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对“族”字词演化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1.61 KB
- 文档页数:3
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论文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核心理论之一,它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词与词缀,词性,所有格构造,时态和语态等,而原性范畴理论在语言习得及研究中涉及最多的便是词汇与时态。
本文试从原型的基本范畴词汇及其构词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时态的构成方面就该理论教学进行全新论述,以求在英语习得与教学方面得到更多的启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本文在阐述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的启示作用,认为应重视原型范畴词和多义词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原型范畴词;多义词词汇习得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核心和基础,处于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地位。
自20 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大量以英语为母语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构词成分解剖和分析的层面。
Schmitt曾做过研究,发现好的学生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标准。
我国国内许多学者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如文秋芳与王立非对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2]陈桦与张益芳(2001)对中国255名儿童词汇记忆策略的调查研究等。
[3]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原型范畴理论近年来成为中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为二语词汇习得及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或范畴化来认识这个世界,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
[4]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应用于二语词汇教学,体现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词汇层级结构图与语义联系网,在联想中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和效率。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摘要:原型范畴理论与家族相似性的提出是对经典理论的强有力的挑战,它们更好地解释了范畴化。
本文着重介绍了他们两者的观点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具有一些局限性和缺点,但是仍然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原型范畴;家族相似性;联系区别;局限性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诞生于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的语言进行的研究,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和人只有密切关系。
认知语言学研究是建立在对传统的范畴论的批评之上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和范畴观主要可概括为:“范畴被视为一组拥有共同特征(Feature,property)元素组成的集合。
即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的,范畴可由特征束(the cluster of features,或者叫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一组充分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经典理论还认为:特征是二分的(binary,not graded,two degrees of membership,member or non-member,all-or-nothing membership,all- or-none concept),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clear-cut boundaries),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王寅,20XX:98)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Rosch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和Labov 等语言学家对经典理论进行了重新审核,发现这种范畴观有许多缺陷和漏洞,于是继维氏的家族相似性之后,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
本文着重讨论原型范畴理论与家族相似性的区别和联系。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以期通过分析语言形式、语义特征及社会文化内涵,更深入地理解并研究网络用语。
本文将首先介绍原型范畴理论,讨论其基本构成要素,同时概述网络用语分析及其特征;其次,结合现有研究,从语言形式与句法特性、语义特征和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与说明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最后,本文将对该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应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前景作出总结和展望。
第一部分,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理解为语言使用者创造出的抽象模式,通过该模式来表达他们见解中的概念,从而使其他听众也能理解这些概念。
原型范畴理论主要由三个构成要素:原型、范畴和类型构成。
原型是对客体的抽象表达,是由语言使用者理解概念而构建出来的最基本单位,它提供了客体的可认知性特征。
范畴则是由原型组成的有系统的概念集合,它构成了概念的层次关系,且有助于语言使用者关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类型构成将原型和范畴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概念的表达更加具体,便于语言使用者更充分地理解概念。
接下来讨论网络用语分析及其特征。
网络用语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表达形式,通常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涉及的话题以及与众不同的使用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描述模糊等特点,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地流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基于此,如何分析网络用语及其深层含义成为语言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部分,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
首先,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用语的语言形式与句法特性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用来细化新词的概念,使其具有更多的解释性;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复杂句及其在网络用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此外,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网络用语中的高度复杂句法现象。
另外,原型范畴理论也为网络用语的语义特征提供了有效参考。
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语言研究者理解概念表达的结构及其组建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研究语义特征。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一、引言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习者了解一词多义产生的根源、方式及各词义之间的联系,并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构建多义词动态家谱。
二、有关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果每个词只有一个词义,我们的语言将会一片混乱而无经济价值可言。
赋予已知词汇以更多的词义是满足人们表达需要的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途径。
一般说来,一个词在首次使用时只有一个词义,伴随着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需要,出现了词汇的多义化。
原有词义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新词义共存,便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历时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范畴化,转喻,隐喻等认知能力的作用非同寻常。
多义词的词义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连接的范畴(Category),其中的核心语义是该范畴的类典型(Prototype)。
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Derivation)或分裂(Prototype split)而出。
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的衍生、已有成员的分裂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认知工具。
词义的扩展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的途径来实现的。
三、原型范畴理论和语义分析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从自己的新符号观、指称观和范畴观出发来阐释语义范畴的一词多义现象。
原型理论与汉语词类教学近年来,原型理论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原型理论的概念和内容,来探讨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应用。
