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 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 “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2)唐朝的礼治与基层教化 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 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 验,强化基层教化。
提示:(1)焦点:以什么思想治理国家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 应该以礼来治理国家,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 家。
(2)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 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论从史出 一、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1)历史观:儒家“法先王”与法家“法后王”。儒家推崇西周 文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法先王”;法家则截然相反, 主张审时度势,“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主张“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政体观:儒言“分封”,法倡“郡县”。儒家遵循尧舜之道,主 张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法家力主建立君主专制,全面 推行郡县制,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3)儒家与法家之争
项目 儒家
核心 观点
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代表 孔子、孟子 人物
法家 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韩非
项目
主要 观点
儒家
法家
①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 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 “仁者无敌” ③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
素养阐释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德治与法治 之争,将两者的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 分析,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2.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趋势,认识中华法 系的特点,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意 识 3.列举宋明清三朝的基层教化措施,理解我国古 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学以致 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