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膜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02 MB
- 文档页数:27
科技成果——MBR-DF双膜技术技术开发单位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范围城市污水治理成果简介MBR-DF双膜技术,核心为MBR与DF膜系统。
高效脱氮MBR单元,运用了内源反硝化强化脱氮、好氧池低溶解氧(DO<0.5mg/L)、碳源精确投加等技术,深度去除污水中的氮,对于典型城镇污水,无需投加碳源,出水总氮即可降至5-8mg/L,辅助投加碳源总氮可降至1.5mg/L以下甚至更低,同时为DF膜系统提供足够的预处理效果;DF膜作为双膜技术核心产品,能够高效去除有机物和总磷,且适度脱盐,同时具有运行压力低(0.34-0.38MPa)、回收率高(>90%)的特点,产水可达到地表湖库III类水标准;DF膜系统浓水经以高效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关键技术为主体的浓水处理单元,处理后出水COD <30mg/L,与DF产水混合出水仍能达到地表湖库III类水,实现浓水零排放。
工艺流程MBR-DF双膜技术工艺流程城镇污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强化脱氮MBR单元进行有机物、氮、磷等物质的去除,出水经提升后进入DF膜系统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磷,出水可达到地表湖库III类。
DF膜系统产生的浓水,一部分回流至MBR单元,另一部分进入浓水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出水与DF 膜系统产水混合后仍可达到地表湖库III类标准,作为高品质再生水排放。
关键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和低压选择性纳滤膜技术(DF),通过强化脱氮MBR系统与DF系统组合,构建了MBR-DF双膜技术,实现低成本制备高品质再生水。
技术效果北京市排放的城镇污水,水质均值:COD=350mg/L,BOD5=200mg/L,氨氮=30mg/L,总氮=40mg/L,总磷=5mg/L。
经MBR-DF 双膜技术处理后,出水水质均值:COD=5.0mg/L,BOD5=0.5mg/L,氨氮=0.053mg/L,总氮=0.99mg/L,总磷=0.034mg/L,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湖库III类水标准,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
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MBR工艺标准方案(10000m3/d)设计方案设计单位: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期:综合说明XXXX工程位于XXXX。
本工程原水主要为XXXX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XXXX标准,用于XXXX。
根据本工程的进水水质及出水要求,推荐采用3AMBR工艺进行处理,一步到位实现从污水到再生水的利用。
3AMBR工艺具有如下特点:(1)出水水质优良、稳定,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可直接回用;(2)工艺流程短,运行控制灵活稳定;(3)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4)污泥龄长,污泥排放少,二次污染小;(5)对水质的变化适应力强,系统抗冲击负荷强;(6)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7)生物脱氮效果好;(8)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水量情况自由组合;(9)可作为反渗透预处理工艺。
本工程建成后,将会大大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有效利用再生水,节约水资源。
本工程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下:目录工程概况XXXX。
设计依据业主提供的相关数据及资料现场勘察情况及资料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7).《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本)8).《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10).《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2003年局部修订版)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9).《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20).《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2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2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24).《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5-2009)25).《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00)26).《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 20509-2000)27).《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2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2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设计范围及原则设计范围本方案设计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工艺及所需的设备、建(构)筑物、电气自控、仪表等。
碧水源的中国“膜术”作者:刘超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2期本刊记者/ 刘超“水是生命的源泉,贯穿着人类文明的每一个瞬间。
今天,这个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却面临着巨大威胁,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在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企业宣传片的开篇,碧水源一语道破中国目前正面临的严重水污染问题。
基于此,碧水源所从事的也正是敢于跟污水“叫板”的事业。
这家由海外归国学者创办的高技术企业解决了中国不少地区的“水脏、水少、饮水安全”问题,更成为了国家水资源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障的可依靠力量。
中国自己的“膜法”技术碧水源作为中国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奠基者,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与膜生产领域公司处于国内第一、世界前三的水平,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
目前,碧水源在国内MBR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来自海外的通用电气和三菱等跨国企业巨头。
说来很有意思,碧水源之所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也正是这些跨国巨头“逼”出来的。
2001年,碧水源在北京成立,最初的碧水源也只是一个单纯的工程公司,主要承接一些再生水和饮用水的处理工程,只不过使用的膜技术和产品要从国外进口。
但是,由于膜产品(当时使用的是三菱的膜产品)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方经常不能及时处理,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影响了碧水源的企业形象。
材料和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就不能顺利发展。
2005年,碧水源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
