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关于老年人睡眠养生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老老恒言》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的启示黄作阵【摘要】清曹廷栋《老老恒言》,是一部中医养生名著.因其鲜明的养生观点、切近实用的养生方法而广为人们所喜爱,多次刊刻.本书从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入手谈老年保健方法,细致入微,切实可行,且大都经作者亲身体验,值得信赖.尤其可贵的是,本书不标新立异,不涉旁门左道,而是以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客观态度看待养生长寿,对现代比较混乱的养生学界颇有警示作用.【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01【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老老恒言》;曹廷栋;养生思想;现代养生学【作者】黄作阵【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随着中国人逐渐富裕起来,人们对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养生市场空前火爆。
这本来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了。
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又缺乏市场的监管,以至于养生大师、养生著作满天飞,各种是非混淆的养生招数花样百出,张悟本现象、李一道长现象,就是典型代表。
这些现象的出现,特别值得中医界、养生界深思。
近来中华书局要出版一套《中华养生经典》丛书,本人应邀注释翻译清曹廷栋的《老老恒言》,作为丛书之一。
熟读注释翻译本书,觉得其养生思想与理念,对现代养生学说颇有启示,故将本书介绍于下。
1 作者生平曹廷栋(1699—1785年),字楷人,号六圃,浙江嘉善人。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高宗乾隆五十年,享年87岁。
诸生。
少嗜学工诗,中年后,绝意进取。
为母祝寿,于所居累土为山,环植花木,以奉母,名之曰慈山,因自号慈山居士。
曹廷栋出身书香门第之家。
本书金安清《序》谓:“曹氏自前明迄本朝,家世文学,侍从相继,鼎贵者百余年。
己未丙辰,两次鸿博。
祖子顾少宰尔堪,兄古谦明经庭枢,皆就征。
”然曹廷栋淡泊名利,“为浙抚所延访,而辞之坚,故未与”。
性放达,时或弹琴赋诗,时或写兰石摹篆隶,手植梅林,徜徉吟咏,真“神仙中人也”。
龙源期刊网 睡眠的禁忌作者:程启东来源:《祝您健康》1996年第05期我国古人有众多的睡眠注意事项,主要有:一、睡眠的姿势。
右侧卧是较理想的位置。
《老老恒言》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右侧卧位置,脊柱向前弯曲,“卧如弓”,四肢可放在较舒适位置,全身肌肉能较好地放松。
二、睡前不可忧虑、恼怒。
养生家从来认为,睡觉前必须保持思想安静,情绪平和。
他们指出:“先睡心,后睡眼。
”“临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将一切顾虑抛尽,宜思生平惬意、赏心之事,或阅平和安慰静穆恬适的诗文,则心地光亮,神志安宁,入睡必易。
”三、睡前不可饱食,亦不可饥饿。
彭祖说:“饱食偃卧,则气伤。
”《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饱食之后不可立即寝卧,否则会导致饮食停滞,干扰睡眠。
当然,饿着肚子,或口干去睡觉,也不能使人入睡。
一般认为,晚餐应在入睡前4个小时,也就是下午5时至6时为宜。
食物宜清淡,容易消化,少吃油腻食物,不饮刺激性饮料。
这样,晚上睡眠会感觉舒服。
四、睡卧时不可言语。
孔子说:“寝不言。
”《老老恒言》说:“寝不得大声呼叫。
”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言谈过多,必耗肺气,扰乱心神,躁而不安,必然影响入睡。
五、睡时不可蒙头张口。
古人早有卧不盖头的明训。
《千金要方》说:“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
”《摄生要论》说:“冬宜冻脑。
”又说“卧不覆首。
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
”此外,睡觉张口,是不良习惯,使不洁空气直接进入肺、消化道和胃内。
张口睡眠者,醒后常感口燥咽干、喉中有痰,或恶心欲吐。
《老老恒言》论老年养生
蔚晓慧;刘更生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3(22)10
【摘要】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
【总页数】2页(P585-586)
【关键词】老年养生;老老恒言;调理脾胃
【作者】蔚晓慧;刘更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9
【相关文献】
1.老年养生与实践美学——读《老老恒言》有感 [J], 王永炎
2.《老老恒言》关于老年人睡眠养生的认识 [J], 董徐斌
3.老年养生与实践美学——读《老老恒言》有感 [J], 王永炎
4.从《老老恒言》看老年人的睡眠养生禁忌 [J], 黎美娟; 叶明花; 郑江明
5.中国古代老年养生思想对现代养老建筑设计的启示——以《老老恒言》为例 [J], 邵燕妮;薛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养生家的安寝养生法作者:耿引循来源:《健康必读》2016年第01期《老老恒言》是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在75岁后所写的养生笔记,他自幼体弱多病,研究养生之学,注重日常起居养生细节,高寿而终。
对于老人的安寝法,我介绍两条供大家借鉴。
