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案例--周艳梅
- 格式:ppt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1
让高中语文课堂“诗意”弥漫周艳梅【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40-41)【作者】周艳梅【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221300【正文语种】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开启语文课堂绚丽的诗意之旅呢?语文教师应坚信文字的力量,怀着古典诗意的情怀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教师应相约音乐,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和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动,应钟情朗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应携手经典,让学生挥洒诗一般的感动情怀和人性光辉。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最能给人情感的熏陶。
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具有很强的互通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氛围。
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课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这一首古筝曲的烘托下,课堂就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氛围了。
由于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在古筝曲的烘托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
在聆听古筝曲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走进了它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学习的背景十分重要,这样能够有效地营造诗意氛围。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适时、适情、适度。
声音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分贝,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它必须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
如果说音乐熏陶是诱发学生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语文课上诗意的朗读就让我们感觉如同徜徉在美文佳篇的海洋。
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周海英【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年(卷),期】2018(000)025【摘要】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
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
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
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
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
”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
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总页数】1页(P293-293)【作者】周海英【作者单位】[1]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第三小学,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0【相关文献】1.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J], 李秋淼2.感受语文之美,享受学习之乐——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J], 邱鉴玉3.农村语文教学要跳出“考圈” [J], 董永华4.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J], 王春红5.“美”教与“美”学——美育视野与化育下的大学语文“享受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与实践 [J], 王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现自我存在的历程——《小王子》的存在主义解读
刘晓倩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30)1
【摘要】法国著名童话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充分地体现了一整套20世纪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理论.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行动与存在、自由与选择、主体与客体以及荒诞等概念,对<小王子>的文本进行仔细的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王子的整个游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历程.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刘晓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86.7
【相关文献】
1.黑人·人·人性和自我存在的实现——对《看不见的人》中萨特存在主义的分析[J], 肖咏梅;王艳飞
2.《小王子》对存在主义的解读 [J], 叶飞
3.自我存在的探寻——《一千英亩》的存在主义解读 [J], 廖海燕
4.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童话书写
——《小王子》意蕴解读 [J], 潘虹
5.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童话书写——《小王子》意蕴解读 [J], 潘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玻璃不同形象,不同角色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1996(000)010
【总页数】4页(P7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1.72
【相关文献】
1.分析面对不同学生班主任扮演不同角色的管理方式 [J], 赵宏荣;贾婷
2.不同的译者不同的形象美——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再现为例 [J], 杨春花
3.不同的译者,不同的形象美——以《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文学形象再现为例 [J], 杨春花
4.北美玻璃协会(GANA)发布的20项玻璃信息公告(6IB):热处理玻璃的表面是不同的——工业清洁过程中必须避免玻璃受到损害 [J], 黄晓研(译)
5.你失望了吗? 电影角色与原作形象大不同 [J], Christopher Campbell;芥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与存在构建深度之思——存在主义视阈下的《丰乳肥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文坛以来,莫言笔耕不辍,以作家的敏感和良知言说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从《红高粱家族》(1987年)、《天堂蒜薹之歌》(1988年)到《生死疲劳》(2006年)、《蛙》(2009年),莫言在长篇小说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魔幻与现实交织,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下的融合,使莫言的东方视角走向世界。
他的长篇小说也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所达到的世界性艺术水准。
