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套叠患儿55例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50例幼儿急性肠套叠诊诒、护理分析与体会孙弘毅(河南省通许县中医院影像科河南通许475400)【摘要】目的: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治及护理。
方法:对50例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45例,女性5例。
结果:经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47例,2例发生穿孔进行手术治疗,1例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后手术。
复位成功率为94%。
结论:①肠套叠诊断除临床表现外,首选诊断性空气灌肠。
②根据患儿的病程时间长短及一般情况好坏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③X线下做空气灌肠安全无损伤,复位清晰,直观可见。
关键词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21)07-0047-01婴幼儿肠套叠是指婴幼儿某一段肠管及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肠梗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发病年龄以4个月~11个月的婴幼儿最为常见,尤其以春季发病率较高。
我院2021年12月~2021年12月共收治了50例婴幼儿肠套叠患者,均在X线下做空气灌肠复位,收到良好的医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的3个半月,1岁内患儿占48例,2岁~2.5岁2例。
发病时间45例在24小时内,3例48小时,1例超过了72小时。
症状与体征以阵发哭闹47例,呕吐(46例),血便(40例),腹部肿块(35例)为主要表现。
有腹泻及发热史者(15例),3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而一般情况较严重者有腹膜刺激征。
1.2诊断。
临床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
由于婴幼儿尚不会诉说,故常表现为一阵阵哭闹不安、屈膝缩腹、双臂乱舞或用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小儿安静入睡,间歇10~20分钟左右,以上症状又反复发作。
可疑病例可作诊断性空气灌肠或B超确诊。
1.3方法。
本组50例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肠坏死征象。
357会产生孤独无助感和强烈的恐惧心理,对此,应由术前擐为信任的心理护理人员陪伴。
如果是全麻患者,最理想的是陪到拿麻生效再离开。
同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必要时触摸和轻握患者的手,使其感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关怀,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给患者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比如与患者做简短的语言交流等,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可用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调动家属方面的支持系统。
总之,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患者感到安心,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一个积极温暖的团队在支持他,使他能勇敢地迎接手术的到来。
4体会心理护理适用于广泛的患者群体,有着广阔的辐射空间,是很多的药物和医疗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如果适时的发现和疏导心理压力,甚至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为此,也给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所以整体的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是护理工作的艰巨任务。
2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护刘桂梅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57-03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自从我院应用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以来,在早期肠套叠的整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复治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手术率。
但对于复杂型和晚期肠套叠的病例,使用空气灌肠,不但效果不佳,而且往往发生危险,且仍需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21例,使用空气灌肠整复,治愈率达76%。
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l例肠套叠患者,男13例,女8例;4~11个月10例,l~2岁10例,3岁l例;病程在24h之内者10例,24~48h以内者11例。
病程最短者10h,最长者4天。
套入肝曲结肠以下者15例,脾曲结肠以下者6例,复套者4例,手术手法整复者5例,死亡1例。
2l例中14例有血便,占67%,果酱样便3例,占14%,腹部包块者4例,占19%。
1.2临床表现肠套叠临床上主要有4大症状:(1)阵发性啼哭;(2)呕吐;(3)血便;“)腹部包块。
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小儿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其特点是肠道被排斥物或其他物质卡住,形成肠壁嵌套。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肠道蠕动较强,相对较短和柔软,使得肠套叠在小儿中较为常见。
本文主要讨论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一、术前准备1. 阐明术前情况,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内容、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同意。
2. 为患儿妥善安排饮食,术前适用禁食、咽麻醉、鼻内镜探查等检查。
3. 为患儿准备手术所需物品,包括手术器械、药品、输液器、引流器等。
4. 给予患儿防止感染和口服肠道预防药物。
二、观察与护理1. 观察术前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观察患儿腹部情况,查看腹部有无明显胀痛、压痛,触摸腹部有无肠鸣音。
如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向医生汇报。
3. 观察患儿排尿情况,小儿急性肠套叠常常会产生一种类似肠绞痛的疼痛,导致患儿排尿困难。
如出现排尿困难或者无法排尿的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汇报。
4. 观察患儿的肠道排气情况,如有排气困难或者无法排气的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汇报。
5. 观察患儿术后的疼痛情况,病情缓解后可以通过探查肛门或使用电子肛门刺激仪来帮助排气。
三、护理措施1.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术前检查喉咙有无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预防术中感染。
手术前要求患儿进行消毒洗澡,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净。
3. 防止术中出血。
术前给予患儿止血药物,观察患儿的血压和出血情况。
4. 术后定期观察患儿的病情,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术后按医嘱进行护理。
