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26.74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构造的种类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是地球表面和地壳深部构造的总称。
根据地质构造的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形成的一种常见构造形式,是地壳内部岩石和地层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褶皱构造分为背斜和洼斜两种类型。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凸起的形态;洼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凹陷的形态。
褶皱构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是油气等矿产资源的重要富集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地壳中发生断裂和错动的地质构造形式。
当地壳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发生相对错动。
根据断裂面的性质和错动方向,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走滑断裂等几种类型。
正断裂指地壳在拉张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下降;逆断裂则是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上升。
断裂构造不仅对地壳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当地壳中的岩浆在地表喷发时,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火山,如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
火山构造是地壳内部热力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资源。
火山喷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灾害,还对地壳和大气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地堑构造地堑构造是地壳中发生下沉和塌陷的地质构造形式。
地堑是指地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下沉和沉降,形成的地表凹陷区域。
地堑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岩石的溶解、沉积物的压实或地下水的抽取等原因引起的。
地堑构造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还与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地幔柱构造地幔柱构造是地壳下部地幔上升物质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地幔柱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通道,是地球表面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重要部分。
地幔柱构造对地壳的演化和地震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也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关键。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地质构造的种类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它们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隆起与洼陷、断块构造、褶皱构造、火山构造和沉积构造。
一、隆起与洼陷隆起与洼陷是地壳发生垂直位移的一种地质构造。
隆起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相对于周围地区上升而形成的凸起地形,洼陷则相反,是指地壳某一区域相对于周围地区下降而形成的凹陷地形。
隆起与洼陷是地壳内部物质的挤压和流动造成的,常常与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有关。
二、断块构造断块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发生断裂并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断块是指由两个相对运动的岩石体沿断裂面而相对移动的地壳块体。
断块构造可以分为正断块和逆断块两种类型。
正断块是指地壳块体沿断裂面向下滑动,形成了陷落地形;逆断块则相反,是指地壳块体沿断裂面向上抬升,形成了隆起地形。
三、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层因受到水平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形成的地质构造。
褶皱是由于地壳的挤压而形成的,可以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两种类型。
对称褶皱是指岩层两侧的倾斜角度相等,褶皱轴线与地面平行;不对称褶皱则相反,岩层两侧的倾斜角度不相等,褶皱轴线与地面不平行。
四、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浆和火山活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
火山构造包括火山口、火山喷发口、火山锥、熔岩流、火山灰等地形地貌。
火山构造是地球表面上最直接的地壳活动形式之一,通过火山喷发,地下岩浆喷发到地面上,形成了火山喷发口和火山锥。
五、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层在沉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构造。
沉积构造包括沉积盆地、沉积相、沉积层序等。
沉积构造是地壳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沉积作用和环境变化。
总结起来,地质构造是地壳内部各种形态和结构的总称,包括隆起与洼陷、断块构造、褶皱构造、火山构造和沉积构造等类型。
这些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记录着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历史。
了解地质构造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构造地貌是指通过各种地质、气候和地表过程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形景观。
地球上的构造地貌种类繁多,包括山脉、高原、盆地、丘陵、河流、湖泊、沙漠等。
下面将对这些基本类型的构造地貌进行介绍。
一、山脉: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地形。
山脉通常由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山峰和山谷组成,形成于地壳板块碰撞、隆升和抬升过程中。
山脉通常具有高耸陡峭的特点,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二、高原:高原是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表地形。
高原通常是由地壳隆起或侵蚀作用形成的。
高原地势相对平坦,具有较为广阔的面积,常常被河流切割成峡谷。
高原地区气候多样,有的高原地区寒冷而干燥,如青藏高原;有的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如亚马逊高原。
三、盆地:盆地是地表地形上呈近似圆形的洼地,通常由地壳隆起或下陷形成。
盆地周围通常由山脉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盆地地势相对较低,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草原。
典型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亚洲内陆盆地等。
四、丘陵:丘陵是由地壳隆起或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地形。
丘陵地势较低,呈连续起伏的形态,丘陵之间通常有河流或山脉贯穿。
丘陵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丘陵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各异,如英格兰丘陵地带、黄土丘陵地带等。
五、河流:河流是地表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们是水流在地表上切割而成的,通常由源头、支流和河口组成。
河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的水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六、湖泊:湖泊是由地壳隆起、火山喷发或冰川侵蚀形成的水体。
湖泊通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大小,有的湖泊形成于断层陷落,有的湖泊形成于火山口。
湖泊对周围环境有重要影响,可以调节气候、供应水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
七、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
沙漠通常由于地表水循环不足而导致降水量极低。
沙漠地区地表裸露,缺乏植被覆盖,沙丘和盐碱地广泛分布。
沙漠气候干燥,温差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地球上的构造地貌类型繁多,每一种地貌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发生的各种形态和构造的总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地质现象之一,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两大类,其中平面构造包括地面上的各种形态和地貌,立体构造则包括地下的各种构造和岩层的变形。
本文将介绍地质构造的常见类型。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它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1.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的隆升和沉降。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抬升、火山的喷发等;而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降,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的减弱或停止所引起的,例如古湖盆的下沉等。
