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总设计师名录
- 格式:pdf
- 大小:69.54 KB
- 文档页数:3
新世纪上海世博会中国设计名师群英会设计师:王千桂(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国家馆建筑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 设计师:王振军(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潘公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何镜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李祖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马若龙(Carlos Marreiros)(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门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吴晓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组织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张永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武申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石油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杨明(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通信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曾群(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章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赵小均(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吴晓飞(2010年上海世博会气象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陆翔(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建筑总设计师)设计师:孙天文(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肖毅强(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杨奇瑞(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刘砚(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疆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吴方浩(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王延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杨毅斌(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穆桦(2010年上海世博天津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田奎玉(2010年上海世博会辽宁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朱贵州(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林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孙峰(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苏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余艳波(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设计师:郭志刚(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展示主题创意总设计师)“创意界”官方网络媒体() 编 辑:CYJ。
2010年上海世博会简介上海世博会会徽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
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
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上海世博会概述举办国家:中国举办城市:上海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吉祥物:海宝目标:邀请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参观人次.场地: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的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总投资180亿人民币;基建投资:90亿;场馆投资:90亿.编辑本段上海世博会会徽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
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
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介绍(完整版)转载自蓝莲花转载于2010年09月12日 10:16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中国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冰岛冰岛馆体现冰岛在工业和旅游业方面进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参观者自展馆入口处就能感受冰岛的气息。
主题:纯能源-健康生活造型亮点:以冰的图案作外墙装饰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土耳其主题:安纳托利亚:文明的摇篮设计灵感: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Catalhoyuk 造型亮点:梦想迷宫的盒子展馆类型:租赁馆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馆主题:生命无价,人道无界造型:入口造型被创意成一个帐篷特色:由“入口等候区”、“黑色记忆”(时空长廊)、“人道之光”(环幕剧场)、“行动你我”(互动区域),以及“出口”五个区域组成位置:世博园区B02-Z01馆日:2010年5月8日印度尼西亚翠竹掩映,层叠的竹竿不仅仅只是装饰,更组成了建筑的外墙、房顶;17米高的瀑布飞倾,奔腾的水柱从建筑的中心泻下,犹如珠帘散落,绚美非凡……自然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将构成上海世博会印度尼西亚馆的整体布局。
主题: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多样化城市造型亮点:印尼馆顶部将有数根竹子穿墙而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巴西巴西馆的主题为“动感都市活力巴西”,将向参观者展现巴西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多样性、大都市的活力、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巴西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诸多成就,分享巴西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在建立新型包容性城市模型方面的经验。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上海世博会项目规划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项目名称(Project Name):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地点(Location):上海中心浦江两岸规划(设计)时间(Date Designed/Planned):2004.10.29---2010风格(Style):体现更好的城市,更好的风格。
规模(Size):528公顷风景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s):吴志强甲方(Client):上海市政府管理公司(Managed by):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单位(Designed unit):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英国APUP & Rogers 公司、美国Perkins Eastman公司、法国Architecture Studio公司、日本RIA & 黑川纪章事务所联合体、加拿大Bing Thom事务所等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吴志强(图片1)规划师简介(Chief planner brief introduction):吴志强,男,1960年生于上海。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京沪高速铁路客运站群规划设计》(图片2)、《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图片3)、《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规划设计》(图片4)等。
一:总述(Context)1.1上海世博会的目标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
