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工作民生问题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
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
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每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
《政策》2010年第10期ZHENGCE社会建设得借鉴和拓展。
三是创新法规政策。
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为护湖治湖提供法制保障。
制定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减免税费等配套政策,鼓励减排和达标排放。
四是科技创新。
防治湖泊污染,最终出路在科技。
如湖北省通过组织技术攻关,推进了黄姜皂素清洁生产,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
武汉市集成创新和应用“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等成果,使湖泊受益匪浅。
既要一湖一策,又要综合治理。
湖泊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套用一种模式。
湖北的实践表明,针对每一个湖泊的具体情况,实行“一湖一策”,制定科学治理方案是首要任务。
如城市湖泊以截污清淤为主,农村地区的湖泊则主要防治种养污染,大型邻江湖泊(群)可能适于江湖连通,流域湖泊则需要协调联动,等等。
同时,每一个湖泊的治理方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以某些工程技术为主,辅之其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要实行治理与保护相结合,人文关怀与物质投入相结合,工程技术与自然涵养相结合,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改善湖泊的宏观生存环境,巩固微观治理成效。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一个湖泊一旦受到严重污染,不仅治理的周期长,而且要付出巨大代价,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当务之急是对那些尚未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状况较好的湖泊,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面对大多数湖泊污染呈全面、立体、复合发展的严峻态势,应立即行动起来,以打攻坚战的勇气和决心,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开展湖泊治理工作。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湖泊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各种污染源难以根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湖泊治理任重而道远。
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抓常管,接力治理,坚持不懈。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责任编辑:余仲平■■■■■■■■■■■■■■■■■■■■■■■■■■■■■■■■■■■■■■■■■■■■■近几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
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容忽视。
因此,改善民生,要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使百姓所处的环境,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改善民生,要建设人文精神家园。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因此,改善民生,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这些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辩善恶提供标准,是改善民生的精神食粮,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作用不可替代。
改善民生,要建设文体康乐家园。
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文娱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但现状是,城市文体活动设施相对齐全,广大农村文体活动相当缺乏。
因此,改善民生,要从和谐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民生,要建设安宁幸福家园。
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人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
因此,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
关于社会保险工作与民生问题的思考作者:陈学兵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6期摘要:在新的形势下,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广大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保险工作是当前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发挥社会保险作用是关乎民生幸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保险工作;民生问题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一、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稳定工作的亟需改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显得异常重要和紧迫。
这项工作做不好,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
要使人民群众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助,伤有所偿,育有所补,还需要扎实做好社会保险的每一步工作。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完整体系,企业承担了许多社会的职能,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都由企业承担,企业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发展举步维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险工作做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保险工作就是为企业和弱势群体解决后顾之忧的手段,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自身,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二、目前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从农村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已经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但是从目前的社会保险作用来看,由于缴费低,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仍处于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老有所养”的目的。
从城镇来看,尽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已向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全面开放,但是由于年缴费太多,很多城镇居民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只能参加水平层次与新型农村保险相同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层次也不高。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在党的十七大会场内外,奏响了关注民生的“大合唱”,民生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日益凸显出来,彰显着执政为民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着民生问题不断迈向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一、民生的科学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何谓民生,就是指与现实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人文精神特征的整体式样。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断上升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过程,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不同,民生的内涵要求不同。
建国初期的民生问题,以解决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本前提。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它不仅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问题,还包括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等更高的诉求。
用科学发展观来诠释民生问题,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民生何以成为问题民生是中国的千年问题。
民生问题,民心问题,国运所系。
从秦皇汉武开始,民生问题就一直是中国历次朝代兴衰的核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勃兴之间,民生为大”,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
到了近代,民生问题正式成为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之一。
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以“不争论”的姿态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成为问题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第一,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的悬殊日益拉大。
加强社会保障提升民生福祉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保障的完善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提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加强社会保障来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I. 社会保障的意义和作用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以促进人民的福祉:1. 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系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确保他们的日常需求得到满足。
2. 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可以帮助人们负担医疗费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3. 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系统还包括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稳定。
II. 加强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尽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民生福祉,需要加强社会保障。
以下是一些加强社会保障的必要性: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需求也越来越大。
加强社会保障可以应对这一挑战,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问题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一些弱势群体得不到充分的机会和资源。
社会保障可以帮助缓解这种不平等,提供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正。
3. 突发事件的影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社会保障的强化可以提供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支持。
