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生态学研究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4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人们积极探索研究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并分析这些技术在不同水域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净化水质、保持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还能固定沉积物和养分,减缓洪水威胁。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恢复。
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构建的方法,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代谢等作用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天然湿地恢复则是通过蓄水、沉淀泥沙和培育湿地植被等方式使湿地重新恢复自然状态。
研究表明,湿地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是一种修复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河岸上开凿槽道,使地下湿地与河流相连,形成了自然的河道系统。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滋养涵养水的功能。
此外,人工渗漏堤还能提高水流的平衡性,减少河道水流的冲击,稳定河岸,降低水污染的风险。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物的存活率,增加水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使用适应性较强的植物来吸收和提取有害物质或改变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方法。
这些植物被称为修复植物,其根系具有可吸收和富集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如用于河流污染的浮萍修复、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修复等。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小。
四、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旨在促进和恢复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生态环境地质是研究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地质作用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的科学。
下面将简单介绍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
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交叉:生态环境地质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这是因为地质因素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生态环境又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多尺度研究:生态环境地质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点、面、线到区域、全球,涉及不同尺度的地质特征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这是因为地质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尺度效应,同一地质现象对不同尺度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3. 动态性: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强调对动态变化的关注,包括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地质事件、生态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为干扰等。
这是因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考虑时空变化的动态因素。
4. 应用性:生态环境地质研究还注重实际应用,为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这是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1. 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通过地质调查和监测,了解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技术包括地质勘察、地质测量、地质钻探等。
2. 地质工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地质工程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地下水位控制技术、堤坝治理技术、边坡稳定技术等。
3. 地球化学技术:利用地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地表水、土壤、岩石等样品进行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地球化学技术可通过样品分析的结果反映地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地质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地质灾害模拟、地下水流模拟等。
5. 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空间信息,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卫星遥感数据、激光雷达等。
深层生态学对浅层生态学和技术悲观主义的突破-生态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全球环境问题现状20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始由地区局部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性环境问题。
现在地球圈的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土圈,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
在大气圈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量的使用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造成的;在水圈,表现出来的是全球性淡水资源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到池塘、江河和地表等所造成的水污染导致的;生物圈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面积减少、牧场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和由家庭、汽车、农场、工厂、实验室等人为的事物组成的技术圈的过度扩张分不开;在岩石圈,主要面临的是矿物资源枯竭、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地质灾害以及地表水系统和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等环境问题;在土壤圈,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严重以及土壤污染等。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真正突出出来还是工业社会以来的这段历史,尤其是20 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瓶颈的一个个突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提高,改变和重塑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加强。
在有着充沛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全球人口的数量在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后以人口性地增长,到了2011 年10 月份全球人口数量达到了70 亿之多。
庞大的人口,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加剧生态系统的压力。
为了解决庞大的人口给城市的食品供应、饮水、交通和市政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政府就要大力扩大城市的规模。
规模扩大必然要征占土地,破坏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
这么多的人需要吃喝,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实行功利化的经济体制变革。
植被根系及其土壤理化特征在高寒小嵩草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变化王长庭;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向泽宇【摘要】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 and experime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det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changing of vegetation roots an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The experiment plots were located in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bvious change of roots distribution in the Kobresia pygmaea meadow community, soil quantity which cultivates root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Especially the roots and ratio roots to soils at 0-10 cm soil layer were the greatest (P<0.05), and the lowest in the heavy degradation (P<0.05); The plant species, community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vegetation roots were shown to decrease quickly, and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re changed with increased degradation levels; The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soil moisture, N, and P contents 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roots (0-40 cm) and ratio roots to soils under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nfluenced by disturbance (grazing) to change the grassland community biomasses, vegetation roots at different degeneration succession in an alpine meadow. The soil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and to recover of degraded grassland. Inorder to evaluation and using suitable measure to ameliorate the degraded grassland,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egraded degree of the soil and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Ratio of roots to soils is relatively reliable quantified index to indicate degraded level in alpine meadow;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sample roots, separate soils and roots in alpine meadow.%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植被根系和蕴育植被根系的土壤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植被根系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而蕴育植被根系的“载体”量在重度退化阶段显著低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 <0.05),根土比(根和土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它退化演替阶段(P<0.05);随着退化演替阶段的进行,高寒小嵩草草甸群落物种数、地上部分、植被根系锐减,群落结构和功能明显发生变化;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被根系(0~40 cm)的垂直分布、根土比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中N、P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影响草地群落地上部分和植被根系;土壤的稳定性是草地生产稳定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评价与改良退化草地时,要充分了解土壤的退化程度.在高寒草甸地下根系取样方法难以统一,而且土壤表层根系和土壤很难难以分离,加之根系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根土比可能是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相对可靠的量化指标.【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8页(P409-416)【关键词】退化演替;植被根系;土壤环境;高寒草甸;根土比【作者】王长庭;王根绪;刘伟;王启兰;向泽宇【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根系是土壤和植物的动态界面。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生态环境地质是研究地质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涉及地质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引发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引发生态灾害。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对生态环境地质进行讨论。
