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主要的航空机枪炮简介上
- 格式:docx
- 大小:63.18 KB
- 文档页数:12
来自天空铁十字的侵略—二战德国航空机关炮发展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间战期内,德国虽然被凡尔赛条约束缚却也在暗地里进行武器研发和人员培训,其中就包括重新组建德国空军(包含制造新式战斗机和飞行员培训),说起二战德国战斗机在后世影视剧里出场率最高的莫过于BF-109战斗机,个人认为BF-109战斗机的巅峰是BF-109F4战斗机,往后的BF-109系列开始侧重火力,当盟军轰炸机群逐渐频繁轰炸德国时BF-109战斗机彻底化身高空歼击机;当然德国不仅仅只有BF-109战斗机,也有“屠夫之鸟”之称的FW-190战斗机,双发重型战斗机等等,随着德国飞机进步的还有机载武器的改进,今天来介绍一些二战德国那些机载机关炮。
BF-109f4战斗机MG FF型20毫米机关炮MG FF型20毫米机关炮是德国根据厄利孔FF20毫米机关炮改过来的航空机炮,德国人对其进行了不少改进,包括缩短炮管以及改进了炮弹,尺寸缩短重量也更轻更,改进后反冲方式减少了后坐力使其适合装在飞机上;不过MG FF毕竟是厄利孔FF改过来的,连前者的缺点一并继承了过来,比如炮口初速低(600米每秒),射速低(理论射速520发每分钟),不过德国人应该是把MG FF打算在近距离使用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其60发的弹鼓也经常作为飞机的外部挂舱使用,60发的备弹量也限制了MG FF的战斗时间,虽然MG FF并不是很优秀但是起码比起对岸英国人的7.7毫米“滋水枪”好得多。
MG FF型20毫米机关炮MG FF还有一个改进型号是MG FF/M型20毫米机关炮,机炮利用炮弹产生的冲击波和爆炸破片对飞机造成伤害,而MG FF毕竟只是一门20毫米的机炮,其使用的高爆弹装药量只有可怜巴巴的16克,想要对新式飞机造成更大的伤害就需要提高战斗部的装药量,这一想法的产物就是德国薄壳弹(Minengeschoß)的诞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就着手研究薄壳弹的研究,早期机炮高爆弹弹头是铸造工艺制造,内壁厚度很难被减少,直到德国工程师用高强度钢卷曲制成弹头外壳,轻盈的弹头拥有更薄的内壁同时可以容纳更多装药(炸药提高到30克),而弹头重了由原来的134克降低到92克,在重新设计了MG FF机炮的反冲机构后MG FF/M机炮诞生。
mg42原理
MG42是一款由德国设计和制造的通用机枪,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被广泛使用。
它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设计原理,使其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机枪之一。
首先,MG42采用了高速射击的机制。
它使用了一个气冷式延
迟反冲系统,通过改变弹膛内腔压力的时间特性,实现了非常高的射速。
这种设计使得MG42能够以每分钟1200-1500发的
速度连续射击,远超其他同类机枪。
其次,MG42使用了大容量的弹链供弹系统。
它使用了一个具
有50发的金属弹链,使得连续射击时更换弹药变得更加方便
快捷。
这种设计使得MG42在战场上能够提供持续火力支援,对敌方部队造成重大威胁。
此外,MG42还采用了简化的制造和装配工艺。
其设计中大量
使用了折弯和冲压工艺,使得制造成本更低,并且更容易进行大规模生产。
这使得德国能够迅速生产和供应大量MG42机枪,为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MG42是一款具有高速射击、大容量供弹和简化制
造工艺的优秀机枪。
这些设计原理使得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受欢迎和使用的机枪之一,并在德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才不是“糖豆枪”:浅谈二战德国航空机枪本文作者:大兵1938年,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发一种口径13毫米的航空机枪,称为MG131,于1940年战争爆发不久全面装备德国空军...▲Me410战斗机遥控炮塔内的MG131机枪MG131最大的特点是重量轻,全枪仅重16.6千克、长度只有1.17米,射速却高达900发/分钟。
