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构造应力场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测试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质构造B:褶皱C:断层D:节理答案:A2.造山带属于A: 全球构造B: 大型构造C: 中型构造D: 小型构造答案:B3.大型建筑的施工是工程问题,与构造无关。
A:错B:对答案:A4.构造地质学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地质构造的A: 运动学B: 古环境C: 几何学D: 动力学答案:ACD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等。
A:磁力勘探B:遥感技术C:重力勘探D:地震勘探E:野外地质调查F:GPS技术答案:ABCDEF第二章测试1.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A:倾角B:倾伏角C:视倾角D:侧伏角答案:C2.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表现为()A:与地层等高线平行B:封闭曲线C:直线状D:不确定答案:C3.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若坡向与倾向相同,当坡角越接近傾角时,则露头宽度()A:越大B:不确定C:无变化D:越小答案:A4.两套地层间接触关系反映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A:角度不整合B:平行不整合C:假整合D:整合答案:A5.下列选项中不足以说明不整合存在的是()A:轻微褶皱B:古风化壳C:强烈地震D:底砾岩答案:A6.野外测量某一单斜岩层走向为330°,倾向北东,倾角45°,其产状用方位角表示法表示为()A:N60°E<40°SE>B:SE35°/70°NEC:N30°W/25°SWD:60°∠45°答案:D7.在垂直单斜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视倾角()真倾角。
A:等于B:不确定C:小于D:大于答案:A第三章测试1.物体中过一点正交截面上()个分量决定一点应力状态A:18B:9C:6答案:C2.在进行点应力状态表征时,一般选取一个体积趋于零的A:长方体B:八面体C:立方体D:十面体答案:C3.截面上,正应力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对其求导可得到应力极值A:合应力B:截面法线方向C:截面法线与X轴的夹角D:剪应力答案:C4.通常,规定立方体六个面上受到的三对正应力大小顺序是?A:σ2>σ1>σ3B:σ2>σ3>σ1C:σ1>σ2>σ3D:σ3>σ2>σ1答案:C5.以主应力矢量σ1、σ2与σ3为半径所作的一个椭球体,用来代表作用于该点的应力状态。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一: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发生构造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泥裂:又称干裂,是未固结的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初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两套新老地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固有内力:物体由无数质点所组成的,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力,它使各质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物体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
褶皱:岩层或岩体,在各种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波状弯曲,但仍然保持着它们的连续完整性称为褶皱构造,简称褶皱。
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向上或向下弯曲称为褶曲构造,简称褶曲。
断层: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因地壳运动而产生断裂面,断裂面两侧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的位移时,称为断层。
侧伏角:指线状构造所在构造面上量得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间的锐夹角。
倾侧方向: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平行褶皱:各岩层成平行弯曲,同一岩层垂直其层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各个部位基本一致,其平行轴面厚度,变化很大。
相似褶皱:岩层弯曲形态相似,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节理:被断裂面分割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或者相对位移量很小的断裂构造。
节理组: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方向、同一性质的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力学性质相同、产状基本一致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方向、同一性质的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学性质相同的解理组所构成的节理群。
薄皮构造:前陆沉积岩在主滑脱面滑脱变形,形成一套褶皱逆冲断裂构造,而基底没有卷入变形,盖层变形与基底变形呈显著不协调关系。
劈理:是一种由裂面或潜在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劈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构造。
二:填空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3.岩石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张裂,剪裂。
构造地质学电子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第二节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第三节构造观和褶皱幕问题第四节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第一节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产状第二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第三节软沉积变形第四节水平岩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和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第一节应力第二节应力场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第一节岩石力学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第三节岩石的能干性第四节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第五节岩石断裂准则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劈理第一节劈理的结构、分类和产出背景第二节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第三节劈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线理第一节小型线理第二节大型线理第三节线理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褶皱的几何分析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第二节褶皱的描述第三节褶皱的分类第四节褶皱的组合型式第五节叠加褶皱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褶皱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纵弯褶皱作用第二节横弯褶皱作用第三节剪切褶皱作用第四节柔流褶皱作用第五节关于褶皱作用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节理第一节节理的分类第二节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第三节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第四节区域性节理第五节岩浆岩体中的节理第六节节理的野外观测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一章断层概论第一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第二节断层分类第三节断层形成机制第四节断层岩第五节断层效应第六节断层的识别第七节断层的观测第八节断层作用的时间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二章伸展构造第一节伸展构造型式第二节伸展构造模式第三节构造反转第四节伸展和挤压两种作用和两类构造对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三章逆冲推覆构造第一节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第二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第三节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第四节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第五节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第六节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背景及其与滑覆和岩浆活动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四章走向滑动断层第一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走向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第三节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第四节区域剪切应力场引发的雁列构造和陆块旋转主要参考文献第十五章韧性剪切带第一节剪切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第三节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第四节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的确定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十六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一节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的测定方法第二节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地质图的读图分析第四节基础性地质剖面图的编制第五节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技术和方法第六节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和古应力大小的估算第七节构造模拟与实验研究第八节计算机技术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变形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
哀牢山构造带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王明亮;张加桂;汪新文;栾秋雷【摘要】通过野外对哀牢山构造带漠沙镇、戛洒镇两地的哀牢山群中的构造形迹和形变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将哀牢山构造带的应力场初步划分为韧性和脆性两期,并通过对构造带中的各种小构造(片理、劈理、褶皱、构造透镜体、擦痕及节理等)进行构造解析,初步获得了哀牢山构造带中至少存在两期构造应力场,其主压应力方向: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向挤压,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古构造应力场;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哀牢山构造带两种不同构造应力场的动力来源,即可能与构造带所处的周边板块和深部流体挤压作用有重要联系.【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4(020)001【总页数】12页(P82-93)【关键词】哀牢山;构造带;构造应力场;动力学【作者】王明亮;张加桂;汪新文;栾秋雷【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53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 (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一条线性构造和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1],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逃逸块体的西边界,也是川滇菱形块体构造单元的西南边界,同时,在云南省内则构成滇西地槽 (三江褶皱系)与滇东地台(扬子准地台)的自然分界。
作为边界,该构造带的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被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
首先,构造带中的哀牢山—红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13条大型走滑断裂之一,属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走滑断裂系[2],或被认为隶属于地质力学中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中部,在青藏高原的“大陆逃逸”地球动力学模型中以及对青藏高原地体构造的改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青藏高原活动特征、发育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几乎所有探索都与该构造带的研究密不可分,它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场所[3]。
雪峰山构造带古构造应力场苏金宝;张岳桥;董树文;李勇;李建华;马收先;崔建军【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3(34)6【摘要】The structure of South China is complex, and its tectonic regimes underwent a tremendous change from the Tethys tectonic domain to the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during the Mesozoic period. The Xuefengshan tectonic belt (XTB) is located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and its uplift mechanism is debated hotly. The study of stress fields on XTB and its adjacent areas provides a key basis fo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The inverted stress shows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compressive stress since Mesozoic, i.e., NE-trending, nearly NS-trending, NW-trending and NNE-trending compressive stresses. The NE-trending and nearly NS-trending stresses resulted from clockwise rotation of South China and closing of Tethys ocean. The NW-trendiang compression was induced by subduction of paleo-Pacific Ocean towards Eurasia continent, whereas the NNE-trending compression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far-distance effect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 and the Tibet plates.%华南地区构造复杂,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