2008年,碧水源自主研发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膜技术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将膜产品的市场单价从800 ~1200元降到了600元,通过技术改进,而目前碧水源膜产品的市场单价已经不到300元,产品品质不但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而且平均处理1t水的成本只有0.7元。
2010年碧水源所有的水处理工程已经完全采用自己的膜产品,没有了碧水源的订单,导致三菱膜产品当年的订单减少40%。
碧水源和津膜科技分析对比来源:全景网时间:2012-08-20 08:30:31污水处理领域,膜法水资源技术是对传统污泥法的替代,主要应用于三个领域:污水处理及回用、给水净化、海水淡化。
目前,膜法水资源技术在国内应用并不普遍,市政污水应用占比%,工业废水%。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给水净化、海水淡化的膜市场规模分别为366亿元、55亿元、亿元,污水处理膜空间广阔。
近日,研究中心调研了碧水源、津膜科技两家代表性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技术水平:津膜技术丰富,碧水源专注MBR津膜科技:膜材料膜工程。
在膜法水资源化领域,津膜科技是国内最早、最为领先的膜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之一,2007年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进入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领域。
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膜法水资源化核心技术,突破了发达国家垄断。
膜工艺涵盖:连续膜过滤(CMF)、浸没式膜过滤(SMF)、膜生物反应器(MBR)、双向流膜过滤(TWF)。
不同工艺应用于不同领域:CMF、SMF主要处理相对清洁水,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给水净化、海水淡化,占整个应用领域的绝大部分。
MBR不需要二沉池,占地面积小,对氨氮、COD 去除彻底,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领域。
TWF主要应用于工业特种分离领域。
碧水源:膜工程膜材料。
公司核心技术是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以此为基础向客户提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2009年进入上游膜材料制造领域。
膜工艺涵盖:MBR、CMF(刚刚涉及)。
碧水源充分发挥MBR技术占地面积小(不需要二沉池)、氨氮去除彻底(处理水质高)的特点,先后建设了北京密云再生水厂(45000m3/d)、北京怀柔再生水厂(35000m3/d)、北京平谷再生水厂(40000m3/d)、北京顺义奥运配套工程(100000m3/d)等一系列大型MBR示范工程,成功把该技术推向全国。
盈利模式:碧水源跑马圈地津膜稳扎稳打碧水源:技术领先+模式独特+资金雄厚。
创新为魂,以膜系列技术构建国家水安全战略体系项目承担单位: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碧水源是一家凭借膜技术,专注解决中国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饮水不安全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在这个创新理念的驱动下,在中央和北京市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下,碧水源成功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成为了世界膜技术领先者。
第一,污水资源化领域,碧水源研制除了增强型微滤膜及膜生物反应器组器(MBRU)。
碧水源研发的MBRU增强型微滤膜生物反应器组器产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和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
其核心——PVDF中空纤维膜材料,膜运行寿命可达8年。
目前只有中国的碧水源,美国的GE,日本的三菱,可生产这类带衬膜商业化产品。
基于该项技术,碧水源承建了我国首个大型MBR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厂。
出水水质达到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地方B标准(相当于地表水Ⅳ类)。
而中国大部分省市还在参照2002年的国标,其出水排放标准最高仅需达到一级A标准,水质相当于地表水劣Ⅴ类。
目前,该技术在我国京津冀、太湖流域、滇池流域、珠三角等地区也获得广泛应用,建成了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总规模每天近1500万m3,占全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
第二,在饮用水安全领域,北京市科委支持碧水源开发出超滤膜及OWUF水处理设备,同时将碧水源独创的DF膜成功应用于该领域。
超滤膜的膜孔径小于0.02μm,在全球PVDF超滤/微滤水处理设备中过滤精度最高,有效保证在各种进水水质条件下,能够去除几乎所有的颗粒、大分子物质、细菌、原生动物、大多数病毒以及胶体,对细菌和两虫的去除率>99.999%,饮用水出水可达国家最新的106项饮用水标准。
碧水源创新性研制出全球首支超低压选择性纳滤(DF)膜,可使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Ⅲ类水质标准。
同时,DF膜也已在家用净水机市场成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打破了进口膜技术长期垄断我国高端净水机市场的局面。
科技成果——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CWT)技术开发单位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范围适用于河道排污口的污水处理;城乡结合部的污水收集处理;农村、农家乐旅游点、办公楼、商场、宾馆、养殖场等分散性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
成果简介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CWT)是碧水源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的集成式高效点源污水处理设备。
它是生物技术与膜技术有机结合的高科技产品。
实现村镇分散型生活污水、新农村建设等区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出水达到高品质再生水。
工艺流程图1 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CWT)工艺流程图污水进入预处理池进行预沉降,出水经过格栅截留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后进入调节池,再经调节池提升泵提升到生化池进行生化处理。
生化池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和MBR区。
抽吸泵自膜池抽吸出水,经加药消毒后达标排放。
膜处理单元的回流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回流到缺氧区,剩余污泥通过膜区回流泵定期排出,预处理池沉淀污泥定期清掏。
CWT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四个基本模块单元组合而成,包括①缺氧单元、②好氧+膜池单元、③控制+设备单元、④办公区(可选)。
根据污水净化要求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其基本模块单元可任意组合。
图2 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CWT)模块化分解图(1)根据排放或回用需求,有两种组合形式,即CWT-A和CWT-B。
(2)当出水要求标准较高时,推荐CWT-A型,主要由全模块(④为可选)组成,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TN<15mg/L)限值。
(3)当出水要求以去除有机物、氨氮和磷为主时,推荐CWT-B 型,主要由单元②和单元③组成,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18921-2002)。
(1)出水水质好,水质稳定;(2)设备集成化,占地面积小,运输方便;(3)模块化结构,可任意组合,安装快捷;(4)运行成本低,适应范围广;(5)APP智能远程控制,无需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