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被害人的被害性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1、名词解释遏制方法正确答案:是指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
2、单选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犯罪现象发生的宏观原因B、犯罪现象(江南博哥)发生的微观原因C、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D、犯罪现象的特征与原因正确答案:C3、问答题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正确答案: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减少生存型犯罪;③减少改革中特有的犯罪现象。
4、问答题简述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
正确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5、名词解释被害条件正确答案: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
6、问答题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6-65年.1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虽有起落,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协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犯罪率很低,群众安全感很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但也曾由于各种灾害的影响出现过犯罪高峰。
7、问答题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类型。
正确答案: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8、问答题简述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正确答案: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9、名词解释轻信型被害人正确答案: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单选中国历史上主张死刑的是()A、孔子B、朱熹C、墨家和法家D、儒家和道家正确答案:C11、名词解释犯罪原因正确答案: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12、名词解释被害数量正确答案:是指在一定时空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刑法教研室《犯罪学》论文参考选题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论犯罪黑数形成的原因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论犯罪原因系统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论犯罪的文化原因论犯罪预防系统城市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农村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试论被害预防社会转型期的犯罪原因探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探析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浅论网络犯罪概念特点及其预防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控制经济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防治对策激情犯罪探析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初探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对中心城区侵财类刑事案件的思考论制止和纠正刑讯逼供的策略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基于灰色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我国洗钱形态探析恐怖主义资金揭秘社会转型与反邪教地下钱庄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试析网络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新论新时期经济类案件的文件欺诈特点及对策家庭伦理与家庭暴力犯罪的成因研究论犯罪心理学的科学基础论我国团伙犯罪的发展变化趋势与对策浅析如何预防职务犯罪论社区警务对抑制有组织犯罪的作用艾滋病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处置研究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研究进展与“智能犯罪”的较量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防范对策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我国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对策论高等院校职务犯罪及其防控措施跨国犯罪的形势与对策研究论贫困对犯罪的正效应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论“一把手”腐败犯罪的预防短信犯罪初探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危害及其防治惩治跨国贩运妇女儿童犯罪的现状困境及对策“黑哨”现象犯罪成因的主体分析手机与犯罪问题初探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法律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当前国际社会海盗犯罪的特点及对策诈骗罪的被害预防我国银行卡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浅析农民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农村农民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运输罪犯罪形态初探。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浅议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摘要】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其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
而大量实践早已证明,在众多的犯罪案件中,加害人的犯罪行为深受被害人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被害人激发或促进了加害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并助成了犯罪行为的实施。
尤其是在暴力、诈骗、强奸等犯罪中,被害人的言词、行为等行为与加害人的犯罪行为关系颇大。
从某种程度上说,犯罪被害人不再安全地被视为被动的、无辜的、无足轻重的,反而,犯罪被害人“造就着”罪犯。
【关键词】被害人被害性一、概念界定:在进行被害人的被害性的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被害人、被害性。
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所谓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受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
1在这里需要区别被害人的被害性与被害原因。
被害人的被害原因是直接导致被害人被害的加害行为,而被害性则是被害人本身存在的有利于犯罪的条件。
被害原因(加害)与被害(结果)是一种因果关系,没有犯罪的加害行为,就不存在犯罪被害人的问题;而被害人的被害性是被害人容易受害的特性,并不能直接导致犯罪的实施。
原因与条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211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二、被害人被害性的类型通常 ,可以把“被害性”分为易感型的被害性与诱发型的被害性。
此外,有些学者认为还可以将其分为下列两种基本类型:(1)一般的“被害性”。
这是指为一般被害人所共有的那些容易被害的特性,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那些易遭被害的特性。
(2)特殊的“被害性”。
这是指为特定被害人所特有的那些容易被害的特性 ,如部分被害人所具有的轻信、强欲、轻浮、易怒等易遭被害的特性。
3三、被害人被害性的内容1.被害的倾向性。
即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试论被害人的致害因素对犯罪的作用作者:李青悦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摘要犯罪和被害是相对的一组概念,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就要从犯罪和被害两个方面入手。
本文将以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致害因素为切入点,从被害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以应受谴责的致害因素、可以受指责的致害因素和无可指责的致害因素三个分类分别说明减少致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犯罪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关键词被害致害因素犯罪预防犯罪控制作者简介:李青悦,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62-02近代以来,人们对犯罪的研究不断加深,对犯罪人的关注也不断加强。
然而经过多年的犯罪研究后,社会上的刑事犯罪案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数量呈快速增多趋势,这就不禁让我们对曾经的研究方式进行反思。
犯罪与被害这一对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抛开被害去谈犯罪。
犯罪不是犯罪人与他人无涉的、孤立的个体行为,它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不断互动的结果。
因此在刑事案件研究中,必须从犯罪和被害两个角度分别去解读,这也是被害人学诞生和兴起的原因所在。
从被害的角度去观察犯罪现象,可以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崭新的视角,而这其中,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又是被害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方面。
本文从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展开分析,以期从被害的角度为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提供些许帮助。
一、被害人的致害因素概述(一)定义致害因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导致被害的因素。
导致被害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坏境和被害人自身都可能存在很多致害因素。
然而在这些致害因素中,犯罪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且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因此尤其具有研究意义。
正确分析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并及时减少它,可以有效地预防被害,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
因此,本文所讲的致害因素是专指与犯罪人的犯罪原因相对应的,刑事犯罪中的被害人自身存在的比常人更容易被害的因素。
国开[课程号]00383-犯罪学-形成性考核任务二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题目】联合国每隔()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犯罪控制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
a. 两年
b. 三年
c. 一年
d. 五年
正确答案是:五年
【题目】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a. 单一性
b.