失眠可试“操”“纵”二法《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
所谓“操”法,就是操纵自己的意念,集中精力,默数鼻息,同时目光默视丹田,使心中的想法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然后可以渐渐进入梦乡。
所谓“纵”法,就是任由自己的思绪漫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这样也可以进入一种迷蒙的状态,渐渐地入睡。
还有睡前用温水泡脚,听轻柔的音乐,少进食一点养心阴的食品,如小米红枣粥、冰糖莲子羹,或喝一小杯牛奶等。
当人睡眠时,外部一切活动停止,全身放松,血液主要集中到各个脏器,脏器在血液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对内部进行修复和补充。
充足的睡眠,带给身体的是健康与活力。
清代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如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各脏器功能会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就易乘虚而入。
充足的睡眠自古以来就是最省钱的养生良方,老年朋友如有入睡困难的,不妨试试《老老恒言》的操、纵二法。
睡眠的姿势及朝向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
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
相传宋代道士陈抟是著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到了118岁。
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
右侧卧时,则相反。
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
但后世对陈抟的卧姿提出了质疑:这难道真的是睡觉的好方法吗?如果按照这种姿势睡觉,虽然比较稳妥舒适,但又太拘泥了。
只要不仰卧,任何一种舒服的卧姿都可以。
仰卧,在古代称为“尸卧”,是不被推崇的卧姿。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方与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
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
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方和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方与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
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可见华山处士陈抟(tuán)的睡方与睡功在社会上影响甚大。
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
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
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
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
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
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
明代郑暄《昨非庵日纂》记载:“《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
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
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
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
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又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
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
”以上可谓入睡之方。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的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
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
龙源期刊网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暖腹睡眠最宜人/打通络脉活百岁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7期《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暖腹睡眠最宜人文/耿引循《老老恒言》云: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年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槌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兜肚外再加肚束,腹不嫌过暖也……亦有以温暖药装入者。
睡眠的学问很多,同一个人,在睡眠时脑部要“冻”,要清凉;而腹部则宜暖,宜温。
腹部是五脏会合之处,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
