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 格式:docx
- 大小:30.04 KB
- 文档页数:9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下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稀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不过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因此,处方设计应主要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原辅料的选择,用量筛选,制备工艺过程的优化。
维生素C易被氧化,降解速度受pH及金属离子的影响程度较大,1维生素C能降解成糖醛(黄色),焦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效果好。
2加入依地酸二钠则是为了络合金属离子,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3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单纯抗坏血酸注射液显酸性,注射时刺激性较大,将其成钠盐后减少因pH过低导致的刺激性。
另外,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电位随pH值而变,所以要选择事宜的pH值,而碳酸氢钠可以说是用来维持较好的pH值的辅料。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烧杯量筒电磁炉水浴锅安瓿瓶熔封器玻璃漏斗材料:维生素C 碳酸氢钠依地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二.实验内容(一)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处方: 维生素C 5.0g 碳酸氢钠 2.4g依地酸二钠0.005g 焦亚硫酸钠0.2g注射用水加至100ml制法:取80%的注射用水,加入依地酸二钠,搅拌均匀,再加入维生素C溶解。
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搅拌至无泡。
加入焦亚硫酸钠,并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5~7之间。
然后再将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并从滤器上补足注射用水至全量,灌封于2.0ml的安瓿瓶中,放入沸水中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用途:防治坏血病;治疗慢性铁中毒;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
注意事项:(1)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应慢,以免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不断搅拌,避免局部过碱。
(2)掌握好灭菌温度和时间,同时注意安瓿瓶的避光。
(二)质量检查鉴别:取本品(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注射剂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注射剂在进行处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理想情况下,注射液与体液的渗透压应当大致相等。
但是在实际的处方设计实践中,出于稳定、生产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制剂中加入的众多辅料往往使渗透压大大增加。
那么,可注射溶液的渗透压是否存在上限?若存在,合理的渗透压上限是多少?来自辉瑞的研究者总结众多研究文献的成果,为注射剂的处方设计的高渗限度考虑提供了有益建议。
1、人体对高渗的耐受性人体局部性和系统性的高渗可能导致严重的副反应。
组织和细胞渗透压的改变可能被机体认为是危险信号,进而激活树突细胞,同时刺激免疫/炎症反应。
婴儿的胃肠道中的高渗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浆渗透压>350 mOsm/kg将显著增加死亡率。
在各种副反应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各种给药途径注射高渗溶液时的局部不耐受性。
局部的耐受性可以通过感觉/疼痛的等级进行测定。
以下章节将会讨论感觉/疼痛的原因——疼痛感受器,以及在通过主要的注射途径给药时(即肌肉/皮下,静脉和血管内注射),注射高渗溶液时引发不耐受的各种实例。
(1)疼痛感受器众所周知,疼痛感受器的作用是感觉不同事件,包括注射引发的疼痛。
外周的疼痛感觉是通过特殊的传入神经(感觉纤维)介导的,其被称为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响应化学物质的多觉感受器以及响应物理和热刺激的机械热感受器。
因此,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不仅仅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类型,也取决于注射位置、注射速率和注射体积。
高渗(低渗)流体可以从细胞中吸收水分(驱使水分进入细胞),同时激活压缩(拉伸)感受通路,从而导致疼痛。
瞬时电位感受器A1通路可以通过机械感受激活。
此外,受伤的组织/细胞可以释放ATP,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激活剂,以激活伤害感受器。
当创伤造成维管联结消失或减小时,组织的酸度增加。
因此,注射酸溶液可以模拟受伤的环境,引发疼痛。
一般而言,Na+流有利于信号产生,而K+流抑制信号产生。
药学概论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5分)1.中药的药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C.A.四气B.五味C.收敛D.归经E.升降沉浮2.不属于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的是 DA药物化学 B药物分析 C药理学 D生物制药 E药剂学3.新药研究不包括以下 C. 方法和技术。
A.合理药物设计B. 生物技术C. 临床研究D.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技术E.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4.表示治疗指数的是 B.A.LD95B. LD50 /ED50C. ED95D. LD10 /ED90E.ED95 / LD55.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称为 E.A.中成药B.中药制剂C. 生药D. 天然药物E.中药饮片6.具有某种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进行结构修饰的模板为 A.A.先导化合物B.生物技术C.组合化学D.药效团E.合理药物设计7.在片剂中可以作为润滑剂的是 D.A.糖粉B.硫酸钙C.淀粉浆D.硬脂酸镁E.乳糖8.《中国药典》内容不包括 B 部分A.凡例B.检索C. 附录D. 索引E.正文9.注射剂处方设计一般不考虑以下哪项因素 D.A.药物溶解度B.药物的稳定性C.注射剂的安全性D.药物的粉碎度E.药物的理化性质10.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凭《药品生产许可证》到 D.部门办理登记注册A.药品监督管理B. 药品检验所C.卫生厅D.工商行政管理E. 药物研究所11.根据药典的标准,为适合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 D. A.载体 B.药用辅料 C.抑菌剂 D.制剂 E.剂型12.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是 D.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DNA连接酶C.磷酸二酯酶D.固定化酶E.以上全部13.批准并发放《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是A.A.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省级卫生厅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E.卫生部14.将药物和一定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和成型制成的剂型为 A.A.固体剂型B.液体剂型C.半固体剂型D.气体剂型E.以上全部15.判定药品优劣的检验工作是 E.A.鉴别B.含量测定C.检查D.鉴别和含量测定E.含量测定和检查16.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 B. 批准和颁布实施的法典。
抗坏血酸注射液处方设计一设计原理注射剂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临床用药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地选择原料药物(供注射用原料及质量要求)、附加剂(品种、用量)及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统筹兼顾。
本实验通过对抗坏血酸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确定并设计科学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抗坏血酸中因为含有烯醇结构所以不稳定,溶液状态易于氧化,影响氧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因素是溶液的pH、金属离子、氧、温度及光等。
为了明显观察影响抗坏血酸溶液稳定性的因素,利用沸水浴进行加速破坏性实验,将配制的溶液灌封于2ml安瓿中进行实验。
二主要药理作用1.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
2.治疗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
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
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
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
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
3.预防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
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钙、VC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维生素C有助巩固细胞组织,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强健骨骼及牙齿,还可预防牙龈出血。
4.预防动脉硬化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5.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它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6.治疗贫血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7.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单选1.中药的药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四气B.五味C.收敛D.归经E. 升降沉浮2. 不属于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的是DA药物化学 B药物分析 C药理学 D生物制药 E药剂学3.新药研究不包括以下C.方法和技术。
