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单层板模量0528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33
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性能分析一.弓I言纳米材料是指尺度为I 一100nm的超粒,经压制、烧结或溅射而成的凝聚态固体。
它是8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先进材料,被美国材料科学会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
因此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都在其发展高技术的计划中瞄准了这一新的材料领域,投人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⑴。
陶瓷材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结构材料,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耐高温性,耐腐蚀性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异性能,但脆性问题大大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应用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其断裂韧性和强度而进行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
陶瓷纳米复合材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复合材料,复合系中至少一相为纳米尺寸[2,3]。
二.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分类在新型的纳米陶瓷复合材料中,其中的各相或至少其中某一相在一维上为纳米级,根据弥散相的不同和基体尺寸可分为晶内型,晶界型,晶内/晶界混合型,纳米/纳米型,如图1。
纳米弥散相分布在基体相晶粒内部为晶内型;纳米弥散相分布在基体晶界上为晶界型;实际制备中往往很难获得单纯一种纳米相处于晶内或者纳米相处于晶界上的纳米复合材料,多为晶内/晶间复合型;而在纳米/纳米复合陶瓷材料中所有各相晶粒均为纳米级。
纳米/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在制备上对粉体性能以及烧结等工艺过程要求严格,使材料具有新的性能,如超塑性⑷。
图2-1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分类三.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3.1 AI2O3粉末对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影响为了改善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探讨添加不同粒径和含量的Al 2O3粉末对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实验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来制备ZrO2纳米陶瓷复合材料,添加相包括AI2O3等金属粉末。
混合粉末经球磨48h和真空干燥24h后备用•在烧结温度为1450E、压力为30MPa、保温1h的条件下,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将干燥后的混合粉末制备成样品。
制得的样片厚度约为5mm,并经过切割、粗磨、精磨、研磨和抛光后,制成3mm x 4mm x 30mm的标准试样。
目录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1)简支层合板的自由振动 (9)不同条件下对称层合板的弯曲分析 (14)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混凝土细观力学一、研究背景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是20世纪力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一,是连续介质力学和材料科学相互衍生形成的新兴学科。
近2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应用材料细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成功研究了许多复合材料的增强,断裂和破坏问题,给出了一些特色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混凝土细观力学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矿井、及军工等诸多方面。
在水工建筑方面,混凝土也被大量使用,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它是重力坝和拱坝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准确把握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二、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在混凝土应用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对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何充分的利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建造出更经济、更安全和更合理的建筑物或工程结构,一直都是结构工程设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现状混凝土是由粗骨料和水泥砂浆组成的非均质材料,它的力学性能受到材料的品质、组分、施工工艺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实验来确定的。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各种力学性能被揭示出来。
但由于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所得到的实验成果往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也是很有限的。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就是层次方法,在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当停留在某一层次,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时,深入到下一个层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混凝土断裂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如下四个研究层次:1)宏观层次:混凝土这种非均质材料存在着一个特征体积,经验的特征体积相应于3~4倍的最大骨料体积。
当混凝土体积大于这种特征体积时,材料被假定为均质的,当小于这种特征体积时,材料的非均质性将会十分明显。
有限元计算结果反映了一定体积内的平均效应,这个特征体积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称之谓宏观应力和宏观应变。
