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环境及相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25.10 MB
- 文档页数:105
河流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张金亮【摘要】对河流类型进行沉积学分析,将河道体系分为单河道和多河道(或复合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和辫状河为单河道体系,而网状河和其他分支河归于多河道体系,单河道一般由细粒漫岸沉积所限定.在曲流河沉积相中,河道内除了河道深泓充填沉积和厚的点坝外,还可能出现反向点坝.在一个向上变细的曲流河层序中,主要由河槽充填沉积、沙坝沉积复合体和上部的漫岸细粒沉积组成.辫状河砂体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大型底形纵横分布,河道内的砂体至少可以划分为河心坝和河心滩2个砂体微相和多个非骨架相.网状河可以由辫状河、曲流河和顺直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或者说组成网状河的单河道可以是底负载河道、混合负载河道和悬移负载河道.末端扇、曲流河扇、辫状河扇乃至某些陆上三角洲体系等都可以纳入分支河体系,实际上在这种分支河体系中,河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河道类型已经由限定性河道转化为非限定性河道.可见分支河这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跨越了不同的体系界限.由于不同河道砂体差别较大,河流沉积微相的精确表征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9页(P244-252)【关键词】河流沉积相;单河道体系;多河道体系;顺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分支河【作者】张金亮【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河流沉积在地质记录中很常见,存在于太古代—第四纪的所有地层中,分布于世界不同的地区,在合适的地质地理条件下,河流沉积厚度可达数千米,并富含石油、天然气、煤、金、铀等重要的资源。
河流沉积学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地质学家查理士·莱伊尔,他在1830年所著的《地质学原理》中对新奥尔良附近的密西西比河的曲流河段进行研究。
在中国中—新生界陆相沉积盆地中,河流沉积分布广泛,例如陕甘宁盆地侏罗系、松辽盆地白垩系、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和塔里木盆地新近系等[1-8]。
第十八章河流相§18-1 河流沉积过程及河流分类河流是流水由陆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通道,它不仅是侵蚀改造大陆地形和将风化物质由陆地搬运到湖海中去的主要地质营力,而且是大陆区重要的沉积营力。
在适宜的构造条件和沉积背景下,有时甚至可发育上千米厚的河流沉积。
河流相是陆相组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更是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的最重要的特色相带之一。
一、河流沉积过程河流沉积过程主要受地形坡度、沉积物类型和输砂量、河水流量和流态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若其他控制因素相对不变,侧水流流态会影响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方式。
常见的水流流态有下述三种类型。
1.层流和紊流(p17.图2-6)层流是水质点运动方向彼此平行、规则成层流动的水流。
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流体质点运动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方向和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紊流水体内有强烈的侧向混合作用,且水层之间发生扰动。
河水流态属于紊流。
水体运动可分解成平行底面和垂直底面的两种运动。
当垂直向上的分力>泥砂之间的阻力时,泥砂搬运,否则沉积。
2.横向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在平直河段,水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横向环流,主流线沿河床中心分布[如图18-1(a)]。
在弯曲河道中,主流线沿河床弯曲。
主流受惯性作用,在凹岸产生塞水现象,形成水面的横比降。
在横断面上,水体两侧受到不等的压力作用,使得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它与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河面水流一道构成连续螺旋形前进的单支环向环流[如图18-1(b)]。
表流是辐聚水流,在回岸处产生强烈的下降水流,是冲刷凹岸的主要因素。
底流是辐散水流,使泥砂在凸岸发生堆积。
3.流水作用河流作为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地质营力,可使沉积物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侵蚀作用流水冲刷河床物质,产生垂直地面的下切侵蚀,使河床加深,产生向着河岸的侧方侵蚀,使河谷展宽。
(2)搬运作用河流中沉积物可按悬移、跃移和推移方式进行。
河流相沉积模式
河流相沉积模式是指在河流系统中,由于水流速度和输沙能力的变化,沉积物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
河流相沉积模式通常包括三种主要类型:
1. 河道相:河道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床和河道内部,在沿河流动向的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典型的河道相沉积包括河床砾石、河滩砂、河漫滩泥等,这些沉积物在河道中形成沉积层。
2. 洪积相:洪积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流周围的洪积平原和河谷地带,主要是由于河流周期性的泛滥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典型的洪积相沉积包括粗砂、细砂、淤泥等,这些沉积物经常形成平坦的洪积扇或洪积平原。