A. 合理药物设计B. 生物技术C. 临床研究D.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技术E.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4.表示治疗指数的是BA. LD95B. LD50/ED50C. ED95D. LD10/ED90E. ED95/ LD5 5.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称为EA.中成药B.中药制剂C. 生药D. 天然药物E.中药饮片6.具有某种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进行结构修饰的模板为A.A.先导化合物B.生物技术C.组合化学D.药效团E.合理药物设计7.在片剂中可以作为润滑剂的是DA.糖粉B.硫酸钙C.淀粉浆D.硬脂酸镁E.乳糖8.《中国药典》内容不包括B部分A. 凡例B.检索C. 附录D. 索引E. 正文9.注射剂处方设计一般不考虑以下哪项因素DA.药物溶解度B.药物的稳定性C. 注射剂的安全性D.药物的粉碎度E.药物的理化性质10.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凭《药品生产许可证》到D部门办理登记注册A.药品监督管理B. 药品检验所C.卫生厅D.工商行政管理E. 药物研究所11.根据药典的标准,为适合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DA.载体B.药用辅料C.抑菌剂D.制剂E.剂型12.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是D.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DNA连接酶C.磷酸二酯酶D. 固定化酶E.以上全部13.批准并发放《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是AA.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省级卫生厅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E.卫生部14.将药物和一定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和成型制成的剂型为AA.固体剂型B.液体剂型C.半固体剂型D.气体剂型E.以上全部15.判定药品优劣的检验工作是E.A.鉴别B.含量测定C.检查D.鉴别和含量测定E.含量测定和检查16.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 B. 批准和颁布实施的法典。
实验六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
这是由于维生素C 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 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 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 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
在维生素C 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
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 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
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 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2)加抗氧剂 常用于偏酸性水溶液的抗氧剂有焦亚硫酸钠(Na 2S 2O 5)、亚硫酸氢钠(NaHSO 3)、亚硫酸钠(Na 2SO 3)等,用量一般为1.0~2.O g /L 。
药物制剂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药物制剂的目的是:A. 增加药物的疗效B. 减少药物的副作用C.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种不是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A. 安全性B. 有效性C. 经济性D. 随意性3. 药物制剂中的辅料主要作用不包括:A.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B.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C. 掩盖药物的苦味D. 增加药物的毒性4.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并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D.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5. 下列哪项不是药物制剂的类型?A. 固体制剂B. 液体制剂C. 气体制剂D. 半固体制剂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能力。
7. 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需要考虑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辅料的选择。
8. 药物制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准备、_______、_______、包装和检验等步骤。
9.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稳定性考察。
10. 药物制剂的临床评价主要考察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安全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药物制剂中辅料的作用。
12. 解释药物制剂中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3. 描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原则及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15. 讨论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内容及其对药物开发的重要性。
药物制剂期末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D4. C5. C二、填空题6. 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稳定性7.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药物的药动学特性8. 制剂的制备、制剂的包装9. 外观检查、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稳定性考察10. 疗效、安全性、适应症、副作用三、简答题11. 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包括: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苦味、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1. 是由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高科技成果,于1997年通过Ⅲ期临床,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是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
A.重组白介素B.基因工程人生长激素C.基因工程胰岛素D.α1b 型基因工程干扰素E.尿激酶2.现代生物工程以为首要标志。
A.植物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3.是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是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4.在体外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和载体连接,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有用产品和服务的工程技术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5.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6.使DNA的结构分析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的两项关键性工程技术之一是A. 细胞融合技术B. 染色体导入技术C. 细胞拆合技术D. 胚胎移植技术E. DNA分子的核酸序列分析技术。
7.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工具酶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8.基因工程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工具酶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9.基因工程能切割DNA双链结构的工具酶是A. 固定化酶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10.能承载外源DNA片段(目的基因)并将其带入受体细胞的传递者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 基因克隆载体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11.不同来源的DNA重组过程是由来完成。
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 基因克隆载体D. DNA连接酶E. 磷酸二酯酶12.通过转化(或转染)可将外源性重组DNA导入表达A. 质粒B.受体细胞C. 基因克隆载体D.噬菌体E. 病毒13.目前常用的产酶微生物是A. 质粒B.大肠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噬菌体E. 病毒14.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先是在启动。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设计一、引言二、目的本指南旨在通过评估和点评中药注射剂处方的合理性,防止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无效。
三、评价指标1.适应症是否明确: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遵循中医药理论,明确治疗目标和适应症,避免滥用和误用。
2.剂量是否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年龄等因素,合理确定中药注射剂的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用药。