2.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水平位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二、褶皱褶皱是指地壳岩石层面发生的折叠变形。
褶皱可以分为背斜、褶皱和复褶皱三种类型。
1. 背斜背斜是指地层的中轴线向上凸起形成的构造,是一种盘状褶皱。
背斜通常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
2. 褶皱褶皱是指地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波状变形。
褶皱包括挤压褶皱和拉伸褶皱两种类型。
挤压褶皱是指地层向内受到挤压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挤压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上凸起,两侧倾斜。
拉伸褶皱是指地层受到拉伸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拉伸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下凹陷,两侧倾斜。
3. 复褶皱复褶皱是指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两个以上的褶皱。
复褶皱常常表现为多层次的、交错的褶皱形态,它是地壳构造活动的复杂形式之一。
三、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岩层面发生的滑动变形。
断裂可以分为推覆断裂、逆冲断裂、正断裂和侧滑断裂等多种类型。
1. 推覆断裂推覆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下层地层相对于上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推覆断裂通常表现为地下地层的重叠和重叠的倾斜。
2. 逆冲断裂逆冲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上层地层相对于下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地理地质类型知识点总结地理地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和地质构造类型。
地理地质类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也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就地理地质类型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地形类型、地质构造类型、地表类型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地质类型概述地理地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存在的各种地形特征、地表类型和地质构造类型。
根据地理地质类型的不同特征和形成机制,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地形类型、地质类型和地表类型。
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台地、峡谷、峰林、湖泊、河流、沙漠、草原、冰川等。
这些地形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地质构造类型:地质构造类型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结构类型,包括隆起、坳陷、断裂带、地台、地块、地破带、褶皱带、火山带等。
这些地质构造类型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地质灾害和资源勘探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表类型:地表类型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表形态类型,包括水域、陆地、沙漠、草原、森林、湿地、城市、耕地等。
不同的地表类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理地质类型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形特征、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表类型这三个方面。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二、地形类型1.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的地形类型。
山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气候作用的影响,包括构造抬升、风化侵蚀、水体切割等。
山地对降水的蓄集和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
2.丘陵丘陵是指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坡度在5-25°之间的地形类型。
丘陵是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形成主要受风化和水体侵蚀作用的影响。
丘陵地区通常适合进行农业和林业开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3.高原高原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形类型。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来源:李胜斌的日志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二、地质力学——李四光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四、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五、地洼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 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五种地形类型一、平原: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它好像铺在大地上的绿色地毯,坦荡千里,辽阔无垠。
平原地貌宽广低平,起伏很小,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平原可以分成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两类,堆积平原中的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
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
另一类是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风、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
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
1、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南临渤海,北达嫩江中游,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整个平原主要由松花江、辽河、嫩江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平原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本地区平坦的地形,较为丰富的水热资源,以及格外肥沃的土壤,赋予了东北平原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劳动人民长期开发,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2、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平原,主要由冲积平原组成。
它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
3、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三峡以东,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以北,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四个部分,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出来的平原。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农田、杭嘉湖平原1、杭嘉湖平原2、洞庭湖平原4、恒河平原:恒河平原是由恒河冲积而成,恒河平原和恒河三角洲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麻、油菜籽、甘蔗等。
这里人烟稠密,历来是印度、孟加拉国的主要经济区。
5、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中部,范围南北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起安第斯山脉,东到大西洋沿岸,有亚马孙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
面积56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平原。
它地势低平,大部在海拔150米以下,在这里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发⽣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引起地质构造的⼒主要有压应⼒、张应⼒和扭应⼒三类。
构造变动的表现主要有⽔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主要类型:①⽔平构造⽔平构造是⽔平岩层经垂直运动⽽未发⽣褶皱,仍保持⽔平或近似⽔平产状者。
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岩层形成⾼原⾯或平原⾯,受到切割⽽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或⽅⼭。
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丘或构造阶地。
例如丹霞地貌。
②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与⽔平⾯形成夹⾓时,即为倾斜构造。
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
其产状以⾛向、倾向和倾⾓三要素确定。
③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作⽤下发⽣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褶皱能直观地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褶皱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并存且共⽤⼀个翼。