不过凡事都是相对的, MG131的轻量化是靠缩小尺寸的枪弹实现,其配用的13毫米枪弹弹壳长度仅64毫米,枪口初速才750米/秒;作为对比,经典的美制M2重机枪弹壳长度是99毫米、初速930米/秒。
以重机枪的角度来看,MG131确实是差点意思,故而在当时的航空界得了个“糖豆枪”的诨名,意思是挠痒痒呗?不然,想搞明白这一点,就得从德国空军的装备理念入手:早期的航空机枪就是将步兵武器架到飞机上的。
以德军曾广泛装备的MG15航空机枪为例,用的还是方便步兵携带的那种75发“马鞍型”弹鼓,以该枪600发/分钟的理论射速而言,打不了几个点射就得换弹,想想在狭窄又颠簸的机舱座位上,这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儿。
▲想象一下这种姿势下每打75发就要换弹、敌机还追在后面喷火...炮手的心情吧!▲这位倒是心情不错,还瞄上了:一战德军MG14航空机枪。
于是莱茵金属公司在1934年开发出第一代的专用航空机枪MG17——改为弹链式供弹、电击发、长度仅1.17米、重量不过10千克、射速1200发/分钟。
不过很快西班牙内战的经验证明——小口径航空机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看起来似乎区别不大,但MG17实际上是电控的(也有手动版),射速很高。
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新一代战机的速度和灵活性已经大大提高,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也比以前那种帆布和胶合板的耐“造”多了;要想击落一架敌机就得把握瞬间的开火机会——单位时间内的弹药投射量和枪弹威力是同等重要的因素。
MG15和MG17所用的7.92毫米口径才真是挠痒痒呢!▲早期航空机枪的口径都很小,图为“飓风”MKⅡA型上“威力不够、密度补”的8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
战后英美法都在仿制德国货——具有开创意义的德国MG213C航空机炮MG 213C机炮毫⽆疑问,MG 213C的设计在⼆战末期是超越时代的,⽽且拥有巨⼤的发展潜⼒,也可谓是当代航空机炮科技树的⼀个原点。
⼀.MG213的诞⽣——“百万机炮”的闹剧时间回到1930年代末,当时位于德国苏尔(Suhl)的⼀家名为“ Krieghoff waffenfabrik”(克⾥格霍夫公司)的⼩公司,以前曾设计和⽣产过民⽤的狩猎武器。
1938年,该公司提出了⼀款20mm航空机炮的构型⽅案。
相⽐较传统的航空机炮,该⽅案的推弹凸笋在枪机侧⾯,这样就可以不必闭锁整个弹药药筒,进⽽得以在基本不牺牲武器威⼒的前提下缩减武器的整体尺⼨。
这种设计已经可以看作是转膛炮的雏形。
值得⼀提,直⾄今⽇克⾥格霍夫公司依旧存在,不过早已经回归了制造狩猎武器的⽼本⾏↑这款设计也构成了该公司研发的⼏款20mm机关炮样品的基础。
公司负责⼈海德利茨·克⾥格霍夫(Heinrich Krieghoff)⾃卖⾃夸地把这⼀系列设计称为“百万机炮”( Maschinengewehr eineMillion Punkte),即初速能达到为1000⽶/秒的同时,武器的射速还能达到1000 发/分,两项数据⼀乘就是⼀百万。
显然在1938年,这对于⼀门20mm航空机关炮来说⽆疑是超越时代的指标,因此这个设计很快被帝国航空部所采纳,克⾥格霍夫也获得了进⼀步开发该系统的合同。
MG301少有的图⽚,从外观上看它与普通的机炮区别不⼤↑克⾥格霍夫的⼯作成果是20mm MG 301的⼏型实验样炮,其⾃动原理为枪管短后座式。
但是,克⾥格霍夫显然没有设法实现宣称的“百万机炮”的指标。
德国关于MG 301的测试数据已经遗失,不过美国⼈在战后缴获了了⼏门幸存的MG 301原型炮,对其进⾏了测试并得到了较为中肯的数据——射速仅有600-700发/分,初速也只有约870 ⽶/秒。
恩斯特·乌德特,他不仅是⼆战初期的德国空军战⽃物资总长,还是⼀战中的⼀名空战王牌↑直到1941年年底,由于克⾥格霍夫早早夸下海⼝却迟迟拿不出令⼈满意的成果,时任德国空军战⽃物资总长恩斯特·乌德特上将(Ernst Udet)的耐⼼终于被耗尽了,下令将MG 301的所有研发⼯作和相关资料都转移给⼤名⿍⿍的⽑瑟公司。
