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堂练习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册《练习2》教学设计
在第六册的教学设计中,《练习2》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次教学
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合理
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
1. 确认学生对第六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复习第六册所学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概念、原理、方法等。
2.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围绕实践情境展开讨论,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知识点:通过快速回顾第六册的知识点,让学生迅速回忆起
所学内容。
2. 实践操作:设计一系列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而加
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围绕实践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反思:在实践结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
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
1. 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实践操作、讨论表现、课堂表
现等方面。
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重在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练习2》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和提升,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朗读并解析《静女》的诗意和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静女》原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作业:1. 熟读《静女》。
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读后感。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作业:2. 创作一首以“静女”为主题的诗歌,运用所学手法。
第三章: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画面描写。
2.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中的画面。
课堂活动:1. 分析诗中的画面描写,如“红颜弃世,白发吟咏”。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作业:1. 描述《静女》中的一个画面。
2. 创作一幅以《静女》为主题的画作。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
课堂活动:1.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情感体验。
作业: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该诗情感体验的文章。
第五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欣赏。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
2.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静女》的理解。
课堂活动: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章组织影响与项目生命周期1.迭代和增量的含义是什么?()A.迭代是指交叉进行,增量是指范围不断扩大。
B.迭代是指循环进行,增量是指产品功能逐渐增加。
C.迭代是指按顺序进行,增量是指范围蔓延。
D.迭代是指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增量是指产品功能逐渐增加2.项目执行组织的组织文化( )。
A.通常是相似的,会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B.通常是独特的,会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C.通常是相似的,不会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D.通常是独特的,不会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3.需求明确、产品清晰、风险低的情况适用哪类生命周期?( )A.预测型生命周期B.迭代和增量型生命周期C.适应型生命周期D.项目生命周期4.以下哪个不是组织过程资产更新的内容?( )A.产生偏差的原因B.采取的纠偏措施及其理由C.从相关过程中得到的其他经验教训D.对人力资源库的更新5.强矩阵组织和弱矩阵组织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A.组织文化对项目的影响不同B.项目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项目经理之间的亲近度不同C.项目经理对项目资源的控制程度不同D.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不同6.适应型生命周期与迭代和增量型生命周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适应型生命周期与迭代无关B.迭代和增量型生命周期适用于一开始就能明确需求的项目。
C.适应型生命周期的项目范围是一成不变的D.适应型生命周期的迭代速度更快7.项目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具有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A.概念阶段B.计划编制阶段C.实施阶段D.收尾阶段8.你是一位项目经理,服务于一家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公司,你正在为一个跨部门的新项目考虑合适的组织结构。
可能的选择方案是:( )。
A.职能型B.紧密式矩阵C.矩阵型D.项目型9.高层管理者应当在以下哪个时候对项目进行审查?( ) .A.客户提出重要意见时B.项目出现不可接受的偏差时C.完成一个里程碑时D.完成一个生命周期阶段时10.以下哪个是对项目团队的最好描述?( )A.项目团队就是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的集合B.项目团队就是按项目计划执行项目工作的人员的集合C.项目团队通常由来自同一个组织的、专业背景相似的人员组成D.项目团队是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和执行工作的人员的集合11.很多组织都会在不同的组织层级、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物理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3. 运动类型的判断: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2. 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悬挂的风铃,思考风铃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位移:以教室里的学生为例,说明位移的概念。
b. 讲解速度: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c. 讲解加速度:以学生从静止开始跑动的过程为例,说明加速度的概念。
4. 方法讲解:a. 图形法: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例,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运动状态。
b. 表格法:以表格形式展示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表格法。
c. 语言描述法: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
6.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方法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位移: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2. 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3. 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4.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类型,并说明理由。
练习题2.1表2.9中是中国历年国内旅游总花费(Y)、国内生产总值(XI)、铁路里程(X2)、公路里程数据(X3)的数据。
表2.7 中国历年国内旅游总花费、国内生产总值、铁路里程、公路里程数据(1)分另腱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国内旅游总花费与国内生产总值、铁路里程、公路里程数据的数量关系。
(2)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对几个模型估计检验结果进行比较。
【练习题2.1参考解答】(1)分别建立亿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y与x1的数量关系如下:Y t =-3228.€2 + 0.05^1;Depen dent Variable YNetiod: L&astGq^iarBBOdle 03/12f16 Time 2232Sample: 19^42O1&Included o ba avalions: 23Variable Co«fficitnt3cd. Error t'Statistc ProbC-3228.021******* -3 6590^3 3.00JSX10 0501^10 血PVP ?1 879f1 D ODIfl R-squ^red0.9 5^231M早鬲n dependentvar T1Q03.7e-djEted R-squared0,955135s D dependent var11BG6.33S.E. cf re cression2469.548Akaike info criterion18 54440Sum Mqu自「gd「巨Hid1曲Schwair^ criterionLog likelihood-311.2&36Harnan-Qumn enter.16 56923F-Slausuc470.0 U0DurLiln-'.VolsDr seal0.215776Probf-statistic) D.dOUOJU建立y与x2的数量关系如下:歼=-39438.73 + 616525/^Dapan dorrt Variable VMethod. Least 3qusres□ate 03/i2ns lime 2235SamplE 1994 2016Indudcd ote BTVS I on >: 23Varasle Goernci^nr5td. Enor bSlatisic prob.p-*w-304337119&04?2 -23.220200.0003X261SS.25323E.e3iO 25 4?&47&.COODR-scjjared0.97DG57Mean dependent /ar1103176Adjusted R-squar&d机前9574S.D- d-ependentvar11&3 6.S23.E. of regrs55ion3035 056Aka ike in'o enter! on偲15738su-nsquarecresia86&70M4sen wan:rneriicnLoa I kelihood-206.BC9&Hainan-Quinn enter.1fi 16221F^tatisiic70ZD620Du j bm-^atson stat O.5cg7O6Prob FsiarsiQ0.000000建立y与x3的数量关系如下:Pi =-9106.17 + 71.64/^De pendeni Varkab e: YMstiotr LeasiscaresData: 03/12J-g Tirr»:223E sampleIncl idfld Dbwivatlans: 23Variable Coefiicent Stc Eiror 卜Static Prob.c-9105.1053170.97Z -23717270.0091X371 63»3810.20302 7 0213S8O.QOJOR-sau^red0 701250l.'eAr CPnen^ent\Ar110O376Aid justed R-squcr&d0.6670553,0. depenefent ver11&66 63S L cf regression5526.601AKsike irtc Qitenon2048810Sjn squared resid8.95E*-09Schwarz, criterion23.56684Log liKelihoo J-2330132Ha iriaii-Quinr Lii'.er.2951293 tat stir45泗曲Du^hm-Watson stat DR©也PrOj(F-sldlsiic)O.&OOJOI(2)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对几个模型估计检验结果进行比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7课时,内容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程旨在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特别是在进位和退位时。
