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汉字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944.00 KB
- 文档页数:11
现代汉语汉字概说1.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的起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
殷商的甲骨文,距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3.汉字的特点1)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人类造字记录语言,可以只从语义入手,也可以只从语音入手。
从记录语义入手,用符号(字形)直接表示语义,造出义符,以义符带音,即间接表音,这种用义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叫义符文字,即表意文字,如汉字和埃及古文字。
从记录语音入手,用符号直接表示语音(音素或音节),造出音符,凭音符得义,即间接表示语义,这种用音符直接表示语音的文字叫音符文字,即表音文字。
其中由音符直接表示音素的称音素文字,如英文;由音符直接表示音节的称音节文字,如日文假名。
汉语形声字的形旁是义符,声旁是音符,形声字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表示字的义和音,因此有人据此说汉字是意音文字。
应该说,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合起来整个表示语素之义。
其形旁只表示语素之义类,是类义符,声旁表语素之音类,是类音符,要一音一符,才是真音符。
声旁本身来自义符,假借义符表音类,又不是专门表某音,有的声旁还可兼作形旁。
所以,汉字的形声字的音符不同于表音文字的字母,汉字不是意音文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2)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文字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呈线形排列,有长有短。
它无论笔画多的还是笔画少的,所有笔画都写在同样大的方块中。
在一个一个方格内纵横交错地组成形体各异的字形,结构自然很复杂,笔画多的,多到一个字有二三十笔,必然难记。
汉字复杂繁多也带来了表音文字做不到的优点,主要是辨义力强;另一方面使词形较短的汉语写下来更节省篇幅。
在联合国档案室里,同样内容的文本,汉字文本比表音文字的文本都薄一些,这同汉字复杂多样的形体都放在方块结构里不无关系。
3)汉字分化同音词能力强汉语同音词比较多。
第二章:汉字重点题型:汉字造字法分析: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异体字的对应:错别字改正。
一、汉字概说1.1汉字性质汉字(p163):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由汉族人所创制。
l.文字分类:(1)表意文字:语素文字、表词文字(2)表音文字:音素文字、音节文字2,汉字性质:表意体系的文字,确切说是语素文字。
4(P164)l .2现代汉字特点(pl64~166)1.记录语素。
2.以形声字居多,故又称为意音字。
有少量记号字。
★3结构复杂,是平面型文字.拼音文字是线性文字,汉字是平面型文字。
排列形式复杂,字形丰富多样,4.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5.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二、汉字造字法★2.1古代“六书六书(183~190):(1)象形5、指事6、会意、形声.造字法;(2)转注、假借,用字法。
▲注意:记住教材中各种造字法的例字。
2. 2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l会意:同体会意字与异体会意字:据形会意字与据义会意字。
(1)同体会意字★:从、棘(丛生的酸枣)、林、炎、磊(众石)、森、轰(群车)、聂(附耳小声说话)、嚣(四口为众口)。
(2)异体会意字:武、休、取、明、涉、益、、囚、见、北(人相背)、兵(手拿斧子)、看(手放在目上方)、寒(宝盖下有人,人身上盖着草,底下有冰)、匠(装工具之器,斤是斧子)、莫(日在草中,是暮的本字)、臭(嗅的本字)、页(原义是头) 2形声:形符和声符:省形和省声;后起字基本是形声字。
(1)形声字分类(8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
(p186~187,北p160)▲注意:同样的形旁、声旁.因为位置不同而组合成不同的形声字。
如:吞吴。
(p187)(2)形旁和声旁作用;形旁表示字意义的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p187)▲注意l:刀、心的变形得掌握。
如:辨、恭。
多义偏旁“月”也必须掌握。
▲注意2:如果某字是合体字,其中一部分确认表音,那么基本就可以确定是形声字;如果某字是合体宇,其中一部分确认表义,那么或者是会意字,或者是形声字。
汉字概说左民安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
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依赖于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块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一、汉字的创造及其特点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
比如在《路史掸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
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
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
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 (鲁迅:《门外文谈》)。
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
也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
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以西安半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
半坡遗址陈列室的那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彩陶上的花纹是根本不同的。
“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这些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第三,它们尽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
比如《说文解字》说:“家,居也。
”既然是居,那就应该是人居,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 内有“豕”(猪)呢?难道“家”是养猪的吗?当我们看了半坡村遗址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猪已开始家养了,由此可见,这个“家”字,在 6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2000年以后发展成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