⼆战德国主要的航空机枪炮简介(下)⼆战德国主要的航空枪炮简介(下)4.“⼤炮鸟”的诞⽣——BK-3.7简称BK 3.7的Bordkanone 3,7出名的原因不是其性能出⾊,⽽是它有⼀个超级出名的使⽤者:汉斯·乌尔⾥希·鲁德尔上校!此⼈要为数以百计的苏军装甲和⾮装甲车辆的损失负责,⽽其中相当⼀部分是来⾃他的Ju-87G“⼤炮鸟”。
这种专⽤的反坦克攻击机改型左右翼下各挂载⼀门由37mm Flack 18⾼炮改装⽽来的BK 3.7航炮,发射的380g钨芯APCR初速⾼达1170m/s,对苏军任何⼀种坦克的脑袋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打击,只是每门炮仅6发的备弹量严重制约了其实战效果,只有在鲁德尔这种技术⾼超的⼤王牌⼿⾥才是危险的利器。
除了鲁德尔的Ju-87G,另⼀种装备此炮的机种是Ju-88P-2和P-3,两门炮并排安装在机腹的吊舱内,但是实战效果相当令⼈汗颜,所以只有极少的数量。
基本参数:全重:295kg全长:3630mm弹药:37x263mmB初速:780m/s(685g AT,640g HE),1170m/s(380g APCR)理论射速:160rpm⾃动⽅式:⾝管短后座供弹⽅式:6发或12发弹匣装备了BK-3.7的斯图卡G型,这种对地攻击机产量很少,但却⾮常著名。
以汉斯鲁德尔等⼈的战绩⽽闻名苏德两军。
5.被放弃的机炮——MK211 55m航炮MK211 55mm航炮说实话没啥知名度,仅仅是作为给没投产的Me P1101战机设计的⼀种理论上威⼒强⼤的机炮,看起来很像放⼤版的MK108。
不过既然看到资料了,就⼀并写上来吧。
这种航炮结构上和⼯艺上都接近MK108,属于同样的轻型短管低速炮。
只是由于⼝径⼤幅度增加,单发炮弹的毁伤能⼒也不是⼀个档次的。
由于实际上没有量产,所以能得到的数据也有限,只知道MK112还有⼀个同⼝径的强化版MK114,仅此⽽已。
基本参数(MK112)全重:273kg全长:2008mm弹药:⼝径55mm,其它不详初速:600m/s理论射速:300~400rpm⾃动⽅式:APIB⾃由枪机式供弹⽅式:弹链基本参数(MK114)全重:705kg全长:不详弹药:⼝径55mm,其它不详初速:1000m/s理论射速:180rpm⾃动⽅式:APIB⾃由枪机式供弹⽅式:弹链6.“将坦克炮装在飞机上”——BK-5.0BK5这种航炮实际上是把三号坦克⽤的KwK 39坦克炮搬上了飞机,并安装了⼀套⾃动装填机构。
二战德国空军30mm航炮系列(MK101103108)二战德国空军30mm航炮系列(MK101/103/108)2010-12-24 14:41Rheinmetal Borsig MK101MK101 30mm航炮的研制是基于德国空军需要一种新型航炮以有效对付潜在的例如轰炸机等大型航空目标。
新型航炮要求大威力,只需命中几发即可摧毁目标。
莱因金属-波斯格公司(Rheinmetall-Borsig)于1935年展开MK101的研制工作,到1940年莱因金属-波斯格完成了MK101的设计并做好了大规模量产的准备。
MK101也是德国空军最早装备的一款30mm航炮。
MK101 30mm航炮MK101每次射击后炮管连同炮机向后收缩3cm才开锁,而炮栓的开闭则由一个锁紧的套筒控制。
该套筒表面有间隔的凸纹,与炮管护筒内凹槽槽纹相接固定并随炮管旋转,通过套筒的旋转就可控制火炮弹膛的开闭。
这项专利技术是由路易斯?斯坦格(Louis Stange)在1920年代晚期发明,并应用到Solothurn MG公司的一些产品如MG-29及MG-30上。
MK101 30mm航炮空炮重176kg,全长2640mm,彈藥采用10发装的弹夹。
在Hs- 129则采用过30发装的弹鼓。
不过MK101射速太低,只有250发/分,这其实无法满足空战的需要,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却足够了。
采用30发弹鼓的MK101MK101首先装备在Me110C-6驱逐机上。
几乎所有生产出来的Me-110C-6都被配备到第210测试大队(Erprobungsgruppe 210)去了。
该大队主要负责测试评估新型武器及新战术(同时负责测试新型Me210飞机),英伦空战期间也参与攻击英国海岸沿线的雷达站及海军港口。
Erpr.Gr.210的Me110C-6拆除了MG-FF机炮以减轻机体重量。
