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猫和老鼠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学科: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感受猫和老鼠的活泼形象。
2. 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猫和老鼠的活泼动作。
2. 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难点:1. 灵活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出猫和老鼠的形象。
2. 感受音乐节奏,跟随音乐进行动作表演。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音乐CD、猫和老鼠的手偶。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猫和老鼠》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
2. 学习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跟唱《猫和老鼠》的歌曲,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3. 动作表演:教师示范猫和老鼠的活泼动作,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表演。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猫或老鼠),进行动作表演。
5. 展示环节:每组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掌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猫和老鼠》的歌曲。
2. 学生能够灵活地表演出猫和老鼠的活泼动作。
3. 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表演。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创作一首关于猫和老鼠的歌曲,并进行动作表演。
2. 课后活动:教师组织一次音乐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关于动物的歌曲和动作表演。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积极参与,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等。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九、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和教学反馈,教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练习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猫和老鼠的活泼动作。
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歌曲《猫和老鼠》了解猫和老鼠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猫和老鼠》2. 猫和老鼠的特点及互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猫和老鼠》,并能进行合唱。
2. 教学难点:音准、节奏感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歌曲《猫和老鼠》的歌词、图片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猫和老鼠》。
3. 道具:猫和老鼠的玩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看猫和老鼠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猫和老鼠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2. 学习歌曲:播放歌曲《猫和老鼠》,让幼儿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随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幼儿的音准和节奏感。
3. 分组练习: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猫或老鼠),进行分组练习。
一组唱歌曲,另一组模仿相应角色的动作。
4. 展示环节:每组轮流进行展示,其他幼儿担任观众,给予掌声鼓励。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唱歌、跳舞,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猫和老鼠”主题区域,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由发挥,创作与猫和老鼠相关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音准和节奏感等方面。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分组展示和课堂表现,评价幼儿对歌曲《猫和老鼠》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给予个别指导。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九、教学反馈:1. 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猫和老鼠的音乐节奏特点,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训练他们的协调性和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猫和老鼠的音乐特点2. 猫和老鼠的舞蹈动作3. 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猫和老鼠的音乐节奏特点,并能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2. 教学难点:协调幼儿的动作,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音乐游戏。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让幼儿了解猫和老鼠的形象特点。
2.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猫和老鼠的舞蹈动作,让幼儿跟随模仿。
3. 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猫和老鼠的音乐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猫和老鼠的图片、动画、音乐CD、舞蹈动作示范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舞蹈场地,音响设备齐全。
3. 材料准备:舞蹈服装、道具(如猫和老鼠的耳朵、尾巴等)。
六、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幼儿观看猫和老鼠的动画,引导他们讨论猫和老鼠的特点。
2. 教学猫和老鼠的音乐特点:播放猫和老鼠的音乐,让幼儿听辨并说出猫和老鼠的音乐节奏特点。
3. 学习猫和老鼠的舞蹈动作:教师示范猫和老鼠的舞蹈动作,让幼儿跟随模仿。
4. 实践环节:让幼儿分组,每组扮演猫和老鼠,进行舞蹈表演。
5. 音乐游戏:猫和老鼠: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准确性、节奏感。
2. 关注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
3. 搜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进行猫和老鼠的舞蹈表演。
2. 开展猫和老鼠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喜欢的猫和老鼠形象。