在莫言的十一部长篇小说中,《丰乳肥臀》(1995年)因其复杂的文化意蕴曾引起过极大的争议,但也因其巨大的艺术张力备受批评家的推崇。
这部小说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将文学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言说人类共相,与以让-保罗·萨特为代表的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视野交集与融合。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潮流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它是对西方世界面临的严重精神文化危机的哲学本体论调适。
存在主义的历史由来已久,十九世纪初,丹麦哲学家梭仁·基(克)尔凯郭尔(1813-1855年)的存在主义思想被视为当代存在主义的源头,后经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K.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噶布瑞尔·马塞尔(1889-1978年)、让-保罗·萨特(1905-1980年)的发展,让-保罗·萨特(后文简称萨特)弃绝了上帝,确立了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使存在主义在当代实现了由哲学本体论到人本主义的水平过渡。
存在主义关注人、关注人在现实世界与时间中的存在,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以及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将虚无作为阐释一切存在的终极价值,使人在极限境遇中得到反常安慰。
莫言并非存在主义者,但莫言在《丰乳肥臀》中以文学的方式诠释人的存在的真理,与存在主义哲学不谋而合。
笔者试图用植根于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视阈(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理论依据)观照《丰乳肥臀》中人物的存在共相,以期实现中国当代小说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交融,从而消解文本解读过程中文化元语言造成的压力,在跨文明阐发研究中促进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产生,推动中国当代小说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存在主义案例实录France发现自己就是丈夫的情人、孩子的保姆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开始和丈夫讨论开放式婚姻,希望两个人拥有互不干涉对方情爱世界的婚姻模式。
起初,Steve非常震惊,并感受到了上海。
在他看来,这种想法是多么令人不安和失望啊!为了让Steve同意自己的建议France觉得有必要让他体验一下自我解放带来的快了她把丈夫介绍给Rose——一个和自己一同工作的女孩。
几周后,Steve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又过了不长时间,Steve完全接受了她的提议,俩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忙于各自的应酬,无论是夜晚还是周末,他们甚至没时间见面。
就在France沉浸于这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时他大儿子的老师打来电话,告诉她她的孩子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来上学了。
这无异于当头一棒,给France狂热的生活泼了盘冷水。
她忽然意识到就在她忙于自我解放的时候,她却忽略了孩子,而他们现在的行为正是对自己这种不负责任行为的惩罚。
更让她震惊的是,当她批评孩子不该旷课的时候,她儿子竟然生气地质问她“你不是经常说人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吗?既然我不喜欢学校为什么还要上学?”这让France长大了嘴巴,她对自己的新生活产生了疑问,直到这时她才发现,几乎没人想跟她认真地讨论这些问题。
第二次反思,就是France自己也不敢。
(此处看不到)不仅没有解决原来的困惑,反而使她的生活更加混乱。
当她试图和自己的情人探讨这些问题时,情人毫不留情地走开了。
现在她是多么需要Steve宽厚的肩膀啊,但是Steve再也不会让她依偎在身边了。
他整合Ros打得火热,这完全超出了France最初的预期,她感到莫名其妙的嫉妒,感到自己被大家抛弃了,最让他难以面对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她很困惑,“为什么我期待的每件事情都发生了,却从未感到自由和快乐?为什么我比以前更痛苦了?”当France试图修复她与Steve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回从前的生活时,她发现一切都为时晚矣。
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教育
满丽利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7(0)S1
【摘要】【案例1】我只在乎生命的声音在我的班级,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女孩,名字叫花花,她最大的特点是“答非所问”。
在一次研讨课上,小花为自己创造了一次宝贵的发言机会,(在我的课堂上发言机会是自己想办法创造,而不是教师点名)而她站起来表达的内容却不是课堂当下大家讨论的问题,而是针对刚刚讨论过的内容而谈的。
我认真地倾听完孩子的发言后,还没等我给予任何的评价,孩子就涨红着脸坐下了,似乎她意识到了自己言语的“不合时宜”。
【总页数】1页(P114-114)
【关键词】回归教育;研讨课;班级;小花;言语;案例;我妈;花花;工作风格;坐在
【作者】满丽利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清华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秉持生态教育理念打造和谐育人校园--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生态教育理念的践行案例 [J], 黎金涛
2.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回归高等教育本质——评《高等教育理念》 [J], 尹妍妍
3.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语文教学案例 [J], 张肇炜
4.展示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提供鲜活的课堂教学案例荟萃精妙的教育教学艺术 [J],
5.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指导课堂 [J], 刘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私人生活》的存在与虚无
李梦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陈染的<私人生活>是一个女性对过去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一次本质还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即是对存在的诠释过程.在对他人的感知诠释中,作者发现并验证了此在的存在意义,这是<私人生活>的女性价值.在存在面前,存在者是自由的,她的自由是存在判定的.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李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遭遇虚无与沉潜虚无——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沉默鲁迅"(1909-1917) [J], 彭小燕
2.“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J], 赵春英
3.存在与虚无的踟蹰——电影《燃烧》的虚无主义困境和意象建构 [J], 李孟婷
4.“文章得失不由天”:从存在的虚无到虚妄的存在——对鲁迅生存方式的一种解读 [J], 晏红
5.存在的“虚无”之境与虚无的“存在”之义——王小波和贾平凹新论 [J], 杨经建;伍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尽的欲望悲剧的结果——《嘉莉妹妹》人物关系透析周海燕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人物对物的渴望导致了对权力的欲望,德莱塞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欲望和追求,旨在表现人物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人物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反应和态度.
