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病的遗传代谢病因分析及相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62
DOI:10.16096/ki.nmgyxzz.2021.53.04.016儿童遗传代谢性心脏病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赵秀芝1▲,卢晓颖2,万君1,张晓梅b(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摘要]遗传代谢性心脏病是因遗传代谢障碍而引起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不全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故也称为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
目前,遗传代谢性心脏病分为两大类:(1)遗传代谢性心律失常;(2)遗传代谢性心肌病。
现主要对遗传代谢性心脏病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预防遗传代谢性心脏病儿的出生以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遗传代谢障碍;心律失常;心肌病;基因;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21)04-0435-05Advances in Studies on Genes and Pathogenesis of Metabolic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ZHAO Xiu-zhi",LU Xiao-ying2,WAN Jun1,ZHANG Xiao-mei2A(1.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010110China;2.Departmet of Pediatrics,People's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Hohhot010017China)[Abstract]Genetic metabolic heart disease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s caused by the insufficiency of cardiac cell ion channel function due to the disorder of genetic metabolism,so it is also known as hereditary cardiac ion channel disease.At present,genetic metabolic heart disease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1.Genetic metabolic arrhythmias(IADs);2.Genetic metabolic cardiomyopathy.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enetic metabolic heart disease pathogenic genes and pathogenesis,so as to achieve early detection,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which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birth of children with genetic metabolic heart disease.[Key words]genetic metabolic disorder;arrhythmology;cardiomyopathy;gene;the pathogenesis儿童遗传代谢性心脏病是由编码心肌细胞的各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相应通道功能缺失所致的一组疾病。
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特征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尹光恒【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心肌病磁共振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64例临床诊断儿童心肌病患者,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14例,扩张型心肌病(DCM) 16例,限制型心肌病(RCM)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NVM)2例.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不能配合的患儿用0.5 mL/kg水合氯醛镇静.所有患儿行黑血快速自旋回波(TSE)、亮血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balanced SSFP)电影,26例行快速自旋回波心肌延迟增强,28例行相位敏感反转恢复(PSIR)心肌延迟增强扫描.结果:26例EFE均有左室心腔扩大,9例伴心肌变薄;16例心肌收缩运动幅度减低;左房增大7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13例;瓣膜返流18例;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4例.14例HCM共有66个左室节段心肌增厚,室间隔的增厚14例,共累及45个节段,左室游离壁增厚12例,共累及21个节段.1例右室心尖部受累.左室内乳头肌异常4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6例.16例DCM均有心腔扩大,左室心肌变薄,左房左室同时显著增大12例,8例为全心增大,仅左室增大2例.13例患者心室壁收缩运动幅度均明显减低.左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厚11例.瓣膜返流13例.心包积液9例,胸腔积液7例.4例RCM,均为双心室受累,舒张运动受限,心室腔大小正常,双侧心房明显扩张,6例瓣膜返流.下腔静脉扩张4例.心包积液3例.2例ARVC,MRI均可见右室流出道扩张,局部室壁变薄,“手风琴征”阳性.2例NVM,左室心内膜及肌小梁明显增厚,交叉呈网,相邻心肌变薄,NC/C约3.1~7.5.6例延迟强化,HCM 1例,EFE 2例,DCM 3例.结论:儿童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多伴有心功能异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两者密切结合可以作出诊断.【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6页(P970-975)【关键词】儿童;儿科学;心肌疾病;磁共振成像【作者】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尹光恒【作者单位】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542.2心肌病是一组非同源性、伴有机械和/或电生理功能异常的心肌疾病。
引言1背景信息心肌炎(myocarditis)是由感染、自身免疫、过敏、药物和毒素损伤等多种病因引起,由组织学、免疫学及免疫组化方法确认的心肌炎症性疾病[1,2]。
感染性心肌炎中,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最多见。
流行病学显示,常见病毒谱已由腺病毒和肠道病毒为主转移到细小病毒B19和疱疹病毒6型为主[2]。
据报道,儿童心肌炎发病率约为1.4~2.1/10万,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高峰段是在婴儿期和青少年期[3-5]。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症患儿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非特异症状,重症患儿起病急、变化快,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难度[1,6]。
因此,在不扩大诊断的前提下,及时识别并治疗不典型症状,显得尤为重要[7]。
