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7.62 KB
- 文档页数:4
7.1力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
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3、会做力的示意图三、教学重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四、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力的概念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7、1力》学习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力的符号与单位;学习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学习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学法指导实验观察概述总结指导小结学习流程预习指导1、叫做力。
物理学中力通常用字母表示。
2、我们在讨论一个力时一定存在个物体,一个是另一个是。
因此力不能离开两个物体而单独存在。
如图所示:足球运动员在踢球时,相对足球来说是对施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物理学中,把力的单位定为,简称,符号是。
托起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体验1N的力的大小。
)任务导学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咱们就一起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
1、力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人熊猫拖拉机地球提攀拖吸引……木桶竹枝车苹果… 物体作用物体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吗?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注意: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导课:直接导入。
二学生展示:1.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______的作用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4.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例手搬桌子手搬桌子1234【体会】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5。
我的体验: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三、学生评价:四答疑解惑:1。
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力产生时两个物体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举例说明①。
②。
2.思考理解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小组讨论?3。
如图所示,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50N的拉力,画出木箱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4。
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
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只要有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对于任何一个力,它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7、1 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和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有关现象的解释。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XXXXX:力的概念,单位和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学习难点】XXXXX: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预习案】I、知识准备1、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手提水桶,手对桶施加了力,手按墙,手对墙也施加了力。
2、上网查资料,了解牛顿的有关事迹。
II、教材助读1、力的作用效果(1)用教材图7、18中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自己坐的小船会向后退?针对训练3、弹簧秤的下端挂一质量为2、5千克的砝码,保持静止不动,砝码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__力作用,它的大小是_______牛,砝码还受到竖直向上的________作用,它的大小是_______牛,所以砝码能静止不动。
(g=10牛/千克)我的知识网络图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训练案】1、当我们观察到物体发生了或发生改变,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2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对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对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3图中是物理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甲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 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6 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C、腾空而起的火箭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7 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在篮球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8作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拉小车的力、(2)沿倾斜角为30的斜面向上拉小车的力、【检测案】1、物理学巾,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A力的作用效果就是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B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是力的作用效果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D、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3、公路上一辆高速行驶的小汽车突然撞到石墩上,汽车车头被撞瘪了,汽车也停下来了,这种现象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4、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5、物理学中通常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即用一根_____________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的物体上沿着 __________________画一条线段,其中____________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____________,在示意图旁边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标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_________、6、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船的重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水对桨的推力 D人对船的推力7、若甲、乙两物体相互吸引,则 ( )A、彼此所受的力大小是相同的 B彼此所受力的情况是一样的C甲、乙两物体受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D尽管甲、乙两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但它们所受力的示意图是不同的8、下列各图中反映力的作用效果是用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9、体育课上,只见小华同学将铅球沿斜向上的方向推了出去,铅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美妙的弧线后落到地面、将地面砸了一个坑、请问答下列问题:(1)出手时,铅球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铅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一个坑,这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所示,湖面上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只完全相同的甲、乙两条小船,船上各坐一质量相等的人,两船用绳子连接起来,当甲船的人用力拉绳时,将会出现 ( )A、乙船向甲船驶来B、甲船向乙船驶来C、甲、乙两船互相靠拢 D甲、乙两船一定静止不动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施加一个力,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一个力、小明想:这两个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以下实验:把两个弹簧秤A和B连在一起(如图所示),用手拉弹簧秤A,此时,弹簧秤A 对弹簧秤B有一个拉力F,大小从B弹簧秤秤可以读出,同时B弹簧秤对A弹簧秤也有一个拉力F,大小从A弹簧可以读出、改变手拉弹簧秤的力的大小,此时两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小明读出一组数据如下表:(1)根据小明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力学案一、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二、重点难点形成力的概念,学会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
三、复习巩固1.力是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____而独立存在。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
2.溜旱冰时,用力推墙,人反而被墙推开,这说明________也受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力,此时若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是______物体,墙是______物体,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_,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_________或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探究一:力的概念问题1:同学们,在你身边周围有哪些行为经常出现力?请你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在体育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中2.思考:这些现象中,有几个物体?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特点: 。
得出结论:力就是对的作用。
3.讨论交流(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说明。
第七章力第1节力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由于生活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能理解力的概念.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尤其是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以简单的实验为基础,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探究,全方位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本节教材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领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从宏观入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学生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学生经常说谁的力气大,但物理学中的力概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的理解还是表面的,对于如何科学认识力的概念,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还不适应.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与条文,而应该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发现、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知识.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故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实验法、归纳法.磁铁、小铁球、弹簧、小车、旱冰鞋、斜面、气球、铁钉、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P5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图片: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获得冠军;“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教师提问:林清峰能举起杠铃的原因是什么?“神舟十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再创我国的辉煌飞天梦?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另一个人,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请同学们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理.)二、进行新课(一)力1.力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此有关的力的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力的存在至少涉及几个物体呢?教师列举各种力的现象,学生讨论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2.力的单位教师讲述: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学生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为2 N.教师讲述: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让学生再亲自感受一下物理教材放在手上时的2.5 N的压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对点训练】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答案】C(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实验一:1.用力捏橡皮泥;2.用力压和拉弹簧.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总结:1.橡皮泥形状改变;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缩短或伸长.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分组实验二: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小铁球、斜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进行实验:用力推小车,用手挡住小车使小车停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小车受力后又由运动变为静止.