技术性
c. 综合性
d. 复杂性
正确答案是:综合性
【题目】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a. 犯罪方法
b. 犯罪工具
c. 犯罪原因
d. 犯罪手段
正确答案是:犯罪原因
【题目】20世纪60年代以后,诸如染色体、()等生理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都对认知犯罪的个体原因有了新的发展。
a. 性别
b. 年龄
c. 基因
d. 荷尔蒙
正确答案是:荷尔蒙
【题目】犯罪现象的核心是
a. 犯罪行为
b. 犯罪率
c. 犯罪方法
d. 犯罪黑数
正确答案是:犯罪行为
【题目】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春秋时期()提出贫困是犯罪的原因。
论被害人的特性与被害的预防人文学院090601017609非师6班——刘宁被害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普遍存在的常见事实现象。
广义上讲,人们因遭受犯罪、自然灾害、战争、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外力而致的身心损伤、感情痛苦、经济损失或基本权利的重大损害等都是被害,而狭义的被害则专指因遭受犯罪而受到的损害,即刑事被害。
而被害人,又称犯罪被害人或受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一、被害性。
所谓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素质、能力、人格倾向等等诸主观条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受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
其中被害性又可以分为被害的诱发性、易感性、受容性和敏感性。
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例如脖子戴着粗大金项链的人,就很容易招致潜在的加害者实施抢劫等犯罪行为。
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例如一些受害者受害后因为害怕不敢报警,导致犯罪者抓住受害人这个弱点而再次对受害人进行犯罪行为。
受容性,是专指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它可分为自觉性受容和被迫性受容,前者是指被害人估计眼前的既得利益可能丧失而自愿受容,后者是指迫于屡次控告无人受理或受理后处置不当不得已服从的受容。
例如某人长期被害,由于被害情况得不到缓解或消除,被害人就会产生一种无知无觉、麻木不仁的状态,视被害为当然。
敏感性是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因为被害人一般都具有对可能的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因此提高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敏感性,是发现、预防和消除被害,增强被害人自律自卫能力的有效保护被害人的途径之一。
二、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是指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被害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
□法学研究性侵犯罪受害女性的被害性及预防对策——以2019年130宗典型强奸案为样本龚傲霜1,孙旭2(1.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安徽马鞍山243000)[收稿日期]2020-02-26[作者简介]龚傲霜,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孙旭,男,安徽马鞍山人,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①“中国裁判网”检索,.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5日。
[摘要]性侵犯罪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从被害人视角防控犯罪应当检视被害人自身诱发潜在性侵犯罪的因素。
被害人被害的主观被害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客观被害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日常行为因素。
只有减弱或者改变引发性侵犯罪的因素,才能有助于及早和全面预防性侵犯罪。
鉴于性犯罪被害女性自身就是弱势群体,应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监护者来实现外部预防,提升性侵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要求被害人规范自我日常生活实现对性侵的内部预防。
[关键词]性侵犯罪;被害性;被害因素;被害预防[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20)05-0079-09《刑法》将有关性犯罪分为违背主体性自由和性尊严的强奸、猥亵犯罪,以及以性交易为手段的卖淫犯罪和以牟利为目的贩卖淫秽物品犯罪。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性侵犯罪强调的是违背他人性自主权,或者在他人不具备完全的性防御能力的条件下,实施以性行为为手段、满足性欲为目的侵害行为。
如果性行为未违背他人的性自主选择的权利,如在成年人聚众淫乱、组织卖淫罪中,性侵的对象不是个人的性权利而是社会道德风化,或在成年性交易中,卖淫者提供性服务是自愿的,没有伤及个人的性自由,这些都不是实质层面的性侵犯罪。
实质层面的性侵犯罪仅包括《刑法》规定的强奸罪、强制猥亵罪、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强迫卖淫罪,以及组织、引诱、容留、介绍幼女卖淫等犯罪。
鉴于性侵犯罪社会危害恶劣,对性侵犯罪的防控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犯罪被害人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答:(1)犯罪被害人研究成为揭示犯罪原因全貌的一个重要途径。