中医讲,腑为阳,脏为阴;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睡眠时,人进入安静的状态,也就是说,进入阴的状态,气血运行缓慢,寒邪易于入侵。
因此睡眠时一定要让腹部温暖,腹暖则五脏暖,五脏暖则气血运行通畅。
老年人阳气已虚,所以更应注意腹部的保暖。
我们现在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肚兜,其实是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物件,它既简单又科学。
肚兜,古称兜肚,一般为双层。
将蕲艾捶软铺匀,盖上一层薄丝绵,然后用细针缝密,不要让它散乱结成硬块。
夜里睡眠时兜于腹部,以防夜寒。
此兜肚白天亦可使用。
如有腹部冷痛疾病者,可用干姜、桂皮、麝香等味辛性温的药装入兜肚,以作治疗之用。
兜肚外可再加一条束带将其扎紧,腹部是阴寒之地,它是不会嫌过暖的。
古人称这束带为“腰彩”,有些像妇女用的抹胸,大约有七八寸(约24厘米)宽,用带系好,前面护腹,后面护腰护命门。
一带多用,好处很多。
不仅睡眠时可用,平日里也可使用。
引领服饰的潮流总是在轮回,古人使用的肚兜,曾一度被认为是土得掉渣,只有乡下姑娘才用的。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代人中最潮流的一族现在又开始系肚兜了,她们选择上好的材质,绣上或绘上美丽的图案,一个好的肚兜绝对价格不菲。
老年人不必去赶时尚的潮流,自己动手做个肚兜,夹层里铺一层薄薄的丝棉,放些适合自己身体的药物,既护腹,又护腰、护命门,何乐而不为呢?打通络脉活百岁。
第三节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临床上很多人都会有睡眠不好的诉说,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们,难道真的是由于年龄大了,身体新陈代谢缓慢导致的吗?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睡眠习惯呢?睡眠的姿势
对人体有着相当广泛的作用。
今天三九小编将带大家一起来详细的了解睡眠的方位与姿势内容。
一、睡眠的卧向
所谓卧向,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
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五行相生理论,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
(一)按四时阴阳定东西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
即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二)寝卧恒东向
一些养生家主张一年四季头都应恒东向而卧,不因四时变更,《老老恒言》引《记玉藻》: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之最上方,气血升发所向,而东方震位主春,能够升发万物之气,故头向东卧,可保证清升浊降,头脑清楚。
(三)避免北首而卧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首勿北卧,谓避地气,古代养生家在这一点上基本一致。
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元阳,损害元神之府。
临床调查发现头北足南而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发病率较其他卧向高。
国外资料表明,头北足南而卧,易诱发心肌梗塞。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寝不横尸,卧不覆首,眠不北向睡觉这件事,历来受中国养生家们的重视。
中国人自古就很注意睡眠养生之道,古人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说法。
其实现代人面临的睡眠问题更加严重,更应该注重睡眠养生,了解古人睡眠养生经验,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1.什么叫做“寝不横尸”?它出自于《论语·乡党》,原话是“寝不尸”。
这里的“尸”。
指的是如尸体一样仰面而卧。
也就是说,仰面睡觉,在古人看来就如横尸一样,是十分不吉利、不健康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么说确实有一定道理。
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睡姿中,仰面睡觉肢体的放松程度最差,而且容易把手放在胸口、腹部,引发不适甚至噩梦。
最重要的是,仰面入睡可能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口水流入器官,更有甚者会引发食物的反流而导致窒息。
因此,古人把仰面睡觉视作“横尸”,是不为过的。
“卧不覆首”的说法,源于《千金要方》。
原文讲:“冬夜不覆其头,得长寿”。
头为诸阳之会,为一身阳经汇聚之所,气血运行旺盛。
覆首,一来容易影响气血的运行,二来可能引发头部出汗,腠理舒张,从而令病邪乘虚而入。
更重要的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覆首而卧会影响到呼吸的顺畅,降低睡眠质量。
所以,卧不覆首的讲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眠不北向”,出自于《老老恒言》。
原文讲:“首勿北卧,谓避阴气”。
《千金要方》也说:“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古人为什么忌讳向北而卧呢?很简单,北者,阴也。
头部作为诸阳之会,睡眠时北卧,易受阴气所扰。
尤其是秋冬季节,风寒之邪易从北而来,若于睡眠中直入于脑,则容易形成风寒头痛,甚则影响一身气血运行。
2.头是多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承接的气会向花洒一样从头部下到全身,睡眠时头的朝向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代大医孙思邈的主张: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即春夏两季头朝东睡,迎接阳气,秋冬两季头朝西睡,安养阴气。