学生进行实验: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甲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点训练】下面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答案】D(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问题过渡: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并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交流感受.(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看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学生进行扳手腕游戏,通过游戏,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2.力的示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师生归纳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要注意作图的顺序:首先找到作用点,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末端写出力的性质.教师通过例题规X画力的示意图.【例】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甲乙【解析】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沿绳子水平向右.从A点开始,沿绳子水平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拉力.【答案】如图乙所示.(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点训练】用100 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答案】(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力的现象,同学们已能正确地说出谁对谁施了力,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些现象:撑船的船夫离岸时用撑竿给河岸一个力,结果船被撑走;碰碰船去撞别人时,自己却被撞走.究竟是谁对谁施力呢?学生分组实验三: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使学生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对点训练】X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X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A.X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B.X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C.李晨受到X斌的推力,X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李晨先向后退,之后X斌向后退【答案】B三、学以致用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2.下面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火箭刚起飞B.顶足球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3.与地面夹角成30°的方向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 N,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答案】3.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4.直观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七章力第1节力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用符号F表示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首先通过观看课件而引入力,然后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分析,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3.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力》《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
2。
力的三要素。
3。
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三要素.3。
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
教师用:教学课件、磁铁、大头针、弹簧、小钢球.一、新课引入:观看图片,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学案新人教版7、1 力》学案新人教版课题课时1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重点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教学内容师生随笔一、感悟新知温馨提示(相信它会为你的学习、探究带来帮助!)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______,物体间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例如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二、学以致用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聚焦目标1 什么是力问题1、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71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2、书中图71的(g)、(h)、(i)所示的物体间的作用与前几幅图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物体间是否一定要接触才有力?问题3、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力存在的现象吗?聚焦目标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4、指出图71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各是什么?问题5、离开具体的研究对象,能不能谈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什么?聚焦目标3 力的作用效果问题6、看图76,分析三个运动员对足球的踢、顶、接三种情况中,足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足球的运动状态相应的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归纳整理四、达标测评必做题(加油,胜利属于你!)1、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A、手臂划动的力B、手臂推水的力C、水对手臂的推力D、手和脚拍打水的力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④选做题(恭喜你,闯到了最后一关!)4、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他取来两只鸡蛋并将它们相碰,但结果却发现只碰破其中的一只,为此,他对“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感到大惑不解,先请你谈谈对小明同学这一探究结果的认识。
第一节力
【基本知识结构】
概念:力是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__而存在。
用字母____表示。
单位:在国际单位之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
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
力
______
直观表示法力的________
力的三要素 ______
力的__图示___
______
作用
力的作用是。
力的作用方式有
作用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1、指出以下各个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加深对力的认识,体会“作用”二字,并能指出施、受力物体)
(1)书对桌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2)悬绳对电灯的拉力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3)手对门的推力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4)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5)自举2例,说明力的现象,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①;,。
②;,。
2、力是,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形成力概念)
3、两个鸡蛋大约100g,用手托起它所用的力大约是1N,一个大苹果大约是200g,那么托起它所用的力是N。
物理课本大约150g,要拿起它则要给它施加 N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一个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 N。
(感知力,能估量生活中力的大小)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1、物体的形状怎么理解,举例说明;举例说明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都简称形变)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形变。
2、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其中运动包括①②
③④。
3、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物体________;二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
4、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5、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或发生改变时,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
6、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
8、下列属于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A、人坐沙发,沙发凹陷
B、降落伞匀速直线下降
C、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D、正在进站的火车
9、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10、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A.不断改变 B.始终不变 C.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D.无法确定
11、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
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 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
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 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
【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是指、、。
书中举了开门时作用点不同,也不同的的事例,请再举两个同样的例子①②。
2、力的作用效果由来决定。
3、关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B、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C、只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4、力的示意图是指用。
这样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称为法,在上期还学了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迹径,也是用了这种方法。
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力的图示,试比较它们的大小()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6、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甲用水平向左6N的力推,在图上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7、图6所示,用50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向上拉小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图6
【知识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 也就是说 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是 的,方向是 的,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它们是作用在 个物体上。
2、人推车时,是________和_______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车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
物体是______;若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物体是 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
3、端午节组织龙舟赛,正在激烈比赛的龙舟,相对与岸上站立的观众,龙舟是_______的(填“运动”或
“静止”)。
运动员用浆向后划水,龙舟就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那么使龙舟、
人、浆一起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
B 、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C 、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D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5、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B 、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 、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 、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6 、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住绳子从井里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这个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
A 、.地球
B 、水桶
C 、绳子
D 、水
8、如图3所示,甲小车上放铁条,乙小车上放条形磁铁,将两车都放在玻璃板上,当条形磁铁与铁条靠
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 )
A 、甲车向乙车靠近,乙车不动
B 、乙车向甲车靠近,甲车不动
C 、甲车、乙车相向运动,直到磁铁与铁条吸在一起
D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9、以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蓝板
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
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 ③④
D 、②④ 铁 N S 图3
甲 乙
1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
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
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
14、如图8-17所示,三物体分别受到F1、F2、F3的作用.则根据图示,F1、F2、F3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应为_________.
总结关于力的理解:
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
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时对乙物体施
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水桶,
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