(2)改变了传统犯罪原因中只注重犯罪主体的单项研究方法,开始将主体与对象,犯罪人与被害人看作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双向揭示犯罪原因。
(3)使犯罪的自我预防与个体预防受到了普遍关注。
2.简述学校教育与犯罪问题之间的关系。
答:(1)犯罪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受过中、高等教育者犯罪率一般低于只受过初等教育者或文盲的犯罪率。
即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率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2)犯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在在校生中,学业优秀者、中等者、不良者的犯罪率依次由低到高排列。
(3)犯罪者在校学习的态度与犯罪的关系:如果对学校或学习缺乏兴趣,时常逃学乃至辍学则易陷入犯罪。
(4)学校忽视全面教育与犯罪的关系:学校忽视全面教育、教育不当或不充分等都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并可能成为潜在的犯罪因素。
3.什么是犯罪预测?它有哪些特点?答:(1)概念: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和预见。
(2)特点:①现实性;②示导性;③预测结果的可变性;④复杂性4.如何提高公民的自防意识和能力?答:(1)运用新闻传媒广泛宣传犯罪预防知识。
(2)在特定处所张贴、设置警示语,提醒个体提高警惕性,加强防范意识。
(3)综合治理部门、公安机关印刷预防犯罪的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散发,向大众传播预防犯罪知识。
(4)基层派出所应根据特定时期的犯罪动态,向特定单位、场所发送、张贴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件。
(5)幼儿园、学校应针对幼儿、学生的特定情况,结合治安形势和犯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教育。
5.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
论犯罪被害人被害性心理表现及其预防
黄国强
【期刊名称】《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2)003
【摘要】无论是犯罪人还是被害人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它们是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犯罪被害人存在被害性,有其被害性的心理表现.因此,重视对犯罪主体的心理研究,加强对犯罪被害人心理的探讨并提出有效对策,是预防或减少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黄国强
【作者单位】福建警察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7.9
【相关文献】
1.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 [J], 宋浩波
2.经济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及预防 [J], 刘保瑞;宋浩波
3.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基本特征和被害预防责任的归属 [J], 胡平
4.绑架犯罪被害人被害性分析与个体被害预防 [J], 艾明
5.通过研究犯罪被害人构建预防犯罪的被害预防体系 [J], 霍启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犯罪被害人被害状态的基本属性犯罪行为一般都具有犯罪任何被害人两个主题。
传统的犯罪学研究对于犯罪人和犯罪现象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犯罪人的特点和基本属性的研究有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犯罪被害人处于被害状态中往往有着特定的基本属性。
犯罪被害人本身被害状态下的基本属性也对犯罪有着诱发或者辅助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1.被害人被害人通常是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
从法学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类:第一,在民法中,被害人是指于民法调整的人,通常也成为受害人:在刑事法律范围内,被害人则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被害人是遭受损失或损害的人。
其次,被害人是犯罪危害结果的直接承受者。
再次,被害人仅指受有损害的自然人。
[ 戎景,犯罪被害人被害性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2.犯罪被害人被害状态下的基本属性犯罪被害人被害状态下的基本属性(以下称为“基本属性”)主要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或者与犯罪有关的主体特征和条件,这些特征和条件反映了被害人的容易被害的属性。
具体而言,这些属性是促使犯罪被害人易遭受犯罪的主客观方面的致害因素的总称。
二、犯罪被害人被害状态基本属性的特征每一个社会人都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这些属性的具体表现方式都因人而异。
在这众多异质的属性中,有一些属性对犯罪有着诱发和辅助作用。
这些基本属性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1.犯罪诱发性基本属性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犯罪的发生能够起到诱发和促进作用,这些属性能够促使被害人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对象。
