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鱼纲2
- 格式:ppt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108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动物学下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动物学(下)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3章棘⽪动物门复习题1、试述棘⽪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①棘⽪动物区别于⽆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动物。
②次⽣性辐射对称,⽽以五辐对称为主,幼⾍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管系统和围⾎系统,管⾜有运动、呼吸、排泄、捕⾷等多种功能。
2、简单⽐较游移亚门中四个纲的异同。
答:游移亚门包括四个纲: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
①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活时,⼝⾯向下,反⼝⾯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
内⾻骼的⾻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
具⽪鳃,⽔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腕幼⾍和短腕幼⾍。
②海胆纲:体呈球形、盘形或⼼脏形,⽆腕。
内⾻骼互相愈合,形成⼀坚固的壳。
壳板由三部分组成,壳上有疣突及可动的细长棘,有的棘很粗,多数种类⼝内具结构复杂的咀嚼器,其上具齿,可咀嚼⾷物,消化器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为⾷。
③蛇尾纲:体扁平、星状,体盘⼩,腕细长,⼆者分界明显。
腕内中央有⼀系列腕椎⾻,⾻间有可动关节、肌⾁发达,腕只能作⽔平屈曲运动,腕上常有明显的鳞⽚,⽆步带沟,管⾜退化,呈触⼿状,⽆运动功能。
个体发育中经蛇尾幼体,少数种类雌雄同体,胎⽣。
④海参纲:体呈长筒形,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背侧常有疣⾜,⽆吸盘或⾁刺,⼝位体前端,周围有触⼿,其形状与数⽬因种类不同⽽异,肛门位体末。
内⾻骼为极⼩的⾻⽚,形状规则。
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成泄殖腔,具⽔肺。
筛板退化,位于体内。
3、棘⽪动物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答:棘⽪动物中有些种类对⼈类有益,具有⼀定的经济价值:①海参类有40种可供⾷⽤,含蛋⽩质⾼、营养丰富,是优良的滋补品。
②海参、海胆可⼊药,有益⽓补阴,⽣肌⽌⾎之功效。
③海胆的卵可⾷⽤,且为发育⽣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④海星及海燕等⼲制品可作肥料,并能⼊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第15章脊索动物门(Chorclata)(一)、名词解释1.脊索2.逆行变态3.可逆式血液循环 4、寒武纪大爆发(二)、判断与改错1、所有脊索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均为闭管式。
()2、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起源于中胚层细胞而脊索起源于内胚层细胞。
()3尾索动物是指各种有尾的脊索动物。
()4头索动物又称无头类。
()5柄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
()6、原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7、柄海鞘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
()8、头索动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脊索终生存在,且达到头部。
()9、柄海鞘有出水孔和进水孔与体外相通,在任何境况下都是由进水孔进水,由出水孔排水。
()(三)、填空题1、脊索动物门的特征是具有,,。
此外还具有一些次要特征如循环系统属式,心脏位于消化道的,尾总是在的后方,称为尾。
另外,还有一些形状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
如具有胚层,后口,存在体腔,的体制,身体和器官的分节现象等。
说明脊索动物是有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成。
2、脊索是背部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之间,来源于胚胎期的,由富含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
3、脊椎动物的脊索只存在于时期,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所取代。
4、脊椎动物的脊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部分,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和;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在脊髓中成为,而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心的,位于的腹面。
(四)、选择题1、下列属于尾索动物亚门的动物是()A文昌鱼B海鞘C鲫鱼D柱头虫2、下列属头索动物亚门的动物是()A文昌鱼B海鞘C黄鳝D大鲵3、下列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A海参B河蟹C七鳃鳗D文昌鱼5、成体具有脊索的动物是()A文昌鱼B蛇蜥C青蛙D蜥蜴6、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是()A头索动物B尾索动物C圆口动物D鱼类(五)、问答题1、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2、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第十七章鱼纲在志留纪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即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现生的适应水生的形形色色的鱼类。
主要特征鱼类是最低等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并适应水生生活而发展出许多特有的结构。
它具有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
·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头骨更加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
由于局限于水生环境,鱼类在进化上也有局限性,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缺少颈部,因此头不能灵活转动。