一、基本特点1.1、地质背景地质是地球表层岩石、矿物、土壤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构造、地球物理和古生物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而地质背景是指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坡度、地层岩性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质背景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的运移和储存、地表水的供应和排泄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地质环境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而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下,这些自然灾害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了解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对于生态环境的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1.3、资源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具有特殊地质环境特征的地区,如湿地、荒漠、高山、盆地等,资源开发活动往往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前,对地质环境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和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技术分析2.1、地质环境调查技术地质环境调查是对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勘察和评价的过程,它是认识、掌握地质环境特点的基本方法。
目前,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已经逐渐融入了遥感、GIS和GPS等现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环境的调查和监测提供了非常方便和精确的手段。
2.2、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土地资源遥感技术是一种遥感技术的应用。
它通过使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借助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土地的种类、质量、分布以及利用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一、引言生态地质调查是对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地质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生态地质调查技术的要求,以期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范围与内容生态地质调查应覆盖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水资源、植被、动物等要素。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地貌调查:对地貌类型、地貌发育过程、地质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地质背景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土壤调查:对土壤类型、成分、结构、质地、厚度等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土壤的肥力、透水性和保水性等特性,为植被生长提供基础。
3. 水文水资源调查: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等,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 植被调查:对植被类型、植被结构、群落特征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生态功能。
5. 动物调查:对研究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其生态习性进行调查,分析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生态地质调查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1. 野外勘察:采用实地观察和采样的方式,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动物等进行详细调查。
要求调查人员具备地质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调查对象。
2.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为生态地质调查提供辅助数据。
3. 地球物理勘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电法、重力法、磁法等,获取地下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分析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和地下水质量,评估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潜力。
四、数据分析与评价生态地质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评价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植物地下生态学了解植物根系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植物地下生态学:了解植物根系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植物地下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植物根系在地下的结构和生态功能,以及其与其他地下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对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生态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根系的结构以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功能。
一、植物根系的结构植物根系是指植物地下部分的根系系统,通常包括主根、侧根、细根等多个部分。
植物根系的结构多样化,形态和大小也会随着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主根是植物根系发育最早的部分,是植物根系的主要支持和传导组织。
侧根是从主根分支出来的辅助根,可以增加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表面积。
细根是根系中直径较小的细小分支,是植物根系的主要吸收器官。
植物根系通过这些分支和细根与土壤之间进行水分和养分的交换。
二、植物根系的生态功能1. 水分吸收:植物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满足自身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植物根系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植物能够适应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水分获取。
比如,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往往具有深入土壤的主根和发达的细根系统,以便更好地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源。
2. 养分吸收: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植物根系还通过根毛和细根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养分的吸收能力与植物根系的表面积和分支数量密切相关。
植物的根系结构会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所需养分。
同时,植物根系还能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通过菌根等方式获得土壤中的养分。
3. 土壤固定:植物根系通过在土壤中生长和扩张,能够稳定土壤颗粒,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机械作用和释放的黏合物质能够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
4. 生态互作用: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其他植物以及土壤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态互作用关系。
植物根系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和营养物质,吸引和滋养各种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地质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环境地质是研究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学科。
那么,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及技术分析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基本特点1. 生态环境地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2. 生态环境地质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居住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环境地质是一门防治性学科。
它主要研究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综合防治措施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4. 生态环境地质是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
它对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研究取向应以未来为导向,注重长远发展。
二、技术分析1. 地质调查技术。
地质调查是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的基础,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应注重发现和研究地质遗迹、地貌地貌、地下水、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2. 生态水文技术。
生态水文是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研究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资源评估技术。
土地资源评估是弄清土地资源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评估其保护和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的方法。
生态环境地质学应重视土地资源综合评价和科学开发利用。
4.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展关于生态系统建设与恢复等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相关技术研究。
生态工程技术在行政、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