2. 部分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2. 板书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典型例题。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适量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变式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布置一些趣味性强、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复习》主要包括了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相似、勾股定理、四边形的性质、梯形的性质等知识点。
这一章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八年级数学的核心章节。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理解全等和相似的概念,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理解全等和相似的概念,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和相似的概念,勾股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教学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复习第二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中的代数概念,包括代数表达式、代数运算等;2. 掌握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与运用代数概念;2. 学生掌握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代数表达式的概念与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等。
2. 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通过教师对代数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代数表达式的含义,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演练,巩固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探究式学习在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之后,通过给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与解决,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互相学习与提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1)引入代数概念,解释代数表达式的定义与意义;(2)讲解代数运算法则,例如加法、减法、乘法与除法;(3)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演示代数表达式的应用与运算方法。
2. 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1)引入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解释它们在数学中的作用与意义;(2)重点讲解一元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如加减消去法、乘除消去法等;(3)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演示线性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步骤与方法。
3. 实际问题的应用(1)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2)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3)学生汇报解题过程与结果,进行讨论与分享。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结合每个教学环节的例题演练,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练习三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2. 学生展示计算结果,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二、探究1. 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老师布置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2. 学生完成后,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和实践,巩固了学生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进行解决,是非常有意义的。
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一起学习过了单项式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样〖评析〗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并检查预习作业,提醒同学们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生:(逐一口答)师:(把答案写出来)很好,那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式子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生:(沉思)师:这些式子和我们上节课所学不太一样,那么像这样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探究.如上图,是一扇窗户的正视图,则此窗户的面积为师: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式子,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单项式有什么关系?生:他们都可以看成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这样一种形式的式子称作多项式.其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评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板书:多项式定义、项的定义)师:下面对于多项式及其项的概念我们做个小题目.(出示练一练1)师:(面带微笑)非常好.那么在单项式里我们还学习过单项式的次数,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多项式里有没有次数呢?生:有.师:很好,有是肯定的,那么多项式的次数到底是什么呢?(出示探究二)什么叫做多项式的次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57页第六~七段师:(板书:多项式次数的定义)师:同样的,我们对于多项式次数的概念也来看一道小题目.师:非常好.对于多项式、项以及次数的概念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对于实际的题目是不可能直接问概念的,肯定都有一些变化,那么到底是怎么变的呢?我们再来看两道能力提升题.〖评析〗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出示能力提升)的多项式,除常数项外,其余各项的次数都是师:(很兴奋)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数学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那么我们学习了多项式及其有关的一些概念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应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个实际问题.〖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启发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出示探究三)5师:好了,这就是多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么我们在写多项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生:(纷纷踊跃回答)师:(总结)写多项式的时候我们有四个注意点.①连符号②次数不是和③有单位加括号④一般大写师:好了,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现在我们来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检测.(出示课堂检测)的人民币购买苹果生:(独立做好后讨论,5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评析〗在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同时,有机的将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结合到一起,保证了人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极大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师:(评讲)做全对的同学请站起来.(眼含赞赏)请同学们为他们鼓掌!师:好的,同学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道提升题.〖评析〗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设置扩展练习,能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m。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
2. 练习内容包括:表内乘法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或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 交流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
3. 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速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及教学评价的及时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
一、自主探究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自主探究的设计原则自主探究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明确: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
第二章课堂练习
1. 假定华丰公司的甲生产部门2010年12月发生的总成本为120 000元,又该
月份发生的直接人工工时总额为10 000工时,固定成本总额为30 000元。
若甲
生产部门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发生的直接人工工时总额分别为:1月份9 000工
时,2月份6 000工时,3月份10 000工时。
要求:根据上述有关资料,并应用
总成本公式来预计该生产部门明年第1季度3个月的总成本各为多少?
2.宏达公司2008年下半年各月的机器设备维修费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采用高低点法将维修费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并写出成本公式。
2)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回归直线法将维修费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并写出成本公式。
3)2009年1月,该公司计划使用机器时数为55千机器小时,则预计的
机器设备维修费应为多少?
3、讯达工厂过去一年十二个月中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下的制造费用总额如下:
上表制造费用总额中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该厂会计部门对
低点月份业务量为50000机器小时的制造费用总额作了分析,其各类成本的组成
情况如下:
变动成本总额 50000元
固定成本总额 60000元
混合成本总额 32500元
制造费用总额 142500
要求:1、采用高低点法将该厂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写出成本公式。
2、若该厂计划期的生产能量为65000机器小时,则其制造费用总额将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