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1.01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想北平》● 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平常事物表达深刻情感的方法。
2. 学习本文用对比衬托表达深刻感情的手法。
3.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 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难点: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 设计思想《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衬托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
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本文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故都文化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山行》、《枫桥夜泊》等。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秋天的故都,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等。
(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都的秋”与一般的秋天有什么不同?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秋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
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文学作品,如《故都的秋》、《故都的风味》等。
3.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故都的秋。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上传者:lingfang111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该课件共十张,翔实精炼地对两篇课文进行了全面的比较阅读,切合2009上海高考中的一道题目,可操作性强,可直接使用。
)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是散文中的经典篇目,因此课件制作很难有什么新意,此课件个人加工而成,请各位指导。
. 上传者:liujun0515 「下载次数:167」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作。
内容丰富,涵盖作家、写作背景介绍、文本解析、情感体悟、写法探究等,着重挖掘了蕴于字里行间的深切感情,简单实用。
制作用心,画面精美,布局合理,编排有序。
. 上传者:sy0517 「下载次数:3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是同事市优质课一等奖作品,经他同意上传,资源共享,省市优质课的课件无一复杂,要的就是精华。
导入就是所上传音乐。
. 上传者:xuzhaoxia 「下载次数:18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想北平》通过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抒发情感,表现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赏读。
. 上传者:fyp123456 「下载次数:17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这个课件实用性强,有作者,内容介绍等.包括对段落的分析,艺术手法的赏析。
. 上传者:grcgrm 「下载次数:1259」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两个活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容易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 上传者:ljjazzg 「下载次数:95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课件是为评优质课而作具有自己对课文的独道理解侧重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之情. 上传者:luya523 「下载次数:43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体味情感,破析文脉,把握主旨,揣摩含义丰富语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不同的景致,一样的情味——散文比较阅读素养目标:1、通过梳理与鉴赏文中所写之景,把握不同作者笔下北平的独特之处,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与思维的条理性、思辨性。
2、通过比较鉴赏,并结合三位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理解他们在文中情感的异同,并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3、鉴赏比较三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共同研讨、展示交流第一课时(略)课型:学生自主预习课预习导读:结合之前学过的散文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想北平》。
1、初读文章,分别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初步明确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2、再读文章,找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或者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下发的背景材料,再读文本,仔细品味三篇文章作者情感的差异第二课时(略)课型:师生共同研讨课过程与方法:学生提出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与启发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由教师做点拨,最后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详)素养目标1、通过梳理与鉴赏文中所写之景,把握不同作者笔下北平的独特之处,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与思维的条理性、思辨性。
2、通过比较鉴赏,并结合三位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理解他们在文中情感的异同,并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共同研讨、展示交流课型:学生展示交流课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最近我们研读了三篇散文《故都的秋》《想北平》《动人的北平》,这节课我们在前面几节课的基础上,进行这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先来明确这节课的素养目标。
出示ppt。
齐读。
二、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思考题,出示ppt:如果你穿越到作者的时代,可以选择其中一位做你在北平游览时的导游,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几位同学分别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
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通过他们的分析,我们对三篇散文有了整体感知:ppt展示郁达夫——精致细微林语堂——角度广阔老舍——生活气息三、比较阅读(对三篇文本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比较赏析这三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散文群文阅读《故都的秋》《想北平》《动人的北平》不同的景致,一样的情味——散文群文阅读《故都的秋》《想北平》《动人的北平》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阅读,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2、通过比较阅读,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如果你穿越到作者的时代,可以选择其中一位做你在北平游览时的导游,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同学1老舍。
林语堂虽然对北京有全面的了解,但游览太多容易走马观花,无法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郁达夫虽然能细致观察身边景物事物和人,但他笔下的故都的秋过于悲凉,容易让人产生伤感的情绪,不利于放松身心;而老舍虽文中描写了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景物,更能让旅游者的心安适,让人在异乡也不觉得有疏离感。
所以老舍当导游最合适。
同学2 林语堂。
老舍虽是北京人,但他在文中说他连陶然亭都没到过,而且他文中描写的花果蔬菜都是太平常的事物;郁达夫文中虽有对故都的秋细致入微的描写,但作为一个外乡人也不足以了解北京全貌,而林语堂文中全方位表现了北京的全貌,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多元文化兼容,既有皇室的华贵又有市井小贩的谐趣。
他当导游最好不过了。
同学3 郁达夫。
老舍作为北京人,虽也了解北京但已经对没有了新鲜感,而旅游要的就是新鲜感;林语堂虽然全方位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城的人文地理,但过于面面俱到,游览太多容易使人疲劳;而郁达夫在文中对多种景物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带领下能发现被常人忽略的好玩的地方,而他笔下流淌出的浓厚的秋味正是我想体验的。
所以我选择让他带我游览。
ppt郁达夫:精致细微林语堂:角度广阔老舍:生活气息二、比较阅读学习任务1 面对有着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北平城,三位作者描写了自己眼中或心中的北平城: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是“清、静、悲凉”的,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他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绘了北平的景物,突出故都之秋特点的;林语堂眼中的北平是“老成豪爽、宽大包容”的,请结合文中描写的自然与人文风物来谈谈,他是如何展现北平的全貌的;老舍心中的北平是“复杂而又有边际”的,说说他是怎样运用景物来表现北平的特点。
《想北平》教案眉山中学罗旭艳一、学情分析:1、学习这篇散文的主体,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
他们对散文的一般特点已初步掌握,对散文也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但要他们具体说一篇散文美在何处却很难。
因此,散文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这篇散文的作者老舍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
但许多学生对老舍都是只闻其名而很少见其作品,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就更少了。
可以通过本文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等作家的文章,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本文内容与老北京有关。
因为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对北京的风土人情都有一些了解,理解起来隔阂并不大。
4、但是作为高中生,较少有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对于老舍对北平的感情也许很难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地方。
二、文本定位:1、《想北平》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散文,是老舍先生所作,配套教材第三单元教读课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读本编排把这篇散文放在“故都深情”这一版块中,散文内容是关于老北京生活的。
在教学时,既要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扣住“家乡”和“深情”,通过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感情来引导学生爱家乡和祖国。
三、文本解读:1、《想北平》是作家老舍羁旅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
他抒写的是北平最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对母亲的本能的爱,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心目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让人在平实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2、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类比、反复、比喻等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但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爱,情感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
语言“京味儿”浓郁,纯朴简洁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
四、目标确立: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苍茏月皎纵山河,草木为霜锁清秋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天》小群文阅读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体会作者描写秋天景物的角度。
(语言建构与运用)
2.把握景物特点,领略秋之韵味。
(思维发展与提升)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感悟,体会作者描写秋天景物的角度。
2.难点:把握景物特点,领略秋之韵味。
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
法。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引导点拨、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走进文本
(一)读知秋如画
1.找出主要描写的景和物;
2.勾画圈点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
(二)探识秋意浓
1组.(朗读者)朗读《北》中你最喜欢的句段并赏析。
2组.(朗读者)朗读《故都的秋》3/4/5/11四段。
3组.(行动派)分别找出文眼句,谈谈你的理解。
4组.(行动派)给郁达夫笔下的秋景起拟标题,并板书。
5组.(行动派)概括《北平的秋》的写景特点,并板书。
6组.(评审团)评价同学们的回答和展示。
(三)比较解秋思(知人论世)
同一地点,同一秋天,为什么郁达夫和老舍所抒情感不同?
四、援笔成诗意:选取你最喜欢的景物,描绘校园秋景。
五、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名家经典:朱自清《荷塘月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