3. 组织猫和老鼠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让幼儿发挥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优秀教案猫和老鼠优选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优秀教案猫和老鼠 1教学目标:1、认识“鼠、偷、眯、慢、咪、胡、须、迷、糊、饱、抓、谜”12个生字;会写“欢、咪、猫、饱、眯、迷、谜”7个汉字。
学习“反犬旁”、“食字旁”、“目字旁”3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重点:认识“鼠、偷、眯、慢、咪、胡、须、迷、糊、饱、抓、谜”12个生字;会写“欢、咪、猫、饱、眯、迷、谜”7个汉字。
学习“反犬旁”、“食字旁”、“目字旁”3个新偏旁。
难点: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出示猫、鼠图。
)在它们之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就和这两只小动物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我们__的汉字非常有趣,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你们看,老鼠的样子就藏在这个字中。
像这种利用图形来做文字的我们把这叫做“象形字”。
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种的庄稼经常被老鼠偷吃,收成很少。
后来人们知道有一种动物叫“狸”善于抓老鼠,保护庄稼。
古人就造了一个字“ 犭”+“苗”,就是现在的猫。
“ 犭”表示他是一种动物,“苗”表示它的读音。
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古代人真聪明,一个汉字有可能是一幅画,一首诗,或是一个故事,这些汉字有趣吗?二、自主认读,读准字音1、《猫和老鼠》的故事更有趣,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儿歌。
在你们读书之前,我想问问你们:在你们读书的时候,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例如: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问同学、问老师、看拼音读。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儿歌读完了!这首儿歌讲了猫和老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生:老鼠趁猫睡觉的时候偷米吃,结果却被猫给吃掉了。
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听懂并模仿猫和老鼠的叫声,了解猫和老鼠在音乐中的形象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准确地模仿猫和老鼠的叫声,并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创造动作,表现出猫和老鼠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乐CD、猫和老鼠的图片、动作示范图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听辨猫和老鼠的叫声,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2. 教学基本动作:教师示范猫和老鼠的基本动作,如猫的走路、跳跃,老鼠的逃跑等,并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模仿。
3. 集体表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表演,鼓励他们自由创造动作,表现出猫和老鼠的形象特点。
4. 小组合作: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配合,创作出有关猫和老鼠的短剧,并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模仿准确性和合作意识。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表现。
3. 作品评价:对幼儿创作的短剧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意和表现力。
六、教学内容:1. 学习猫和老鼠的叫声及其特点。
2. 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示范猫和老鼠的动作及叫声,引导幼儿模仿。
2. 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猫和老鼠的特点。
3. 合作法:分组进行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猫捉老鼠的游戏,活跃气氛。
2. 学习猫和老鼠的叫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3. 学习猫和老鼠的动作:教师示范,幼儿跟随音乐模仿,培养节奏感。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猫和老鼠的形象,了解它们的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协调性和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猫和老鼠的形象认知2. 音乐节奏练习3. 协作游戏:猫捉老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猫和老鼠的形象特点,培养节奏感。
2. 难点:通过协作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协调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猫和老鼠的图片、音乐CD、打击乐器。
2.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场地。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认识猫和老鼠(5分钟)教师展示猫和老鼠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音乐节奏练习(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随节奏拍手、跺脚,感受音乐的韵律。
4. 协作游戏:猫捉老鼠(5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猫”,其他幼儿扮演“老鼠”。
在音乐声中,猫捉老鼠,老鼠躲避。
游戏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协调性。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谈谈在游戏中的收获,让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但您的请求似乎不完整或不清楚。
您是否需要我继续编写关于“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的后续章节?如果是这样,请提供具体的章节编号或,以便我能够按照您的要求提供内容。
十一、教学活动:音乐游戏《猫捉老鼠》1. 活动目标:让幼儿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动作。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性。
提高幼儿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
2. 活动准备:音乐CD《猫捉老鼠》。
猫和老鼠的舞蹈道具。
宽敞的教室空间。
3. 活动过程: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动作,模仿猫和老鼠的形象。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一部分幼儿扮演猫,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
在舞蹈中,猫要追捕老鼠,老鼠要躲避猫的追捕。
一、教案主题:大班音乐猫和老鼠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猫和老鼠的音乐形象,能跟随音乐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能跟随音乐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