3.配伍是否合理:中药注射剂的配伍应考虑其相容性和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疗程是否明确:治疗中药注射剂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避免长期或过度使用,减少药物依赖性。
5.不良反应是否评估: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防范。
四、评价流程1.搜集处方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用药目的、其他已用药品等。
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估指标进行处方的点评和分析。
3.评估处方合理性:依据指南中的评价指标,对处方进行逐项评估,判断是否符合规范和合理要求。
4.提出改进意见: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合理或有风险的处方提出改进意见,提供更合理、安全的用药建议。
5.反馈和记录: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反馈给开方医生,并记录处方点评结果。
五、应用示例处方点评示例:处方信息:患者张,男,46岁,主诉头痛,已连续使用清热解毒注射液5天,无明显效果。
评估结果:1.适应症是否明确:该处方未明确头痛的病因和归属,需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避免滥用抗病毒类药物。
2.剂量是否合理:该处方中的清热解毒注射液剂量过大,建议减少剂量以降低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3.配伍是否合理:该处方中清热解毒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性不佳,可能导致药物的相互作用,应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4.疗程是否明确:该处方未明确治疗疾病的疗程,需根据疗效而定,避免滥用和药物依赖。
5.不良反应是否评估:该处方未评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提示。
六、总结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的设计旨在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用药质量。
第一章一1.剂型:是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2.药剂学:是将原料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即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研究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二1.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2.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没有药理活性、无毒的合成和天然的高分子材料3.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设计剂型和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等提供依据,使制剂产品的生物利用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药物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给药剂型、口腔内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剂型、皮肤给药剂型、眼部给药剂型、鼻粘膜给药剂型、直肠给药剂型、阴道给药剂型、耳部给药剂型、透析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四1.药用辅料系:是指生产药物制剂时使用的赋形剂或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含在药物制剂中的所有物质;2.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使剂型具有形态特征、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满足生理要求五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二章一1.药用溶剂的种类:水、非水溶剂2.非水溶剂:醇与多元醇类、醚类、酰胺类、酯类、植物油类、烃类、亚砜类二 1.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选择:1药物的分子结构;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3晶型;4溶剂化物;5粒子大小;6温度;7pH与同离子效应;8混合溶剂;9添加物3.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1 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2温度3溶出介质的性质4溶出介质的体积5 扩散系数6、扩散层的厚度三1. 渗透压:如果半透膜的一侧为药物溶液,另一侧为溶剂,则溶剂侧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最后达到渗透平衡,此时两侧所产生的压力差即为溶液的渗透压2.等张溶液:是指溶液的张力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药物溶液与细胞接触时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3. 黏度:指流体对流动的抵抗能力; 流体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类;第三章一1.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着下降的物质;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高级脂肪酸盐:碱金属皂月桂酸、碱土金属皂以Ca2+、Mg2+、Zn2+、Al3+等为主,脂肪酸为C12~C18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常用作W/O型乳化剂、有机胺皂三乙醇胺,常用作O/ W型乳膏剂的乳化剂2.硫酸化物: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3.磺酸化物:阿洛索-OT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又称季胺化合物;常用的品种有苯扎氯铵、苯扎溴铵、度米芬作用特点:水溶性好,在酸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防腐作用,与大分子的阴离子药物合用产生结合而失活,甚至产生沉淀;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1.软磷脂:如脑磷脂、糖脂、中心脂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由胺盐构成者即为氨基酸型,由季铵盐构成即为甜菜碱型;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脂肪酸甘油酯:如单硬脂酸甘油酯B多元醇型: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犁坦、聚山梨酯、C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D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三1.临界胶束浓度:指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2.亲水亲油平衡值:指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溶血作用即毒性: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3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第四章一1.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二 1.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微粒粒径的变化、微粒的絮凝、聚结、沉降、乳析和分层等;第五章一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2.化学稳定性:指药物的化学变化,如水解、氧化、光解等3.物理稳定性:指物理变化,如固体药物的溶出、晶体的变化;溶液的澄清度、色泽的变化;混悬液的沉降、粒度的变化;乳剂的分层、破裂的变化等等;4.微生物稳定性:指微生物学变化,如药物的腐败、霉变等;5.半衰期:通常将反应物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6.有效期:对于药物的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三1.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酯类药物水解、酰胺类药物的水解、其他药物的水解氧化:酚类药物、烯醇类药物、其他类药物光降解:其他反应:异构化、聚合、脱羧、脱水、与其他药物或辅料的作用2.处方因素中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增加稳定性方法:pH值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3.外界因素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增加稳定性方法: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4.增加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其他方法: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固体制剂;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制成微囊、微球或包合物四1. 药物制剂的物理稳定性:1溶液剂和糖浆剂2混悬剂3乳液:主要变现为分层、破裂、转型和酸败4片剂5栓剂6其他剂型五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2、加速试验3、长期试验第六章一1.密度的定义真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颗粒体积Vt之比颗粒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颗粒体积Vg之比堆密度:指粉体质量W与该粉体体积V之比2.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应措施:1粒子大小:在制造中造粒是增大粒径,改善流动性的有效方法;2粒子形态及表面粗糙度:球形粒子的光滑表面,能减少摩擦力;3密度:在重力流动时,粒子的密度大有利于流动;4含湿量:由于粉体的吸湿作用,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分增加粒子间黏着力,因此适当干燥有利于减弱粒子间作用力;5助流剂的影响:在粉体中加入0.5%~2%滑石粉、微粉硅胶等助流剂可大大改善粉体的流动性;3.接触角: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第七章一应力:对固体施加外力,则固体内部存在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内力而使固体保持原状,此时在单位面积上存在的内力称为应力;二1.