如果是嫌麻烦或者需要补阳气的人群,可以简单地保持头朝东的睡姿,就是很好的睡眠养生法了。
老年人睡眠障碍与睡眠养生王丽;井明鑫【摘要】Slee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Good sleep can save one’s energy. Further more, good sleep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diseases. As a result of the decline of all sort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the incidence of sleep disorders of elderly people has greatly increased. Adjusting the sleep environ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of elderly people, such as adjusting sleep time to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oosing a comfortable sleeping posture, arranging the bedroom, finding a proper bed, a soft pillow and a set of comfortable bedding, etc. All these can help provide a comfortable sleep environment for elderly people.%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健康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养精蓄锐,更大大降低了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通过调整睡眠环境来改善老年人的睡眠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手段,如睡眠时间的调整、睡眠姿势的选择、睡眠环境的布置、舒适的床具、柔软的枕头、厚实的被褥等,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恒⾔》中的长寿之道——⽼年⼈宜闭⽬养神/童⼼·蚁⾷·龟欲·猴⾏——古⼈的抗衰四法2019-10-02《⽼⽼恒⾔》中的长寿之道——⽼年⼈宜闭⽬养神⽂/耿引循《⽼⽼恒⾔》云:少视听,寡⾔笑,俱⾜宁⼼养神,即却病良⽅也。
《⼴成⼦》⽈:⽆视⽆听,抱神以静,形将⾃正。
《⽼⽼恒⾔》说:⽼年⼈应该少看、少听、少说、少笑,⼀⼼⼀意地宁⼼养神,这才是健⾝祛病的最好⽅法。
《⼴成⼦》中有:不把神浪费在看和听上,保守元神,使⼼处于⼀种宁静的状态,⼈的⾝体⾃然就健康了。
少看、少听、少说、少笑,这种养神的⽅式,简⾔之,就是闭⽬养神。
中国传统养⽣观认为,视、听、⾔、动,都属于外向的消耗;闭⽬塞听、不思不动、精神内守⽽不外泄,则是内养。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静则⽣化治,动则苛疾起。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讲的是宁静可以使元神收藏,⾝体健康;⽽躁动则让元神耗散,容易⽣病。
尤其当⼈到⽼年时,阴阳⽓⾎均不如前,过动、多耗是不利于健康的,⽽闭⽬养神实在是⼀种⾮常适合⽼年⼈的养⽣⽅式。
闭⽬养神时,双⽬微合,排除外界各种⼲扰,使⾃⼰处于⼀种完全放松的状态。
坚持闭⽬养神,就是在给我们的⽣命节约能量,减少消耗,从⽽达到保护阳⽓、护守阴精、延缓衰⽼的⽬的。
童⼼·蚁⾷·龟欲·猴⾏——古⼈的抗衰四法⽂/赵铁锁《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具体抗衰延寿的⽅法,⽐如“精神内守”、“形劳⽽不倦”、“⾼下不相慕”等,后来⼈们根据这些记载进⾏延伸,整理出了⼀套系统的⽅法,这就是“童⼼、蚁⾷、龟欲、猴⾏”四法。
事实上,这套⽅法不仅有利于健康,对⼥⼈的容颜也有很好的帮助。
下⾯为⼤家详细介绍。
1.童⼼:⽣命永葆青春的保证童⼼是⼀剂抗衰⽼、保健康的良药。
很多⼥⼈看起来要⽐同龄⼈年轻得多,她们有⼀个共性:都有⼀颗不⽼的童⼼。
科学研究也已经证实,保持童⼼是抗衰⽼最重要的秘诀之⼀。
2.“蚁⾷”:节制、节律、节忌“蚁⾷”是说吃饭时像蚂蚁那样不挑⾷、不多⾷。
老老恒言白话讲解摘要:一、前言二、老老恒言的内容简介1.养生保健方面2.生活作息方面3.道德修养方面三、老老恒言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养生的启示2.对现代生活作息的指导意义3.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四、结论正文:【前言】《老老恒言》是古代中国一部非常著名的养生著作,作者为明朝的李时中。
该书以平实的语言讲解了养生保健、生活作息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对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老恒言》进行白话讲解,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老老恒言的内容简介】1.养生保健方面《老老恒言》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例如,强调饮食要清淡、多样化,作息要有规律,运动要适度等。
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看来,仍然是十分科学和实用的。
2.生活作息方面《老老恒言》对生活作息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上。
作者提倡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珍惜光阴。
