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茶厂不同工序茶尘主要化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0.23 KB
- 文档页数:5
牡丹叶茶不同制备方法的物质含量比较研究
牡丹叶茶是以牡丹的嫩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具有清新芳香、口感绵甜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绿茶。
根据牡丹叶茶的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和物质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不同制备方法的牡丹叶茶的化学成分和物质含量进行比较研究。
1.不同制备方法的牡丹叶茶的制备工艺
(1)晒干法:将新鲜的牡丹嫩叶采摘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水分后摊晒在阴凉通风处,摊晾至叶子颜色转变为浅绿色后即可完成制作。
(2)蒸青法:将新鲜的牡丹嫩叶采摘后用清水洗净,放入蒸锅中蒸熟,蒸的时间一般为2-3分钟,当叶子变软后取出,稍凉后将叶子揉捻至叶缘泛黄即可。
(3)烘焙法:将采摘的牡丹嫩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烘箱中进行烘焙处理,温度一般控制在120℃左右,烘时间随工艺流程而异。
(1)茶多酚:是牡丹叶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其具有清爽口感和芳香香气的物质来源之一。
据分析,在晒干法制备的牡丹叶茶中,茶多酚含量为20.8%,蒸青法制备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为18.2%,而烘焙法制备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为15.3%。
4.结论
以牡丹嫩叶为原料制备的牡丹叶茶,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和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晒干法制备的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含量较高,而蒸青法制备的茶叶中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较高。
因此,在选择牡丹叶茶时,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对茶叶化学成分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的牡丹叶茶。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23, 11(1), 26-3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jocr https:///10.12677/jocr.2023.111004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分析陈璐瑶1,李 琴2,尹 杰1,张 拓2,罗学尹2,戴宇樵2,杨 婷1,2,冉乾松2,方仕茂2, 刘忠英2,潘 科2*1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 贵阳 2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摘 要目的: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实验以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制作贵州绿茶,采取轻揉捻和重揉捻两种揉捻程度、不同提香温度和不同提香时间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检测干茶L*、a*、b*值,计算b*/a*值等色泽指标,及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比较不同加工工艺下各指标差异,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探明干茶色泽及品质最优的加工工艺。
结果:结果表明,通过轻度揉捻后60℃烘至足干、65℃下提香30 min 的绿茶其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外形翠绿且润,滋味鲜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的茶样,其明亮度(L*)、绿色值(−a*)和b*/a*值皆最高,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含量均较低,其滋味品质鲜醇、浓而不涩。
结论:感官评价结合理化指标分析得出,在轻揉捻、60℃烘至足干、65℃下提香30 min 的绿茶其干茶色泽及品质均为最好。
关键词贵州绿茶,加工工艺,色泽,色度值,色差仪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the Color of Dry Tea and Quality Components of Guizhou Green TeaLuyao Chen 1, Qin Li 2, Jie Yin 1, Tuo Zhang 2, Xueyin Luo 2, Yuqiao Dai 2, Ting Yang 1,2, Qiansong Ran 2, Shimao Fang 2, Zhongying Liu 2, Ke Pan 2**通讯作者。
2018年第11期生理生化作者简介:李平(1979-),男,河南安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7日。
茶叶带给我们的口感,主要源自于其所蕴含的一些化学成分。
譬如说,多酚和咖啡因这些水溶性物质,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滋味,而一些挥发性香气物质,则能够让饮者感到不同的茶香。
虽然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由着两大类化学成分组成,但是不同茶叶的香气感官品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茶叶在加工工艺以及品种上的不同所导致的。
对加工工艺和品种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探讨,一方面能够为我们评定和鉴赏茶叶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我们鉴别茶叶真伪、监测茶叶质量提供新的路径。
1茶叶化学成分概述在生活中,经常饮茶的人能够通过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很快分辨出其是哪一类茶叶,甚至还能判断出茶叶的出产地、采摘时间等详细信息。
而不同茶叶的香型,则源自于其本身含有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那些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茶叶的香气和品质。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1.1茶叶挥发性的化学成分茶叶挥发性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以下六种化合物组成。
第一是醇类,醇类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比较特殊,其在香气上具有较为浓郁的花香和木香,有的甚至还带有独特的热带水果香气。
这也是一些花茶香气来源的主要因素。
但是醇类对于茶叶香气并非起着主导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和补充,在茶叶本身的味道上进行升华与改善,让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更加丰富而陈醇。
第二是醛类,无论是哪一种茶叶,醛类所在的比重都较少,含量很低。