它的目标是:展示全球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时代”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促进对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城市化道路,交流城乡互动经验与范例;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1.2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核心思想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自身的系统和发展规律,认识人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地球未来之间的关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介绍(图)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陈跃中:特立独行的世博园总设计师2010-04-06 11:03作为“2010上海世博公园”——亩中山水的总设计师,陈跃中坦言忙并快乐着。
1993年,陈跃中应邀加盟世界知名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EDSA,并成为公司总部最年轻的副总裁。
他的设计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奖项,得益于他对景观设计的“独特视角”。
“我不喜欢建筑成型后再在适当的空地上‘填空’补充绿化,我追求的是建筑与自然景观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陈跃中在景观界颇有名气的“大景观”理念,谈起他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迪拜皇家海市蜃楼酒店就是依靠这个理念来完成的。
“与中国许多建筑要赋予某种含义不同,我的建筑风格喜欢直来直往。
”陈跃中说,为了让游客一进入皇家海市蜃楼酒店,就能感受到浓厚的阿拉伯风味,他将酒店的外观设计成穹顶的伊斯兰宫殿建筑,使得皇家海市蜃楼酒店打败众多普遍追求模仿西方建筑的酒店,获得当年美国旅游发展协会金奖。
此外,陈跃中在设计过程中还有对于环保的考量,由于迪拜的水资源尤为宝贵,陈跃中就设计了节水的环节,他将喷泉改成了喷雾,并利用视觉差的原理,将池子的深度做到与池边等高的位置,“只要稍微灌点水,人们就能体会到一池清水的感觉,浅浅的池水倒映着正前方的酒店,别有一番风味。
”2001年在一次与国内项目的合作机会中,陈跃中回到了中国,“当时中国城市完全没有所谓的景观美,社区周围都是高耸入天的大楼和形单影只的小树。
”于是陈跃中决定要将自己在景观界多年的成功经验应用在中国,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就是他的一次尝试。
人们普遍认为,一旦建设广场,就要将周围所有建筑推倒。
可陈跃中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选择将合理的景观设计与文物进行巧妙融合。
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人们可以看到人行步道做成了广场的轴线,而轴线的尽头则是通州古时的一座宝塔。
为了体现通州的运河文化,陈跃中为此专门设计出一条“运河”来,但是考虑到北方存在缺水季节,陈跃中将“运河”做得非常浅,这样当夏季来临时,孩子可以随意在“河上”跑着玩,而到了冬季时,“河水”就会抽干,抽干后的运河又变成了一个广场,一举多得。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国,拥有众多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和他们创造的独特精美作品。
这些设计师以他们的创意、才华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国内外建筑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以展现中国建筑设计的魅力。
一、贝聿铭 - 让世界眼前一亮的国家大剧院贝聿铭被誉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受瞩目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位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造型独特,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艺术与自然之美,成为了中国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以创新和超前著称,他的作品引领着中国建筑界的潮流,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惊喜与震撼。
二、伊扎克·穆罕默德布西里 - 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伊扎克·穆罕默德布西里是中国建筑界备受瞩目的年轻设计师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广受赞誉。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集古老与现代于一体,建筑本身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
伊扎克·穆罕默德布西里的设计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思熟虑。
三、丁佑忠 - 诗意与现实的结合丁佑忠是一位重视环境与自然的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受到广泛关注。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位于上海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这座建筑融入了许多传统元素,同时注重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丁佑忠的设计作品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为人们呈现出一幅精美而又实用的画卷。
四、王澄远 - 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王澄远是中国建筑设计界备受尊敬的前辈,他以其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奇才。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位于杭州的杭州灵隐寺。
这座建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运用光线和材料的精心布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祥和的佛教禅修空间。
上海世博会总设计师名录
王千桂、Boris(沙特国家馆建筑展示创意总设计师,世博会展示创意最高金奖) 王振军、沙特建筑师(沙特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潘公凯(中国国家馆展示创意总设计师)
何镜堂(中国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魏悉理(Lennart Wiechell)(德国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 Benedetta Tagliabue(西班牙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克莱夫·格劳特(Clive Grout)(美国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彦坂裕(日本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格拉斯诺夫·柏瑞斯(俄罗斯馆建筑总设计师)
曹敏硕(韩国馆建筑总设计师)
海姆·杜坦(以色列馆建筑总设计师)
托马斯·西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英国馆建筑总设计师)
陈家毅(新加坡馆建筑总设计师)
Budi Lim(印尼馆建筑总设计师)
费尔南多·布兰道(Fernando Brandao)(巴西馆建筑总设计师)
比亚奇·因格而斯(丹麦馆建筑总设计师)
Wojciech Kakowski 、Natalia Paszkowska 、Marcin Mostafa (波兰馆建筑设计师)安道尔斯·布伦特勒(Andreas Brundler)(瑞士馆建筑总设计师)
凯普(Matias delCampo)(奥地利馆建筑总设计师)
JV Realys(AOS集团)与Interbuild(比利时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雅克·费尔叶(Jacques Ferrier)(法国馆建筑总设计师)
埃德加·拉米雷斯(Edgar O.Ramirez)(墨西哥馆建筑总设计师)
奈度(D.R.Naidu)(印度馆建筑总设计师)
RAA(阿联酋国家馆展示创意总设计师)
Foster+Partners (阿联酋国家馆建筑总设计师)
李祖原(台湾馆建筑总设计师)
林志星(阿曼馆建筑总设计师)
穆斯塔发·艾拉维希(Alaoui Mostapha)(摩洛哥馆建筑总设计师)
马若龙(Carlos Marreiros)(澳门馆建筑总设计师)
杨炳国(马来西亚馆建筑总设计师)
吴晓飞(世界气象组织馆建筑总设计师)
林新生(Budi Lim)(印度尼西亚馆建筑总设计师)
布莱尔·约翰斯顿(Blair Johnston)(新西兰馆建筑总设计师)
彼特·福特(Pete!Ford)(澳大利亚馆建筑总设计师)
瓦伦蒂尼(Francois Valentiny)(卢森堡馆建筑总设计师)
郭泰睦(Teemu Kurkela)(芬兰馆建筑总设计师)
法昆多·巴乌多因·特兰(Facundo Baudoin Teran)(委内瑞拉馆建筑总设计师)
莫璞(Moritz Groba)、兰迪(Ranchi Augenstein)(挪威馆建筑总设计师)
约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荷兰馆建筑总设计师)
德斯·伯恩(Des Byrne)(爱尔兰馆建筑总设计师)
胡安·佩德罗·萨巴·波提内里(Juan Pedro Sabbagh Bottinelli)(智利馆建筑总设计师) 克里斯特·斯坦马克(Christer Stenmark)(瑞典馆建筑总设计师)
英柏利格(Giampaolo Imbrighi)(意大利馆建筑总设计师)
亚特米勒·奇华士(捷克馆建筑总设计师)
张永和(上海企业联合馆建筑总设计师)
木村智(日本产业馆建筑总设计师)
武申申(中国石油馆建筑总设计师)
饶及人(James C.Jao)(中国铁路馆建筑总设计师)
陈锦川(Rudy Tandjono)(可口可乐馆建筑总设计师)
赵晟尧(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总设计师)
杨明(信息通信馆建筑总设计师)
曾群(主题馆建筑总设计师)
赫曼·考斯曼(城市人馆展示主题内容创意总设计师)
科林根伯格(城市地球馆展示主题内容创意总设计师)
章明(城市未来馆建筑总设计师)
伊文思·潘平(Yves Pépin)(国家电网馆展示创意总设计师)
赵小均(国家电网馆建筑总设计师)
吴晓飞(气象馆建筑总设计师)
陆翔(万科馆建筑总设计师)
“创意界”官方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