然而在几次成功的袭击之后,Erpr.Gr.210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沃尔特?罗本斯多菲尔上尉(Walter Rubensd?rffer),他的座机被一架喷火击落。
德国88炮——二战中最著名的炮(第2章共6章)自行式正文共: 5329字 9图预计阅读时间: 14分钟第二章自行式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德国"志愿者"观察到了现代机动战争的最初迹象。
尽管西班牙内战的许多战线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但有时坦克可以实现突破并打击炮兵阵地,包括那些88炮。
正是在这些对抗中,让炮兵迅速进入和退出作战行动的需要变得很明显。
虽然88炮在其双轴炮架的牵引下可能具有很高的机动性,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使火炮进入射击位置,在这期间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个训练有素的炮手可以将进入战斗状态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但那是在理想的条件下。
脱离作战行动的时间甚至更长。
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想到了将88炮安装在一个自行式平台上。
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炮手不需要将火炮和炮架从转向架上抬起或放下,因此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开火。
自行式炮车还可以携带乘员和一些现成的弹药,使其能够迅速开火。
这些优点,再加上88炮对地面目标,如装甲车或野战工事的有效性(西班牙内战的另一个战术教训),产生了将88炮安装在车辆上作为地面部队近距离支援武器的想法。
1938年8月,自行式概念通过选择一种运载工具,即Sd Kfz 8 schwerer Zugkraftwagen 12t,变成了现实。
这个型号是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半履带式火炮牵引车(除其他外),经过改装后,通常的乘员席被从后部移除,留下一个空旷的底盘区域,8.8厘米的FlaK 18可以被安装在上面。
此外,在发动机和驾驶员位置周围增加了防7.92毫米穿甲弹的装甲,而火炮也配备了一个装甲炮盾。
到1939年中期,10辆运载车和FlaK18组合已经交付,1939年9月在波兰作战,在那里它们被证明对碉堡特别有效。
1940年,又有6辆参加了法国战役,它们被称为Panzerjäger(字面意思是 "坦克猎手")。
安装8.8厘米FlaK 18的FlaK Sfl(Sfl--Selbstfahrlafette--自行火炮),看起来相当残破。
二战中德国空军航炮和航空弹药第三帝国在二战之中使用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航空器和武器,其类型与种类超过同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并致力于不断提高武器的威力。
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德国空军必须应付不同的目标,而对付盟军的4引擎轰炸机群和对付强调机动性和速度的狗斗所需要的武器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帝国的机载武器选择范围从步枪口径的航空机枪到30毫米的航炮,以及37mm到50mm的机炮挂舱或整流罩机炮的不同组合。
相比之下盟军更倾向于机翼机枪+机炮的组合。
英国早期全部选择的7.7mm口径的机枪,后来改为了20mm机炮。
美国则义无反顾地选用了12.7mm口径的航空机枪,只在太平洋战区采用了20mm航炮(章鱼按:对付神风机),在欧洲使用的全.50机枪组合。
如上图所示,第三帝国使用的常用弹药包括以上几种。
]A1:A1所示的两种弹药不是德国货,左边的是.50的勃朗宁子弹,右侧是.30口径的子弹,是美国空军常用的两种弹药类型,用以对比。
B:1936年开发的MG-17式机枪使用的7.9mm标准毛瑟步枪口径弹药,使用弹链供弹,风冷,气体反冲式自动原理,设计适合安装在发动机整流罩上方。