非牛顿流体根据流体特征可分为: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性流体、假黏性流体2.触变性: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非牛顿流体在恒定剪切力振动、搅拌、摇动的作用下,黏性减小,流动性增大,当外界剪切力停止或减少时,体系粘度随时间延长而恢复原状的一种性质;第八章一1.药物制剂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2.制剂的给药途径:1口服给药优点:自然、方便、安全、患者的顺应性好2注射给药优点: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3其他给药途径:经皮给药目的:使药物透过表皮层进入皮下毛细血管,通过体循环作用于全身;二处方前研究:首先需要对候选化合物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第九章一液体制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类:1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澄明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统;2非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系多相分散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二1.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亚砜;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状石蜡,乙酸乙酯;2.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1增溶剂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2助溶剂如碘的助溶剂为碘化钾,茶碱的助溶剂为二乙胺,咖啡因为苯甲酸钠;3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防腐剂: 1.酸碱及其盐类:苯酚,用量一般为0.03%~0.1%;山梨酸及其盐,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2%~0.04%,对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8%~1.2%;2.中性化合物类;3.汞化合物类;4.季胺化合物类:苯扎溴铵,适用浓度为0.02%~0.2%;5矫味剂甜味剂和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6)着色剂1.天然色素:植物性色素和矿物性色素;2.合成色素(7)其他附加剂抗氧化剂,pH调节剂;三1.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内服过外用的液体制剂;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酊剂和涂剂等;2.溶液剂的制备方法为溶解法和稀释法;四溶胶剂的性质:1.光学性质由于Tymdall 效应,当强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形光束,这是由于胶粒粒度小于自然光波长而产生的光散射;2. 电学性质溶胶剂由于双电层结构而带电,或带正电,或带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或分散介质发生移动,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溶胶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3.动力学性质溶胶剂中的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有不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这种运动是由于胶粒受溶剂水分子不规则地撞击产生的;胶粒的扩散速度、沉降速度及分散介质的黏度等都与溶胶的动力学性质有关;4. 稳定性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主要表现为有聚结不蝉卒性和叵茄不稳定性;但由于胶粒表面电荷产生静电斥力,以及胶粒荷电吓形成呷卒化佥丁如防止胶粒发生聚结,增加了溶胶剂的热力学稳定性;由于重力作用胶粒产生沉吐但由于胶粒的布朗运动又使其沉降速度变得极慢,增加了动力学稳定性五1.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2.混悬剂的稳定剂:1.助悬剂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剂;高分子助悬剂:天然的如琼脂、淀粉浆,合成或半合成的如聚维酮、葡聚糖等2.润湿剂如聚山梨酯类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六1.乳剂的基本组成: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形成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型;2.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2天然乳化剂,可制成O/W型乳剂3固体微粒乳化剂形成乳剂的类型由接触角决定,一般90°易被水润湿,形成O/W 型乳剂;> 90°易被油润湿,形成W/O 型乳剂;O/W 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W/O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4辅助乳化剂3.乳化剂的稳定性: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4.乳剂的制备方法:1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2水中乳化剂法,又称湿胶法;3新生皂法4两相交替加入法5机械法6纳米乳的制备7复合乳剂的制备第十章一1.灭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制剂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2.无菌制剂:系指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法或无菌技术制备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3.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质量要求:1无菌2无热原3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应符合药典规定4安全性5渗透压:应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6pH:应和血液或组织具有相等或相近的pH,一般注射剂要求pH4~97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8降压物质二1.中国药典把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2.原水处理技术:1.初滤和精虑;2.电渗析法;3.反渗透法;4.离子交换法;3.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4.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2过滤性3吸附性4水溶性5不挥发性6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氧化;5.去除热原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反渗透法,超滤法等;6.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法;三 1.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2.注射剂的分类: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注射用无菌粉末;3.注射剂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3适合于不能口服的病人4准确局部定位给药5可产生长效作用6较其他液体制剂耐贮存7依从性较差8价格昂贵9质量要求高4.注射剂的处方主要由主药、溶剂和pH调节剂、抗氧化剂、络合剂等附加剂组成;5.注射剂的主要附加剂:1抗氧化剂:亚硫酸钠2金属螯合剂:EDTA·2Na3缓冲剂:醋酸,乳酸4助悬剂:明胶,果胶5稳定剂:肌酣6增溶剂、润湿剂或乳化剂:聚山梨酯吐温20或40或807抑菌剂:甲酚,苯酚8局麻剂止痛剂:利多卡因9等渗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10填充剂:乳糖,甘露醇11保护剂:乳糖,蔗糖6.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可见异物检查可见异物系指在灯检条件下目觇可观察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um;2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热原检查采用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鲨试剂法;3无菌检查任何注射剂在灭菌操作完成后,均应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无菌试验,以确保制品的灭菌质量;4pH 测定用pH试纸或酸度计;一般允许范围在4.0~9.0之间;5其他检查有的尚需进行有关物质、降压物质检查、异常毒性检查、刺激性、过敏试验及抽针试验;四1.输液的分类: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胶体输液,含药输液;2.输液的质量要求:1输液的pH 应在保证疗效和制品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接近人体血液的PH,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酸碱中毒;2输液的渗透压应为等渗或偏高渗;3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并在贮存过程中质量稳定;4应无毒副作用,要求不能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输人人体后不会引起血象的异常变化,不损害肝、肾功能等;五1.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 装量差异物料流动性差是其主要原因;物料含水量和吸潮以及药物的晶态、粒度、比容以及机械设备性能等均会影响流动性,以致影响装量,应根据具体情丛人乙1采聂措施;2 可见异物问题由于药物粉末经过一系列处理,污染机会增加,以致可见异物不合要求;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及其处理方法和环境,防止污染;3无菌度问题由于产品是通过无菌操作制备的,所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污染,而且微生物在固体粉末中的繁殖慢,不易被肉眼所见,危险性更大;为解决此问题,一般都在百级净化条件下分装;4吸潮变质一般认为是由于胶塞透气性和铝盖松动所致;因此,要进行橡胶塞密封性检测,另外铝盖压紧后瓶口应烫蜡,以防水气透人;2.冷冻干燥技术: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冷冻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从而去除水分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3.