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教育比较研究法ppt
- 格式:ppt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1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程序步骤:
1.确定比较研究的问题和标准:首先根据研究的目的规定研究的内
容和范围;其次选择比较的对象;再次确定比较的标准。
2.收集比较研究的资料: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等方法,广泛收
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加工。
3.进行比较分析:列举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历史的、
辩证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
4.做出比较研究的结论:在对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所
研究的问题提出比较结论。
比较教育资料第一章一、比较教育的概念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二、比较教育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避免两种倾向:唯感情论和唯生产力论2、系统性原则第一,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第二,教育系统的结构性;第三,教育系统的层次性;第四,教育系统的开放性3、过程性原则第一,重视来龙去脉;第二,注意质量结合;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4、实践性原则第一,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第二,通过事件,发展真理5、全面性原则第一,全面研究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第二,全面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对矛盾;第三,全面研究教育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三、比较教育研究的类型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一)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
1、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
2、局部研究涉及某个国家教育的个别问题。
(二)问题研究:是比较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1、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2、总体比较是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四、朱利安及其四点建议(一)一般认为,比较教育产生于法国的朱利安《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建议》(1817)他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为本国服务。
(二)朱利安比较意识产生的背景:1、哲学背景:实证主义朱利安把教育科学看作是一门实证科学。
他认为“正如比较解剖学促进解剖学的发展一样,比较教育也讲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2、时代背景:社会动荡不安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巩固刚刚建立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三)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1817)中提出的四点建议:1、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协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3、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
公选课——比较教育学第一讲导论一比较教育学学科的概念(一)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1817年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创立。
2、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历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
3、英国汉斯指出“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4、日本冲元丰认为:“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和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
5、比较教育学是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还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教育学科。
6、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学科体系这三者是互为依存且三位一体的。
7、比较教育学直面当代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需要。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概念演变1、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国外:第一阶段(19世纪)倡导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世纪)形成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
国内:第一阶段(19世纪40代至19世纪末)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尚未形成学科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里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的比较教育学。
2、比较教育学定义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二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及功能特征(一)比较教育学的目的1.首要目标:认识促进教育的发展2.根本目标:借鉴国际教育经验3.意义目标:探讨教育发展规律4.研究目标: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理解和合作5.战略目标: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二)比较教育学的功能特征1.借鉴性功能(最重要的基本功能)2.认识性功能3.交流性功能4.预测性及决策性功能5.发展性功能6.教育人类及改造创新文化等功能三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思考题4)四史前研究阶段《东方见闻录》——马可。
根据比较对象相互联系中时间方面的特点划分:纵向比较纵向比较研究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它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通过对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的动态展示,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历史演进过程,明晰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
例如:我国学者燕国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纵向比较,认为我国当代教育虽然经历了多次波折,但其发展有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1949-1978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1979-1982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强调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12字方针;1983-1989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并把它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出现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的15字方针;1990年开始,我国教育倾向于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因此,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必然。
纵向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宏观研究,还适用于对学生个体的微观研究。
可以利用评价技术,绘制某学生一段时期某门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标准分数平均值管理图,掌握该学生这一阶段学习成绩的变化趋势,发现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因材施教。
使用范围广:国家、地区、人……横向比较横向比较研究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从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研究事物的异同,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它是按照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通过对比,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找差距,析原因。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
在教育实验中通常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
例如上周课讲准实验研究时提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人们在比较研究中往往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运用,既了解比较对象的现实状况,又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根据比较对象逻辑归属的异同划分:同类比较同类比较研究法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该事物的共同规律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继续,它把教育史研究延伸到现在,以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这种教育历史研究是一种“以现行的实况为基础而不以理论为基础来比较各国教育制度的原理”,而“研究外国制度就意味着分析、评价本国的教育制度,从而更清楚地分析对比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和基础”。
汉斯认为,“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冲元丰认为,“比较教育学是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把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门包括外国教育学在内的学科,这种看法似较恰当”。
前苏联的比较教育学者索科洛娃等人在合著的《比较教育学》一书中说:“可以对马列主义比较教育学的对象下这样的定义: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揭示他们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的特点”。
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1、跨国性和国际性。
2、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覆盖了整个教育领域。
4、时代性,即比较教育的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总是以现在为中心的。
5、民族性的国际性并存的特征。
比较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比较教育在科学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教育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朱利安的影响及其历史贡献:第一,他第一次系统的倡导和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础设想,他的《纲要》被比较教育界广泛公认为最早系统阐述关于比较教育设想的序言性草案。
第二,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术语,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第三,他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发展发向。
第四,他提出的一系列比较的研究方法,尽管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品质,但它毕竟明确地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这就为比较教育摆脱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革课程内容与目的首先回顾比较教育的早期历史,追溯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经历的发展过程,以及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比较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代表性人物等,体会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比较教育的早期历史(19世纪前)重点关注:1.早期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作;2.早期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旅行者见闻”(travellers’tales)阶段的得名比较教育界的学者们对比较教育起源问题的探索并不甘心终止于朱利安,因为他们坚持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源在于更遥远的历史之中”。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跨地区和跨文化学习的早期记载。
例如,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不少人以各种目的出访别国,他们所作的见闻描述中包含了访问国的一些教育状况。
但由于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学习领域,因此被界定为“早期历史”、“史前期”或“史前阶段”等等。
诺亚和埃克斯坦将这一时期形象地定名为“旅行者见闻”阶段。
(一)早期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作◆古希腊:希罗多德、柏拉图、色诺芬、波利比奥斯◆古罗马:西塞罗、尤里乌斯·凯撒◆中国:玄奘◆意大利:马可·波罗◆德国:伯克托尔德◆法国:巴塞希罗多德与其对波斯战争的评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对波斯战争的评论中提及并评论了当时的波斯的教育状况。
他的研究包罗了对波斯人、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的文化的比较性评论,虽然是针对文化的比较研究,但仍可以折射到相关的教育领域。
柏拉图与《理想国》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描述了斯巴达城邦对于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一些令人钦佩的观念和做法,并认为这里比他的故乡雅典有更为严格的纪律和秩序。
色诺芬与《波斯国王塞勒斯传》希腊将军兼学者色诺芬是最早真正对教育做出比较研究的人。
在《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他叙述并评论了波斯教育见闻。
他在描述波斯对青年进行的公民和领导的训练的同时,与自己的祖国进行了比较,指出:“男孩上学花时间学习正义,他们说是为此目的上学,就如同在我国孩子们说上学是去学习读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