这些观点对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道德修养方面《老老恒言》强调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提倡人们要忠诚、孝顺、友爱、宽容、节俭等,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老老恒言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养生的启示《老老恒言》中的养生观念在现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如合理膳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等方面的建议,对于改善现代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帮助。
2.对现代生活作息的指导意义《老老恒言》中对时间管理的重视和合理安排生活作息的建议,对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老老恒言》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如忠诚、孝顺、友爱、宽容、节俭等品质,对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结论】《老老恒言》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价值的养生著作。
无论是从养生保健、生活作息还是道德修养方面,都为现代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就寝熄灯,寝而不语/养心五法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6期《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就寝熄灯,寝而不语文/耿引循《老老恒言》云: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
……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寝不得大声叫呼。
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
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一般来讲,一旦就寝应该马上熄灯,这样目光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入睡。
而有的人喜欢开灯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云笈七籤》讲,晚上睡觉开灯,会使人心神不安。
《真西山卫生歌》也说,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自然会有上乘的睡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光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光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冷色调的光使人安宁,如浅蓝、浅灰、米色、白色等,是卧室适宜使用的光色;暖色调的光会使人兴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则不宜在卧室使用。
有的人不点灯就不能入睡,对这样的人来说,光线给予的是一种安全感。
对这样的人,《老老恒言》推荐一种用锡制成的灯龛,半边开个小孔来通光,并把它放在床帐的后面。
这样既解决了无光的心理压力,同时微弱的光线也不会直射眼睛。
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就不用这样麻烦了,因为现在的许多灯是可调的,我们可以将灯光调至昏暗,这样有助于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可尽快入睡。
钟磬一旦不悬挂,就不发声。
睡觉时就应该让五脏像搁置起来的钟磬一样,不要有任何波动,因此,睡觉前不要大声说话,话说多了会伤气。
即使平时也应该少说话,更何况是睡觉的时候呢?《玉笥要览》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应闭口不言,元气就不会往外泄,邪气也不会侵入体内,这样可以睡个好觉,使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
否则长期睡眠不好,就会使人颜面失去血色而变得萎黄。
道教陈抟老祖一觉睡百余天,睡眠养生要知道!道教陈抟老祖一觉睡百余天,睡眠养生要知道!2015-10-19 中国编辑/武当山道医传教基地亥时入眠五更起最益养生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已总结出了一套“睡觉原理”。
《黄帝内经·素问篇》可以说是古人睡觉的“指导性文件”,里面细谈了睡法和睡觉的重要性,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而动:春夏两季,应“夜卧早起”,秋季则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
这一套“睡觉原理”,即使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也不失参考价值。
秦汉时期,人们更加重视睡觉。
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医书《十问》,就披露了时人对睡觉的认识:“一昔不卧,百日不复。
”那么,古人晚上几点上床睡觉?笼统说来是八个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具体说来,则是“人定”之时,也就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点至23点。
