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园林风格专题的研究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27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88Vol.1921 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风格整体上看,明清时期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主要表现为出檐深、墙体厚、雕工美、装饰美、半边房、四围合以及火檐墙等,具体来看有以下特点:①纵深狭长。
中原民居宅居深长且院落狭小,空间整体上比较封闭,窄院比例多为4︰1。
中原地区夏季干热而冬季寒冷,人们需要能够挡风、遮阳且抗寒的居住环境,这为中原地区出檐深、院落长且墙体厚的建筑特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分析该设计构思,其有一定的敬畏上天的情怀。
②雕工精美。
建筑门窗、房脊及影壁等部位常用装饰精美且浮雕镂空的砖雕、石雕与木雕进行纹饰装饰,这是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③合院形式。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合院形式特点表现为警惕、防御、内向与封闭性等,反映了人们尊卑长幼的思想理念、家族生活方式及自我防御保护意识。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日益凋敝,唐末至宋元时期不断爆发战火,“丝绸之路”作为国际通商要道频繁受到异族侵犯,因此此区域建筑具有较高的防御性,墙体一般较为高大。
④高墙高窗。
中原民居建筑外围墙体都比较高,窗户采光与通风效果好且具有借景功能,还可抵御风沙与外侵、窥探守边情况等。
为了安全,部分围合式民居建筑外墙没有窗户,即使有一般也是高窗,即外墙较高处设立小窗口。
⑤半边厢房。
中原地区房子半边盖也是比较盛行的,民间流传着“家家厢房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
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的谚语。
这主要是因为干旱贫穷,半边盖房子可节省很多木材,还可使雨水流入自家院子中。
⑥火檐墙。
中原地区建筑火檐墙类似于徽派马头墙,以防火灾为主。
明清时期,中原火檐墙雕刻装饰日益富缛,有的居民将火檐墙沿街盖起,在墙下掏出圆洞解决出行。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约1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宏建筑群,被称为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研究本文对中原文化下的农村民居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阐述了中原农村住宅景观设计的基本含义,然后简要介绍了其设计理念,最后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原农村住宅景观设计。
主要方法。
1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原文化精致典雅,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它起源于我国河南。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冲击和思想冲击,中原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宽容,精致,端庄和精致,并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的这些特征逐渐体现在农村民居的景观设计中。
目前,许多住宅,乡村和古典花园都有明显的表现。
2农村住宅景观设计的意义简而言之,农村住宅是农村居民的居住区。
与普通住房相比,农村住房是具有农业,手工业和家庭血统的社会背景的农村住房。
农村民居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民居的保护和修复。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适用于现有住宅的全新景观设计,旨在重现现有景观。
具体内容如下:2.1仅以中原地区为例,许多地方的民居历史就比较长,并且具有一定的文物古迹。
对于当前的景观开发状况,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因此,它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继承和保护,必要时进行修复。
2.2第二类是与现有住宅兼容的景观设计。
换句话说,是要重新创建现有的住宅景观,并更全面地展示住宅文化。
3中原市农村民居景观设计理念分析3.1坚持“生态”设计理念目前,减少碳排放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已引起所有国家的广泛关注。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已逐渐占到能源总消耗的40%,并且这种趋势正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未来的生态发展。
随着当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重视农村房屋的景观设计。
设计农村房屋景观时依靠高科技手段进行环境保护不仅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住房在该国住房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大。
如果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所有建筑物都能得到保证,绿色和环境保护对我国的生态水平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这无疑是一个飞跃。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特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城市景观中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备受瞩目的文化元素。
因此,本文选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研究中原文化的特色,探究如何将中原文化的特色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以此达到完善城市形象、满足居民需求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特色,探究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中原文化,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三、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中原文化的概述及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原文化元素及其表现形式。
3. 分析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中原文化元素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 建立中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
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了解中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建立中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
五、研究意义1. 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中原文化元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
2. 为更好地保护传统中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
3. 为城市景观设计师和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
六、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等。
第二章:中原文化的概述及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原建筑文化研究中原建筑文化研究摘要:建筑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载体,从起初的茅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内涵和思想极其丰富,尤其是中原建筑的结构和形式,能够透过中原建筑的显存形式很好的研究中原传统文化也就是贯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而研究建筑文化的同时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精华,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现代建筑理论能够吸取和借鉴的有益元素,这对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中原建筑;形式;文化特征;表现1 引言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凝存是古代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敬畏,因此研究建筑文化,尤其是研究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建筑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则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蕴含了太多的无声回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大地遍地都是苏式建筑,俄罗斯特有的建筑风格一度成为全国各地建筑模仿的标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建筑风格不断出现,起初丑陋无比的鸽子笼样式的房屋在一阵喧嚣的登场和落幕之后也在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获得了飞速的提升,生活水平和以吃穿住用行为表现的生活质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筑作为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种要素,也在见证者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沧桑,人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以及审美逐渐转移到民族和历史传统的认识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中原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文化要素被应用到新的建筑上,在楼房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顶部设置大屋顶,尤其是勾心斗角的飞檐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建筑设计的新宠。
但不论是“中式建筑”、“民族建筑”还是民族风或是欧陆风,都是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的凝聚,本文在我国建筑文化日益丰富和对传统建筑要素采撷程度不断增大的今天,通过回顾中原建筑文化的传统,尤其是其设计思想基础和空间设计理念的诠释,来解析中原建筑文化,从其中探寻有益的要素以丰富目前日益发展的建筑文化体系。
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原文化下的乡土民居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的基本含义,随后对其设计理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详细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中原文化;乡土民居;景观设计1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原文化细腻典雅,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质。