是第三帝国空军初期如Bf109E等战机的标准装备。
上图显示了BF109E打开整流罩的内部结构,两挺MG17的安装方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C:13mm 口径的MG131机枪弹药。
到了1942年随着技术发展MG17的威力已经无法满足战争需要,好在早在1938年德国已经设计出了13mm口径的 MG131型机枪。
13mm口径弹药的弹头重量是7.9mm的三倍,但子弹出膛时的初速保持与7.9mm一致,因此其弹道特性与7.9mm几乎一致,只是射速稍微降低了而已。
MG131采用了一个简化的螺旋桨同步器使得该枪可以安装在螺旋桨后面,并采用电动供弹以获得高射速。
该枪设计紧凑,因此可以安装在原来MG17的机头空间里。
该航空机枪最早安装在Bf109G上,并成为了FW190和JU88C夜间战机等多种战斗机的标配机枪,被一直装备直到战争结束为止。
mk108用法
"MK108" 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发和生产的一种航空机炮,它由Mauser 公司设计。
这款机炮使用20毫米口径的炮弹,是德国空军(Luftwaffe)飞机上的常见武器之一,主要用于对空中和地面目标的攻击。
以下是一些关于
MK108用法的一般信息:
1.用途:MK108主要用于飞机上,被安装在德国空军的喷气战
斗机、喷气轰炸机以及一些传统的螺旋桨飞机上,用于对敌方飞机、地
面车辆和船只进行攻击。
2.口径:MK108的口径为20毫米,这使得它的炮弹具有较高
的杀伤力。
3.射速:MK108的射速相对较低,大约为每分钟450-650发,
这使得射击更加准确且易于控制。
4.炮弹:MK108使用高爆炮弹,这种炮弹对于击毁敌人的飞机
或地面目标非常有效。
5.安装位置:MK108可以单独或成组安装在飞机的机翼或机身
上,以提供对多个方向的火力覆盖。
6.适用飞机:MK108被广泛用于德国的多种飞机,包括喷气战
斗机如Messerschmitt Me 262、螺旋桨飞机如Focke-Wulf Fw 190
等。
7.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尽管MK108是一种强大的机炮,但它的
低射速和相对较重的炮弹可能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弹药的使用和瞄准的准
确性。
请注意,了解特定飞机和武器系统的详细用法和操作手册需要参考具体的飞机型号和武器系统的文档。
这些文档通常由制造商或相关军事组织提供。
Heavy Gun二战中的重型航炮初期发展1930 年代中期,RAF(英国皇家空军)的空战研究得出结论:单发两磅重的炮弹就可以给大部分的飞机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一指导思想导致了 1938 年的 Vickers S 型 40 毫米航炮的产生,这种航炮是基于 COW 高射炮的设计经验,但炮弹来自海军的两磅重的高射炮弹。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同于威力更大的陆军的两磅反坦克弹或 40 毫米的布福斯(Bofors)高射炮弹。
罗尔斯·罗伊斯(R-R)也生产了重型航炮,使用相同的炮弹,但因性能低下,RAF 并没有使用。
最初的计划是使用更大的炮弹,配合测距仪和预警设备,使轰炸机能在远距离与战斗机交火。
为此,威灵顿轰炸机改装了炮塔。
但当改装完成时,战争的需要使得计划发生了改变,S 型航炮被用在了别的领域。
二战期间二战初期法国的战败使得对坦克的攻击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轰炸机不能实现精确攻击,所以 S 型航炮成了不错的选择。
因为飞机在攻击地面目标时,一般在很近的距离开火,所以它的相对低的发射速率仍可接受。
为此还开发了特殊的炮弹:能在 400 码外击穿 2 英寸装甲板的穿甲弹(虽然通常的攻击距离是 150 码),之后于 1942 开发的 3 磅炮弹使穿甲厚度提高了 9%。
1941 年夏,S 型航炮被安装在一架英俊战士(Beautifighter)上(另有资料说是一架 RAF 的野马 1 型),完成了空中火力试验。
之后,两门各有 15 发弹仓的 S 型航炮装在了霍克飓风 IID 型上,另有两门勃朗宁 0.303 英寸口径的机关枪用来校准。
