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法学本科《地域文化》(本)-论文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地域文化论文赏析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1]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3.2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CIS系统城市CIS系统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给予城市准确定位.通过独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表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与特色,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们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中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4].城市CIS系统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简练概括的视觉设计语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其中,既应包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应反映时代气息与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又能通过简练而概括的符号语言;使人们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应,进而加深记忆效果,最终达到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的目的[5].城市CIS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过程.对于徐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应充分体现汉文化的内涵,使传统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设计形式之中.3.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汉文化汉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以现代设计理念树立汉文化品牌,要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和广告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必须打好文化牌,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产品形象包装上去.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时机,采取平面、户外、展览会等形式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新兴广告媒体,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两汉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增加投入,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在品牌传播上,要借鉴外来成功品牌的经营理念,系统、科学地调整品牌推广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播汉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有关城市形象及相关内容传播机构,对此进行统一规划、运作.要调动区域内媒体为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城市文化的内涵、驱动要素进行统一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媒体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的塑造、传播和汉文化的传承.3.4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推动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汉文化艺术节作为徐州汉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调动各方力量,以汉文化作为载体,展示徐州文化底蕴与发展变化.以歌舞、民俗、餐饮等形式,共同营造文化气氛,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台剧形式展现徐州汉文化特色.借鉴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剧,以直观的展示与极富艺术感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开发亦是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来到徐州不仅要看汉文化的遗迹遗址,领略地域历史特色的人文风俗,感受到独特的城市建筑设施,还应购买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现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汉画像石拓片、金银箔礼品、线装书籍、兵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丝巾、领带、扑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从形式及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与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需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把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对接与融合[6].4结语【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班级学号:1001014101姓名:项洁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
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建设,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推进特色城市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地域文化建设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独特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开发和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丰富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需要。
1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护中应遵循的原则1.1真实性。
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本着尊重历史,真实反映的原则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收集能真实记录文化发展脉络、结构及特色的材料,去伪存真,防止鱼目混杂。
1.2完整性。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应完整、系统,能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尽量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把握文化脉络以及查考文化传承信息打下基础,对地域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1.3前瞻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把握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把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动态的有价值的资料收集起来,及时建档,及时记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防止错过最佳收集时机和收集对象,1.4多样性。
档案的形式多样性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殊意义。
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在对其历史渊源、表达方式、存在空间、地域分布、传承保护状况等的全方位记录时,要从多种语言、多种载体、多种手段方面下功夫,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的档案管理,通过纸质、胶片、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增强档案的多元性、特色性,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的民俗民情、人文历史。
地域文化(本)科目代码:519091. 地域文化带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对地域文化的感受。
参考答案:地域文化是大中华文化之下的一个文化分支,是指一个固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既可以指语音区别、气候差异,也可以是饮食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范畴还可大可小,诸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北人豪爽,南人婉约”,“北人面食,个子高大,南人米饭,身材较矮”,“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人爱食醋,川人爱吃辣”等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从世界整体文化格局来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中华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也叫中华传统文化或华夏文化。
其实,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多方面因素融合而成的,大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客观方面主要和地理地形、气候环境、交通条件、物产特点等有关,主观方面则和语言文字、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有关。
中国地形地势非常复杂,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向海洋倾斜。
由于地形的复杂,造成了各地地理环境气候差异非常大,西南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东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气候的不同,使得各地物产各不相同。
而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因而大多数人们在一个固定的地域生活劳作,世代繁衍,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聚集体。
进入封建社会,这个聚集体往往在同一个封建君主的统治下,血缘关系相近,语言文字相同,宗教信仰接近一致,生产科技水平共享,生活、饮食习惯类似,文教水平相当,因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有的地域文化。
当然,我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的根源是为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的中原文化,只是在具体表象上有很大差异。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精选9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篇1摘要:通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恢复人文古韵,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人文雅趣,满足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2009年无锡市惠山区交通局对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进行方案设计竞标。