冻干工艺:预冻是恒压降温的过程;升华干燥恒温减压,在抽气条件下,恒压升温,使固态水升华逸去;再干燥4.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含水量偏高:可采用旋转冷冻机及其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2喷瓶:控制预冻温度在共熔点以下10~20°C,同时加热升华,温度不宜超过共熔点;3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可在处方中加入适量甘露醇、氯化钠等填充剂,并采取反复预冻法,以改善制品的通透性,产品外观即可得到改善;第十一章一制粒的目的:1.改善流动性;2.防止各混合成分的离析;3.防止粉尘飞扬及器壁上的黏附;4.调整堆密度,改善溶解性能;5.改善片剂生产中的均匀传递等;二1.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2.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散剂3.混合(1)各组分的混合比例较大: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2)各组分的粒径差或密度差较大(3)药物具有粘附性或带电性:加少量表面活性剂或润滑剂(4)含液体或易吸湿成分:用固体成分或吸收剂来吸附液体成分(5)形成低共熔混合物4.散剂的质量要求1粒度:局部用散剂按单筛分法依法检查,通过七号筛的细粉重量不应低于95% ;在中药散剂中规定,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按单筛分法依法检查,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2外观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无花纹与色斑;3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茬口05汇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4水分:按照水分测定法依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9. 0% 中药散剂 ;5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散剂,依法检查,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规定;;6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7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按照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8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三1.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粒状制剂;2.根据颗粒剂在水中的状态分类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及泡腾性颗粒剂;3.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质量检查→分剂量→颗粒剂;4.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粒度:按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2000μm 和能通过五号筛180μm 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2干燥失重:按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于105°C干燥至恒重,含糖颗粒应在80°C减压干燥,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3水分:按照水分测定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6.0%中药颗粒剂4溶化性:混悬颗粒或已规定检查溶出或释放度的颗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查;5装量差异:;6装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四1.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制剂;2.片剂的常用辅料举例1稀释剂:淀粉,蔗糖,糊精,乳糖2润湿剂:蒸馏水,乙醇3黏合剂: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明胶,聚乙二醇4崩解剂:干淀粉,羧甲淀粉钠泡腾崩解剂5润滑剂:a.助流剂:降低颗粒之间摩擦力,从而改善粉体流动性;b.抗黏剂:防止压片时物料黏附于冲头与冲膜表面,以保证压片操作的顺利进行,并使片剂表面光洁;c.润滑剂:降低物料与膜壁之间的摩擦力;目前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等;3.湿法制粒压片法:主药→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加入黏合剂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加入润/崩剂混合→压片→制成片剂;4.片剂的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1裂片产生裂片的处方因素有:a.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而结合力弱;b.物料的塑性差,结合力弱;产生裂片的工艺因素有:a.单冲压片机比旋转压片机易出现裂片;b.圆快速压片比慢速压片易裂片;c.凸面片剂比平面片剂易裂片;d.一次压缩比二次压缩易出现裂片;裂片的防止措施:a.选用弹性小、塑性好的辅料;b.选用适宜的制粒方法;c.选用适宜操作参数等;(2)松片:由于片剂硬度不够,对片剂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松片;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3粘冲片剂表面被冲头粘去,造成片面粗糙不平或有凹痕的现象称粘冲;若片剂侧边粗糙或有缺痕,则称粘壁;造成粘冲或粘壁的主要原因有: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刻字等;4片重差异超限当片剂的重量差异超出药典规定时,称重量差异超限;产生超限的主要原因有:a.物料的流动性差;b.物料中细粉太多或粒度大小相差悬殊;c.料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d.刮粉器与模孔吻合性差等;(5)崩裂迟缓片剂超过了药典规定的崩解时限,即称崩解超限或崩解迟缓;影响崩裂的主要原因有:a.压缩力过大,片剂内部的空隙小,影响水分的渗入;b.可溶性成分溶解,堵住毛细孔,影响水分的渗人;c.强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d.崩解剂的吸水膨胀能力差或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6溶出超限影响药物溶出度的主要原因是: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7含量不均匀片重差异超限,皆可造成药物含量的不均匀;另外,药物的混合度差或可溶性成分在干燥时表面迁移等也会造成含量不均匀;5.片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性状片剂表面应色泽均匀、光洁,无杂斑,无异物;2片重差异糖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Array量差异,符合规定后方可包衣泡衣后不再检查广乎差异;薄膜衣片应在包薄膜后检查重量差异;另外,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3硬度和脆碎度一般认为,普通片剂的硬度在50N以上,抗张强度在1.5 ~3.0 MPa之间为好;脆碎度小于1%为合格片剂;4崩解度一般口服片均需做崩解度检查,应符合规定;凡药典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融变变时限或分散均匀性的片剂及口含片、咀嚼片等,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5溶出度或释放度对缓控择制剂一般都要检查释放度,除另有规定外至少取 3 个时间点,即:1.开始0.5 -2 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查药物是否有突释;2.中间取样时间点释放约50% ,用于确定释药特性;3.最后取样时间点,用于考查释药是否完全;此 3 点用于表征片剂在体外的药物释放度;6含量均匀度每片标示量不大于25mg 或每片主药含量不大于25%时,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五1.糖包衣工艺流程: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糖衣层→打光;2.操作目的1隔离层首先在素片上包不透水的隔离层,以防止在后面的糖包衣过程中水分浸入片芯;2粉衣层为消除片剂的棱角,在隔离层的外面包上-层较厚的粉衣层;3糖衣层粉衣层表面比较粗糙、疏松,因此再包糖衣使其表面光滑平整、细腻坚实;4有色糖衣层糖浆中添加了食用色素,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与美观;5打光为了增加片剂的光泽和表面的疏水性进行打光;常用材料为川蜡;第十二章一1.胶囊剂:系指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固体制剂;。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
2.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受体具有高度的立体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拮抗作用等特性。
4.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特异性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药物两大类。
5.治疗指数用 LD50 /ED50 表示。
6.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体内药量的变化。
7.药理学的发展简史分为本草阶段、近代药理学阶段、现代药理学阶段。
8.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9.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副作用、毒性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等类型。
10.安全范围用 ED95 / LD5 表示。
11.药理效应是用数或量分级表示称为量反应。
12.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
13.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称为 ED50 。
14.引起50%个体中毒的剂量称为 LD50 。
15.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小肠;16.药物主要的代谢部位是肝脏;17.药物主要的排泄部位是肾脏。
18.将作用于受体产生效应不同的药物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部分激动剂。
19.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中介受体。