装备这种飓风式战斗机的第 6 飞行中队参加了在 1942 年 5 月至 1943 年 5 月的北非战争,1943 年 11 月这种飞机也被用在远东战场。
这些航炮被证明是十分可靠且精确的,甚至超过了之后取代他们的火箭弹。
但这些没有厚重装甲保护的飞机极易受地面炮火的攻击(被高射炮击落 39 架),同时他们也不能与敌人的战斗机抗衡,更不用说虎式坦克了。
二战德国主要的航空枪炮简介(上)如果说起二战各国战斗机的武装,大家第一个可能会想到美国的M2HB,也就是大名鼎鼎的12.7“传家宝”;或许有些人认为英国的“西斯帕诺”很不错,而如果说到德国战斗机,大家或许只会想到MG151那变态的薄壳弹,或者装药量大得吓人的MK108了吧。
确实,二战德国航空武器确实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德国战斗机上主要装备的航空机枪(炮)吧!1.“陆空两用”的MG-15机枪该枪可谓德国最古老的航空机枪了,由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设计研发,采用枪管短后座原理,枪机回转关闭。
虽说它也是航空机枪,但其备弹量少的可怜,只有75发的弹鼓,同时射速也不尽人意,最后被毛瑟的MG-81机枪代替。
基本性能:全重:12.4kg(含瞄具和弹壳收集袋)全长:1078mm枪管长:690mm弹药:7.92x57mm毛瑟弹初速:755m/s理论射速:1000~1050rpm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供弹方式:75发鞍状弹鼓2.老道”的机枪——MG-17这款机枪谈不上年代悠久,它不是德国第一款航空机枪,但它却是最出名的机枪。
它比起上一代的MG-15更轻,射速更快,威力也大于MG-81。
几乎所有德国初期的战机,包括着名的BF-109,BF-110,HE-112等,都装备了改种机枪,它的寿命也很长,直到MG-131普遍装配起来,该种轻型的航空机枪才被淘汰。
通常比如BF-109E到F型,机鼻都装有2门MG-17,FW190A-5型也是如此,其产量也很大,到1944年年初,共有24271挺被生产出来。
性能:全重:10.2kg全长:1175mm枪管长:560mm弹药:7.92x57mm毛瑟弹初速:855m/s(B型燃烧弹),905m/s(SmK L'spur穿甲曳光弹)理论射速:1200rpm闭锁方式:闭锁套管回转式供弹方式:弹链3.德国机枪的中流砥柱——MG-131早在1938年,德国人就发现只有7.92mm的MG-17对付当时的空战目标已经较为吃力,于是莱茵金属公司研发了MG-131这款大口径机枪。
并在1940年到1945年进行大规模生产,MG 131主要设计于在固定或非固定物体上,并在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军机上配置1至2挺机枪。
比如德国从BF-109G-6开始就用其替换了老旧的MG-17 ,还想ME410,FW190D等等战机也纷纷使用此款机枪。
MG 131开火是借由电力驱动弹药的方式以保持高射速,当射击时会穿过单引擎战斗机的螺旋桨· 2挺MG 131机枪的武装配置主要是出现在Bf 109G (在机身上发现到单边各出现一个泡型罩或肿包,在发动机后上方靠近机翼的区域,这个额外空间可以安装更大后膛的新式机枪)后期的武装整流罩与FW190上面。
主要性能参数:枪重: 16.6千克(37磅)枪长: 1.17米(4英尺)枪口初速: 750 m/s射速: 900 RPM13 mm APT 710 m/s,弹丸质量38.5克,枪口能量9700焦耳13 mm API 710 m/s,弹丸质量38克,枪口能量9580焦耳13 mm HEI-T 1.4克的PETN + 0.3克的铝热剂750 m/s,弹丸质量34克,枪口能量9560焦耳Tips:MG-131与其他各国重机枪的对比上图为各国重型航空机枪的子弹比较,可以看出元首的MG131的13mm弹又小又弹,比起美帝的M2HB和苏联的贝雷金UB可谓弱的可怜,这也意味着其枪口动能只有两个大个子的一半左右。
但我们来看看和另外两个国家的对比:此图将意大利的BS机枪和日本的Ho-103机枪做了个对比,虽然MG131还是又短又轻,但是其射速比起另两款略有优势,在协调器的配合下,射速远超它的两个轴心国小伙伴。