但是对于完全发酵的茶叶来讲,醛类的挥发性物质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所含有的檬醛、壬醛等化学物质,可以为发酵茶提供一些较为特殊的香气。
第三是酮类,酮类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类胡萝卜素降解所产生的物质,如紫罗兰酮等,这些物质并非茶叶天然而生,而是在茶叶发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第四是酯类,茶叶中的酯类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是决定茶叶香气和香型的关键所在。
不同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乌龙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叶,其加工工艺对茶叶的质量、香气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不同加工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乌龙茶的加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摇青、杀青、揉捻和烘干。
每个步骤都会对茶叶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茶叶的香气。
首先是摇青。
摇青是将新鲜茶叶摇破,破碎的茶叶汁液暴露在空气中,从而促使化学反应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芳香物质。
叶片的破碎也有利于释放内部的香气物质。
摇青过程对乌龙茶的香气贡献较大。
接下来是杀青。
杀青是通过高温处理茶叶,使茶叶停止发酵和氧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中的酶活性被破坏,茶叶的化学反应受到抑制。
这就保留了茶叶中原有的香气物质。
不同的杀青温度和时间会导致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而影响茶叶的香气。
一般来说,低温杀青可以保留更多的茶叶香气成分,但是时间过长会使茶叶变老,产生不良的香气。
揉捻是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滚动等处理。
这个过程中,茶叶的细胞结构被破坏,茶叶中的细胞内容物被释放出来。
这些细胞内容物中包含了茶叶的香气物质。
揉捻过程可以更好地释放这些物质,进一步提升茶叶的香气。
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受到加工工艺的多个步骤的共同影响。
摇青、杀青、揉捻和烘干这四个步骤中,每一步都对茶叶的香气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化学反应发生,进而产生不同的香气物质。
加工工艺的选择和控制对于乌龙茶的香气质量至关重要。
对相同鲜叶加工的不同类茶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性研究作者:张春花单治国满红平周红杰强继业陶忠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20年第05期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制咸的茶叶与其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相同品种、相同季节和相同区域的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按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成的不同茶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加工工艺不同,所加工的不同茶类产品在常规成分、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荼类产品的感官品质符合应有的品质特性,彼此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茶叶;加工工艺;化学成分;变化茶类不同,色香味也不同,这取决于各类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高低。
而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如:茶树品种、自然条件、采摘标准、制茶方法等。
良种与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品种决定着鲜叶内含成分组成茶品质的优次。
以同品种、同季节、同区域的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而按照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成的各茶类产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加工工艺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以相同品种、相同季节、相同区域的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按照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成的(炒青)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普洱茶,茶样均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供。
1.2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按GB/T8302-2002取样,水分测定(GB/T8304-2002);水浸出物测定(GB/T8305-2002);总灰分的测定(GB8306-2002);茶多酚测定(GB/T8313-2002);咖啡碱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GB/T8312-2002);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8314-2002);儿茶素的测定:香荚兰素甲醇法;黄酮类物质的测定:三氯化铝比色法。
1.3主要仪器和试剂1.3.1仪器:755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真空抽滤机、容量瓶、试管、移液枪、分液漏斗、滤纸、移液管、量筒、烧杯、坩埚、蒸发皿、铝盒等。
茶叶的生产工艺与品质研究报告茶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品,也是世界茶叶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茶叶的生产工艺和品质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报告将介绍茶叶的生产工艺和品质评估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比不同生产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一、茶叶的主要品种茶叶有许多品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这与其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二、茶叶的生产工艺茶叶的生产从采摘开始,经历采摘、杀青、揉捻、发酵(或发酵)、烘焙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工艺及操作方式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采摘采摘是茶叶生产的起始阶段,它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原料质量。
一般来说,嫩叶的含水量较高,其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有利于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2. 杀青杀青是茶叶制作的重要工艺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破坏酶活性的方式,停止茶叶中的酶促反应,防止茶叶过度发酵。