首先,本文将简要介绍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旨在描述一种语言特征,即个别特征,以及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如何使用这些特征来理解和表达概念和语言。
它的基本原理是,给定类别的语言具有一种偏好的形式,即最接近“原型”的形式。
对于汉语,原型指的是一种概念在口头传播中最熟悉的形式,即“默认形式”。
原型理论强调,一种语言中所有事物都可以被细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都有一个范例,它也作为“原型”。
其次,本文将分析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应用。
汉语语言类别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实词、虚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等等。
运用原型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类别,并将其融入学习者的汉语背景知识中。
为了加强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原型进行教学,以便学习者了解并熟悉这些语言类别。
例如,在教授实词时,教师可以选取常见的实词原型,如“狗”,让学习者先在基本原型上掌握实词的概念和特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和同义词等方法,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词汇。
最后,本文将介绍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重要性和作用。
原型理论有很深的理论价值,并且可以被灵活地运用到“实体-事件-属性”的汉语语言类别中。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并将它们融入日常语言使用中。
通过原型理论,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熟悉程度,并利于他们进行有效地学习。
综上所述,原型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类别,并在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利用原型形式更好地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认识,从而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汉语学习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8T06:33:36.41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李梦欣[导读] 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河西区 300200摘要: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众所周知,“?”不仅有表示将来时的时制意义,同时它还可以表示意志、推测等超时制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意义1.引言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它指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①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原型是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而其他成员与原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是边缘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近年来对“?”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1977)认为“?”有着“猜测”、“意志”的意义;(1980)则认为“?”表达了“推断”和“意图”;(1979)认为“?”可以表示“可能”和“推断”。
因此,大概可以看出“?”在除了可以表示将来时制之外,还可以表示“推测,意图和可能”等意义。
本文将主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的多种意义进行分析和解释。
2.“?”的形态学意义和句法学特点为了更好地探究原型范畴理论下的“?”,首先来分析一下“?”有哪些形态学上的意义和句法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的形态学意义在韩国语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用法便是表示将来时。
汉字的原型解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形态各异,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原型解析对于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字的原型进行分析和解读。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汉字的原型解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字的原型解析》篇1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 5000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汉字还处于符号阶段,主要用于记事和交流。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广泛应用于文献记录、文化传承和商业交流等领域。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商代的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记事。
金文则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出现在周代的青铜器上,用于铭文和印章。
篆书是汉字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出现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成为官方文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类型。
象形字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以物象为基础,通过线条和符号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特征,如“日”、“月”等。
指事字则是通过符号和指示来表达意义的汉字,如“上”、“下”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而成,通过组合表达新的意义,如“明”、“春”等。
形声字则是由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组合而成,如“喊”、“唱”等。
四、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道德观念等方面。
例如,“仁”字,由人和二组成,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孝”字,由子和老组成,意指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汉字的原型解析》篇2汉字的原型解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汉字的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作者:张宏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0期【摘要】词汇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英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
因此,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试图讨论原型范畴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应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通过隐喻认知模式习得一词多义;并且,利用原型理论,扩展词汇的上下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词汇一、引言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7 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词汇问题看作是语言的核心问题。
在应用语言学方面,人们发现词汇问题是制约外语学习的瓶颈问题。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 这说明学生的词汇能力是其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英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
因此,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试图讨论原型范畴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词汇习得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短、起点低、基础极不扎实。
在词汇学习方面,尤其存在以下问题:1.孤立单词的学习方法不当。
很多人认为,词汇学习就是学单词。
把单词的汉语意思给出来,再举个例句就行了。
这种方法割裂了词和词汇之间、词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把词汇孤立起来讲解,这样导致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佳。
不能使学生依据词汇内部的形、音、义构造、用法的纵横联系掌握词汇,只记忆了一堆互不联系的词义和用法,却不能把他们应用到实际的听、说、读、写、译当中去。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苏芬(198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1-基于原型理论对“族”字词演化的分析苏 芬1,苏 鹤2(1.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对“族”字词范畴原型及理据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族”字词是通过隐喻、转喻等引申机制和连锁辐射等方式由原型发展而来的观点。