同时其的装药量(13x64mmB HEI-T弹头)也要高出面条国不少,说明其损毁效果还是不错滴!4.被遗忘的重机枪——MG-151/15如果说MG-131是以MG-17继承者的方式来登场的,那么MG-151/15就是131的火力升级版,可惜的是它太生不逢时了!1940年毛瑟公司生产了MG151/15这种大口径机枪,这种新机枪使用的是威力更加强劲的15x96mm弹,弹丸重量比MG131的13x65mmB高出差不多五成,更重要的是初速大幅增加,弹道更加平直,对高速运动的空中目标射击时对估测提前量的要求低了不少。
这里我先给出具体参数:全重:38.1kg全长:1916mm枪管长:1254mm弹药:15x96mm初速:850m/s(72g AP-T),1030m/s(52g AP(WC)),960m/s(57g HE-T或HEI-T,HE装药量2.8g)理论射速:740rpm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供弹方式:弹链从种种参数表明,这是一款不错的机枪,其威力说机炮也不夸张,但在它少数被装配后,海峡对岸的英国佬发明了一种威力极大的机炮,这就是西斯帕诺机炮,使得德国空间多了许多压力。
于是毛瑟便从MG-151/15身上研制出了一款更牛逼的机炮,也就是未来一直被德国空军重用的MG-151/20。
上图为英国:超级马琳公司生产的喷火MK.V型战斗机,此时喷火已经装备了西斯帕诺MK.2机炮,这款列机炮威力大,弹道好,但是经常卡壳一直烦恼着飞行员。
5.差强人意,性能差劲的MG FF机炮“这真是一款糟糕的机炮!我真是受够它了!”一名BF-109E-3的驾驶员抱怨道,“我宁可装上MG-131也不愿意用它!”另一名德国飞行员不爽的说道。
在不列颠战役时期,德国飞行员对自己的BF-109E型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109的这款机炮就不是这么友好了。
MG FF,就是一款背负骂名的机炮,被德国人所唾弃。
MG FF是德国所投入最早的20mm航炮,首次出现是作为Me-109E-1的机翼炮。
这种航炮是着名的瑞士厄立孔FF F型机炮的仿制品,体积小重量轻是最主要的优点,而代价就是初速低射速慢,弹头威力也比较差,弹鼓供弹也制约了备弹量,在二战初期只能称为威力尚可。
另外尽管MG FF自身比较简单紧凑,但那个弹鼓却要占据相当大的体积,所以实际上并不省地方,这也是其缺点之一。
因此从41年起迅速的被MG151/20取代。
基本参数:全重:26.3kg全长:1370mm弹药:20x80mmRB初速:600 m/s(MG FF),585 m/s(FF/M使用AP或HE),700 m/s(MG FF/M使用Mine-shell)理论射速:520rpm (MG FF和FF/M使用AP或HE),540rpm (MG FF/M使用Mine-shell)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供弹方式:45/60/75/100发弹鼓接下来的这个表格,是二战两款性能最差劲的机炮作为对比,分别是德国的MGFF和日本的99一式。
(注:图中第三列为MG FF/M,是FF的改进型号,比起原版其初速更快,散布则要小一点)从图中可看出,德国日本这两个兄弟的机炮性能十分感人,半斤八两的水平,这就带给了两方两国的飞机一个严重的性能限制,因为无论是零式二一型,还是BF-109E,它们都是要靠机炮吃饭的。
(他们的备弹量都是60发每门,对付轰炸机时极其吃力)总结:不管是MG FF/M还是Type 99-1都是弹道弯曲如小便的糟糕表现,命中目标不易,只有水平较高的飞行员才能有效使用,实际上是对新手不太友好的武备搭配。
翱翔在不列颠上空的BF-109 E-3型战机,机翼两边的MG FF机炮清晰可见博物馆里的零式五二型,这种型号已经换装了新的99二号机炮,增加备弹量的同时,其性能也有了不少的改进。
6.“这,就是薄壳弹!”——MG-151/20终于来到了今天的主题,MG151/20了,这款闻名二战的机炮,以其强大的威力着称,是出色的20mm机炮之一,并成为德国空军使用最广泛的武器。
再说151的具体性能之前,先来说说薄壳弹是个什么玩意!先来重点谈谈这个Minengescho?也就是Mine-Shell(图中中间那枚)。
这种高爆弹的弹体是用优质钢材拉伸加工而成,就像制造钢弹壳那样子,而不是传统的铸造成型。
因此,虽然生产慢了点难了点,但在保持足够弹体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壁厚,极大幅度的提高高爆弹的装药量。
对靠装药量吃饭的HE弹来说,这可是极大的优势。