保持患儿术后的休息,定期更换体位,避免肠道再炎症。
6. 术后适当给予患儿液体和营养支持,以保证患儿的正常生命活动。
7. 配合医生进行术后的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消炎、止痛等。
8. 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通过触诊肛门、触压腹部等方法判断肠道通畅与否。
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摘要】小儿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合理安排饮食,有效管理疼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进行伤口护理。
在术后恢复阶段,关注重点包括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患儿的情绪变化,重视护理措施的执行,为患儿家庭提供必要的护理教育,以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护团队,共同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为患儿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保障。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观察、护理、手术前准备、手术后观察、饮食护理、疼痛管理、术后并发症预防、伤口护理、术后恢复阶段关注重点、护理措施重要性、家庭护理教育。
1. 引言1.1 疾病概述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
这种疾病中,肠管的一段被另一段包裹,导致肠腔闭塞,并可能引起肠壁压迫、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可能与肠道解剖结构异常、感染、肠道肿瘤等有关。
这种疾病往往需要紧急手术干预,以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通畅,保护肠道功能。
手术前需要精确的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手术风险,准备必要的检查和器械,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
在手术前的准备过程中,护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患儿的病情评估及手术准备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的安全。
通过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疾病的全面了解和有效的手术前准备,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患儿的康复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1.2 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的准备对于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医护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病程、食欲、大小便情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手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提供依据。
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小儿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严重后果。
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围术期,对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内容。
1.病情变化观察:需要观察患儿的疼痛程度、呕吐情况、肠鸣音、肚子是否胀大等。
疼痛程度可通过患儿的表情、哭声、活动度等来判断,呕吐情况可以观察患儿的呕吐次数、呕吐物的颜色、味道等。
肠鸣音的正常与否可以通过听诊器来观察,胀大的程度可以通过肚子的触诊来判断。
2.体温观察:术后的患儿需要测量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现象。
发热可能是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的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3.伤口观察:需要观察术后伤口的情况,包括红肿、渗液、出血等。
对于伤口的处理,要及时更换敷料,并做好局部消毒,防止感染。
5.饮食观察:术后的患儿需要观察其进食情况。
由于手术后消化功能可能较弱,可能会出现呕吐或者食欲不振等情况,需要及时调整饮食方式。
6.心率和呼吸观察:观察患儿的心率和呼吸情况,是否有异常。
心率和呼吸的异常可能是心脏或者呼吸系统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7.血压观察:术后的患儿需要定期测量血压,观察是否有血压异常,及时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的患儿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积聚堵塞呼吸道。
可采取头部抬高位睡眠、定期翻身、口腔护理等措施,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疼痛缓解:术后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医嘱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如吗啡、氨茶碱等。
3.术后伤口护理:术后的患儿需要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的清洁,并定期进行局部消毒,预防感染。
4.术后饮食护理:术后的患儿需要适当喂食,但要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快,防止消化不良。
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粥、软食等。
6.密切观察并记录:术后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如体温、心率、呼吸等,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参考。
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一旦发生就需要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在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中,护士要特别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协助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保障患儿的安全与舒适。
下面将介绍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内容。
一、病情观察1. 生命体征监测在围手术期,护士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主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
特别要重点关注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发热的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疼痛观察手术后,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要及时观察患儿的疼痛表现,包括表情、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
3. 腹部观察手术后的腹部是重点观察对象,护士要及时观察患儿的腹部情况,包括腹部肿胀、压痛、肠鸣音等情况,以及排气、排便的情况。
特别要重点关注肠鸣音的变化,及时发现肠梗阻的情况。
4. 恶心呕吐观察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护士要及时观察患儿的呕吐情况,包括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等,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脱水。
