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基本事实、证明、定理的含义,知道本书中基本事实;2.知道并会用几何的三个证明步骤。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会用几何的三个证明步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以前以前我们曾学过平均数的求法,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请看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让一名学生读学习目标.二、环节一(一)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独立阅读161---16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内容: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二)自学检测反馈完成以下题目.1.有关基本事实、定理的说法:(1)基本事实是命题;(2)定理是由基本事实、定义、已知条件或已经证明的真命题推出的;(3)真命题是基本事实;(4)命题是被证明的正确的基本事实;(5)定理不一定是由基本事实推出的。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2B.3C.4D.52.如图1,点B是△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E∥AC,若∠C=50°, ∠BDE=60°则∠CDB=()A.70°B.100°C.110°D.120°3.如图2,直线PQ∥MN,C是MN上的一点,CE交PQ于A,CF交PQ于B,且∠ECF=90°,如果∠FBQ=50°,则∠ECM的度数为( )A.60°B.50°C.40°D.30°(三)后教探究: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
合作学习.
一组直线a、b、c、d、是否不平行(互相相交),请通过观察、先猜想结论,并动手验证.
三、例题教学
完成课本例1.
注意: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
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
想一想:证明几何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
P165课内练习.
五、小结
(1)证明的含义.
(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3)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掌握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了解除了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难点: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基本事实)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定理)设置这一情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相连,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适当的渗透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
(2)在此章节之前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
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2.合作交流:(1)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如何解决本节情境导入提出的问题.(2)欣赏课本162-163页两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几何证明的过程个性化设计: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应分哪些步骤?在书写格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交流3.精讲点拨: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根据题意,,(2)结合图形,写出、,其中“”是命题的条件,““是命题的结论。
什么是几何证明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知道定理、演绎推理的含义.(2)能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2.过程与方法(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引出演绎推理的概念.(2)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从中概括出演绎推理的推理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逻辑推理美,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思维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能利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利用演绎推理证明一些数学问题.教学流程探究一、定理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是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探究二、演绎推理看下面的问题: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2012+1)是奇数,所以(22012+1)不能被2整除.1.这个问题中的第一句都说的是什么?【提示】说的是一般原理.2.第二句又说的是什么?【提示】都说的是特殊示例.3.第三句呢?【提示】由一般原理对示例作出判断.演绎推理含义: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探究三、演绎推理的数学应用例1 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已知:如图5-3,∠1与∠ɑ互余,∠2与∠ɑ互余.求证:∠1=∠2.证明∵∠1与∠ɑ互余(已知)∴∠1+∠ɑ=90°(余角的定义)∴∠1=90°-∠ɑ(等式的基本性质)又∵∠2与∠ɑ互余(已知)∴∠2+∠ɑ=90°(余角的定义)∴∠2=90°-∠ɑ(等式的基本性质)∴∠1=∠2(等量代换)巩固练习已知以下基本事实:①对顶角相等;②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1)在利用以上基本事实作为依据来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必须要用的基本事实有(填入序号即可);(2)根据在(1)中的选择,结合所给图形,请你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答案:(1)①②(2)已知: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求证:∠1=∠2.证明:因为a∥b,所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3=∠2,(对顶角相等)所以∠1=∠2.(等量代换)课堂作业:教材练习题。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学习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几何证明的一般步骤2、几何证明的推理过程【学习过程】一、学习准备: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对顶角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2、独立阅读161---163页的内容,约6分钟,完成以下内容: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2.下列基本事实也作为公理:(1)_ 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5)(6)(7)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二、自主探究1、什么是基本事实?2、在已学过的几何命题中,哪些可以作为基本事实?3、什么是证明?4、什么是定理?合作交流活动一:求证: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已知:∠AOC和∠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活动二: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已知:∠1与∠α互余,∠2与∠α互余求证:∠1=∠2活动三:交流提升上述命题的真实性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了证实,我们把由已知条件、定义、公理或已经证实了的真命题出发,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证实的真命题称作定理。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什么是几何证明》一. 教材分析《5-3什么是几何证明》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通过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几何证明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如何运用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和证明案例。
2.设计好引导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证明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几何证明案例,根据定义和基本步骤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几何证明案例,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几何证明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几何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几何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设计好板书,突出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说课稿一、引言本说课稿旨在对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一课进行详细解读和讲解。
本课主要介绍了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几何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同时,本课也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介绍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几何证明的定义:几何证明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来证明几何问题的正确性的过程。
•引入几何证明的重要性:几何证明在数学研究、实际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几何证明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2. 概念讲解(10分钟)•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前提条件、推理过程和结论。
•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观察、发现、猜想、证明。
3. 方法讲解(15分钟)•具体讲解几何证明的方法:–直接证明法:通过已知条件和定义直接推导出结论。
–反证法:假设结论不成立,通过推理推出矛盾,得出结论成立的结论。
–间接证明法:通过已知结论和蕴含关系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4. 案例讲解(20分钟)•案例一: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案例二: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 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几何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6. 小结及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几何证明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几何问题,并使用所学的几何证明方法进行证明。
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引言本文主要探讨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分析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
二、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基本概念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几何证明的前提,包括点、线、面、角、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和掌握。
2.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它是通过观察几何实体的特点得出的普遍性结论。
如:垂直平分线定理、角的平分线定理等。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的证明过程,并培养学生理解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基本定理基本定理是几何证明的重点,它是对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通过联立几个基本原理得出的结论。
如: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理解基本定理的证明过程,并掌握运用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合证明组合证明是几何证明的高级形式,它是对多个基本定理的组合应用,生成新的结论。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理解组合证明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针对上述知识结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点:1. 知识体系建构通过理论的学习和例题练习,依次建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和组合证明的知识体系。
