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再授权管理制度手术医师作为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职责是执行手术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为了保证手术医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扬长避短,提高医疗质量,我国设立了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再授权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该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制度是指依据手术医师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将手术医师分为几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的手术医师所能执行的手术范围和难度进行授权。
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确保手术医师在执行手术时能够胜任,保证患者的安全。
在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制度下,手术医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和评估,包括专业科目考试、技能操作考核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评估等。
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等级,并受到相关手术授权。
二、手术医师资格再授权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再授权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医师已经获得资格等级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对其进行再次授权,以执行更高难度的手术操作。
这种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发展。
在手术医师资格再授权管理制度下,手术医师需要参加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和专业考核,以及持续教育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手术医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渐获得更高级别的手术授权。
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再授权管理的意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再授权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提高患者安全保障水平:手术医师经过资格分级和再授权管理,将对其能力的评估和监管更加严格,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能力才能执行相关手术,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
2. 促进医生个人发展:通过手术医师资格分级和再授权管理制度,手术医师可以不断晋升资格等级和获得更高级别的授权,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3. 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手术医师经过资格分级和再授权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技术和能力,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医院手术分级及医师授权管理制度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手术安全管理成为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医院需要建立有效的手术分级及医师授权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医院手术分级和医师授权管理制度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一、医院手术分级制度1. 分级制度的意义医院手术分级制度主要是根据手术的风险程度和复杂性将手术分为不同级别,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手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手术分级,医院可以将资源合理分配,提高专科医师的手术技能和经验,降低手术风险和手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2. 手术分级的原则手术分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如下原则:(1)科学性:根据手术的难度、风险和资源利用情况,将手术分为不同的级别,确保分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公平性:手术分级应公平、公正,并遵循病情优先、病情紧急的原则,确保患者的手术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3)动态性:手术分级制度应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医疗科学的进步和变化。
3. 手术分级的具体内容手术分级主要包括手术复杂性、手术风险以及手术所需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针对不同级别的手术,医院可以制定不同的手术流程、手术操作规范和手术设备配置要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
二、医师授权管理制度1. 授权管理的意义医师授权管理制度是指通过授权,将医疗行为和医疗责任委托给具备相应技术和资质的医师进行操作,以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医师授权管理制度还可以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2. 授权管理的基本原则医师授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如下原则:(1)资质要求:医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和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或认证。
(2)明确权限:医师授权应明确具体的医疗行为、授权范围和期限,以及操作的具体要求。
(3)监督机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授权医师进行日常管理、考核和评价,确保医疗行为的安全和质量。
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手术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通过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手术技能和知识,从而提升手术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性。
一、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分级管理是指将手术按照复杂度、难度和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手术设置相应的管理要求。
通过分级管理,可以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评估,从而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分级管理可分为初级手术、中级手术和高级手术三个等级。
初级手术为常见且简单较低风险的手术,中级手术为一般复杂的手术,高级手术为高风险和高难度的手术。
不同等级的手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不同,高级手术需要医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
二、定期能力评价定期能力评价是指对医务人员的手术能力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
通过定期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医务人员手术技能的不足和不合格,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手术技能。
定期能力评价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
理论知识评价可通过考试或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以测试医务人员对手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际操作评价可通过观察和模拟手术等方式进行,以测试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技术和技能水平。
定期能力评价的频率应根据手术等级和医务人员的经验水平来确定。
初级手术和经验较丰富的医务人员可以适当延长评价周期,而高级手术和新进医务人员应更加频繁地进行评价。
三、再授权制度再授权制度是指在定期能力评价后,对手术能力合格的医务人员重新授权进行相应等级的手术。
通过再授权制度,可以保证手术能力合格的医务人员能够持续地参与相应等级的手术,提高手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再授权制度应包括定期授权和临时授权两种形式。
定期授权是指在定期能力评价合格后,对医务人员进行长期的再授权,使其能够长期参与相应等级的手术。
临时授权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对手术能力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临时的再授权,以满足患者紧急手术的需求。
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一、考核组织医务部具体负责制定手术医师资质准入制度及手术评价标准、手术医师的技术考核、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医师的手术分级审定,监督管理手术医师资质准入制度的执行,协调制定手术分类及手术医师资质准入范围和标准,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手术科室执行情况。
相关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科室手术医师资质分级评定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
二、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一)手术医师能力评价周期为每两年评价一次。
(二)评价标准1.对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以上,且未发生医疗过错或事故者,可授予同级别手术权限。
2.预申请晋升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除达到完成本级别手术80%以上条件外,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获得相应手术级别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任职年限;(2)承担本级别手术时间满两年度;(3)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发生;(4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高一级别手术5例以上者。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手术操作权限:(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4 )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发生2次或2次以上医疗事故或过错的;(5)在实施本级别手术期间,存在2次或2次以上非计划再次手术记录的,当年度手术医师能力评价视为不合格,本年度不得晋升上一级别手术资质;(6)在实施本级别手术期间,若发现有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者,当年度手术医师能力评价视为不合格,本年度不得晋升上一级别手术资质。
三、评价程序(一)科室手术医师资质评定小组,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开展的手术进行梳理、讨论,对手术医师资质进行评定,由手术医师本人填写医院《手术医师分级授权审批表》并提交医务部审核,医务部复核认定后,再次授予相应手术级别。
(二)申请晋升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填写医院《手术医师分级授权审批表》,经科室手术医师资质评定小组讨论通过后报医务部审核。
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手术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准确评估医生的手术能力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手术质量管理和规范手术操作,引入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手术分级管理的目的、实施步骤以及其对于医疗质量的影响。