难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乐CD、猫和老鼠的图片、动作示范道具。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音乐活动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播放猫和老鼠的音乐,引导幼儿听音乐,感知猫和老鼠的音乐形象。
2. 教学部分:a. 教师展示猫和老鼠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猫和老鼠的特点。
b. 教师示范猫和老鼠的动作,引导幼儿跟随音乐模仿。
c.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巩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3. 巩固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猫和老鼠的音乐表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动作。
4.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猫和老鼠音乐的认知和动作模仿能力。
2. 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评价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3. 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评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加强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在音乐活动室内布置猫和老鼠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由探索和体验。
八、教学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参与程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幼儿的需求。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行为,确保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九、教学资源:1. 音乐CD:猫和老鼠的音乐作品。
2. 图片:猫和老鼠的图片。
3. 动作示范道具:猫和老鼠的道具服装。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猫和老鼠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玩耍,模仿猫、老鼠的动作,发现声音传播和音乐的美妙。
2.学生能感知音高和音长,并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猫和老鼠的音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活动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乐器:鼓、木琴、铃鼓等。
2.音乐:选取一些寓教于乐的儿歌或动态乐曲,如《小毛驴》、《小跳蛙》等。
3.教案所需物品:拖鞋、饼干、绸带等。
三、教学过程3.1 活动一: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1.让学生自由玩耍,教师指名几个学生出来扮演猫和老鼠。
老师可以玩游戏,例如双人穿越的游戏(在教室中预备几个起点和终点,其中一个学生扮演老鼠,一个学生扮演猫,老鼠要在不被猫捉到的情况下,从起点跑到终点)。
2.学生在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时,需要发出相应的声音(例如猫的“喵喵喵”和老鼠的“吱吱吱”),学生需要注意声音的发生位置,比较一下在房间的不同位置发出的声音的效果不同。
3.2 活动二:演奏猫和老鼠的音乐1.第一步,教师发出“哆、哆、哆、哆”的续航声,让学生一起跟着拍节拍。
2.教师开始发出“喵、喵、喵、喵、喵、喵、喵、呜”的乐句(喵喵喵对应短音符,呜对应长音符),学生跟着教师拍打乐器或模仿发声。
需要注意,猫的声音应该比较尖锐,老鼠的声音声音要轻盈些。
3.后续可以增加乐句的形式,例如有“小小老鼠、握着芝麻、咔咔咔,咻咻咻”的乐句,并通过拍打不同的乐器演奏。
3.3 活动三:动手制作1.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口感较硬的饼干和一些绸带或是纽扣等,让学生动手创造猫和老鼠的造型,或者将纽扣和绸带制作成类似猫和老鼠的图案。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以几只饼干和绸带为基础,做出自己设计的老鼠或猫的造型,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操作能力与想象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孩子们能够初步感知音乐的魅力,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活动中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加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获得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
大班猫和老鼠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大班猫和老鼠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高、节奏和音符。
2.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准备:1. 大班猫和老鼠的绘本或故事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3. 音乐乐器,如小型打击乐器、铃铛等。
4. 音乐游戏道具,如颜色卡片、动物卡片等。
5. 舞蹈或动作指导。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幼儿介绍绘本《大班猫和老鼠》或播放相应故事录音。
-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猫和老鼠之间的互动和追逐,并询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音乐活动(15分钟)- 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鼓励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或做简单的动作。
- 介绍不同的乐器,让幼儿试着用乐器模仿猫和老鼠的声音。
- 教导幼儿简单的节奏,例如“夏洛特的网”中的“ti-ti-ta-ta”节奏,让幼儿模仿并敲击打击乐器。
3. 音乐游戏(15分钟)- 准备一些颜色卡片和动物卡片。
- 将颜色卡片分发给幼儿,然后播放音乐。
- 当音乐停止时,宣布一个颜色,持有该颜色卡片的幼儿需要模仿猫的动作,其他幼儿则模仿老鼠的动作。
- 重复这个游戏几次,改变模仿的动物和动作。
4. 音乐创作(15分钟)- 分发一些空白纸和彩色铅笔。
- 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音乐的感觉,绘制他们自己的音乐场景。
-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创作,并让他们描述他们绘制的内容和音乐的感受。
5. 结束(5分钟)- 回顾今天的活动,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瞬间,并向他们表达赞赏。
- 提醒幼儿继续探索和欣赏音乐的乐趣。
教案扩展:1. 继续探索不同的乐器和音乐风格,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多样性。
2. 鼓励幼儿参与更多的音乐和舞蹈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3. 组织音乐会或表演,让幼儿展示他们学到的音乐技巧和创作成果。
大班音乐教案:猫和老鼠
设计思考:
