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945.50 KB
- 文档页数:29
文体知识要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四种文体的知识。
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要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更要注意在阅读和写作中会分析、会辨别、会运用,摸索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读法,克服阅读中的盲目性。
同时,也要摸索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法,以及应用文的写法,使自己写文章首先做到规范,写什么像什么,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在基础知识部分的测试中,关于文体知识的考查题目常常以判断题型让学生判断正误。
三、文体知识复习要点1.记叙文。
记叙文的要素是指所写的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较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记叙文的详略,是对选取的材料进行详略处理:把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详写,对表达中心意思起一定作用的次要材料略写,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和描写,在记叙文中也常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2.说明文。
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
对象特征,就是说明文所要说明的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为了说明得更有条理,根据说明的特点,说明文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罗辑顺序。
说明文要根据具体内容、写作目的、阅读对象来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同学们要学会鉴别这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3.议论文。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的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要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文体知识一、文体包括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说明。
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二、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散文按表达方式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借景抒情:借某种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比:拿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好得更好,差的更差。
象征: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欲扬先抑:为了达到赞扬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不足之处。
欲抑先扬:为了达到否定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好处。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
记叙的表达方式同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关。
描写的表达方式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关。
说明的表达方式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关。
议论的表达方式同作者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有关。
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感叹号有关,用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之中。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新闻、通讯、叙事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都可以当做记叙文来进行阅读。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可以有议论、抒情等次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起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记叙文中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文所写的人和事,一般是真人真事,有的记叙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真人真事更能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记叙文反映生活并不是象镜子直接照抄照搬现实生活,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加工。
现实生活为记叙文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素材,就进入记叙文中,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记叙文知识: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4、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5、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7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8、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9、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0 记叙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由叙述。
11、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三大文体知识点文学是人类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既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表达。
在广泛而复杂的文学世界里,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可以归纳为三大文体,分别是散文、诗歌和戏剧。
本文将以这三大文体为主线,探讨它们的特点与魅力。
一、散文散文是以平实的语言、独立的篇章结构,表达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的感受与思考。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型。
叙事散文讲述一个具体事件或事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府春夏秋冬,感人至深;抒情散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叶嘉莹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引人入胜;议论散文则是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言简意赅,深入人心。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自由、贴近生活。
它用平常的语言,表达平常的思想,让读者感到亲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散文突破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限制,具备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正因为如此,散文成为了现代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二、诗歌诗歌是一种以韵律为基础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语言的高度艺术处理,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主要有韵律、节奏和修辞。
韵律是指诗歌中词句音韵的变化和律动,在一定的规则下形成和谐的韵律体系;节奏是指诗歌中音节的有力和无力的分配,使整篇诗歌呈现出一种韵律感;修辞是指诗歌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凸显情感和意境,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诗歌通常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景观诗等。
抒情诗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而深入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叙事诗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了孔雀骄傲自信的形象;景观诗以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为主,如杜牧的《秋夕》中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达了浓厚的喜庆之情。
诗歌的艺术特点使得它在表现情感和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象化,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诗歌也注重对语言的精炼和表达能力的极限挑战,追求逻辑的完美和意象的深度,给予读者无穷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回顾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表达方式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5.说明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一、记叙类文章专题(一)人物形象1、人物类型及作用(1)主要人物:突出作品主题。
(2)次要人物:烘托气氛,陪衬主要人物,丰富作品内容。