3. 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口附近,当河流进入静水体(如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水流速度降低,沉积物开始沉积下来。
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包括三角洲前缘的砂质沉积、三角洲心滩的泥质沉积等。
河流相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于认识河流沉积演化过程、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河流相沉积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河流系统的演化历史,为油气勘探、水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依据。
第4章湖泊相第一节概述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
湖相沉积在新生代地层中最发育,中生代以侏罗纪和三叠纪地层中较发育,在古生代地层中很少见。
一、湖泊的水动力特点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沿岸流作用。
湖泊缺乏潮汐作用,这是与海洋的重要区别之一。
与海洋相比,湖泊的面积非常有限,因此湖泊的水动力条件受气侯、河流注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
(一)湖浪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较强的波浪,称为湖浪。
它引起的水体波动的振幅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湖浪1/2波长的水深时,水体质点运动几乎等于零,故通常把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称为“波浪基准面”,简称“波基面”或“浪基面”,也称“浪底”。
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湖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一般说来,湖泊波浪的规模小于海洋,波基面的深度多不超过20m。
(二)沿岸流湖浪作为一种侵蚀和搬运的动力在滨湖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当湖浪的推进方向与湖岸斜交时,可形成沿岸流。
湖浪和沿岸流的冲刷和搬运作用可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和沉积砂体,如浪蚀湖岸及湖滩、砂坝、砂嘴、堤岛等。
(三)河流注入湖泊常有众多的河流注入,不仅有大量碎屑物质倾入湖盆,而且河道在湖底可以延伸,从而改变砂体的分布。
湖泊中河流的影响常超过湖浪和沿岸流的作用。
二、湖泊的物理化学条件(一)温度湖泊对大气的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由于水体的密度在4℃时最大,气温的变化使处于此温度的水体沉降至湖底,湖水出现温度分层现象。
造成表层水与底层水的地球化学条件差异,常使深湖沉积物具有季节性纹层。
(二)含盐度湖水的含盐度变化较大,由小于1%到25%以上,这与含盐度一般在3.5%的海水有明显的不同。
此外,湖泊汇集了不同源区的流水,故湖水化学成分变化较大,湖泊地球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源区物质和盆地气候条件的变化。
(三)稳定同位素和稀有元素除盐度外,湖泊中的稳定同位素、稀有元素等与海洋也有一定的差别。
沉积环境及相模式一、引言在地质学领域中,沉积环境及相模式是研究地球表层沉积岩石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了解形成沉积岩石的环境条件,从而推断古地理环境、古气候等信息。
而相模式则是描述相间关系的一种模式化表达方法,能够帮助地质学家理清地层内部的相序及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应用。
二、沉积环境的基本概念1.沉积环境的定义:沉积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产生沉积作用的地理、气候、水文、生态条件的总和。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2.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河流环境、湖相环境、海相环境等。
每种环境都有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构造。
3.影响因素:沉积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水流、生物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三、相模式的基本概念1.相的定义:相是地层中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岩性组合,反映了地层沉积环境的特征。
相是地层的基本单元,并可通过物理性质、岩性、古生物等进行划分。
2.相模式:相模式是描述地层内相序和相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示地层的组织结构和沉积历史。
常见的相模式包括“河道-洪积原”、“海相-陆相”等。
四、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的特征1.岩性特征: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具有各自特有的岩性特征,如颗粒大小、结构、组合等。
2.古生物特征:部分沉积岩石中包含有古生物遗迹,可以通过古生物特征推断当时的环境条件。
3.地层结构:通过相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地层内部的相序关系、变化规律,帮助理解地质演化过程。
五、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的应用1.地质勘探:沉积环境及相模式是地质勘探中重要的依据,通过分析沉积特征可以预测有利的油气藏分布。
2.地质资源评价:对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岩石进行特征分析,可以评价地质资源的潜力和分布情况。
3.环境演化研究:借助对古沉积环境及相模式的研究,可以推断古气候、古地理等信息,为环境演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