a.依据轴⾯产状,褶皱可分为四类:直⽴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曲。
b.依据枢纽的产状,可分为⽔平褶皱与倾伏褶皱两种类型。
c.依据横剖⾯形态,可分为尖菱形、扇形、圆弧形、箱形等多种形态类型。
④断裂构造a.指岩⽯因所受应⼒强度超过⾃⾝强度⽽发⽣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叫断裂。
虽有破裂⽽破裂⾯两侧岩块未发⽣明显滑动的断裂构造叫节理,例如风景名胜区的“⼀线天”。
破裂⽽⼜发⽣明显位移的称断层,其中由断层⾯、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
b.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进⾏分类。
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
其中断⾯倾⾓⼤于40度为冲断层,⼩于25度为逆掩断层。
沿断层⾛向即在⽔平⽅向上发⽣位移的是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某⼀点发⽣旋转的是换转断层或枢纽断层。
总结基本概念:地球上有七⼤洲和五⼤洋,七⼤洲分别是亚洲(Asia),欧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洲(Africa),⼤洋洲(Oceania)和南极洲(Antarctica)。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它主要由岩石层的弯曲和变形所形成。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折叠构造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这种构造类型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如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
折叠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两种形式。
对称折叠是指岩石层两侧相互对称的弯曲形态,而不对称折叠则是指岩石层两侧不对称的弯曲形态。
这些折叠结构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过程以及资源分布规律。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层之间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或滑动的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上,断裂活动频繁。
其中最著名的断裂带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东南沿海断裂带。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和逆断裂两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拉伸力而发生的断裂,逆断裂则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压缩力而发生的断裂。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块构造地块构造是指由不同性质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壳碎片,它们在长期地壳运动中相对稳定,并形成了明显的界限。
我国地块构造非常复杂,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块构造。
在地块构造中,各个地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些边界通常由大规模的断层或剪切带所控制。
这种构造类型对于理解板块运动、大陆演化以及山脉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4. 山脉构造山脉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隆升和挤压所形成的山地地形。
我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著名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山脉构造通常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它们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挤压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对于研究地壳演化、构造变形以及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5.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下沉和堆积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我国拥有许多大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上形成的各种构造形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断裂、褶皱等现象。
地质构造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构造类型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指在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褶皱变形。
褶皱构造常见于山地和高原地区,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褶皱构造可以分为背斜和 syncline 两种类型,背斜是地层向上凸起的褶皱,而 syncline 是地层向下凹陷的褶皱。
褶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厚度和形态,对于地质资源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断裂变形。
断裂构造常见于地震带和构造活跃的地区。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三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下沉,逆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抬升,走滑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水平滑动。
断裂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连续性,对于地震的发生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地表或地下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构造常见于火山带和板块边界地区。
火山构造可以分为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喷发物等多种类型。
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从地下涌出的通道,火山锥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在地表上堆积形成的锥形山体,火山喷发物是指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的气候,对于火山灾害的发生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四、坳陷构造坳陷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下沉变形。
坳陷构造常见于盆地和海洋地区。
坳陷构造可以分为凹陷盆地和俯冲带两种类型。
凹陷盆地是指地壳下沉形成的盆地地貌,俯冲带是指地壳板块俯冲下沉形成的地质带。
坳陷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分布,对于油气资源的富集和地壳运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西
南隆起、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台。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地质构造型构造,大体范围是长城以北,渤海以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内蒙古自治区。
它是由于古老的岩石
层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形成的,是我国的基础地质构造。
华北克拉通
地区的地形多平和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华南克拉通是指长江以南、南海以北的地区,牵涉到多个省份和
地区。
由于华南克拉通地区受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不规则的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华南克拉通地区地形的多
变和地貌的多样化使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如云南、贵州等。
西南隆起指的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最近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位于
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前身,西南隆起地区在构造上不仅与喜马拉雅山形成
一体,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如“世外桃源”美誉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青藏高原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巨峰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带。
青藏高原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和多神话的聚集地,有许多自然和文化景观,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等。
东北地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大地构造型式。
由于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东北地区被前兆沉积岩层埋没,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山丘和起伏的丘陵,东北地台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在形成、地貌、地貌类型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