III. 加强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为了提升民生福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社会保障: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高其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
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保障政策,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
2. 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3.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加强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提高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问题思考【摘要】社会保障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够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更是整个社保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超过8 亿,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保的现状,农村社保法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9-02农民是我国的最大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
研究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更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
要创建良好安全的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法律依据。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和现状从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为了保证城市的社会稳定,阻止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的格局。
这成为当前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
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农民都没有。
不过在那时,中国农村居民在依靠家庭保障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社和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一定的集体保障,如“五保”和合作医疗等。
但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社会保障消失,农民又退回到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
我国农民的保障主要靠土地和子女,家庭成员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但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家庭的规模在越变越小,子女保障的功能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和脆弱。
农村老人养老主要还是要依靠家庭,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家庭规模也呈缩小趋势,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农村老人既无经济积累,又少知识储备,年轻人生活压力已经沉重,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便无从谈起。
关于社会保险工作与民生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广大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保险工作是当前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发挥社会保险作用是关乎民生幸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保险工作;民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
一、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稳定工作的亟需改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显得异常重要和紧迫。
这项工作做不好,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
要使人民群众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助,伤有所偿,育有所补,还需要扎实做好社会保险的每一步工作。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完整体系,企业承担了许多社会的职能,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都由企业承担,企业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发展举步维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险工作做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保险工作就是为企业和弱势群体解决后顾之忧的手段,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自身,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二、目前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从农村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已经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但是从目前的社会保险作用来看,由于缴费低,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仍处于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老有所养”的目的。
从城镇来看,尽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已向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全面开放,但是由于年缴费太多,很多城镇居民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只能参加水平层次与新型农村保险相同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层次也不高。
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加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幸福感,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企业保险,社会化程度很低,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需要改进,在立法、行政、监督的业务职能相混淆,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或管理环节太薄弱,相关法律不成熟的情况下,允许对养老、失业等基金进行投资风险太大,缺乏监督机构将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投资者和职
工信心不足,所以,增强对养老、失业等保险基金的透明度监督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资本市场动荡且不成熟,政府投资的养老保险将无法实现保险保值。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将无法避免通货膨
胀率的提高,通货膨胀无法满足养老保险的保值和增值,最终影响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
而且目前我国基金储备不足,跟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职工和退休职工逐步增多的现状形成矛盾,企业无法承担过多的失业和养老保险等保障手段,使得社会保障功能较差,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的保障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如何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
搞好社会保险服务工作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险工作是政府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是否到位的衡量标准,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在社会保险工作上花大工夫,积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是关键
只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最大时,才能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才能保证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实现“老有所依”,才能保证城乡人口权利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
如何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需要我们扎实落实的工作。
首先,积极建立群众的参保意识。
只有群众树立起了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意识,才能抵御各种不确定的风险,规避风险使群众走出“没必要参保”“参保没用”的错误意识,要让群众意识到积极参保是“老有所养”的重要保证,提高群众参保的自觉性和认知度。
再次,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根本手段在于发展经济,社保工作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积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养老、失业资金筹资难,覆盖范围小等问题。
2.政府机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需要有严格的相关制度和手续,这才能保证保险基金实现其社会功能,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机制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能。
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健全相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政策,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善,政府部门更应该实行严格监控,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更应该清晰自身职责,财政、工会应该更加努力协作人社部把保险工作认真落实,责权清晰有利于对保险工作局面的宏观调控,更能指导保险工作的顺利完成。
用政策法规指导保险工作,政府部门积极监督履行职能,做好审计,监察工作,保障保险资金的运作安全和合法,促进社会保险工作的进行,有利于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全面促进社会和谐。
四、结语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妥善安置失业和下岗职工的生存问题,解决再就业问题,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社会保险工作不但不应该终止,还应该做的尽量完善,积极稳步的进行,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社会保
险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和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促进民生工作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旭升,刘佳梅,米双红.社会保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2]孙树菡.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人民出版社,2008,1.
[3]关丽.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思考[d].大连理工大学,2004.
[4]赵承.总理德宏访村寨,叮嘱“民生四句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8-04-03(4).
[5]蔡赛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ol].国研网,200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