最早发源于我国河南境内,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冲击和思想冲击,使得中原文化变得更加的开放、包容、细腻、端庄和精致,逐渐朝着多元化深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这些特点也开始逐渐体现到了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等方面,目前很多的民居村落、古典园林等对此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2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的含义乡土民居简单来说就是农村人民居住场所,相较于普通民居的不同之处在于乡土民居是以农业、手工业以及家族血统为社会背景的农村居民住宅。
乡土民居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另一方面是与现有民居相适应的全新景观设计,也就是在现有景观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具体如下:2.1单拿中原地区来说,现在很多地方民居的历史都比较悠久,且具有一定的文物性,这对于目前的景观发展形势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以传承和保护,必要时候还要进行修缮。
2.2第二种就是与现有民居相适应的景观设计,换种方式说就是对现有的民居景观进行再创造,将民居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现地展现出来。
3中原乡土民居景观设计理念分析3.1坚持“生态化”设计理念在眼下,降低碳排放量已经逐渐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目前为止全世界建筑行业在能源上的消耗已经逐渐占据能源总耗的百分之四十,且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严重影响着未来生态的发展。
随着目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将环境保护问题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农村地区的民居景观设计来说更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Introduction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瑰宝丰富的国家,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世界闻名的。
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建筑才能,并不断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风格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探索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尊严和博大精深。
1. 中原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始于中原地区的原始文明。
在远古时代,中国人以狩猎为生,住在洞穴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始使用木材和泥土建造简单的小屋。
这些小屋的风格朴素,注重实用,但已经透露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感悟。
1.1 新石器时代的楼台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属于这一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楼台。
楼台是古代中国人为了尊崇神灵而建造的一种特殊建筑物,其形状高大而庄重。
楼台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通常由多层楼梯状的平台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1.2 商代建筑的特色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在商代,中国人开始将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并开发出了更加复杂的建筑技术。
商代建筑以殿堂和城墙为主要特色。
殿堂建筑宏伟壮观,通常由多个大厅和殿堂组成,展示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3 周朝的宫殿建筑周朝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周朝,中国人的宫殿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宫殿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在周朝,宫殿建筑变得更加宏大和庄重。
宫殿的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和平衡,通常由多个大殿和庭院组成。
例如,著名的洛阳宫就是周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
2. 楚汉建筑的辉煌楚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2.1. 楚国的陵墓楚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个国家,其陵墓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楚国的陵墓建筑以丰富的浮雕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展现出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南北园林造园风格浅析- 园林相关中国南北园林造园风格浅析摘要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国园林造园风格也各有异同。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园林的浅析,分析其美学价值及特点、典型特征,通过对具体差异的分析,阐述影响中国南北园林造园风格成因及文化透析。
关键词中国南北园林、风格、差异、自然和谐中国园林宛若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巧夺天工的艺术灵感,让我们领悟到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兴衰以及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宇宙观的衍变,包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和传统艺术的精粹。
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北方,随后发展于南方,最终又通过南北园林的吸收融合,重新在北方达到极致。
自周文王修苑囿、筑灵台以来,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魏晋北朝的山水园林,再一路经隋、唐、北宋、元、明的宫殿园林,发展到最终成为园林之首的圆明园,北方园林一脉相承着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大气,与南方小巧婉约的私家园林形成风格鲜明的南北两派,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的园林文化。
然而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南北园林的风格特征仅仅有模糊的概念,既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差异,也不清楚自己会更喜爱哪一种园林。
那么,南北方园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1.中国南北园林美学价值及特点1.1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贴近自然、神似而行异。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都是尽量减少人为痕迹,通过精心的设计追求以假乱真的效果。
山、水、石是构园的基础,中国南北古典园林依山傍水,山因水活,水得山势,起到阴阳调和的和谐。
山是园林框架,通过假山、怪石的堆砌,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出万岭千山的大气磅礴或清秀俊朗。
水是园林的精神所在,园因水而活。
水既作为景同时还伴有其他功用,它调节着园中温度湿度,同时在北方等干旱少雨地区还可营造出异域情趣。
水的巧妙布置,让山水溶于一体,动静结合。
南方园林则是通过植物与建筑的巧妙布景,达到借景或情景交融之妙。
论中原民俗文化对园林的影响——以郑州地区为例刘童;娄艳华;王勇【摘要】以郑州地区园林为例,研究中原民俗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园林建设的影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素以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闻名,浓厚独特的民俗文化对其园林建设从立意到细部纹饰均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重视民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2页(P119-120)【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郑州;风景园林【作者】刘童;娄艳华;王勇【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郑州市紫荆山公园,郑州450003;河南中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一、中原民俗文化简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州市地处中原中部,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孕育了璀璨的民俗文化。
因此,这种文化具有典型性的中原文化特征。
它特色鲜明,既包含有地域性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在自身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华人群体。
二、中原民俗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1.文化性主题公园郑州市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
在园林建设中,郑州市就注意到了文化和园林相结合,充分为园林增加人文内涵——游人的游园之旅并不再纯粹是观赏风景,而是融历史文化以及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体验。
以郑州商代遗址公园为例,该公园采用的是大遗址公园的形式。
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的方式使中国迄今为止文明早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城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抵御了城市建设对遗址的蚕食,科学保护、净化、美化了遗址环境,为遗址地区的文化、旅游、生态、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提供契机;一方面又为民众提供了参观游览的优美风景,接受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必然为“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增添新的设计思路和内涵,同时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得到更好的运用,也必将增添园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