(3)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2、人物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包括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2)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口等来表现另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品质(3)细节描写:对人物描写的各个方面或场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以上的描写方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精神或品质,进而突现中心。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找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句(2)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三种文体中重要语句的品析(二)故事情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事要有终极结果。
2、分别概括情节的几部分(有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3、方法:先明确情节发展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按要求呈现答案。
(若是填空形式,注意仿写已有格式)(三)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及其分类(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即景物描写,是对时序、节令、地点及景物等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明天气的什么特征;突出环境的什么特点B、渲染什么气氛C、烘托什么心情或什么样的人物形象D、为下文的什么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A、通过交待什么内容,点明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B、预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必然性C、为下文的某个情节发展作铺垫D、突出了什么主题(四)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标题的含义值得品味的标题,一般都有一语双关的特点,回答标题的含义时,应该先明确本义,然后再突破本义,分析出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答题方式: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另一方面指——。
议论文答题技巧一: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1、注意问题:( 1 )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
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美的断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不是论点。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 2 )论点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陈述性判断句。
如:抱着长不大,不应该压制大胆设想,孝心无价可作为论点2、论点的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概括注意: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是呼应论点。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四个地方,(一)、开门见山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开篇就闪亮登场。
《敬业与乐业》首节末尾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揭示出中心论点。
(二)、承前启后,中部出示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提出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三)、篇末现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先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水到渠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伤仲永》在叙事基础上议论,表明作者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就在篇末总结。
)二:论据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证据材料。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见题型:(1)可否替换论据(2)能否证明论点(3)引用这一论据作用(4)补充论据。
(1)调换论据答题方式: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2)补充论据方法:A、人物+事例+简短评价B、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C、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三论证方法: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具体有力、真实可信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3.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论点4.对比论证:把……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总分总(八)归纳中心方法:①从分析标题入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内容)②从分析开头入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③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或深化主题④从分析文中关键议论,抒情入手—揭示主题格式: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____(观点,现象,感情)(九)结构分析开头(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等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告诉我们文本中心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埋下伏笔(小说)文首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a.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
①用词过渡(关联词)课本“语法知识”②用句子过渡③用段过渡特征: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与抒情议论间的转换③叙述顺序的转换(顺述,倒述,插述)④交代要素b.照应(埋下伏笔)作用:突出中心,渲染_____的气氛c.连贯或为文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十)材料的安排详略:详写____,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征(主题)略写:使文章中人物性格更全面丰满(十一)表达方式(1)叙述:一件事<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2)描写:景物,人物(重点)<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常用的表达方式(3)议论:观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抒情: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主题,画龙点睛>(5)说明:客观现象、特征补充、交代文本【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十二)表现手法象征、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联想、衬托作用:衬托(侧面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环境描写:⒈社会环境(社会状况或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作用:①交代社会时代背景②暗示主题(文本)③渲染环境气氛④衬托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发展⒉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作用:①衬托人物心理、预示人物的命运②表现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③推动情节发展④烘托(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三大文体知识点归纳记叙文一、明确概念: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第一(我),第二(你),第三(他、它、她)3、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结构:总分总;过渡。
5、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
6、修辞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引用等。
二、考点:1、概括:主题(叙述…歌颂表现…表达作者…)事件(人物+事件)2、线索:叙事线索(例:种树、护树、葬树)感情线索(例:怀疑、相信、内疚)3、插叙(补充…更能…)倒叙(设置悬念,激发兴趣)4、详略的作用(由主题决定);抒情议论的作用(画龙点睛,突出…主题)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后相关的句子(前后照应)中心句在开头(总领下文);中心句在结尾(总结全文)。
5、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由语境决定,引申义、比喻义);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结合主题)。
6、写作方法: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照应、对比反衬、侧面衬托、环境烘托、托物言志、铺垫伏笔、动静结合、讽刺、不同感官等。
7、修辞的作用:比喻、拟人(更生形象更生动写出…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夸张、对比(突出…特点…品质精神);引用诗句(体现…的特点,增加文学色彩);)排比(增强语势,更能表现…情感,又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设问(引读者思考,更明确表达…);反问(加强肯定语气,更能表现…情感)反语(讽刺)。
8、欣赏语言:生动优美(动词、修辞);朴实但饱含感情;幽默风趣;充满讽刺色彩(例雨果、范进)。
9、人物刻画:正面刻画(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侧面刻画。
10、探究、迁移:表达看法,联系现实,说明理由(摆事实讲道理)。
议论文1、分类(按论证方式分):立论文、驳论文。
2、找论点:中心论点(题目、开头、首段末句、结尾、自己概括);分论点(一般在每段的开头)3、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名言)。
直接证明分论点,间接证明中心论点。
三大文体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常常会接触到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大文体。
