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单元百分数第2课时(1)-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
1.能够将分数转换为百分数;
2.能够将百分数转换为分数;
3.能够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分数与百分数的转换;
2.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数与百分数的转换;
2.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回顾上一节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分数和百分数的转换
1.讲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定义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
2.利用丰富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转换方法;
3.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转换方法。
3. 实际问题的应用
1.通过真实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
通过一些简单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5. 作业布置
通过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板书、图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教学材料
1.教材;
2.教学板书。
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测验来进行量化评价;
2.通过学生课余时间自主扩展任务,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来进行定性评价。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补充和提高的机会;
2.尊重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自主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预习一、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14课时特征?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假设法的步骤,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
但是,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通过假设法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设法的步骤,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假设法的步骤,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假设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并总结假设法的步骤。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假设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具体的例题,如“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如果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那么班里至少有多少人?”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苏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表示方法、百分数的运算以及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
2.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百分数概念和运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百分数。
3.练习题库: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第2课时稍复杂的用假设法解决问题P70-7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小黑板1课时一、复习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1.出示例2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一第6~9题及“动手做”。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概括、类比等数学探究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强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通过对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的观察、比较,增强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增强对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可展开);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及教科书第117、119页上的图形。
▍流程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借助模型,给大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指名让学生介绍。
引入:(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板书课题)▍流程二:新课教学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出示例3)提问:想象一下,沿着棱剪开,展开后的图形是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的?为什么?明确: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相连组成的。
课件演示例题剪开的过程,并展示展开图。
提问:请大家观察例3的正方体和展开图,你知道展开图中的正方形各是原来的哪个面吗?要求学生在书上的展开图上,标记上、下、左、右、前、后,再集体交流。
提问: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只有这一种形状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尝试沿着其他棱剪一剪,看看还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提示: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直到完全展开,并且各个面要相连在一起)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将剪好的展开图在小组里展示。
提问:你能把展开图再复原成正方体吗?学生在小组里交换不同的展开图,并进行展开、复原的操作。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4)长方体有( )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 4条棱的 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总结:(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