靠着这种新工艺,20mm的Mine-Shell在95g的弹头里塞了18.4g的装药(占弹头重的19.4%)。
那么,这装药量有多高呢?英军使用的20x110mm的130g HE弹头装药量仅11g(8.5%),而苏联的20x99mmR的91g HE弹头则只有6.7g装药(7.4%),也就是说Mine-shell使装药量提高了将近一倍半!各国机炮装药量,射速等性能的对比有了如此强力的炮弹,效果如何呢?按照德国军方的统计,对B-17这种极为坚固的四发重轰,MG151/20平均命中25发就可以击落,击落其它四发重轰需要18~20发,而单引擎战斗机挨4发就要去亲吻大地了。
正因为MG151/20有出色的性能,意大利的5系列战斗机也拿它作为主要武器使用,让盟军吃了不少苦头。
而在1943年8月,还有800门MG151 /20通过潜艇运输出口到了遥远的日本,并被用来武装了388架K-61三式战,在遥远的地球另一头让B-29又吃了些苦头。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用延展性优良的钢材制作的非常薄的弹体在爆炸时就只能产生很少的有效破片,意味着弹头的毁伤几乎完全依靠大量炸药产生的爆轰波来破坏敌机的蒙皮和机体结构,而破片击穿油箱、切断管路和破坏操纵机构的效果就非常差了。
说完薄壳弹,直接进入重点!MG151/20是由MG151/15更换炮管再做少量小调整而来的,新的20x82mm炮弹则是直接将15x96mm弹的弹壳扩口并截短再安上一个20x80mmRB的弹头,由此保留了最大限度的零部件通用性,弹药生产线也能大量保留现有的设备,相当的经济实惠。
由于身管长度缩短了150mm,弹头又加重了不少,所以它的弹丸初速很自然的比MG151/15低了一些,但705~805m/s(视弹种而定)的初速在同时代的20mm级机炮里随不拔尖但也足够称个中等水平。
而750rpm的射速绝对称得上优秀二字。
在配用的弹种上,也算是品种丰富了。
这是一架BF-109 G-6型战机,机鼻两门MG131机枪,可以看到后面的鼓包。
值得一提的是,此机装备了R-6套件后挂载了2门MG151作为吊舱,这样对付轰炸机有效得多。
基本参数:全重:42.7kg全长:1766mm枪管长:1104mm弹药:20x82mm初速:705~805m/s(视弹种而定)理论射速:750rpm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供弹方式:弹链Tips:MG-151/20各种配用的各弹种的数据1. Brandspreng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3g HEI-T,装2.3g PETN和2.1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初速705m/s,头部触发引信,有曳光,无自毁机构;2. Brandgranatpatrone 151:117g 燃烧弹,装6.6~7.2g燃烧剂(硝酸钡+铝镁粉),705m/s,头部触发引信;3. Minengeschosspatrone 151 ohne L'Spur:95g HE,装18.6g PETN,805m/s,头部触发引信,无曳光(着名的Mine-shell,后面要专门讲讲这个)4. Panzer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7g AP-T,705m/s,有曳光,穿甲能力为13mm/60度@100m;5. Panzersprenggranatpatrone 151:115g APHE,装4g PETN,705m/s,在击穿5mm钢板后起爆;6.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Phosphor) 151 ohne Zerleger:115g API,装3.6g白磷燃烧剂,720m/s,无引信,侵彻力3~15mm装甲钢;7.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Elektron) 151 ohne Zerleger:117g API,装6.2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695m/s,侵彻力15mm/75度@100m,引信在穿透4mm钢板后起爆,对无装甲的船只特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