迄今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休息、镇静及镇痛处理、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瘅”等病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祛邪扶正兼顾,早期以祛邪为要,中后期以扶正为主[8]。
有证据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均对儿童心肌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9,10]。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在改善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以及调节免疫、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方面,较单一疗法更具优势,可发挥协同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儿童心肌炎治疗中的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本文件系统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汇集业内专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最终形成《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旨在为从事儿童心肌炎诊疗工作的中医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其科学性、实用性和依从性等,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根据新证据和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
2确定并构建临床问题在本文件制定初期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构建了以下主要临床问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应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儿童心肌炎临床上如何分期与分型?儿童心肌炎各辨证分型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儿童心肌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什么?儿童心肌炎西医综合治疗措施有哪些?其使用要点是什么?如何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辨证治疗儿童心肌炎?中成药治疗儿童轻中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中药注射剂用于儿童重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III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明确了儿童心肌炎的定义、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以及中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心肌病检测基因是什么?多久后有结果?心脏肌肉疾病,作为循环系统的一大挑战,部分通过单一基因遗传轨迹在家族中流传。
家族病史中若有多名成员遭遇此类病症,进行专项检查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涉及心肌病的基因检测究竟涵盖了哪些方面?心肌病检测基因是什么?一、肥厚性心肌病特征为心脏肌肉异常增厚,伴随猝死风险增高,估计中国成年患者超百万。
约6成HCM 病例与显性遗传相关,其中40%-60%可追溯到调控肌肉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剩余病因则分布于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及部分未知原因。
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由心肌细胞蛋白质编码基因变异触发,是年轻人群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诱因,遗传模式以显性为主,但也有隐性遗传案例。
至少15个基因被确认与之相关,约60%患者可检测到确切的基因突变。
三、扩张性心肌病征心脏室腔扩大、泵血功能减退,是心衰主因之一,全球发病率各异,儿童少见。
DCM 病因复杂,超过60个基因与家族性DCM关联,以显性遗传为主,约40%家族性DCM 能找到具体突变基因,TTN基因截断变异尤为突出。
其中2019年《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将14个致病基因已经囊括入检查名单当中了。
当然在香港中环专科的独有255个心血管疾病基因的遗传性心脏病检查当中,会一应将遗传性的心脏病相关和高度疑似的基因给一并检查清楚,可在中环专科官网或v信(tchchk)预约。
四、代谢性心肌病指由代谢紊乱引发的心肌损害,已有超过10种相关致病基因被识别。
心肌病检测基因是什么?一份完整的遗传性心脏疾病检查应该覆盖如上常见和不常见的心脏病的基因问题筛查。
心肌病检测基因是什么?心肌病的基因检测涵盖了导致上述各类型心肌疾病的特定基因变异,包括但不限于那些调控肌肉结构、心律、心脏扩张及代谢过程的关键基因。
在香港中环专科拥有着独有全面的基因检查,通过广泛的基因组分析,可深入探究这些复杂疾病的遗传根源。
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摘要心肌炎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及时诊治非常重要。
近20年来,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了进一步更新、完善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方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肌炎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近的研究结果,对以往的儿童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其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心肌炎临床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心肌炎病理学诊断标准以及儿童心肌炎分期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水平。
心肌炎在临床及病理学上被定义为病变范围主要限于心肌的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过敏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
在心肌炎中,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B组)、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细小病毒B19等。
鉴于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从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临床症状到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而其病理诊断(心内膜心肌活检)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广泛,心肌炎的诊断始终为临床难题[1]。
1997至2002年及2006至2011年日本2次全国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心肌炎年发病率分别为0.26/100 000及0.3/100 000[2,3]。
因此,对儿童心肌炎的及时诊治非常重要[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以后经过多次修订,最近一次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发布于2000年[5]。