同时,杀青过程中还能使茶叶中的水分逐渐挥发,茶叶更易保存。
揉捻是为了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促使茶叶内的酶与叶细胞内的物质充分接触,使其产生新的化学变化。
揉捻可使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叶中的酶反应,产生花香、果香等茶叶特有香气。
4. 发酵(或发酵)发酵是某些茶叶(如红茶和黑茶)特有的工艺环节,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使茶叶发酵。
发酵的程度不同,会对茶叶的香气和口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5. 烘焙烘焙是为了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并进一步改变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烘焙的温度和时间对茶叶的口感和香气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茶叶品质的评估方法茶叶的品质评估通常通过外观、色泽、香气、口感和汤色等多个指标进行。
各指标的评价方法如下:1. 外观外观评价主要是针对茶叶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如条索的紧密程度、叶片的完整度等。
2. 色泽茶叶的色泽也是品质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色泽特点,如绿茶应有嫩绿的色泽,红茶应有红褐色的色泽。
茶叶的香气是品质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
制茶中的化学摘要: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一种饮品,本文就茶叶的历史、成分功效、分类、加工制作中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做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茶叶咖啡碱茶单宁茶多糖茶皂素茶红素多酚氧化酶杀青揉捻发酵萎凋渥堆我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被称为茶叶的祖国。
据考证我国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栽培史。
我国有茶树350多类,生产茶叶一千多种。
有人说中国有了文化就有了茶叶。
一、茶叶历史我国第一部记录茶的著作是唐·陆羽的《茶经》,他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茶叶最早作为药用,记载最早的是《神农本草经》,书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记载了19种中药,其中就有茶叶。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能解酒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
”而茶作为饮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开始的,后为僧侣饮之,以驱坐坛之困。
但上层把茶叶作为饮料,还是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见《史记·周本经》)。
这是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不少南方民族,献以茶叶于武王,武王以茶代酒,与纣王终日酗酒暴敛形成了明显对比。
后人便把以茶代酒作为俭朴、清廉的象征。
到了汉代,茶已成为商品。
汉王褒的《僮约》中曾记载:“享茶劲具”、“武阳买茶“等,说明汉已有了茶叶市场。
到了南北朝时我国人民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唐代又创制了蒸青茶团;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又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
但茶叶引种到世界各地,当是在唐宋的事,茶和瓷器一样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的贵族均以饮茶为荣。
二、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功效自古就有人说饮茶可以长寿(见宋钱易《南部新书》)。
据说唐代大中三年,有一个和尚13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满面红光,步履轻盈,宣宗皇帝知道后,把他叫去问道:“你为何身体还这样健壮,有何仙丹妙药?!”和尚答:“性好茶,至处为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茶叶精制车间茶尘状况分析赵先明;汪艳霞;杜晓;陈吴静【摘要】本文对茶叶精制车间茶尘数量进行了测定,对茶尘的组成和粒度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精制车间设备近旁茶尘累积量顺序为:风选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但对精制车间设备1.3 m处分析,不同作业环节茶尘的积累量差异不显著(F=0.215<F0.05(4.30)=5.75).对不同种类的茶尘分析,圆筛机和抖筛机设备近旁的呼吸性茶尘和可吸入性茶尘较低,而吸入性茶尘较高;切茶机近旁和1.3 m处的不同类茶尘所占比重均相同,说明切茶机附近的茶尘分布具有一致性.%The cumulanl of tea dust in tea refining workshop was intermined and its constitution and granular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cumulant of tea dust of these refining equipment was order; winnower > rotary griddle > joggling griddle > tea cutter; At 1.3 meter from the equipment,the cumulant of tea dust of different operation link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 0. 215 < Fo 05 (4,30) =5. 75 ). The analysis of the tea dust granularity showed, near to rotary griddle and joggling griddle, suction tea dust was the most and breath and absorption tea dust was lower. Near to and at 1. 3 meters from the tea cutter, the cumula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tea dust was identical.【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5页(P1114-1118)【关键词】茶叶;精制车间;茶尘【作者】赵先明;汪艳霞;杜晓;陈吴静【作者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宜宾,644003;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省茶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茶叶的精制加工是制茶工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这一个环节也产生大量的茶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