它们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先来说说记叙文。
记叙文就像是在给别人讲述一个故事,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场景的变化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记叙文六要素是它的核心骨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比如,“昨天下午,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明和小红因为争夺足球发生了争执,后来在老师的调解下,两人握手言和。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昨天下午”是时间,“学校的操场”是地点,“小明和小红”是人物,“争夺足球”是起因,“发生争执”是经过,“握手言和”是结果。
要写好记叙文,得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捕捉那些让人感动、有趣或者引人深思的瞬间。
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非常重要,它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描写一个人的焦急,“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刻画,一个焦急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另外,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是最常用的方式,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倒叙则是先把结果或者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叙述。
比如“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握着那沉甸甸的奖杯,思绪不禁回到了一个月前……”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再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要做到准确、清晰、有条理。
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得抓住事物的特征。
比如说介绍一种动物,要写出它独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像介绍大熊猫,就要突出它黑白相间的毛色、胖乎乎的体型、爱吃竹子的习性等。
说明文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下定义能让读者对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像“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二、议论文(一)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应对策略:(1)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法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
(2)找准论点:一、看题目(题目即论点);二、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三、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四、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找提示性词语如“总之”、“所以”等。
论点和论题的区别:论题是体现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五、如果没有原句,则要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
要求:一般不用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样”);不用修辞;正面判断(原句为否定句者不必改动)。
(3)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三……”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的作用,分论点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例:1、03年中考15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
(位于文章开头)2、《让信念点亮生命》中的第1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长(位于文章末尾)3、《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中的第1题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位于标题)。
(或答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位于中间))4、《另一种珍爱》的中心论点应为:人应该学会爱自己(自己概括归纳)(二)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应对策略: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作用:举例论证(举出名人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观点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谚语等,有时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看作道理论证):准确严谨的论证了……观点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通过……和……对比,更有力突出地论证……观点。
比喻论证(以事喻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例:05年中考《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中的第17题文章第5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说明文1、说明对象(一般指文章说明的人或事物)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的常见结构(1)总分式(一般分为总分总式、分总式、总分式)(2)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3)递进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关系)(4)连贯式 (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4、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1)列数字: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XX数字准确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更清楚、具体。
(2)举例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XX例子,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3)作比较: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XX和XX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XX,增强说理的力度。
(4)打比方: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XX比作XX,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引资料:引用了XX的话,说明了XX,使说明的的内容具有权威性。
除此以外,还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等。
5、说明文语言(一般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删”“可替换”:(1)解释关键字(用同义词替换、时间等限制作用)(2)结合句意说明该词在句意中的作用(3)删掉后的句意(删掉后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1、论点提出的方式:论点应该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①开头: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b举XX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②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③结尾:特别注意“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④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2、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举XX事例(概括事例)证明了XX(如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XX的名言或格言、警句,充分有力地证明了XX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语文“3大文体”知识汇总,“中考阅读”复习必备,值得收
藏!
在这复习之季,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微信上向我留言,说希望能尽量多地分享一些复习技巧。
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科目的。
在昨天的公益课上面,都还有学生向我埋怨,说马上就是五一,不但不能放假放心去玩耍,反而有一大堆作业要做,还有一堆课业要复习。
一些报了我精英班的学生,也认为别人都在放假自己还要上课,心里还各种叫苦。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学到东西,那又何尝不可呢。
不要等到别人有所成绩,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学到的时候才来着急。
前面给大家分享了关于物理的复习技巧,昨天由于要准备46期公益课的课程,所以没有来得及分享其他科目的内容,今天上午抽课余时间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语文“现代文阅读方面”的知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也许时间一过,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不少,而知识就是要不断复习和巩固的,这样才会记得牢靠,考试的时候也不至于应对不了。
所以,我今天把语文阅读“三大文体”的一些基础知识做了一个汇总整理,大家一定要用心去看。
对期末复习一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三、议论文文体知识要点】
我的课堂不比其他课程,上课是非常轻松的。
虽然假期不能很愉快地去玩耍,但至少我们要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有所收获,上面分享的这些知识要点,同学们可以自己挑取重点和自己薄弱的部分复习。
关于其他科目的复习技巧,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继续和大家分享,有疑问和不懂的都可以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