20.生物转化的意义包括促进药物排泄、促进药物灭活、产生活性代谢物。
产生毒性代谢物.21.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有肾功能、尿液pH 、竞争分泌机制。
22.药物动力学四个主要参数是 Cmax 、 Tpeak 、 t1/2 、 AUC 。
23.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式有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
24.特殊毒理学试验包括致突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
25.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检定、生物化学方法、形态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行为学方法。
26.药物的转运机制分为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大类;27.被动转运分为简单扩散、易化扩散、过滤。
28.影响药物的分布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体液pH 、药物与组织的亲合力、体内屏障。
一、单选题1. 1805年人们第一次成功的从植物中提取出第一个活性成分是()A.可待因B. 吗啡C.奎宁D.阿托品E.番木鳖碱2. 研究药学要以()为基础,研究药物应以医学为指导。
A.物理B.数学C.生物学D.医学E..化学3.化学和医学的桥梁学科是()A. 药学B.药物分析C.药剂学D.药物化学E.药理学4. 挥发性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是( )A.煎煮法B.浸渍法C.回流法D.渗漉法E.水蒸气蒸馏法5.遇热被破坏的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采用( )A.连续回流法B.回流法C.浸渍法D.煎煮法E.水蒸气蒸馏法6. 下面哪一类中药有效成分的水溶液振摇起泡沫的苷类 ( )A.蒽醌类B.强心苷类C.黄酮类D.皂苷类E.香豆素类7. 下面哪一类中药有效成分是具有C6—C3—C6的基本结构 ( )A.蒽醌类B.强心苷类C.皂苷类D.生物碱E.黄酮类8. 由偶氮染料“百浪多息”研究,发现了化学治疗药物 ( )A.阿司匹林B.激素药物C.磺胺类药物D. 抗生素E.组胺H2受体抑制药9. 新药研究中临床前研究应遵照A.GLPB.GCPC.GMPD.GSPE.GAP10. 制剂质量要求中需检查热原的剂型是A. 输液B.片剂C.颗粒剂D.栓剂E.散剂11.常采用指纹图谱控制质量的药物是A.药物制剂B.生化药物C. 原料D.化学药物E.中药制剂1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不包括A. 溶剂B. 温度C. 空气中的氧D.金属离子E.光线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为A.2009B.2008C.2010D.2005E.200014. 以下属于固体剂型的是A.维生素C针B.鱼肝油乳剂C.氨基酸输液D. 康泰克胶囊E.皮炎平软膏15. 药剂学研究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A.基本理论B.处方设计C.制备工艺D.合理用药E. 新药开发16.属于抗狂躁的药物是A.阿米提林B.地西泮C.氟西汀D.碳酸锂E.苄丝肼17.将古柯碱进行结构改造,我们得到,是良好的局部麻醉药物。
制剂设计的依据药物制剂设计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起点,是决定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和顺应性的重要环节。
然而,剂型的设计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剂型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哪些呢?它主要根据药物的生物学性质、理化性质、临床治疗的需要以及其它市场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剂型。
(一)药物的生物学性质药物剂型的不同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的速度和程度,药物的治疗范围(即治疗窗),半衰期和体内的分布情况,剂型的不同还是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也不同。
这其中剂型对吸收的影响比较重要,以下是不同剂型对吸收的影响。
1固体制剂,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主要受药物的溶出过程及跨膜转运过程的限制。
药物跨膜转运吸收跟药物的分子量、脂/水溶性、药物的浓度等有关。
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分子量),影响药物的溶出,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固体剂型,其溶出与吸收也有很大的差异。
速释技术以及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药物的崩解或溶出,使吸收加快,吸收量增加。
此外,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还受处方组成或添加剂的影响。
2液体制剂,液体制剂不存在崩解、分散过程,溶液型制剂没有溶出过程,相对吸收快。
静脉注射剂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肌肉注射药物由于肌肉组织的血流量大,因此吸收迅速;对于口服的液体制剂,其生物利用度大于固体制剂。
混悬剂与乳剂中的药物存在溶出过程,吸收比一般溶液剂慢,但粒子越小,药物溶出越快,吸收也越快,可乳剂粒子小到一定程度,可被胃肠道的巨噬细胞吞噬,使其吸收量大大增加。
液体制剂的粘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多数使药物的吸收变慢,但眼科用药,增加滴眼液的粘度,可增加吸收。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在药物剂型的确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药物制剂是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特别是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1处方前工作首先应测定溶解度和pKa,其意义是溶解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药物能否成功制成注射液或溶液剂。
【图书目录】-药师应试2000题目录第一章药剂学一、理论部分 1.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为哪几类?各举2例 2.简述浸出药剂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3.简述90年代后毫微粒药剂研究动态 4.结合醋酸纤维膜以盐水的处理为例,简述“选择性吸附-毛细管流动”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机制 5.溶出度与溶出速度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溶出度试验? 6.生物利用度的定义、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基本指标有哪些?7.中药新药按药品管理要求可分几类?8.计算机技术在药物制剂中有哪些应用?9.药剂干燥的原理是什么?10.中药颗粒剂(冲剂)的概念?其质量要求是什么?11.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12.何谓表面活性剂?举例说明表面活性剂可分为几类?13.简述表面活性剂“胶团”增溶的原理14.溶解度与溶解速度有何区别?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15.简述增溶量,影响增溶量的因素有哪些?16.常用的防腐剂应具备哪些性质?17.简述溶胶结构有哪些特点及影响其稳定性主要因素?18.混悬剂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其化学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主药的性质?提高化学稳定性应采取什么措施?19.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有哪些?20.乳化剂在乳剂中的作用是什么?乳化剂应具备什么条件?21.请用斯托克(Stokes)定律解释混悬剂的沉降现象,如何避免沉降?22.乳化剂可分哪几类?23.何谓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它的用途是什么?24.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有何意义?25.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26.简述影响药物制剂分解的因素有哪些?27.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常用温度加速实验法包括几种具体方法?28.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有何优点?29.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应具备哪些条件?30.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制成缓控释制剂吗?为什么?31.透皮治疗系统有何优点?32.透皮治疗体系常可分为哪几类型?33.脂质体促进透皮吸收作用的机制是什么?34.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原理是什么?适合于哪些药物?35.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人体试验在单一剂量给药后,为什么还要以多剂量给药?36.简述新制剂新技术进展情况37.两种或多种药物制剂配伍应用在临床疗效上预期目的是什么?38.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39.药物配伍变化可分几种类型?常见的物理的配伍变化有哪些?40.简述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内容41.简述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目的及内容42.吸收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哪些方面内容?43.肝脏微粒体中存在许多药酶,这些药酶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存在哪些相互作用?44.受体部位的药物相互作用方式有几种?45.简述透皮吸收新进展46.辐射灭菌法原理是什么?有何特点?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47.举例说明注射剂按分散体系可分哪几类?48.简述多效蒸馏水器的原理49.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几项?50.热原具有什么性质?51.注射剂工作间的洁净室管理包括哪些内容?52.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有哪些规定?53.评价注射用油的重要指标有哪几项?54.简述微孔滤膜的化学性能55.微孔滤膜的物理性能、核微孔滤膜的特征是什么?56.体外热原试验法即鲎试验法的原理是什么?57.大输液可分几类?每类各举2~3例58.输液的质量有什么特殊要求?59.注射剂的渗透压计算调节方法有几种?常用于调节渗透压的药物有哪些?60.