人定,又称定昏、夤夜,意思是夜已深了,人们应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了。
古人认为,上床时间最晚不宜过夜半的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即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熬夜读书将严重透支健康。
对于起床时间,古人则崇尚“早起”。
据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保持着良好的睡眠习惯,“深夜就寝,五鼓而起”。
需要上早朝的臣僚们起床时间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这可是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
作为一位会睡觉的高人,宋代文人苏东坡就曾与同为文人的李廌聊过睡觉之妙。
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记下这番高论,题为“东坡言寝寐得三昧”。
苏东坡睡觉有个怪癖,哪怕床有一点不稳,他都睡不着,一定要安排稳当。
正式开始睡觉时则“瞑目听息”,“不可少有蠕动”,他说这样做是“务在定心胜之”。
不过,苏东坡虽然也每天“五更初起”,但并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学习,而是梳头洗脸一番,穿戴整齐后,再找一张干净的榻闭眼躺一会儿,称作“假寐”。
2020年3月第7卷第3期March.2020,Vol.7,No.3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399 作者简介:董徐斌,E mail:378967172@qq com中医睡眠医学TCMSleepMedicine《老老恒言》关于老年人睡眠养生的认识董徐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温州,325000)摘要 《老老恒言》是一部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都较高的老年养生学专著。
本文通过对《老老恒言》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阐述其中有关老年人睡眠养生学的知识。
关键词 老老恒言;老年人;睡眠;养生DiscussiononSleepHealthCarefortheElderlyintheBookofLaoLaoHengYanDONGXubin(TheAffiliatedkangningHospitalofWenzhouMedicalUniversity,Wenzhou325000,China)Abstract “LaoLaoHengYan”isamonographonhealthcarefortheagedwithhighacademiclevelandpracticalvalue Inthispaper,thecontentsof“LaoLaoHengYan”aresortedoutandsummarized,andtheknowledgeofsleephealthpreservationfortheelderlyisexpounded.Keywords LaoLaoHengYan;Elderlypeople;Sleep;Healthpreservation中图分类号:R256 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3.013 《老老恒言》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所著,是一部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都较高的老年养生学专著。
主要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1]。
《老老恒言》关于老年人睡眠养生的认识作者:董徐斌来源:《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年第03期摘要《老老恒言》是一部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都较高的老年养生学专著。
本文通过对《老老恒言》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阐述其中有关老年人睡眠养生学的知识。
关键词老老恒言;老年人;睡眠;养生Abstract “Lao Lao Heng Yan” is a monograph on health care for the aged with high academic level and practical value.In this paper,the contents of “Lao Lao Heng Yan” are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and the knowledge of sleep health preservation for the elderly is expounded.Keywords Lao Lao Heng Yan; Elderly people; Sleep; Health preservation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3.013《老老恒言》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所著,是一部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都较高的老年养生学专著。
主要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1]。
全书共5卷,42篇,参考文献307种,显著特点是旁征博引、勇于批判、亲身体验,不务空言[2]。
目前对《老老恒言》养生观点的研究多集中在精神调养、顾护脾胃等方面,而针对书中老年人睡眠观点的研究较少。
书中直接涉及老年睡眠者13篇,包括《安寝》《晨兴》《盥洗》《昼卧》《夜坐》《卧房》《床》《帐》《枕》《席》《被》《褥》《便器》,首篇即为《安寝》,可见作者对老年睡眠养生的重视。