在一些案件中,被害人明显的具有挑衅性或者诱惑性的行为属性,例如被害人在犯罪发生前对犯罪人的凌辱、殴打;富人的炫富行为或者女性的轻薄行为等挑衅性的或诱惑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属性恰恰成为了促使了犯罪的发生直接导火索,这也就是犯罪学领域通常所说的“犯罪人和被害人共同导致犯罪”。
2.对犯罪情景的顺应性基本属性对犯罪情景的顺应性是指被害人存在着容易接受加害人的诱导或容易成为被选作侵害对象的因素,被害人本身对被害状态、被害情境具有一种无意识的顺应的特性。
试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崔同帅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1003班)摘要: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其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无疑是个缺憾。
而从众多的犯罪案件中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犯罪都是致罪因素与受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者主要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被害人的被害性,提出“被害性”的概念,被害性的表现,以及被害性的预防等。
关键词:犯罪被害人犯罪人被害性
一被害性概述
被害人之所以叫被害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被害性”上。
因为被害才成为被害人。
研究被害人被害性的原因就在于从被害人的角度减少被害人被害的可能性。
对于“被害性”的定义,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1) 容易被害的主体条件说。
这种观点认为: 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各种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 这些条件反映了被害人容易被害的特性。
( 2) 足以被害的主观条件说! 。
这种观点主张: 被害性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 由被害人的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等等诸主观条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的总的倾向性或一般共同特征。
( 3) 使其被害的内外因素说。
这实际上是以瑞士被害人学家琼
格雷文为代表的观点, 他认为: 被害性就是指一种由内在、外在两个方面所决定的, 因而使人成为被害人的那种特性。
还有另外一种定义,被害性,是指犯罪被害人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某些有意或无意的易遭被害的主客观方面的致害因素, 从而导致其被害发生的特性。
本人同意此种观点。
原因有几点:
1与上述第一种观点相比,此定义强调了“被害发生时”,补充了第一种观点的不足。
第一种观点中主体限于被害人本人,条件也包括被害人的主观条件而且还包括被害人非主观的的偶然发生的条件。
其中“容易被害”的特性不足以区分真正的被害人与未被害的人,只有“被害发生时”这一条件成就才能确定被害人。
2与上述(2)(3)观点相比此种定义比较周延。
上述(2)观点将被害的条件限制为“主观条件”这一因素,显然有范围过小之嫌,无形中排除客观的能导致被害人被害的因素。
而上述(3)观点对于“被害性”的界定不好界定,只说明了由“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决定,但哪些因素为内因哪些因素为外因所指不明。
二被害性的主要表现
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发现被害人身上会表现出一些跟“被害”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被害性的发生。
如,被害人自身的性格缺陷、暴力犯罪等等。
下面归结几点被害性的主要表现:(一)诱发性
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具有和表现的,对犯罪的发生起到促进
作用、推动作用的因素,多指被害人在被害之前针对犯罪人所实施的挑衅性或者诱发性的行为。
在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犯罪人往往会受到来自被害人的的言语方面,行为方面的影响,如谩骂他人、做出侮辱别人鄙视别人的动作等。
这些因素都会助长犯罪人的犯罪,被害人这个时候应经成为整个犯罪过程中的积极参加者。
被害人的这些言行成了犯罪人犯罪的诱发性因素自然也就成为自己被害的诱发性因素。
(二)易感性
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存在着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者容易成为被选作侵害对象的因素,通常表现为被害人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对于这方面处于无意识状态。
最常见的就是财物在公共场合显露,女性穿着暴露行走于偏僻地方,轻信他人花言巧语等。
这些例子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被害人容易成为被害的对象或者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等特性。
例如,诈骗犯想要骗取受害人的钱财时往往和被害人都有一定的交流,当诈骗犯觉得被害人极有可能被诱导上当时才会继续接下来的犯罪。
(三)受容性
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对遭受侵害的一种顺应状态。
概而言之有两种情况,认同、容忍被害和对既定的被害不加以防范。
(1)对于“认同、容忍被害”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事先认同型这是指某些被害人对自身被害角色在被害前就预先认同的情形, 也即某些被害人在被害前就持有一种将被害人角
色自我内化的倾向, 进而在被害后对既成被害事实持认同或容忍的态度。
例如,对于治安状况不好的地区,有所谓收“保护费”的说法,对于那些没交保护费而受到不公待遇的人通常都会自认倒霉,这就是事先认同的一种特例。
