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课时 响度、音调、音色》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3
教案:3.2《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
4. 声音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声音的三个特性。
2.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三个特性。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声音特性相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6.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8.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
4. 声音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和传播速度。
3.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受频率影响,响度受振幅和距离影响,音色受材料和结构影响。
2. 声音的传播原理是振动通过介质传播,传播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
3.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电话、广播、音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三个特性。
初中物理响度与音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掌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能够区分音调和响度,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频率、振幅、音调、响度四个概念的联系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调与频率的实验材料:钢尺、琴弦等。
3. 响度与振幅的实验材料:鼓、锣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描述一个声音的高低?2. 学生回答: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
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5分钟)1. 介绍频率的概念: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2. 展示实验: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总结: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5分钟)1. 介绍振幅的概念: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 展示实验:鼓和锣的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总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回答:例如,音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响度可以用来判断声音的远近。
五、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学生回答:音调与频率成正比,响度与振幅成正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通过练习题和作业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音调和响度的概念,避免学生混淆。
课本课总课备课课题乐音与噪音新12杨玲型时数时数人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的基础上, 进一步来认识课标与教材剖析知识与技术教学过程与目方法标感情态度价值观学情剖析声音 , 认识声音的丰富多彩, 是声现象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观点切近生活, 学生对此其实不陌生, 而且较感兴趣, 但缺少较理性的认识, 在实践中常常不易划分它们。
要点:乐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划分;噪声的根源和危害.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划分;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认识声音的特征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次相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相关知道不一样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一样(音色决定声音的质量)认识噪声的根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门路,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经过做“音调与频次相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相关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变换法领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为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领会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宽泛性,学习物理知识的适用性,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声音我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解决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作声音的特征各不同样。
可是学生关于声音的特征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音调解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可否达成教课任务就看可否顺利更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学生理解噪音对生活的危害,但其实不清楚噪音的根源和办理,经过本节的学习认识噪音的根源和防治噪音的门路。
别的,跟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音乐、朗诵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充足利用此资源丰富教课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音叉、钢皮变换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察看教课教法学法尺、示波器、鼓、口法、议论法媒体琴、乒乓球等。
教课内容及过程(教为学服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 ] 教师提早录好一段心旷神怡的轻音乐和一段在忙碌路口来来常常的各样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觉并做出判断:令人感觉快乐的声音→ 乐音令人感觉浮躁的声音→ 噪音二、新课教课指引学生回想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声音的特性》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基本认识,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知识复习1. 要求学生复习《声音的特性》课程中关于音调、响度、音色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简要概述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原理和影响声音特性的外部因素,如介质和频率等。
(二)实验作业1. 设计并完成“声音与不同材料共鸣”的简易实验,利用日常物品如杯子、橡皮筋等探索不同材质物体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2. 准备“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的实验材料,包括拨动叉子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并记录变化情况,使用秒表来计算时间的操作记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学生需要就上述实验过程进行文字记录,包括实验步骤、现象、实验数据和初步结论等,培养学生客观记录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一)理论作业要求学生用清晰的语句对每个知识要点进行简要描述,记录清晰易懂的学习笔记。
在家长的陪同下检查自己笔记内容的准确性。
(二)实验作业实验中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步,遵守安全规范,使用物品和设备需确保无误;确保对每次操作的数据准确无误进行记录;及时准确描述和解释实验中的任何观察和发现。
注意将完整的实验过程记录整理为简单的流程或操作手册。
四、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和观察数据的详细程度,综合评估其完成情况。
老师会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并给出相应评分和指导性评价。
五、作业反馈在课程第二课时中,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讲解和点评,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同时,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初中物理课程《声音的特性》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验能力,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
一、课前知识准备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因素?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
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
发出的音调就低.
【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
【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三、拓展整合创新
类型之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例1】
解析:吹管的上端,使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而发出哨声,上下拉动活塞,使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振动音调变式题: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之二:声音的大小——响度
【例2】我们经常说“男低音”、“女高音”,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振幅和频率、响度和音调的关系.“男低音”、“女高音”,主要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至于响度,双方都可大可小,而一般来说,男低音演员的声音比女演员要大些,音调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而与振幅大小无关.因此,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女高音歌手演唱时音调较高,这是由于她发声时振动频率较大的缘故.答案:声音的音调
【拓展】音乐厅正在开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
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
变式题:悦耳动听的音乐一定不会成为噪声,这种说法对吗?
类型之三: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
【例3】电子乐器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模仿得逼真,其关键是要求电子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与所要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哪一项特征尽可能的一致?( )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
解析: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区分发声体.若两发声体的音色相同,则难以区分.答案:D
四、当堂检测反馈
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五、课后延伸阅读
乐器的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1.打击乐器
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2.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和钢琴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3.管乐器
长笛、箫等乐器,包含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各种号也是常见的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