一、手术分级管理的目的手术分级管理旨在根据医生的手术技能和经验水平对手术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手术医生的定期评价和再授权。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手术中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手术相关的意外事件和不良后果。
同时,手术分级管理还可以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
二、手术分级管理的实施步骤1. 制定手术分级标准:医疗机构应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机构的手术分级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手术类型的复杂程度、手术经验要求、手术成功率等指标。
2. 评价医生手术能力:按照手术分级标准,医疗机构定期对每位手术医生的手术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通过外部评审或者内部评估的方式进行。
外部评审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参与,而内部评估可以由医疗机构内的专家组成评估小组负责。
3. 分级授权与再授权:根据手术医生的手术能力评价结果,医疗机构将医生进行分级授权,即将医生划分为适合开展哪些级别手术的范围。
同时,在医生手术能力提升或者需要重新评估时,进行再授权。
三、手术分级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1. 提高手术安全性:通过手术分级管理,可以将手术授权给有相应能力和经验的医生,降低手术意外事件和错误操作的发生概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2. 促进医生交流学习:手术分级管理可以带来医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在评价过程中,医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手术质量。
3. 提升医疗机构整体发展:手术分级管理可以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对手术流程和质量管理的关注,进一步提升整体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四、结语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实施手术操作权限化管理,是确保手术安全的有效措施,是手术分级管理的最终目的。
建立按细化种类取得手术权限的申报制度,熟练掌握一种,授予一种手术权限,实施动态化管理,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明确手术分类标准:按照本院开展的具体手术级别,将手术分为1.2.3.4级。
要求相关科室的各级人员掌握手术分级标准,对照手术分级标准申报手术权限并操作,低一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 %方可开展高一级别的手术种类。
二、明确手术权限申报及审核程序:申请人完成规定手术例数后,科主任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决定是否上升手术级别。
申请术者时要填写《手术权限申报表》,交科主任,科主任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则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院部审批再授权手术级别。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申报条件:(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三年内能熟练完成一级手术,可以申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二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在熟练二级手术基础上,可以申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三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在开展三级手术期间,无手术操作失误,申报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主持三级手术期间,无手术操作失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在开展四级手术期间,无操作失误,可以主持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手术分级管理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及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定期能力评价,实施再授权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类标准按照我院开展的具体手术类别,将手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一)一级手术:手术风险较低、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二)二级手术: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三级手术: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四级手术:风险度高、手术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的手术。
要求相关科室的各级人员掌握手术分类标准,对照手术分类标准申报手术权限并操作,低一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 %方可开展高一级别的手术种类。
二、手术权限申报及审核程序申请人完成规定手术例数后,科主任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决定是否上升助手级别。
申请术者时要填写《手术权限申报表》,注明完成手术病历号;撰写手术体会,内容包括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步骤的认识等;填写《手术权限申报表》后交科主任,科主任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则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业务院长审批,结合申请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结果在院内公示。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申报条件(一)低年资住院医师二年后可担任一级手术术者、二级手术助手。
二、一级手术从二助、一助依次分别完成该种手术五例方可上升一个级别,由科主任将手术完成情况登记在《手术分级授权情况表》中,并签署意见。
一级某种手术一助例数完成后,申请一级该种手术术者权限,填报《手术权限申报表》。
低年资住院医师年资满三年,一级手术完成80%,并完成二级某种手术助手例数可申请担任二级该种手术术者,首次担任该种手术术者时需有上级医师指导。
保定第七医院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
一、凡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执业地点在我院的医师,进行手术操作需经医院技术管理委员会授权,才能开展相应级别手术。
外聘及脱离本专业临床工作1年以上的外科医师,应由医院对其技术能力和资质进行再评价与再授权后,方能从事诊疗活动。
二、手术医师分级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任职资格及相应受聘职务,从事相应技术岗位的年限和临床工作经验规定手术医师分级。
1、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岗位任务2年以上者,博士生从事临床工作一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或博士后从事临床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者。
4、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河北省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中规定的丁类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料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有条件者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甲类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甲类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甲类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
(7)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甲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8)各类探查性(如腹部、胸部等)手术原则上应由副主任医师承担。
四、手术医师分级授权程序
(1)手术医师可独立承担相应级别手术时,填写“保定第七医院医师手
术范围申报审批表”交科室主任;
(2)科室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
(3)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4)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5)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6)医务科备案。
五、手术医师能力评价
1、手术医师的能力评价每三年复评一次。
2、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手术完成80%,未发生手术死亡病例、重大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重大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价合格。
(2)预申请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
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承担本级别手术时间满两年。
②能熟练掌握高一级手术者。
③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手术操作权限。
(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操作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六、再授权程序
(1)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对手术医师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提交医务科;
(2)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3)符合审定高一级手术权限的医师,填写“保定第七医院医师手术范围审批表”,交本科主任;
(4)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对其进行能力评估,提交医务科;
(5)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对其技术能力评估认定后,提交医院技术委员会讨论通过;
(6)对取消或降低手术操作权限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审核后提交医院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7)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8)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9)医务科备案。
七、重大、疑难、毁容、特殊身份等患者特殊手术审批程序。
(一)凡属下些情形之一者可视为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
2、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负责人。
3、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4、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
5、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
6、高风险手术。
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
8、大器官移植。
(二)审批程序
1、科室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审核;
2、业务院长审批。
3、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4、急诊或紧急情况下,按紧急手术程序处理。
附:手术医师分级资格认证申报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