关键词:原型理论;“族”字词;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 H 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21-03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Chinese “Zu” Words byPrototype TheorySU Fen 1, SU He 2(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2.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bei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It is guided by prototype theory to analyze Chinese words consist of “Zu” , aiming to find out their categorical prototype and motiv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synthetically, we put forward a point of view that the words which are composed of “Zu” are evolved through metaphor, metonymy, etc. Such associative mechanism and chain radicalization are grown up from prototype theory.Key words: prototype theory; words composed of “Zu”; metaphor; metonymy“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1]从王力先生的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继承性。
而语言各方面的发展,词汇的变化又是最快的,旧词不断消亡或产生新的意义,新词就不断产生,词义也不断地进行着演变。
词义的演变离不开词源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是语言的认知基础。
原型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词汇本身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原型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他们将原型理论用于解释词汇和句式的多义性。
多义性涉及语言系统各层次:音系层次、词汇层次、句式和结构层次以及语法功能层次。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式层次。
国内学者对多义性的研究涉及多义词的认知理据、词语习得及外语教学。
本文尝试从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出发,结合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和转喻(metonymy )对“族”的词汇进行语义分析。
因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带“族”的新词,比如“工薪族”、“丁克族”、“月光族”、“啃老族”、“乐活族”、“拇指族”等等,甚至还有“红太阳一族”、“精品一族”之类。
因此,研究“族”字词发展变化的一般理据,并揭示其深层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原型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简称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离不开范畴化(categori- zation )。
原型理论是在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的经典范畴理论(classical theory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这样一些抽象的包容物:事物要么在范畴内,要么在范畴外。
只有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才能属于共同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22-的范畴。
共同属性被认为是范畴的定义[2,p6]。
这种二元对立的传统很难解释丰富多彩的词语的多义性。
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Wittgenstein 对经典理论进行批判,认为在游戏(spiel )范畴中没有各种游戏的共同特征(common properties ),只有家族相似性。
就像一个家族内的成员之间长得相似,如头发、脸型、眼睛、肤色等等。
同时,Wittgenstein 还观察到游戏范畴没有固定的边界,由于范畴扩展而产生的新游戏以某种合适的方式相似(resemble )于原来辨析戏。
通过对数字(number )的研究,Wittgenstein 提出了中心(central )与非中心(non-central )之分,认为整数(integers )是中心成员。
同样“掷色子游戏”就不是游戏范畴中的好(good )例子,因为它不典型,不是中心成员[2,p16-17]。
人类学家Brent Berlin 和Paul Kay 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范畴以及某一颜色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颜色,人们就是根据这种定位参照点系统(system of reference points ),即焦点色(focal colours )对颜色连续体(colour continuum )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3]。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 [4]通过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对核心成员的名称要快于非核心成员,而且核心成员也会更早地被儿童习得;自然范畴是建立在最佳(best )或最为典型(typical )的个体上的;范畴的最终形成是围绕着最佳/最典型成员以特征典型性程度差别而表现出来的,而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种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
从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到对形状和其他物体的研究,Rosch 将focus (焦点)换成prototype (原型)。
原因之一是人们在对以格范畴下定义时总是挑选范畴中最为典型的的个体。
当然,典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动态变化性,随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因为它依赖于我们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s ),而认知模型,最终依赖于文化模型(culture models )。
在原型理论建立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原型与基本范畴成员有着内在的联系。
基本范畴成员的研究是围绕范畴以及范畴化逐一进行的。
二、隐喻转喻Lakoff 和Johnson 对隐喻的定义“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这个投射的过程以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作为心理基础,主要是对事物的描述。
人们最初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总是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
所以,隐喻也可以说是利用一种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念。
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用突显、以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三、“族”字词的分析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总是带着特有的生活需要和实践经验面对新的事物,并且常常产生联想。
在联想的作用下,从经验的连续性假设出发投影于未来,发现新事物在某些方面与原已认识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或特有的关联。
如“习”字本义指“数飞”即“屡飞”的意思。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和鹰练习飞翔都是反复多次的行为,有相似之处,可类比。
后有引申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是由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因此,在以语言反映新事物时,人们就会通过隐喻或转喻,用心中原已熟悉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来表达新事物、新现象。
这样,人们就不用再造新词,增加记忆的负担,又可以使该名称成为连接相似的或相关的事物的纽带,解释新事物,并让它以符号的形式固化在人们认识世界中。
而本义就成了基本范畴也就是原型,或中心成员,而引申义是次范畴,边缘成员。
也就是说,一个词的所有义项中,总有某个义项处于中心或者核心的地位,而这样的核心义项就是其他义项的原型,其他义项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外延伸或辐射的结果。
由此可见,一词多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各义项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原型义项发展而来,并围绕原型义项构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5]。
在汉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每个多义词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义项可分为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基本义是最先产生的中心义项,引申义是基本义由于隐喻或转喻而产生的,比喻义是隐喻的结果。
这些新的义项由于反复使用失去修辞特征在词典中固定下来。
如“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个义项:(1)家族、宗族;(2)古代的一种残酷刑法,杀死犯罪这的整个家族,包括它母亲、妻子的家族;(3)种族、民族;(4)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
单看这四个义项,我们能发现,义项之间隐约都有联系。
“族”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铁云藏龟》、《殷虚书契》均收有该字。
族,古通“镞”,箭头。
从词源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均认为,“族”的初始涵义即为“镞”,“矢锋”之意。
《说文解字》解道:“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7]今字用“镞”,古字用“族”。
“族”最初是个会意字,表示具体的事物“箭头”。
多个“族”聚集在一起就是“众多”个“箭头”,后来这多个“箭头”也成为“族”。
构成转喻,后又引申为“众”,众多、成群、群体之意,即隐喻,动词态引申出聚集、丛集、集中等义项。
“箭头”自然特征都是一样的,所以,“族”又隐喻为聚居一处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众人。
据相关史料“族”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用于对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的合称。
在此意义上构组了家族、亲族、宗族、氏族、族人、王族等合成词概念,引申出姓氏、品类、种类等意。
另外,因古代百家为一“族”,从而又有基层组织方面的含义。
“族”又派生另一动词性词义即灭族、夷族、灭苏 芬,等:基于原型理论对“族”字词演化的分析-23-国、诛戮,并引申为一种刑罚,如诛灭九族(简称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