·体形多为流线型,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体表富黏液;具侧线。
·以鳃为呼吸器官。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获得水的浮力;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进力;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机制。
鱼类是成功地适应了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地球的70%以上的咸水和淡水江河湖海中生活着22000多种鱼类,超过了其他所有脊椎动物数量的总和。
从5 000m的高山,至太平洋10km深处,从52o的热泉到O~C以下的南极海洋中均有鱼类分布。
既有20m长、体重20T的鲸鲨(Rhincodon typus Smith),也有长约12mm体重仅1.5g的菲律宾倭虾虎鱼(Pendaka pagmaeae)。
鱼类60%生活在海水中,40%生活于淡水域。
水环境较为稳定,水的密度较大,对位于其中的动物产生较大的浮力。
共同生活于水中的鱼类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许多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鱼是优良的食品,为人类提供了数量可观的食物.第一节鱼类结构和功能的适应1.体形绝大多数鱼类为流线型或纺锤型,以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可快速而持久地游泳。
由于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体形: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鳗形。
第十七章动物界我们知道,在生物界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动物界,而且人本身就是动物。
动物界的种类之多、形态结构之复杂、生存环境之多样性,都是其它几个界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动物界讲清、讲透,十分不易,而同学们要理解掌握就更难。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进化树,把动物界的主要内容进行一分布上归纳,有利于同学们对动物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陆生脊椎动物(恒温动物)(鸟纲、哺乳纲)↑陆生脊椎动物(变温动物)(爬行纲)↑水生脊椎动物(鱼纲)↑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门)↑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门)↑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动物界简单进化树上述进化树虽不规范,但简明扼要,且动物界的重要内容都包括在里面。
这里就以此系统讲述,便于同学们的理解。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形态结构特征:单细胞,个性小,形态多样,有各种运动胞器。
2、生理特征:营养方式有光合、渗透、吞噬三种。
呼吸与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和胞质的流动来完成。
另外,原生动物虽然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对外界剌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即有感应性。
3、生殖特征:无性生殖常有二分裂、出芽、复分裂、质裂等形式。
有性生殖常见配子生殖、接合生殖、单配生殖。
4、包囊:大多数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恶化时,能分泌形成厚壳将虫体包裹起来,体表胞器(如鞭毛、伪足、纤毛)消失,形成包囊。
(二)、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原生动物约有5万种,包括2万种化石。
一般把它们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动物。
1、鞭毛纲(Mastigophora):1)、主要特征:鞭毛为9+2结构,9组微管覆瓦状排列。
运动原理为微管之间的滑动。
营养方式三种都有。
生殖为典型的纵二分裂。
2)、代表动物:绿眼虫(Euglena viridis)常见于有机质丰富的水沟中、池沼或缓流的水中。
动物学(下)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3章棘皮动物门复习题1、试述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①棘皮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2、简单比较游移亚门中四个纲的异同。
答:游移亚门包括四个纲: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
①海星纲:体扁平,多为五辐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
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
具皮鳃,水管系发达,个体发育中经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
②海胆纲: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
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坚固的壳。
壳板由三部分组成,壳上有疣突及可动的细长棘,有的棘很粗,多数种类口内具结构复杂的咀嚼器,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器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为食。
③蛇尾纲:体扁平、星状,体盘小,腕细长,二者分界明显。
腕内中央有一系列腕椎骨,骨间有可动关节、肌肉发达,腕只能作水平屈曲运动,腕上常有明显的鳞片,无步带沟,管足退化,呈触手状,无运动功能。
个体发育中经蛇尾幼体,少数种类雌雄同体,胎生。
④海参纲:体呈长筒形,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足,背侧常有疣足,无吸盘或肉刺,口位体前端,周围有触手,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肛门位体末。
内骨骼为极小的骨片,形状规则。
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具水肺。
筛板退化,位于体内。
3、棘皮动物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答:棘皮动物中有些种类对人类有益,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①海参类有40种可供食用,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是优良的滋补品。
②海参、海胆可入药,有益气补阴,生肌止血之功效。
③海胆的卵可食用,且为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④海星及海燕等干制品可作肥料,并能入药。
⑤自海星中提取的粗皂苷对大白鼠的实验性胃溃疡有较强的愈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