【总页数】1页(P159)
【作者】周海燕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美国梦——驶向不归路的欲望之车——解读《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J], 李彤
2.嘉莉妹妹无尽欲望背后的社会驱动力 [J], 马惠琼
3.《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人物的欲望悲剧比较 [J], 秦燕燕
4.美国梦——驶向不归路的欲望之车——解读《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J], 李彤
5.无尽的欲望惨淡的结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的《嘉莉妹妹》 [J], 孟凡军;姚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魔鬼在自己心中——萨特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鼻子》
常巧红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5X
【摘要】《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作者并未简单的论断:人性善或人性恶,而是将"人性"放在特殊的境遇中考察,触及了人的本能意识等深层次的东西。
本文将用萨特存在主义观点揭示造成内
供痛苦的深层原因。
【总页数】1页(P80-80)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地狱
【作者】常巧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
【相关文献】
1.萨特存在主义的人学:在笛卡尔式视野中 [J], 杜丽燕
2.萨特存在主义视野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J], 王淼
3.亨利与露露——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两种生存状态:萨特小说《闺房秘事》解读 [J], 李克
4.论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萨特人学观——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人学观简评 [J],
吴旅燕
5.论境遇下的人物意识核心--萨特存在主义戏剧解读 [J], 周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玛丽的人生选择——《通往大城市的路》
解读
童敬东
【期刊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5)001
【摘要】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玛丽放弃本真,成为追求物质享受的女孩.玛丽的选
择是“分裂的文明”状态下个体为实现自身可能性而进行的挣扎,典型地代表了工
业化时代部分女性的命运.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童敬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怪诞的选择与人生的悖谬——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J], 桂
晓璟;顾梅珑
2.存在主义视角下《复仇女神》中巴基的悲剧人生解读 [J], 樊青青;蔡杭林;王琰
3.绝望中的希望——从萨特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克里斯莫斯的人生价值 [J], 章艳萍
4.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红王妃》 [J], 苏金珠
5.摆脱枷锁完美嬗变——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人生的枷锁》 [J], 马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人性价值
周淑蓉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3(028)005
【摘要】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周淑蓉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女性文学认识价值初探--以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为例
2.历史文化语境中现代女性文学的书写——简评卢云峰女士的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3.区域女性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黄玲《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为例
4.论当代女性文学“身体叙事”的价值前提——当代女性文学“身体叙事”价值论之一
5.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在快乐的边缘
李丰华
【期刊名称】《税务纵横》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很多时候,快乐对我们来说,就像浓雾中的风景,我们知道它存在,却无法切切实实地看到它,感觉它……
【总页数】2页(Pi004,F003)
【作者】李丰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吕日周:游走在快乐和痛苦的边缘 [J], 王彬
2.行走在边缘——创造力在油画边缘处理上的体现 [J], 陈晶晶
3.防止“生物剽窃”:莫让植物制剂行业游走在规则边缘 [J], 赵阳;李笑兰;杜金梅
4.防止"生物剽窃":莫让植物制剂行业游走在规则边缘 [J], 赵阳;李笑兰;杜金梅
5.怎么会走在文化的边缘——回应:走在文化边缘 [J], 罗春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你生活在假象的痛苦中
张丽珊
【期刊名称】《青少年心理健康》
【年(卷),期】2006(005)002
【摘要】丽珊老师:您好!我现在真的快要崩溃了,同学们都在说我坏话,并且是特别恶毒的坏话,我听到许多的同学在背后说我骚。
我是一名高三女生,漂亮、文静,但没有过恋情,不知为什么男生不喜欢我。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张丽珊
【作者单位】天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5.1
【相关文献】
1.痛苦中的辉煌——史铁生作品中的人生思考 [J], 金琛
2.痛苦的灵魂悲剧的人生——评巴金《寒夜》中的人物形象 [J], 龚孟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假象"与破除
——培根"四重假象说"启示 [J], 杨非非;王端藓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假象”与破除——培根“四重假象说”启示 [J], 杨非非;王端藓
5.在护理事业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