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0.1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育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广泛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色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想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对于世界广泛联系的科学。
(2)运用有关原理,联合生活实例,解析生计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b5E2RGbCAP(3)列举生活实例,依照有关原理,组织学生议论如何才能兼顾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育和锻炼综合性思想,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p1EanqFDPw二、能力目标1、经过学习,侧重培育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解析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办理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DXDiTa9E3d2、使学生初步拥有从盘根错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实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看法看问题的能力。
RTCrpUDGiT3、使学生初步拥有坚持和掌握整体和部辩解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办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差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和办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5PCzVD7HxA 三、德育目标1、建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看法看问题,自觉保护人类生计的环境,确信全部以时间、地址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停获得成功的要点。
jLBHrnAILg2、建立整体意识,培育全局看法,正确办理好个人与集体或别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xHAQX74J0X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兼顾考虑,优化组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目题(一) 联系的普遍性1.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其方法论是什么?(1)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某某高考)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辨析:事物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必然要承认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典例应用]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
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思维能够决定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 德国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正确;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表达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指导(一)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法指导1.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次,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运用心灵反思法,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某一项成功的创意,反思当时的过程以及促成成功的各种因素,体验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
由此得出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4.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联系,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高认识、运用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自觉性。
二、知识点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在唯物辩证法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不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无法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要准确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基本命题,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归纳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设计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
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
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
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
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理知识体系明高考趋向
考查
内容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
近五年全国卷高频考点。
材料
设置
多以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提法、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技
术运用、古诗词等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
与生活息息相
关的话题、漫画、图示、领导人讲话等多样化的背景材料
屡有呈现。
题型
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多为体现类设问;主
观题以小切口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化考查。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认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总特
征
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不
与任何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
运动、变化、发展。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
的关系,所以,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矛盾是唯物辩
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
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实质
与核
心
矛盾的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
方法。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
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与形
而上
学的
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特征含义表现方法论
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
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
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①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
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
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
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
系。
二者都是客观的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
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和偶然联系、原因和结果的联系等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特征侧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3.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辩证法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
澄清错误认识
1.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能认为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但不能认为其具有主观性,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都是客观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
不能认为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考点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部分
区别含义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
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
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构成整体的部分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甚至连自身原有的功能也会丧失,如离开人体的手不再具有手的功能,不能活动,不能抓取。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掌握——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认识方面
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
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
整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来认识事物。
要着
眼于事物的整体,
从整体出发,把各
个部分、各个要素
联系起来考察,统
筹考虑,优化组合,
形成关于这一事物
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有序性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
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的各要
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
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结合使整体的功
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
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
1.并非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不能认为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只有部分的发展才能推动整体的发展。
3.着眼于全局有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不能认为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要获得真理性认识,除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外,还要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4.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而非局部利益,因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真题回顾】
(2018年高考北京卷政治27)“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窗”“景”“情”之间的联系是建筑师在事物原有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建设建立的一种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①说法错误;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了人的创造性,③符合题意;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
这表明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018年高考全国3卷文综政治2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