同时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加自然地理解和掌握几何证明的知识。
2. 知识应用将知识点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意义。
3. 组合应用通过多个例题,实现基本定理的组合应用,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组合方法和技巧。
4. 思考练习通过思考题和综合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基本定理、组合证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论在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几何证明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严谨而又精细,使学生在对几何证明的知识结构和证明方法的学习中,提高基本概念的掌握,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基本定理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提高组合证明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年级科目初二数学课题 5.6 几何证明举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证明并掌握“AAS”定理;会用“AAS”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2. 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并会证明这些结论。
3. 掌握几何证明题思路、及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规范书写格式。
(重、难点)4.增强合作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证明并掌握“AAS”定理;会用“AAS”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
2掌握几何证明题思路、及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一、前置练习,积累知识(预习课本P175—P177)(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相等。
(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其中、、都已作为基本事实。
(3)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知识点1 “AAS”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也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知识点2 适当地添加辅助线:例1,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
知识点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对应高。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证明“AAS”定理:两角分别且其中一组等角的也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问题:①这个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②能根据题意画出题目中用到的图形吗?③能据图形和条件,把命题的条件用数学语言写成已知吗?把结论写成求证吗?④已知一边相等,再知道条件可以用SSS来说明;或可以知道条件可以用ASA来说明全等。
题目当中符合这两种判定方法吗?能根据题目已知两角对应相等,求出另外一个角相等,这样可以选择方法来证明。
能总结证明“命题问题”的题目的一般步骤吗?。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典例精析1:阅读课本例1,然后完成下列问题问题:图中有三角形吗? 有全等三角形吗?已知什么条件可推全等?已知:求证:证明:证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其他课下完成。
2针对性训练,1.两个三角形只有以下元素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两角和一边B.两边及夹角C.三个角D.三条边2.如图,△ABC中,AB=AC,AD⊥BC,点E、F分别是BD、DC的中点,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3对B.4对C.5对D.6对3.已知:如图:DF=CE,AD=BC,∠D=∠C。
什么是几何证明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推理能力逐渐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本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正式学习演绎推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体会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数学结论的过程。
这为以后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1.理解基本事实、证明、定理的含义,掌握本节课提出的基本事实。
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感受证明的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化语言的使用。
难点: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探索证明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1. 从课本P161-165中找出基本事实(公理),证明和定理的定义,对位互读一遍。
2. 公理和定理的根本区别是公理不需要__________得出,而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 得出。
3.下列命题不是公理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形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5.证明过程的推理依据包括命题给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学过的 _________ ,已经证明过的 ________________ 。
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教师寄语: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学习目标:1记住公理、定理的概念2能记住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
重点: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难点: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学习过程:一.快乐预习自读课本第120至121页,完成以下内容:知识点一:公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公理。
2.下列基本事实也作为公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证明。
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知识点三:几何证明的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并板演.证明: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做题过程已知:求证:证明:三、拓展提高:学生自主求证第121页例一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四、感恩达标:1.如图1,AB∥CD,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A+∠C=180°B.∠A+∠B=180°C.∠B+∠C=180°D.∠B+∠D=180°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B=70°,∠DEC=100°,∠EDB=110°,则∠C等于( )A.70°B.110°C.80°D.100°3.如图3,若AB∥EF,BC∥DE,则∠B+∠E=________.4.如图4,直线EF分别交AB、CD于G、H.∠1=120°,∠2=60°,那么直线AB与CD的关系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指导除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
2.掌握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和书写格式.
3.掌握本节提出的基本事实,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体会证明过程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教学重难点】
重点: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和书写格式.
难点:正确的写出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学生阅读课本161页-162页内容,能掌握本节提出的基本事实.
2.学生看课本例题,能总结出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
3.在练习中,能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
附:板书设计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1.基本事实
2.等量代换
3.探究题展示【教学反思】。
什么是几何证明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掌握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了解除了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
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难点: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基本事实)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定理)
设置这一情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相连,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适当的渗透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知识点一:基本事实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
(2)在此章节之前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
知识点二: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2.合作交流:
(1)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如何解决本节情境导入提出的问题.
(2)欣赏课本162-163页两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几何证明的过程
个性化设计: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应分哪些步骤?在书写格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交流
3.精讲点拨:
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1)根据题意,_________,
(2)结合图形,写出_______、 _______,其中“______”是命题的条件,“ _____“是命题的结论。
书写时,应把命题中的 ________和图形所表达的______转化为 _________ 。
(3)找出由_____推出______的途径,写出______,证明要求每一步推理都要_____,推理的根据包括命题给出的_______ ,已经学过的 _____、______,已经证明过的 ________。
例1.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
求证:
证明:
思考: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你能证明吗?
【2】分析这两个命题,你能发现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互逆命题,如果把 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 _______。
(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 _______,那么这个逆命题就是原来定理的逆定理。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65页 练习1
165页 习题5.3 练习第1、3题.
2、能力提升:
如图所示,AD‖BC ,∠B=∠D , 求证:AB‖CD
个性化设计: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如图,点B 是⊿ADC 的边AD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E ∥AC ,若∠
C=500, ∠BDE=600则∠CDB=( )
A 700
B 1000
C 1100
D 1200
2、填空题:
如图,完成推理过程,
(1)若∠A= _____,则AC ∥ED , ( )。
(2)若∠2= ____,则AC ∥ED ,( )。
(3)若∠A+ ____ =1800,则AB ∥FD ,( )。
(4)若∠2+ =1800,则AC ∥ED ,( )。
3、解答题:
【1】说明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3,那么这个整数能被3整除;
(2)直角都相等。
【2】如图,已知AC ∥FG ,∠1=∠2.求证:DE ∥FG.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六、作业布置:
1、165页 练习2 习题5.3 第2,4题.
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七、教学反思:
1 A B C
E F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