要求在京杭运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洛社古运河风貌的恢复和建设。
我院在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整个设计分为四个篇章:场地解读篇、总体方案设计篇、分区方案设计篇以及专项方案设计篇。
1场地解读1.1区位分析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包容着我们祖辈的汗水和智慧,从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
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纵连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举世无双的人工长河。
它也是一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长廊。
无锡,运河名城之一,在《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论著中无锡是中国运河的发祥地,无锡太伯渎是最早地运河。
京杭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了将其定位为一条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景观通道,并分为镇区段、城区段、园区段。
而本项目洛社段就属于该总体规划中的镇区段。
1.2项目概况惠山区洛社镇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江南古镇,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南段后,河道贯穿一通,洛社因水运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渐形成集镇,至明清时期,贸易兴旺。
历史上素有“小无锡”之称,是锡西重镇,千里古运河孕育了洛社这个江南古镇,从西向东贯镇而过,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
其流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灵秀独具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此番运河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运河风貌建设工程”重点为“一带三点”,即运河景观带和三个主题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区、文化广场区、休闲广场区)。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信仰是在法律职业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的精神追求。
法律职业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法律信念、法律理念、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等,其核心是一种对法治的精神追求。
本文在论证法律意识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法治;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作为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基于现代法制实践而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合理性的主观心理反映。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第一,主宰一切社会生活的形式和手段是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存在超越宪法和法律的所谓特权;第二,法律意识作为一种非人格力量,是用以特殊的理性原则建构起来的法律程式从关注和关怀人的终极运层面切实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全面实现社会正义;第三,每个社会主体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权利和秩序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因而人们都理应自觉的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中国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个治国方略的过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
法制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方式的现代化,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在于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社会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进程,是全面推进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意识现代化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是法律现实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映现。
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不仅蕴涵着法的本体,决定着法的价值取向、法的社会功能和运作机制,而且直接决定着公民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离不开建立其上的公众意识,而且,法律意识作为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上层建筑,必然反作用于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法律现实,因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必将极大的推进社会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 1月多。
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二)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三)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四)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二.关中的饮食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一)茶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与要求(2014年2月修订)第一篇: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与要求(2014年2月修订) 0-1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与要求时间:2014年2月修订一、时间安排论文指导起止时间:201X年2月15日~201X年6月9日1、论文选题:201X年2月15日~3月1日2、文献综述:201X年3月2日~3月12日3、开题报告:201X年3月13日~3月31日4、论文大纲:201X年3月31日之前5、论文细纲:201X年4月1日~4月5日6、论文初稿:201X年4月6日~5月5日7、论文中期检查:201X年5月5日8、论文二稿:201X年5月5日~5月15日9、论文定稿:201X年5月15日~5月21日10、论文小组答辩:201X年5月22日~5月31日11、论文大组答辩:201X年6月3日前此时间安排视学校要求和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改变。
二、论文后续工作安排1、提交论文成绩:201X年6月3日~6月6日2、写评语、上交所有材料:201X年6月9日之前三、要求(一)学生1、下载并与导师共同填写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2、围绕论题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3、提交论文开题报告4、3月28日前,四个班长负责将四个班级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情况按学号填报(下载填写《4-1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登记表》),交给教学办。
5、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正稿<10000字>(正本论文的内容及其顺序依次为:毕业论文封面、(中文版)内容摘要及关键词、(英文版)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或后记(可选项)。
(应提交三份参加答辩,答辩之后制作正本一份、副本一份存档)。
6、记录导师指导情况,并下载填写《2-11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共8份。
7、除了论文第一本资料(定稿)之外,其他材料装订成毕业论文第二本资料。
内容及其顺序如下:封面、目录(第二本资料封面及目录见法学院网页《2-1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第二本资料封面及目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提纲(大纲)、论文提纲(细纲)、外文翻译原文、外文翻译译文、中期检查表、诚信承诺书、论文指导记录表(8份)。
论文要求:以你感兴趣的文化现象(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或精神文化)为例,以地理学角度(文化生态,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产品)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文章题目一般不超过25字,非必须,尽量不用副题。
作者署名放文题下方,按顺序间隔排列。
(一)摘要1、摘要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论文(研究)的目的;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研究的结果或得出的结论。
2、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信息量大。
摘要包括的信息量应与论文基本相等,读者即使不阅读全文,通过摘要也能基本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研究的基本结论。
摘要应该具有独立性,应该是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安排。
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避免用长句。
言简意赅。
摘要的长度应该控制在300字以内,直接明了地阐述论文的创新之处或主要观点,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摘要不分段。
避免套话。
不应出现常识性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的内容做解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比如,不要出现“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抛砖引玉……”等。
3、摘要撰写时须避免以下情况重复文章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中国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研究”。
使用“本文”、“作者”、“文章”等作为主语。
摘要具有自明性,应该使用第三人称。
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句型。
出现引文或图表。
用语不规范。
摘要中不要出现生冷偏僻、自己杜撰的名词、术语或符号等。
(二)关键词关键词要选择那些最具有检索意义的专业术语,通过这些术语反映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便于读者检索到该论文。
关键词应该尽可能使用与文章的具体范畴相对应的词汇,避免使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应该在3至7个之间。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2016年7月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 年 7 月
论文手写格式要求
1.论文统一用黑色碳素笔写于A4纸;
2.装订顺序:封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3.页码:从正文起排,页面写于底端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