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有什么不同?61.临床输液渗透压的渗透克分子量计算原理是什么?62.简述参脉注射液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63.静脉注射脂肪乳的质量有什么要求?64.冷冻干燥法的概念是什么?该法有什么特点?65.简述冷冻干燥的原理66.何谓共熔点?简述其测定方法67.注射用无菌粉末理化性质测定的项目有哪几项?测定目的是什么?68.注射剂处方设计时要考虑测定药物的理化性质一般宜测定哪些性质?69.注射剂处方设计时一般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70.注射剂安全性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应进行哪些有关动物实验和动物?如何选择?71.混悬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包括哪些内容?72.粉粒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包括哪些内容?73.粉粒的理化性质对制剂工艺有什么影响?74.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稳定性有什么影响?75.常用粒径的表示及测定方法有哪几种?76.什么是粉粒的比表面积并与什么参数有关?77.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有效性有什么影响?78.常用比表面积测定方法有哪些?79.什么是真密度?如何测定?80.什么是粒密度和堆密度?81.影响粉粒流动性除物质本身特性外,还有哪几个方面?82.何谓休止角,它在粉粒学中代表什么?83.测定休止角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84.影响粉粒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85.固体剂型药物体内吸收主要过程及口服固体剂型吸收快慢顺序是什么?86.什么叫散剂的临界相对湿度(CRH)值?有什么意义?87.固体分散体中应用的载体应具备哪些条件?常见载体可分几类?88.固体分散体常用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89.固体药物分散状态有几种?其速效的原理是什么?90.简述载体对药物固体分散体溶出的促进作用原理91.什么叫固体分散体的老化?它与哪些因素有关?92.胶囊剂具有哪些特点?93.中药丸剂质量控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94.简述微丸的概念和制备方法?95.滴丸剂的概念及主要特点是什么?96.片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类?97.片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98.压制片剂的辅料作用是什么?如何分类?99.影响片剂成型的因素有哪些?100.片剂包衣的目的有哪些?101.包糖衣片质量问题有哪些?102.包薄膜衣的高分子材料应具备哪些物理化学特性?103.常用成膜材料有哪些?104.什么是纸型片?有什么特点?105.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制有哪些?106.影响微囊药物释放速度的因素有哪些?107.什么是环糊精?108.β-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剂上有哪些应用?109.靶向制剂的药物载体种类可分为几类?110.设计新型药物载体制剂有哪些要求?111.靶向药物制剂的类型有哪几类?112.脂质体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113.脂质体在医药上有哪些具体应用?114.微球剂与磁性微球剂特点是什么?115.目前认为药物透入皮肤的途径有哪些?116.影响透皮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17.简述栓剂的作用特点及吸收途径118.影响栓剂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19.简述气雾剂的特点120.影响气雾剂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的因素有哪些?121.气雾剂根据其分散体系分哪几类?二、实践部分122.药物剂型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可分哪几类?123.处方的意义是什么?实际工作中处方分几种类型?124.《中国药典》(1995年版)对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有什么规定?125.申报新制剂的4个主要内容是什么?126.药材浸出过程分几步?影响浸出的因素有哪些?127.渗漉法的要点有哪些?128.防止药酒和酊剂产生沉淀有哪些措施?129.浸出药剂的工艺设计及试制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30.表面活性剂在制剂中有哪些用途?相应的HLB值分别为多少?13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132.复方磺溶液的制备工艺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133.配制浓薄荷水时为何要加入滑石粉?134.混悬剂的重新分散试验如何操作?135.举例说明混悬剂常用的助悬剂有哪些?136.差热分析在研究固体制剂稳定性中有哪些应用?137.固体剂型稳定性实验有什么特殊要求?138.制剂至今已发展至第几代?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有何区别?139.缓释制剂工艺原理中减少溶出速度为主的方法有哪几种?140.缓释制剂中采用哪些工艺可以减小扩散速度?141.控释制剂设计通常应考虑哪些事项?142.简述毫微粒的概念及主要应用143.透皮吸收、体内植入型控释制剂包含几大部分?144.聚合物作为药物的物理性载体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常有几种使用方式?145.以口服片为例,简述渗透泵片控释原理和构造146.简述毛果芸香碱眼控释膜的结构与制备147.采取什么措施可有效促进药物渗透进入皮肤?148.口服缓控释制剂一般如何进行体外试验?149.药物的化学配伍变化后可观察到哪些现象?150.输液是特殊的注射剂,它不适合与哪些注射液配伍?151.产生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52.以青霉素G和羧苯磺胺联用为例,说明排泄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153.临床常见能引起碱性尿和酸性尿的药物有哪些?每种至少举4例154.药物配伍变化是否发生,一般应从哪两方面进行判断?155.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有哪几种?156.肉眼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如何进行?157.配伍变化研究中如何测定变化点的pH?158.配伍变化中如何进行稳定性实验?159.药物配伍变化处理原则有哪些内容?160.药物配伍变化处理方法是什么?161.热压灭菌中温度、蒸气压力和时间是多少?162.如何检测灭菌柜内温度?163.低温间歇灭菌法怎么操作?164.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哪些?165.何谓Fo值:在药剂中有何应用?影响Fo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66.注射液、灭菌溶液以直接法进行无菌检查,如何操作?167.简述注射用水的质量检查项目168.热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避免热原污染?169.配制灭菌制剂环境及房屋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70.简述四级洁净度分级标准,举例说明其在注射剂生产中的应用171.安瓿(输液瓶)等玻璃器有哪些质量要求?172.注射剂常用配制方法有几种?对原料有什么要求?173.对于不易滤清的药液常采取什么措施?用活性炭脱色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74.结合Poiseuile公式来描述影响滤过的因素175.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微孔滤膜使用前后均要进行气泡点试验,简述具体测试方法,合格标准是什么?176.不稳定药液灌装过程中,常需通入惰性气体驱除容器中空气,常用的气体有哪些?使用这些气体前应预先作哪些处理?177.简述注射剂的热原鲎试验法检测具体操作,如何判断结果?178.简述中药注射剂在灭菌后或贮藏中产生混浊或沉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79.临床发生输液反应应着重考虑哪些方面的原因?180.家兔热原检查时,注射药液后部分受试家兔出现体温下降可能存在哪些影响因素?181简述复方乳酸钠注射液3号(平衡液)处方组成,用煮沸冷却后的注射用水配制的原因及其作用182.简述丹皮酚注射液的配制工艺及聚山梨酯-80的作用183.简述维生素B1注射液的配制工艺及配制注意事项184.简述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配制工艺。
实验十五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实验目的●掌握安瓿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掌握安瓿及容器、器具的处理方法与要求。
●理解安瓿注射剂灌封原理及方法。
●理解安瓿注射剂的漏气检查及澄明度检查方法。
实验器材药品盐酸普鲁卡因、氯化钠、玻璃印油、注射用水。
器材安瓿、配液容器、垂熔玻璃滤器、微孔滤膜、微孔滤膜滤器、灌装器、伞棚安瓿检查灯。
实训指导安瓿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如下:1.方法步骤(1)空安瓿处理将空安瓿用纯化水、新鲜注射用水先后分别冲洗3次,甩干或干燥灭菌后备用。
(2)安瓿封口练习采用拉丝封口方法。
(3)容器、用具处理①)配液容器的处理:将配液容器用洗涤剂或硫酸清洁液处理,用前用纯化水、新鲜注射用水洗净或干热灭菌;②垂熔滤器的处理:用1%~2%硝酸钠硫酸液中浸泡12~24h,再用热纯化水、新鲜注射用水抽洗至中性且澄明;③微孔滤膜的处理:用70℃左右的注射用水浸泡12h以上;④灌装器的处理:用硫酸清洁液或2%NaOH溶液冲洗,再用热纯化水、新鲜注射用水抽洗至中性且澄明。
(4)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安瓿)的制备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处方] 盐酸普鲁卡因0.5g氯化钠8.0g盐酸(0.1mol/L)q.s适宜量注射用水加至1000ml[制法] 取注射用水约800ml,加入氯化钠,搅拌溶解,再加盐酸普鲁卡因使溶,用0.1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为4.0~4.5,加注射用水至全量,搅匀,滤过,灌封于安瓿中,流通蒸气100℃灭菌30min。
2.注意事项(1)盐酸普鲁卡因为酯类药物,极易水解。
保证本品稳定性的关键在于调节pH值,本品pH值应控制在3.5~5.0。
灭菌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2)氯化钠为等渗调节剂,同时可增加药液稳定性。
(3)本品为局麻药,用于封闭疗法、浸润麻醉和传导麻醉。
3.质量检查(1)漏气检查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灭菌后,趁热浸入色水中,将有色的注射液检出。
(2)澄明度检查抽取检品,手持安瓿颈部使药液轻轻旋转,于伞棚安瓿检查灯边缘处、药品至人眼距离为20~25cm,用目检视,结果记入表15-1。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
