计算机设备评测技术与仪器周艳红男教授生物信息技术冯丹女教授计算机及网络存储技术庞丽萍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余少华男教授光城域网理论和技术(光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崔国华男教授计算机安全与保密硕士导师简介陈传波男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阳富民男教授数据库、多媒体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实现技术胡和平男教授软件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徐正权男教授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知识和数据工程欧阳星明女教授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陈晓苏男教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韩宗芬女教授并行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现实技术的研究李胜利男教授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集群计算周功业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外存储技术。
中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总支部委员会
书记:耿建萍
副书记:聂清斌
总支委员会:杨祥良耿建萍余龙江聂清斌胡道伟何光源王朝霞
生物医学工程系三个支部;党支部书记:刘谦赵元弟朱丹
生物科学系四个支部;党支部书记:葛茜张容颖陆婕常俊丽
生物技术系四个支部;党支部书记:付春华鲁明波吴疆鄂朱艳红
系统生物学支部;党支部书记:刘笔锋
院机关党支部书记:刘凌
退休党支部书记:尤俊秀
学生党支部:本科生25个
学生工作组长:组长陶霁月
分团委:书记谢倩
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聂清斌(兼)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领导
书记:耿建萍:全面主持党总支工作,主管人事工作;
院长:王擎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
常务副院长杨祥良:、全面主持学院财务工作,分管研究生教学及培养;
副书记聂清斌:全面主持学生工作,分管党建、宣传和研究生招生分配工作副院长曾绍群:分管纵向科研和科协工作;
副院长余龙江:分管横向科研与产业工作;
副院长周艳红:分管本科教学、教学实验中心和设备工作;
副院长刘剑峰:分管外事、外联及计划外办班工作。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会委员会
主席:刘笔锋
副主席:王朝霞
委员:刘幸福胡道伟敖明章陆婕刘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公室
主任:王朝霞
副主任:周少琳
副主任:李晓宇
副主任:陶霁月
副主任:吴疆鄂
副主任:陈军
系、实验室干部
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丁明跃副主任:张胜民、赵元弟
生物技术系主任:闫云君副主任:张晓昱、鲁明波
生物科学系主任:杨广笑副主任:刘木根、苏莉
系统生物学系主任:刘笔锋副主任:红凌、刘谦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吴元喜副主任:刘凌、张日欣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顾问:叶朝辉、刘昌孝、汪立宏、陆祖宏、饶子和、钟士镇、徐辉碧、徐涛、袁道先、龚非力、曾益新、程京、薛勇彪
主任:骆清铭副主任:王擎、耿建萍
委员:丁明跃、王擎、闫云君、刘剑峰、刘笔锋、何光源、余龙江、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骆清铭、耿建萍、曾绍群
秘书:王朝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主任:徐涛副主任:王擎
委员:丁明跃、王擎、闫云君、刘木根、刘剑峰、刘笔锋、红凌、何光源、
余龙江、张胜民、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赵元弟、骆清铭、徐涛、曾绍群
秘书:王朝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主任:杨祥良副主任:赵元弟、苏莉
委员:丁久平、丁明跃、王擎闫云君、刘木根、刘剑峰、刘笔锋、红凌、
何光源、余龙江、张胜民、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赵元弟、曾绍群
秘书:尹瑜玲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主任:周艳红副主任:杨广笑、朱丹
委员:刘谦、刘曼西、朱丹、余龙江、苏莉、吴元喜、张晓昱、
杨祥良周艳红、原芸、鲁明波、瞿安连
秘书:周少琳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主任:聂清斌副主任:周艳红
委员:刘曼西、刘谦、吴元喜、吴疆鄂、苏莉、周艳红、陶霁月、聂清斌
鲁明波
秘书:王朝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教学顾问组(按姓氏笔画)
组长:刘曼西
组员:刘曼西、林家瑞、原芸、徐辉碧、樊孝述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
组长:杨祥良副组长:周艳红、聂清斌
成员:丁明跃、王擎、王朝霞、闫云君、刘剑峰、刘笔锋、余龙江、杨广笑、周艳红、耿建萍聂清斌、曾绍群
秘书:吴疆鄂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委员会(按姓氏笔画)
主任:周艳红副主任:杨广笑、刘笔锋
委员:丁明跃、王擎、闫云君、刘剑峰、刘笔锋、余龙江、吴元喜、苏莉、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耿建萍、聂清斌、曾绍群
秘书:王朝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全与保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
组长:耿建萍副组长:余龙江、曾绍群
成员:丁明跃、王擎、王朝霞、闫云君、刘剑锋、刘笔锋、余龙江、吴元喜、、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耿建萍、聂清斌、曾绍群
秘书:李晓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领导小组(按姓氏笔画)
组长:耿建萍副组长:杨祥良、聂清斌
成员:王擎、王朝霞、刘卫、刘凌、刘笔锋、刘谦、朱丹、何光源、余龙江、张容颖、赵元弟胡道伟、杨祥良、原芸、耿建萍、聂清斌、常俊丽、鲁明波
秘书:陈军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按姓氏笔画)
主任:聂清斌副主任:陈军、王朝霞
成员:王朝霞、刘凌、刘谦、李晓宇、李鹏程、陈军、苏莉、张晓昱、
陶霁月、聂清斌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聘任工作组(按姓氏笔画)
组长:王擎
副组长:耿建萍
成员:丁明跃、王擎、刘剑峰、刘笔锋、闫云君、何光源、余龙江、张胜民、杨广笑、杨祥良周艳红、曾绍群、耿建萍、聂清斌
秘书:王朝霞
学风教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姓氏笔画)
组长:耿建萍
副组长:杨祥良、聂清斌
成员:王擎、刘剑峰、刘笔锋、何光源、余龙江、杨祥良、周艳红、耿建萍、聂清斌、曾绍群
秘书:周少琳
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
主任:何光源
副主任:刘木根、涂欣
成员:何光源、王擎、徐涛、、杨祥良、余龙江、周艳红、曾绍群、刘剑峰、
闫云君、刘笔锋、吴元喜、刘木根、涂欣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主任:王擎
执行主任:凃欣
副主任:刘木根、苏莉
工程技术人员:刘斌
党总支书记耿建萍
院长王擎
常务副院长杨祥良
党总支副书记聂清斌
副院长余龙江
副院长周艳红
副院长曾绍群
副院长刘剑峰
院工会主席刘笔锋
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涛
学位委员会主任杨祥良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艳红
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副主任丁明跃;张胜民,赵元弟生物技术系主任;副主任闫云君;张晓昱,鲁明波生物科学系主任;副主任杨广笑;刘木根,苏莉系统生物学主任;副主任刘笔锋;红凌,刘谦
党政办公室主任王朝霞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吴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