1.年龄特点的分析:大班幼儿的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2.教学策略的定位: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来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经过讨论、实践和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逐渐明确游戏玩法,并与同伴合作随乐游戏。
游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高级榜样激起了孩子们主动模仿并不断创新的愿望。
高级榜样,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榜样的作用来进行教育。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高级榜样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自我提升的帮助和借鉴,还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内源性动机,让幼儿自发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并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
高级榜样一:“散步猫”。
散步猫的出现是创编动作的前提,它帮助幼儿了解了音乐的节奏(两拍走一下),区分了乐句(一句走、一句停),同时故事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也为后面的动作创编提供了具体的线索。
高级榜样二:“臭美猫”。
(1)为幼儿的创编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元素。
(2)生动地表现“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走路姿势的多种变化。
高级榜样三:“急性子猫”。
不仅动作频率加快,也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结起来,在“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变化,层次一:方位不同;层次二:空间水平不同;层次三:角色性格不同。
由于高级榜样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的,每次都会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展现,因而每次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惊喜和震撼。
活动目标:
1.学习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了解游戏的情节和规则,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
2.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进一步感受游戏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
3.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剪辑过的音乐《香草咪咪》。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a段,并创编相关的动作
1.倾听a段,区分乐句。
幼儿倾听音乐,初步感受并
辨别描写“猫”和“老鼠”的不同乐句。
2.师幼互动,分角色分别体验、表现“猫”和“老鼠”乐句的区别。
幼儿边倾听音乐边通过手部动作表现“猫走”和“老鼠跟”的游戏情节。
3.创编大猫走路的动作。
师幼共同讨论,用不同空间位置、行进方向的身体动作表现“大猫走路”。
教师:这是一只爱跳舞的猫,走路的姿势千奇百怪!它可能会怎么走呢?谁来试试看?(如:空间位置的高低变化,行进方向的前后左右变化,肢体姿态上的变化:旋转、弯曲、伸展、摇动,单手、双手的变化,以及移动方式上的变化:走、跳、爬等。
)4.将创编出的动作随乐练习。
二、师生共同讨论b段中“猫戏老鼠”的动作并练习
1.师幼讨论猫戏老鼠的方法。
教师:尽管小老鼠的动作很轻,可大猫还是怀疑身后有人。
怎么才能不被大猫发现呢?
2.教师扮演成大猫,示范“猫戏老鼠”的方法。
3.师幼共同游戏。
三、完整学习游戏“猫和老鼠”
1.教师领队,师幼共同游戏。
2.替换新的动作游戏。
3.幼儿领队再次游戏。
4.拓展游戏情节——配班教师扮演“急性子猫”,师幼
共同游戏。
核心理念:幽默
把幽默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师幼互动、启发幼儿创造的智慧。
在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自身的“幽默感”,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愿望,在笑声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共同成长。
1.幽默的故事情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猫”和“老鼠”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动物形象,这一对天敌既能给幼儿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猫和老鼠”表现了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和一群聪明机灵的老鼠斗智斗勇的故事。
猫在前面做什么,老鼠就在后面学什么,被猫“挠痒痒”时还不能乱动,被猫发现时还要赶紧躲回家里。
幽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跟随着俏皮的音乐,既可以扮演“大猫”,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也可以扮演偷偷摸摸的“小老鼠”,孩子们不亦乐乎!
>>
2.幽默的教学语言,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将严肃的规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幼儿营造了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同时,又增进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
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向前拥挤时,教师连忙说道:“小
老
鼠们,你们动静太大啦!难道不要命了吗?”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明白了教师含蓄表达的意思:“老鼠”与“猫”之间要悄悄地保持距离。
当教师在游戏中想逐渐退位时,“爱臭美的猫”便说道:“外面灰尘太大,我要回家补补妆,需要找一个猫家族的接班人代替我去抓老鼠,谁愿意呀?”孩子们游戏结束后,教师又感慨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来我老啦!”教师幽默的语言,有效地缓解了幼儿学习的紧张心理,师幼关系更加轻松活泼、平等和谐。
3.幽默的身体动作,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为了能引导幼儿从不同的空间方位创编动作,教师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张牙舞爪,时而上蹿下跳,夸张、幽默的身体动作不仅令人发笑,还极大地拓展了幼儿创编动作的线索:既可以高低、前后、左右变化,还可以有移动方式(走、跳、爬)的变化等。
为了能让孩子们根据猫的不同性格特点创编动作,教师还请来了“急性子猫”:慌慌张张地出场,因性急而惹祸,腿瘸后假装痛苦。
不断产生的戏剧冲突和夸张表演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增加了整个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幽默好比菜肴中的调味料,用得好能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幽默营造
出有趣、和谐的教育环境。
做一个幽默的教师,和孩子们一同幸福成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