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上涨对农机化作业影响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1.30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机械燃油消耗标准农田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和不合理操作,农业机械的燃油消耗量一直存在着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提升农田作业效率,制定农业机械农田作业机械燃油消耗标准势在必行。
一、背景介绍农业机械是农田作业中的重要工具,包括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这些机械的使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机械的燃油消耗量过高,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消耗标准势在必行。
二、制定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消耗标准的必要性1. 节约能源资源农业机械的过度燃油消耗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化石能源资源,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了压力。
通过制定燃油消耗标准,可以引导农民使用能效更高的农业机械,从而实现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
2. 保护环境农田作业机械的过高燃油消耗不仅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制定燃油消耗标准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制造商研发更加环保的产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提高农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的过度燃油消耗也意味着农田作业的效率不高,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通过制定燃油消耗标准,可以引导农民选择能效更高、作业效率更高的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田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消耗标准的制定原则1. 科学合理性燃油消耗标准的制定必须基于科学的燃油消耗率统计数据和技术参数,确保标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 可操作性燃油消耗标准必须能够被农民和农业机械制造商接受和操作。
标准的实施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种植业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 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消耗标准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优化和更新,以适应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四、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燃油消耗标准的实施措施1. 启动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农业机械燃油消耗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
浅析农用燃油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耒阳市的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用柴油消耗量也迅速增长。
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25台,789438kW,机耕、机收、机插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6%、85%、22%。
耒阳市农用柴油消耗已占到农业生产总燃油消耗的95%以上,机耕、机收等农田作业是主要的耗油环节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用柴油实耗总量达3万余吨。
一、现行农用燃油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以税代费农民得不到实惠为扶持农业发展,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对农用柴油采取低价优惠政策;到70年代,又对农用柴油给予定额补贴;直到1994年才取消农用平价柴油政策。
现在的成品油价税费是通过提高汽油和柴油消费税,将现有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从而把养路费整合到油价上。
因为农用机械主要在田间作业,并不需要交纳养路费,以税代费后,农民不但不能享受到养路费减免,反而要为机耕、机收等农机作业支付一笔额外的燃油消费税。
农民不仅不会从取消养路费中获益,反而会因燃油消费税提高而受损。
2综合直补并非长效机制目前对农用柴油的补贴主要是以农资综合补贴的形式发放给农民,农用柴油补贴是按土地承包而积发放给农民,特点是最简单、运行成本最低,但并不是一种公平、有效率的方式。
综合直补资金实行综合算账、突出重点;一次发放、直补粮农的政策,粮农综合直补实行普惠制,补贴对象为全市范围内所有种粮农民。
补贴目的是为了补偿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综合直补对农民增加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
农资综合补贴是国家采取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暂时性措施,并非长效机制。
3.普惠制有失公正柴油补贴不能搞绝对平均,不能实行普惠制,那样有失公正。
一是农用燃油补贴是针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业机械,目的在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补贴对象应以农业机械为主;二是少数农户将土地闲置或抛荒,对其实施补贴根本就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未将柴油补贴直接支付给柴油成本的直接负担者,未达到补贴的目的;三是没有充分考虑耕作习惯,未按实际耕种而积计算补贴,各地的耕作习惯和复种指数因地域、作物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田间用油量差别很大,综合直补的方式缺乏针对性,没有科学性。
农业机械方面论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行业的营销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业机械行业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和大显身手的地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机械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机械方面论文范文一:农业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影响分析农业生产的规模以及作业的组织模式与农业生产燃油消耗密切相关,作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可以减少机具田间转移,降低机具空转运行的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农机作业过程中的油耗。
一、作业规模对燃油消耗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的作业条件相对较差,农机作业规模较小也会导致农机油耗的增加。
据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进行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农机作业规模与农机作业油耗密切相关。
1.机耕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机耕燃油消耗,除了跟机耕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减少。
这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机耕燃油消耗的一定幅度下降。
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也应该鼓励市场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研究发现,地形条件对燃油消耗不显著,可能由于机耕燃油消耗在平地和丘陵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或者目前的机耕作业主要在平地上进行。
水稻、玉米的种植比例对机耕燃油消耗影响也不显著,可能由于无论种玉米还是水稻,机耕环节所耗燃油差异不大。
2.机播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机播燃油消耗,除了跟机播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和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就减少。
这仍然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机播燃油消耗的一定幅度下降,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应该鼓励市场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同时,由于水稻插秧机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远低于旱作物机械播种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因此,水稻种植比例与机播燃油消耗也呈负相关,表示相对旱作物,水稻机械种植环节的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要低于旱作物。
3.机收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机收燃油消耗,除了跟机收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就减少。
关于农机“三率”的思考摘要: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给农机监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
农机安全无小事,因为它关系着农民生命财产的大事。
尤其对于辽宁农业大市——阜新市而言,农业机械数量的快速增加,给农机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如何有效提高农机“三率”水平,是阜新市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机;三率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21-11 阜新市农机“三率”情况在2006~2010年间,阜新市拖拉机挂牌率分别为64%、62%、63%、65%、64%,年检率分别为 85%、90%、86%、87%、89%;持证率分别为63%、60%、64%、62%、65%。
到2010年底,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4995台,挂牌15997台,拖拉机驾驶人员19769人,驾驶员累计在册数12850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80台,挂牌58台,驾驶员累计在册数50人。
全市围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三率”,重点抓了一下工作:1.1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管理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阜新市着力加强对监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教育监理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搞好政策法规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使他们知法懂法、正确执法,以优质服务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水平。
1.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重视安全宣传教育,结合春种、秋收的关键农时季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并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等,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将农机安全宣传工作送达千家万户。
加强农机法规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农机驾驶员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加大对农机驾驶员的安全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各种条件下的安全驾驶方法,确保农机安全作业。
1.3 加强农机安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严把登记关、检验关、考试关、审核关,把好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作业的过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资源、改善农村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农业资源条件农业资源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需要具备适宜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2. 经济投入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燃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农民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设备,这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技术水平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
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知识,这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4. 农民意识和观念农民的意识和观念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农民往往习惯于手工操作,对农业机械化持保守态度,甚至存在排斥情绪。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
二、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基础条件。
2. 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减免农业机械设备的关税、减少购买税费,降低机械设备的成本,同时提供补贴和贴息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和投入农业机械化设备。
3. 农业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意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