上述诊断标准在我国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20年来,围绕儿童心肌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6,7,8,9,10,11]。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肌炎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近的研究结果,对原来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提出"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
遗传代谢病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郑军一、定义遗传病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又称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error of metabolism IEM), 是遗传性生化代谢缺陷的总称。
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某种酶、载体蛋白、膜或受体等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产物功能发生改变,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父母有同宗病史、曾有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家族中有同样严重疾病史时,临床医师应警惕IEM可能。
某些IEM如尿素循环病-鸟氨酸转氨甲酰酶(OTC)缺乏为X连锁疾病。
先天代谢病(IEM)患儿一般出生时表现正常。
新生儿期发病者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症状。
因新生儿应急反应和代偿能力有限,先天代谢病常与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良等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
当出现有这些非特异表现时高度怀疑先天代谢病很重要,因大多数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很快导致死亡。
即使某些代疾病目前尚无法治疗,但明确诊断对以后妊娠的产前诊断会有关键作用。
二、发生率虽然每一种先天代谢病都比较罕见,但因其种类繁多,故其总发生率可高达1/2000。
约有100种先天代谢病在新生儿期会出现临床表现。
三、临床特点1、孕期孕有长链3-羟辅酶A脱氢酶缺乏(LCHADD)及其它脂肪酸氧化疾病胎儿的孕妇可在孕期发生急性脂肪肝及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
但大多数IEM孕期正常。
2、发病时间、方式根据新生儿期出现时间及方式划分二组。
中毒型典型病程是出生时表现健康、无症状,随后临床进行性恶化。
首发症状一般是喂养困难、呕吐、继而神经症状恶化,有嗜睡、呼吸暂停、惊厥、昏迷。
典型疾病为有机酸中毒、尿素循环病(UCD)。
能量缺乏型,最常见表现为势不可挡的神经系统表现,呼吸暂停、惊厥、昏迷,没有无症状期。
此组疾病有线粒体、微体病,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NKH),钼辅助因子缺乏,原发乳酸酸中毒。
硕士学位论文
2研究方法
2.1临床资料收集
登记所有入组心肌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症状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结果、12导联体表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脏螺旋CT、心脏MRI结果等。
2.2代谢缺陷病因查找
2.21串联质谱筛查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检测患者干血滤纸片中游离肉碱、酰基肉碱、氨基酸共23种指标的浓度进行常见的35种遗传代谢缺陷的筛查。
检测串联质谱仪器:美国Waters公司,型号XevoTQ.D,检测过程由华大基因临床检验中心协助完成。
检测指标有23种,包括:游离肉碱(c0),乙酰肉碱(C2),丙酰肉碱(C3),丁酰肉碱(C4),异戊酰肉碱(C5),己酰肉碱(C6),辛酰肉碱(C8),葵酰肉碱(C10),月桂酰肉碱(C12),肉豆蔻酰肉碱(C14),棕榈酰肉碱(C16),十八碳酰肉碱(C18),丙二酰肉碱(C3DC),戊二酰肉碱(C5DC),3.羟基异戊酰肉碱(C5.OH),3.羟基棕榈酰肉碱(C160H),精氨酸(Arg),瓜氨酸(Cit),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缬氨酸(Val),甲硫氨酸(Met)。
筛查的代谢缺陷共35种,包括:(1)氨基酸代谢病16种:枫糖尿病,苯丙酮尿症,酪氨酸血症I型,酪氨酸血症II型,酪氨酸血症III型,瓜氨酸血症I型,瓜氨酸血症II型,精氨酸血症,生物喋呤缺乏症,高苯丙氨酸血症,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N.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高胱氨酸血症,高甲硫氨酸血症,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瓜氨酸血症综合症;(2)有机酸血症10种: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2.甲基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丙酸血症,异戊酸血症,3.甲基戊烯二酸血症,2.甲基.3.羟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甲基丙二酸血症A、B型,甲基丙二酸血症C、D型,戊二酸血症I、II型,多发性羧化酶缺乏症;(3)脂肪酸氧化缺
7
第四章讨论
Pompe病的确诊主要依赖GAA酶活性测定,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与残存的GAA酶活性有关,婴儿型该酶的活性完全缺失或<正常值的l%,当酶的活性>正常值的40%时多不发病,本组4例患者的GAA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可确诊为GSDII型。
目前该病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主要是给予低糖高蛋白饮食以及心肺功能支持治疗,酶替代治疗将可能是有效的疗法。
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证实酶替代疗法可以逆转婴儿型GSDII型患者心肌改变,但该项治疗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本研究中4例患者仅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均在1岁内死亡。
黏多糖病是由于黏多糖水解酶缺乏导致粘多糖在体内贮积从而引起多系统损伤的遗传代谢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酶缺陷不同分为7型,可累及脑、心、肝、骨骼、皮肤、角膜等器官,国外文献报道各型MPS总发病率约2.04~3.53/10万【421。
除MPSII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MPSII型常有典型的粗糙面容、身材矮小、多关节进行性强直、多伴肝脾肿大,多无智力障碍和角膜混浊。
本研究中1例MPS患者具典型MPS面容,智力大致正常,有家族史,家族中传男不传女,符合MPSII型的临床及遗传特点。
该型中约1/3有心脏病变,心脏表现为:心脏扩大、室壁肥厚、瓣膜增厚伴关闭不全或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常见),心功能下降等,如本组1例MPS患者主动脉瓣受累严重。
心力衰竭和气道进行性阻塞是该病的主要的死因,本例患者最终就死于心力衰竭。
尿粘多糖检测筛查MPS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进一步确诊需通过测定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特异酶的活性或进行基因检测。
目前该病缺乏有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骨髓移植和酶替代治疗可能是比较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