5. 输液观察围手术期,患儿常常需要静脉输液来维持体液平衡,护士要及时观察静脉输液的情况,包括输液速度、输液量、输液部位是否发生渗出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二、护理措施1. 疼痛护理对于手术后出现的疼痛症状,护士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如止痛药物、吗啡等,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
2. 腹部护理手术后的腹部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护士要协助患儿进行腹部的定位、加压包扎等护理措施,以防止术后腹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恶心呕吐护理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儿,护士要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适当体位、适量给予止吐药物等,以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4. 睡眠护理手术后的患儿往往伴有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护士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患儿的充足睡眠,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的观察与护理1. 引言1.1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是由于肠蠕动障碍,致使肠管发生向前套入邻近肠段内的疾病。
通常表现为腹部绞痛、呕吐、大便稀泻或便血等症状。
此病多见于婴幼儿,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急性肠套叠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可导致腹部严重的循环障碍和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小儿急性肠套叠,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在围术期的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的环节也必不可少,以确保患儿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的良好。
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围术期病情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
1.2 围术期是手术前后的重要治疗阶段围术期是手术前后的重要治疗阶段,对于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患儿来说尤为关键。
在手术前,充分准备患儿的身体状况,稳定情绪,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手术后,及时进行护理和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
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术后病情发展,及时处理并发症,提供情绪支持和营养调理,确保患儿安全度过手术期。
围术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患儿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和康复速度。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合理规划和实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为患儿提供全面而细致的关怀,确保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临床表现与体征的观察临床表现与体征的观察是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病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患儿的临床表现往往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观察患儿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和体征:1. 腹部疼痛:急性肠套叠的患儿常常会在上腹或脐周出现剧烈的阵发性腹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伴随呈阵发性加剧,疼痛可使患儿呈蜷缩状。
2. 腹部触诊:在触诊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查找压痛点、叩诊音和肠鸣音等体征。
腹部触诊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肠套叠的部位和程度。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肠套叠患儿中,多数病例在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的过程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婴幼儿表达能力差,腹痛不能准确定位、定性;腹肌薄弱、腹壁薄等解剖特点使腹膜刺激征不典型;心脏交感神经占优势,而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其兴奋性较低,对心脏收缩的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故心率较快,且易加速。
各种影像学检查,仅可显示胀气肠袢、气液平面等早期肠梗阻表现及肠壁和肠间隙增厚。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5~10个月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我院自2004年至2008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5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患34例,女患22例;非手术治疗的患儿32例,治疗的24例。
2 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2.1术前护理由于患儿不能立即手术治疗,患儿呕吐、梗阻引起的肠管扩张,肠壁缺血,肠粘膜渗透性增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电解质紊乱。
因此,术前应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术前应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从而可缓解和解除梗阻所致的胃肠道症状,减轻肠胀气,防止呕吐窒息,减少术后并发症。
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各种治疗护理工作,使手术得以顺利地进行。
2.2术后护理2.2.1全麻术后护理全麻清醒初期,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
若护理不当,很可能出现窒息,所以做好术后全麻护理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
①患儿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发生窒息。
②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和紫绀等症状,备好吸痰管,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患儿在清醒初期,会出现躁动,此时应注意固定好四肢,防止胃管及静脉点滴管脱落,保持术后最佳体位,利于引流和防止刀口呲开。
急性肠套叠患儿55例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总结分析55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