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
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
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
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
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
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 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
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
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
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
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
如泛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
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
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
1. 化学稳定性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
2.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助作用,以保证安全,如胰岛素注射液;③低温灭菌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以防止灭菌不完全。
为了使用安全,添加抑菌剂一次剂量超过5ml的注射液要特别慎重,供静脉或脊椎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
凡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应在标签或说明书上说明抑菌剂的名称和用量。
注射剂中常用抑菌剂的名称、常用浓度见表3-1。
抑菌剂加入注射油剂时,用量要增加,如癸酸诺龙麻油注射剂,苯甲醇用量达5%~10%。
碱式水杨酸铋油注射剂中酚用量为1%,因其分配在油中的量大于在菌体种的量。
此外还应注意抑菌剂与主药是否有配伍禁忌。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1. 注射剂的安全性注射剂的安全性,一方面指注射剂本身的毒性、溶血性,另一方面指局部刺激性、疼痛性。
在试制过程种,要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毒性实验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前者以小鼠、兔、猫和狗为实验动物。
亚急性毒性实验一般用小鼠和狗。
狗一般用人的5倍剂量,而小鼠则用人的10倍剂量实验。
刺激性实验一般选用家兔,在其后腿四头肌处注射观察。
刺激性、疼痛性产生的原因,有些是药物本身就具有刺激性,但多数是由于pH与渗透压不适当引起。
渗透压过低还能导致溶血。
注射液的pH值不能超过人的生理耐受范围,一般pH可在4~9。
小量静脉注射液,由于血液有缓冲作用,pH可适当放宽。
一般可在3~10之间。
而大量输入时,如过酸过碱,将会引起酸碱中毒,故以接近血液pH(7.4)为宜。
特别是脊髓腔注射,由于脊髓液少,仅60~80ml,循环又慢,易受酸碱影响,因此,此类注射剂pH更应符合生理要求。
此外,pH还与注射液的化学稳定性及药物溶解性有关,所以规定注射液的pH值,要把三者统一起来考虑。
渗透压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一理想的半透膜隔开,这种半透膜只透过溶剂而不透过溶质,溶剂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转移,这种促使溶剂转移的力就是渗透压。
如果注射液渗透压过高或过低时,肌肉注射也能产生刺激性,且影响吸收。
0.9%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具有相同的渗透压,故为等渗溶液。
肌内注射可耐受0.45%~2.7%的氯化钠溶液,即相当于0.5~3个等渗度的溶液。
对于静脉注射,则着眼对红细胞的影响,认为红细胞为一半透膜,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胀破,造成溶血现象,渗透压小于0.45%氯化钠溶液时,将有溶血现象产生。
大量注入这类低渗溶液,将使人感到头胀、胸闷、严重的可发生麻木、寒颤、高烧、尿中出现血红蛋白。
当然,静脉注射大量不致溶血的低渗溶液也是不允许的。
注入高渗溶液时,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而细胞萎缩,但只要注射速度缓慢,由于血液可自行调节使渗透压很快恢复正常,所以不致发生不良影响。
至于脊髓腔内注射,由于易受渗透压的影响,必须调至等渗。
2. 渗透压调节根据前面的讨论,设计注射剂处方时,对于低渗的溶液必须进行调节,常用渗透压调整的方法有:(1)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的冰点为-52℃,因此任何溶液,只要其冰点降低为0.52℃,即与血浆等渗。
表3-6列出一些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该药物配成等渗溶液的浓度。
表3-6 一些药物水溶液的冰点降低与氯化钠等渗当量1%(g/ml)水溶 1g药物氯化钠等渗浓度溶液的溶血情况液冰点降低℃ 等渗当量(E) 浓度% 溶血% pH硼酸 0.28 0.47 1.9 100 4.6盐酸乙基吗啡 0.19 0.15 6.18 38 4.7硫酸阿托品 0.08 0.10 8.85 0 5.0盐酸可卡因 0.09 0.14 6.33 47 4.4氯霉素 0.06依地酸钙钠 0.12 0.21 4.50 0 6.1盐酸麻黄碱 0.16 0.28 3.2 96 5.9无水葡萄糖 0.10 0.18 5.05 0 6.0葡萄糖(H2O) 0.091 0.16 5.51 0 5.9氢溴酸后马托品 0.097 0.17 5.67 92 5.0盐酸吗啡 0.086 0.15碳酸氢钠 0.381 0.65 1.39 0 8.3氯化钠 0.58 0.9 0 6.7青霉素G钾 0.16 5.48 0 6.2硝酸毛果芸香碱 0.133 0.22聚山梨酯80 0.01 0.02盐酸普鲁卡因 0.12 0.18 5.05 91 5.6盐酸狄卡因 0.109 0.18例1. 用氯化钠配制100ml等渗溶液,问需要多少氯化钠?从表中查得,1%氯化钠溶液的冰点降低为0.58℃,设氯化钠在等渗溶液中的浓度为X%,则:1%: X% = 0.58: 0.52。
解之的X=0.9%,即配制100ml的等渗氯化钠溶液需0.9g氯化钠。
例2 配制100ml 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需要加多少氯化钠,使成等渗溶液?W =W:配成等渗溶液所需加入药物的量(%, g/ml)。
a: 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b: 用以调整等渗的药物1%(g/ml)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按本例要求查表3-7,得a = 0.24℃, b = 0.58℃,代入上式得:W = = 0.478%即需增加0.48%的氯化钠,可使2%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成为等渗溶液。
对于成份不明或查不到的冰点降低数据的注射液,可通过实验求出冰点降低数据,再依上法计算。
计算时选用药物的冰点降低值,其浓度应与配制溶液的浓度相近,结果更为准确。
(2)氯化钠等渗当量,即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量。
例如盐酸普鲁卡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18,即1g的盐酸普鲁卡因于溶液中,能产生与0.18g氯化钠相同的渗透压效应。
例如头孢噻吩钠(cephalotin sodium)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4,若配制2%的头孢噻吩钠溶液100ml,欲使其等渗,需加入氯化钠为0.9 - 0.24´2 = 0.42g氯化钠。
渗透压调节剂常用氯化钠与葡萄糖。
(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如前所述,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是指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因为渗透压是溶液的依数性之一,可用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求得,因而等渗是个物理化学概念。
但是,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某些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丙二醇、尿素、甘油等的等渗浓度,然后配制成等渗溶液,结果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因而提出等张的概念。
所谓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在等张溶液中既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所以等张是个生物学概念。
红细胞膜对于许多药物的水溶液来说可视为理想的半透膜,即它只能让溶剂分子出入,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因此,许多药物的等渗浓度与等张浓度相同或相近。
如0.9%的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
但还有些药物如上述盐酸普鲁卡因、甘油、尿素等,红细胞就不能看作理想的半透膜,因它们能迅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同时促使细胞膜外水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胀大破裂,引起溶血。
关于促使水分进入细胞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这类药物一般加入适量氯化钠或葡萄糖后即可避免溶血。
例如2.6%的甘油溶液与0.9%的氯化钠溶液具有相同的渗透压,但是2.6%的甘油100%溶血,所以是不等张的,如果制成含10%甘油、4.6%木糖醇、0.9%氯化钠的复方甘油注射液,实验表明不产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也不胀大变形。
一个药物的等张浓度,可用溶血法进行测定。
将人的红细胞放在各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从0.36到0.45%),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
同样,将人的红细胞液放入某种药物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
将两种溶液的溶血情况比较,对溶血情况相同者认为它们的渗透压也相同。
根据渗透压的大小与克分子浓度成正比的原理,可列出下式:PNaCl= iNaCl ×CNaCl; PD=iD×CD式中:P为渗透压:C为克分子浓度;D代表药物;i为渗透系数。
如果PNaCl = PD则下式成立:1.86´100ml溶液中NaCl的g数iD´100ml溶液中某药物的g数58.48 药物的克分子量式种,1.86是氯化钠的渗透系数,58.45是氯化钠的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