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03131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问题探讨1.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二)探究 1.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三)思考与讨论1.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 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四)练习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树林中树上蝉的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样方法可用于调查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C.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必然持续下降【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黑光灯诱捕法等,不同的生物采用的调查方法不同。
【详解】A、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B、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B正确;C、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所以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D、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是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D错误;故选D。
2.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丁为年龄结构,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课时跟踪检测(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解析:选A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会迅速降低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减少家鼠的食物来源是为了降低它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A 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环境容纳量不会变化,B 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正确;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减少家鼠的食物来源是为了降低它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3.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B.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C.“J”形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N t=N0λt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解析:选D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J”形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增长;N t=N0λt中λ的含义是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当一种生物迁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很长时间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解析:选B当一种生物迁入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后,种群数量会增加,由于食物、空间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常呈“S”形增长。
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时限:25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速率相同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4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种群增长速率加快。
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
山西省忻州市2016-2017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忻州市2016-2017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忻州市2016-2017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总分5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假设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3.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A.CD段 B.DE段C.EF段 D.FG段4.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 )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5.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 )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6.右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达到( B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降低昆虫出生率C.增加昆虫死亡率D.改变昆虫年龄组成解析: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大量的雄性害虫,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2.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C )A.调查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解析:A、B、D项所述,虽然能增加人们对该种鱼类的深入了解,但不能为适时、适量的捕捞成鱼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关键还是要知道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对种群的数量变化作出预测,用以指导适时、适量地捕捞成鱼,同时也不影响整个种群的相对稳定。
3.2003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解析: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优生优育和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国家的人口也可以看作一个种群,根据种群增长曲线可知,只有在无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才能按“J”型曲线增长。
4.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C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 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
第4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B.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生态足迹的值不断增大C.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水域面积D.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答案:D解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右图反映的是哪种环境问题?( )A.环境污染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C.臭氧层空洞D.森林锐减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见北极熊几乎无立锥之地,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这一环境问题。
3.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地方性甲状腺肿A.①⑥B.①⑤⑧C.②③⑦D.④⑧答案:D解析:潮汐属于正常自然现象;地方性甲状腺肿则是由缺乏碘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
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波动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答案:D解析: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数量并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由于人口增长情况除受环境影响外,还受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因此并不完全符合生物种群波动规律;资源短缺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单纯依靠科技进步不能很好地解决;人口过度增长是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我国每年共需粮食9.6亿吨(1吨=1 000 kg),需每公顷耕地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学习资料2022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班级:科目:种群数量的变化(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因素决定,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
2.(2020·济南高二检测)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
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解析】选D。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
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气候、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影响,D正确。
3。
一种生物迁入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λ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
2021年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界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2.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D.在真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RNA,也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解析: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逆转录过程只存在于少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内。
答案:C3.(xx·孝感统考)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所用的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B.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C.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解析: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用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并未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研究DNA分子的结构。
种群数量的变化(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因素决定,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
2.(2020·某某高二检测)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解析】选D。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
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气候、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影响,D正确。
3.一种生物迁入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λt。
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λ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选D。
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曲线,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补偿训练】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2N0B.1.44N0C.2.2N0D.3.6N0【解析】选B。
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 t=N0λt,由于λ=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
4.棕榈蓟马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害虫,在茄子叶片上集群分布,研究人员调查了茄子叶片上的棕榈蓟马的种群增长情况,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集群分布是棕榈蓟马种群的空间特征B.棕榈蓟马种群呈“S”型增长C.第8~15天时棕榈蓟马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棕榈蓟马的种群密度【解析】选D。
棕榈蓟马种群呈集群分布,这属于种群特征中的空间特征,A正确。
分析表中随时间变化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先增大后稳定,棕榈蓟马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B正确。
分析表中每相邻两个测定时间的棕榈蓟马种群数量差值可知,第8天到第15天之间棕榈蓟马种群数量增长最多,说明该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由于棕榈蓟马活动X围小,活动能力弱,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5.(2020·朔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某湖泊中鲫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大约是t2时的一半B.与a点相比,b点时更适合对该鲫鱼种群进行捕捞C.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t1~t3时间段内,鲫鱼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解析】选A。
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达到了K值,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一般认为此时种群数量为K/2,故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大约是t2时的2倍,A错误。
a点与b点时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相同,但b点比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要大,所以b点比a点更适合对该鲫鱼种群进行捕捞,B正确。
据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C正确。
t1~t3时间段内,尽管种群增长速率在下降但是鲫鱼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D正确。
【互动探究】如图表示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提示:图甲表示的是种群的“J”型增长方式;图乙表示的是种群的“S”型增长方式。
(2)若图乙为鲫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某养殖基地捕鱼后常将鲫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此时鱼类增长速度最快,有利于鱼的种群数量增长。
(3)t2~t3时段,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提示:t2~t3时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选D。
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A错误。
酵母菌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大量繁殖,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
该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D正确。
7.如图是一种酵母菌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解析】选B。
如果有细菌污染,细菌也消耗营养,最终达到的细胞密度不相同,A错误。
b 批次在前期大量繁殖,可能是因为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
酵母菌通气培养,不会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乙醇,C错误。
b批次前期大量繁殖,消耗的营养物质更多,而a批次逐步增长,前期消耗的营养物质更少,因此t2时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b批次更少,D错误。
8.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d点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b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零(d点),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有限,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要合理利用该动物资源,应使种群密度维持在增长率最大的b点;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补偿训练】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如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巢菜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B.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多趋势C.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D.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解析】选C。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为使估算值接近实际值,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A错误。
根据题图分析,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减少趋势,B错误。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植物,相互之间争夺阳光、水分、矿物质营养,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C正确。
加拿大一枝黄花虽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但是资源条件有限,其在此地不会持续呈“J”型增长,应该是“S”型增长,D错误。
9.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生长缓慢,A错误。
由题图可知,转速150 r/min 时,可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正确。
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C错误。
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都是胞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4分)10. (16分)(2020·某某高二检测)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的种群呈“_______”型曲线增长,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2)图甲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趋势,若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X,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________。
为什么不能等鼠群达到K/2时再投药灭鼠?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甲在t0~t2时间内,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图乙中A曲线是生物在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B曲线是生物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的实际变化,故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数。
(2)图甲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S型曲线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若在增长速率最大的t1时种群的数量为X,即X= K/2,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最大,为2X。
(3)老鼠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其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增大环境阻力,尽可能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若等到此时再投药,减少的老鼠数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繁殖得到补偿而不能达到灭鼠的目的。
答案:(1)S 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2)上升2X (3)降低环境容纳量因为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若等到此时再投药,减少的老鼠数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繁殖而得到补偿11.(18分)如图是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_____的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________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___.(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