现就此书中关于老年人睡眠养生的认识做出论述。
1 关于老年人睡眠特点的认识1.1 睡眠时间减少《安寝》篇言:“少寐乃老年大患”,《夜坐》篇:“日未出而既醒,夜方阑而不寐,老年恒有之”,对老年人睡眠时间少、入睡慢和过早醒的睡眠特点进行了描述。
“老年夜少寐,不免小便频”(卷四《便器》)、“卧不安,宜多反侧……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身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痛者有之”(卷一《安寝》)。
指出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常见睡眠不安,可伴有小便频、身体酸痛等表现。
《晨兴》篇“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则言明老年人早醒之时,若察觉身体不适,可以提示身体可能产生病变,应当引起重视。
1.2 睡眠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因其生理上的衰退,除睡眠时间减少外,还表现为睡眠轻浅,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包括温度、光线、声音等。
1)温度“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渐冷渐加”(卷四《褥》)、“老年人下元虚帅,更宜加暖之”(卷一《安寝》),提示老年人身体较弱,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睡眠过程中应当做好防护,以其中以保暖最为重要。
2)光线“卧房暗则能敛神聚气”“或窗外加帘,酌明暗而上下可之也”(卷四《卧房》)、“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卷一《安寝》),认为老年人睡眠过程中容易受到光线的影响,卧房宜暗,睡眠时不宜点灯。
3)声音“老年宜居于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身安”,指出老年人不耐声响,对声音刺激敏感,宜独房独卧。
另外,《夜坐》篇言:“剪烛夜话,少壮之常,老年若不检束,愈谈笑愈不倦,神气浮动,便难收涩……所以终夜无寐,谈笑亦足至之”,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因为兴奋而难以入睡。
而《安寝》篇则指出“寝不得大声呼叫”,并引用《玉笥要览》言“卧须闭口”,建议老年人夜眠还须减少言语。
2 关于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认识2.1 心欲求寐,则寐愈难中医学认为人到老年,营卫气血必趋于衰退,从40岁开始,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此时阴阳平衡是较年轻人水平低的一种水平。
阴阳亏虚后必然导致起居衰退,表现为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失眠、鼾眠、睡眠颠倒、睡行症等)[3]。
而精神因素同样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且非常难以把握。
《安寝》篇提出:“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握……”“最忌者,心愈求寐,则寐愈难”,指出老年人应当减少思虑,而其中最为忌讳的在于心理上过度关注睡眠,越期待睡眠,反而越不能入睡,最终导致失眠的发生。
另外《省心》篇言:“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指出过多的思想和欲望,可能导致夜间多梦的问题。
2.2 胃不和则卧不安 1)避免夜间饱食:《内经》曰“早饭可饱,午后即少食,至晚更必空虚”,晚上人体活动减少,应当避免饱食。
《夜坐》篇言:“坐久空腹,似可进食,亦勿辄食,以扰胃气”,指出夜间久坐,即便有轻微的饥饿感,也应当避免进食,不扰胃气,否则可能影响睡眠。
《安寝》篇言:“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卧,须强耐之”,《昼卧》篇言:“老年胃气既弱,运动尚虑停滞,必待食久已化,胸膈宽然”,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脾阳不足,饭后容易犯困,必须忍耐困意。
老年人本身食物就容易停滞,饭后立即睡眠更不利于消化,胃部胀满,会造成睡眠不安的问题。
2)不食刺激性食物另外“酒更不可飲,气血入夜而伏,酒性动散,两相妨也”,同理夜间应少食姜等刺激性食物。
酒和刺激性食物,会影响气血的潜伏,导致睡眠不安。
但是可以“略进汤食以暖之”,提出晚上可以少量进汤食,保持胃部温暖。
2.3 寝过节则惑乱《昼卧》篇言明:“寝过节则惑乱”。
书中同时指出老年人“居常无所事”“老年闲寂”的生活状态,老年人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再加上白天容易疲惫,因此常常过度睡眠,节律紊乱,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
《昼卧》篇言:“未倦犹弗卧,少倦亟就枕,过此恐不寐”,即没有困意时不要躺在床上,待有困意时可以选择就枕,勉强入睡或者错过睡眠时间均可能导致失眠的发生。
因此,寝过节则惑乱,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老年人睡眠卫生不良所导致的睡眠问题。
此外,“黄昏时如辄就寝,则欲不能寐”(卷一《夜坐》),指出老年人白天闲寂,睡眠提前,黄昏时就睡觉。
老年人睡眠时相的改变可能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3 老年人睡眠调摄方法3.1 精神调摄,顺其自然 1)惟忘乎寐:《安寝》篇言“心愈求寐,则寐愈难”,应当做到“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提出了“惟忘乎寐”的总体原则,即不要过度在意睡眠。