结果5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48 h内经灌肠复位成功41例,行手术治疗14例。
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结论做好临床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对于尽早发现肠套叠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肠套叠;护理
急性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进入肠腔内的一种急性肠梗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2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孩子最多见,春天多发,腹泻、高烧、饮食突然改变,可促发肠套叠。
临床表现突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脚乱动,表情痛苦,10分钟左右哭闹一阵,哭闹后玩耍正常;呕吐,先是呕出奶块,后吐黄绿色水样或带臭味的物质;6-12小时以后,排出稀薄、带有粘液的果酱样或果冻样便;在右上腹部可摸到象腊肠一样的东西,不太硬,有弹性,可稍微活动,并且有压痛;腹部x线检查可确诊。
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居婴幼儿肠梗阻的首位,发病急、变化快、疾病晚期并发症多且重。
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55例急性肠套叠,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
55例急性肠套叠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8.6月;均有阵发性哭闹、腹痛,伴有呕吐41例,便血28例,触及腹部肿块24例。
48 h内经灌肠复位成功41例,对发病超过48 h的14例行手术治疗。
本组患儿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2 病情观察
2.1 腹痛与呕吐观察腹痛是肠套叠最早出现症状之一,观察腹痛主要观察患儿啼哭,根据哭啼时伴随的临床表现,可以判断病情程度。
若患儿突然阵发性哭闹,哭声大,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四肢乱动,双手握拳或卷曲双腿,间隔期间可玩或入睡,可确诊疾病早期;若患儿反复哭闹,少数低声呻吟面色苍白,提示有休克的可能,可确诊疾病中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偶尔啼哭,哭声响亮,面色转红润,患儿安静,自然入睡。
呕吐为喷射性,初为奶块,以后可黄绿色水样,晚期则呕吐带臭味液体。
可确诊疾病晚期。
2.2 腹部肿块观察根据腹部腹胀、肿块情况来判断病情发展程度,如发病早期腹部柔软不胀,可在右上腹部可摸到象腊肠一样的东西,不太硬,有弹性,可稍微活动,并且有压痛。
如中晚期患儿腹胀明显,常见肿块不易查出。
如经空气灌肠的患儿如果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腹突胀、脉搏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应警惕胃肠穿孔,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腹腔穿刺和紧急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并观察患儿大便次数、排便颜色是否代有血便。
对于无典型果酱样血便进行肛诊。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入院后立即给患儿禁食,禁食期间维持水电平衡,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重、出入量、生化检验结果调节补液的质、量和速度,预防输液过量或不足。
控制各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护理,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对症处理。
3.2 非手治疗的护理如患儿发病不超过48小时,一般状况良好,可以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对于怀疑有肠套叠的患儿用空气灌肠作x线检查可确诊。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后护理要点:要密切观察患儿24-48小时,观察患儿是否很快入睡、面色好转。
口服碳末后6-8小时是否由肛门排出黑色便,如排出,说明梗阻已经解除。
如果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排便是果酱样大便或血便,腹部出现腊肠样包块,说明再次发生肠套叠。
需行再次空气灌肠术或根据病情行手术治疗。
梗阻解除后,喂奶要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不要添加以前未吃过的东西,以防再度发生肠套叠。
3.3 手术治疗的护理
3.3.1 手术前护理做好心理护理,给予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为了手术后机体恢复,给患儿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同时选择适当型号的胃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并检查插管是否固定牢固,必要时给予输血、吸氧等辅助治疗。
3.3.2 手术后护理
3.3.2.1 呼吸道护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病情变化,
采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出现窒息。
为了保持呼吸通畅,合理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鼻前庭吸入法,病情严重时用面罩吸氧法,鼻导管一般氧流量为0.5-1l/min,面罩给氧流量3-5l/min并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气浓度和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氧中毒。
3.3.2.2 切口的护理切口裂开一般发生在术后7天左右,为防止切口裂开,手术刀口沙袋加压,必要时腹带加压包扎以减低切口张力;同时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咳嗽、腹胀对切口有影响,及时给予处理。
并保持刀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刀口感染。
3.3.2.3 胃肠减压的护理为了避免加大切口张力,减少手术后腹胀和防止吻合口瘘,所以行有效的胃肠减压。
先用f6-10号硅胶胃管经鼻腔插入,每2h抽吸1次,直至腹胀减轻,肛门排气后停用,观察抽出物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抽出的液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肠蠕动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后,可将拔除胃管。
3.3.2.4 饮食护理当天每隔1-2小时给予少量温开水,第二天可每日5-6次喂服米汤、面汤,第三日可多次进食流质,第四天可增加稀粥,一周后可每日5-6 餐改半流,2 周后可吃软饭。
忌牛奶、豆浆、甜食、生硬、油炸食物。
对哺乳期患儿提倡母乳喂养。
指导患儿早期离床活动,防止肠粘连。
4 小结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发病可能与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有关。
由此可见饮食习惯的改变对该病的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指导家属在婴儿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单一到多种的原则,注意饮食结构,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避免腹部受凉、饭后剧烈运动,这样可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宋红军.中外医疗,2011,08.
[2] 莫小眉,现代临床护理,2009,06.
[3] 焦旸.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