《复合材料力学》沈观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论1.1复合材料及其种类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宏观尺度上组成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复合材料从应用的性质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两大类。
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具有特殊的功能。
3、结构复合材料由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种组分组成。
其中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起主要作用,提供刚度和强度,基本控制其性能。
基体材料起配合作用,支持和固定纤维材料,传递纤维间的载荷,保护纤维。
根据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几何形状,复合材料可分为三大类:颗粒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层和复合材料。
(1)颗粒:非金属颗粒在非金属基体中的复合材料如混凝土;金属颗粒在非金属基体如固体火箭推进剂;非金属在金属集体中如金属陶瓷。
(2)层合(至少两层材料复合而成):双金属片;涂覆金属;夹层玻璃。
(3)纤维增强:按纤维种类分为玻璃纤维(玻璃钢)、硼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和芳纶纤维等。
按基体材料分为各种树脂基体、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碳基体。
按纤维形状、尺寸可分为连续纤维、短纤维、纤维布增强复合材料。
还有两种或更多纤维增强一种基体的复合材料。
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树脂称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5、常用纤维(性能表见P7表1-1)玻璃纤维(高强度、高延伸率、低弹性模量、耐高温)硼纤维(早期用于飞行器,价高)碳纤维(主要以聚丙烯腈PAN纤维或沥青为原料,经加热氧化,碳化、石墨化处理而成;可分为高强度、高模量、极高模量,后两种成为石墨纤维(经石墨化2500~3000°C);密度比玻璃纤维小、弹性模量比其高;应力—应变关系为一直线,纤维断裂前是弹性体;高模量碳纤维的最大延伸率为0.35%,高强度的延伸率为 1.5%;纤维直径6~10μm;各向异性,沿纤维方向热膨胀系数α1=-0.7×10-6~-0.9×10-6,垂直于纤维方向α2=22×10-6~32×10-6)芳纶纤维(Kevlar,聚芳酰胺,K-29绳索电缆、K-49复合材料制造、K-149航天容器;单丝强度比玻璃纤维高45%,弹性模量为碳纤维一半,α与碳纤维接近)碳化硅纤维与氧化铝纤维(同属于陶瓷纤维,碳化硅有抗氧化、耐腐蚀、耐高温优点,与金属相容性好;氧化铝纤维有多重制法)6、常用基体树脂基体(分为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热固性有环氧、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其中环氧应用最广,粘结力强、表面浸润性好、固化收缩性较高、耐热性固化方便;酚醛耐高温、吸水性小,电绝缘性好、便宜;聚酯工艺性好,室温固化,固化后均不能软化;热塑性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尼龙、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加热转变温度会重新软化,制成模压复合材料)金属基体(耐高温、抗侵蚀、导电导热、不透气,应用较多的是铝)陶瓷基体(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好、高模量、高抗压强度、耐冲击性差)碳素基体(主要用于碳纤维增强碳基体复合材料,又称为碳/碳复合材料,C-CA、C-CE分别用聚丙烯腈氧化法和催化法生产)1.2复合材料的构造及制法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几种构造形式:(1)单层复合材料(单层板),纤维按一个方向整齐排列或由双向交织纤维平面排列。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的均匀化理论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由于其众所周知的高效性和特殊性而逐渐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军事、航空航天,还是建筑、汽车、电子、体育器械,几乎每个领域都能找到复合材料的身影。
通常人们把复合材料所占比例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学科先进与否的重要参数。
使用复合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它较高的性能比(如夹层板等)或者它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材料性质(如压电晶体、具有特殊热弹性性质的梯度材料等)。
由于对复合材料的要求比较苛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对其定量分析和根据一定的要求来进行特定的优化和设计的能力。
细观力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材料在细观尺度上的结构、组成、分布等材料的构成来分析材料的物理、力学等材料性质的方法。
有限元法与细观力学及材料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计算细观力学。
作为计算细观力学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计算细观力学的发展一直是近十年来细观计算力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推动力。
它主要研究组分材料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定量描述细观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计算细观力学在求解复合材料细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在七十年代随着细观力学的起飞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该领域发展的高峰却是随着计算材料科学(或称为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科学)的兴起才出现。
可以说计算细观力学与计算材料科学二者一之间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均匀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针对非均匀复合材料的周期性分布这一特点,选取适当的相对于宏观尺度很小并能反映材料组成性质的单胞,建立模型,确定单胞的描述变量,写出能量表达式(势能或余能等),利用能量极值原理计算变分,得出基本求解方程,再利用周期性条件和均匀性条件及一定的数学变换,便可以联立求解,最后通过类比可以得到宏观等效的弹性系数张量、热膨胀系数张量、热弹性常数张量等一系列等效的材料系数。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规模的科学计算.提供了可行性,均匀化方法的应用也随之广泛起来。
基于均匀化方法的复合材料设计、材料性能预测与优化、结构分析及优化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筑、机械制造、运动器械等领域都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