2)顺其自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也提出了与传统睡眠养生“顺应四时”不同的观点。
“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強转多不适,……似不得四时分别”(卷一《晨兴》)。
认为睡眠时间的安排并不必勉强,一定按照四时有所分别,有“宜当自省其宜”的观点,即按照自身的情况去调整合适的习惯。
《昼卧》篇提出,老年人午后容易疲倦,午后休息之时,应当“或寐或醒,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同样强调顺其自然。
2)操纵二法:书中提出睡眠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联之区,亦可渐如朦胧之境”。
此法为改善夜间入睡的操作方法,值得引起重视。
3.2 生活琐事,浅近易行《老老恒言》提出睡眠老年人睡眠养生,应当从生活中细小的、简单的、容易操作的事情做起。
如睡眠环境、睡姿、睡眠用具、睡眠习惯、睡眠之前的准备等。
1)睡姿及习惯:书中对睡姿的建议为“勿仰卧可也”“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宜南侧为首”“睡则不嫌屈缩”,即侧卧位,左右侧卧皆可,手足或伸或缩,宜多转侧,头朝南为佳。
早晨醒后可“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认为”齿之患在火“,冷水漱口为宜,另外醒后可以用热水洗脸,使气血流通,即洗面须暖,漱口须凉。
2)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包括温度、光线、声音等,前文已有论述。
总的来说,睡眠时光线需暗;从温度来说,建议老人睡眠时,腹部、足部等下身部位需要更加注意保暖,而头部则要保持较低的温度,不能蒙头而睡,即下身须暖,头部须凉。
书中比较推荐北方的炕;卧房则宜小,“卧所一斗室足矣”。
需要静,独房独卧,静则神安。
或安装窗帘,随时调增光线的照射。
同时建议老人独居的房子,应当随时有人能够照应,“闻呼即应乃妥”。
3)睡眠用具:书中对床的建议为“床必须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灰尘,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床低则卧起俱便”,认为床应当大而且不宜高,床应当离地、上有顶、下有垫等。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床宜靠墙摆放,用疏松的杉木相隔,吸收湿气。
卧室湿气太重,久睡容易病“喑”。
枕头不宜太高或者太低,书中建议枕头的高度为“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
另外,老年人可以睡“长枕”,“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一处”,认为头怕热,而长枕便于翻身。
至于枕头内的容物,书中认为“通草”最佳,“枕头软者甚多,尽善无弊殆莫过通草”。
侧卧时,可置一膝枕,使两腿不压。
此外书中尚有被、褥、席、便器等寝具的描述。
关于睡眠养生方法,虽论述全面,但总的原则应当是简单易行,以舒适为宜。
3.3 调整节律,不失其节如上文所述老年人睡眠节律紊乱是导致失眠的原因,老年人须不过度睡眠。
《昼卧》篇言明:“午后久坐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卧室安枕移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之时,不须留恋”“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收益,……,休息片刻,足当昼眠”“老年气弱,运动久则气道涩,故寝以节之”,认为老年人精力不足,容易困倦,故白天需要一定的休息来恢复体力。
但是白天的休息,同样不必勉强、贪睡,以免影响夜间的休息,即便不能入睡,闭目养神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从夜间睡眠来说,则须不过早上床睡觉和选择固定的时间睡觉。
书中指出老年人“黄昏如辄就寝,则愈不能寐”的特点,即老年人常常因为生活规律的变化,过早上床睡觉,进一步导致了入睡困难的发生。
因此书中建议,老年人不必过早睡觉,提倡夜坐,“必坐有顷。
坐时先调息以定气……夜坐如此,即安睡之妙诀”(卷一《夜坐》),使用书中提供的导引之法调整心神,或者在难以入睡时,选择“行千步”的方法,即“绕室行千步,始就枕”,有学者认为,曹氏关于夜坐与行千步的方法与现代失眠刺激控制疗法有相似之处[4],无论何种方法,都可以体验而选择。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书中建议“夜以更点以侯……令每夜同之,则气血之动定有常,入寝始觉安然。
四时夜有长短,各酌其宜可也”,即建议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入睡,则容易形成固定的睡眠规律,有助于入睡。
4 小结《老老恒言》对老年人的睡眠特点、睡眠问题的产生及睡眠养生的原则与方法有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其内容客观,多为实践所得,浅近易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1]曹廷栋.老老恒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2]黄作阵.《老老恒言》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的启示[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6-9.[3]刘艳骄,许彦臣.中医学关于老年睡眠障碍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253-256.[4]孙洪生,严季澜,李永民,等.《老老恒言》与失眠症的防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5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