2 长期容忍型, 这是指某些长期重复被害的习惯性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加以长期容忍的情形, 其特点是对自己的长期重复被害产生出一种习以为常、不以为害!的心理, 处于麻木不仁、无知无觉、甚至视被害为当然的心理状态下, 这就是典型的被害受容性。
典型的例子就是家庭暴力,残暴的丈夫对待历来顺受的妻子,或者继父母打骂虐待子女等。
通常情况下妻子会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顺应丈夫是应该的,继子女也会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的管教,他们都不会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犯罪行为来看。
3 处境容忍型,也称被迫受容性,指某些被害人在恶劣的处境下对自己的被害被迫容忍的情形。
即迫于屡次控告无
人受理的困境而忍辱含垢, 或慑于犯罪分子的淫威而不敢反抗, 被迫就范等。
如弱女子遭歹徒持刀拦截, 无力反抗, 听任凌辱; 有的人被犯罪分子抓住把柄, 不得不屈从犯罪分子的意志。
被害的受容性往往引发再次的犯罪侵害。
4 自觉容忍型即因顾及名誉受损或既得利益的丧失而自愿隐忍与受容。
如有的女性遭到强暴, 为了保全名声不愿声张; 某领导巨款被盗, 害怕暴露其经济问题而不去报案等。
(2)对既定的被害不加以防范
这就是对明知存在被害的的可能性,而放任不管,继而遭受被害的,此种情况也为受容性的一种。
例如喜欢强出头的人容易和别人引发冲突,因而易遭被害。
还有车钥匙放于车上而人不对车辆进行管理,此种情况下车辆容易失窃。
三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研究被害性的目的是在认识被害人容易被害的特性基础上,更好地预防被害。
由被害性的概念可知,被害性,是指被害人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某些有意或者无意的主观方面的致害因素,从而导致其被害发生的特性。
因此,要有效的进行被害预防,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是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二是公民个人层面的被害性预防。
下面具体展开论述:
(1)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
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是指通过社会的强制力、社会监督、法律、宣传教育等方面来有效地防止被害人的被害性。
具体分一以下几点论述:
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治安环境控制力度,健全报警、监管、预防等能够让被害人在被害和将要被害的时候能够通过有效的救济途径获得救济。
二法律层面上应该严格保护被害人的隐私和权利,完善有关被害人被害后的补偿、救济、赔偿、保险等法律措施,同时在司法层面上惩罚犯罪,让被害人心理上得到慰藉,防止因被害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这也能有效防止有相似犯罪动机的犯罪分子的犯罪。
再有,司法机关
也应该给被害人提供一个便捷的救济渠道,避免出现告而不理,有冤无处诉,这样国家权力机关会失去信任度,也会纵容犯罪。
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止被害人形成被害的受容性,导致被害,也可以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三加强预防被害的宣传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将预防被害教育的中心内容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
同时国家应该健全犯罪研究机构,加强被害研究,将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政府还要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邻里守望制度,遏制犯罪的发生。
邻里守望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组织同一社区的居民共同关注本社区的治安状况,发现问题,立即报警或者采取防范措施;二是组织居民巡逻队,流动执勤巡逻,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从而预防犯罪的产生。
邻里守望制度可以增加犯罪的难度,给犯罪的发生制造障碍。
(2)公民个人层面的被害性预防
一、积极建立防范意识
被害人的被害首先跟自己密切相关,只有自己充分有预防被害的意识才能有效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二、杜绝自身不良习气,减少不良交往。
其一,对于被害人特别是潜在的被害人,要尽量避免沾上不良习气,如,举止轻浮,贪小便宜,爱炫耀等。
不然自身的因素有时恰恰是自己被害的主要的诱因。
其二,不良的社会交往会导致被害性的形成,在交往中本着团结友爱、相互尊敬的原则进行。
因此在平时的交往中冷静处理纠纷,不对他
人进行人身攻击等。
三、在被害过程中要冷静应对,缓和矛盾。
在遭受犯罪分子侵害时要冷静,尽量寻找机会获得救助。
四、被害后要及时矫正心态避免,因被害引起的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张建荣(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102249)刍议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董士昙(山东警察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戎静(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
韦丹丹(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赵甫犯罪预防的被害人视角
张建荣(中国政法大学)论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
许章润《犯罪学》第一编第四章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