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论教养》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14 KB
- 文档页数:8
8.《论教养》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
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
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
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10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
这叫作绅士。
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
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
“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
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
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
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
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选自《中华文摘》,有删改)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4.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
答案:3.首先,由当今国人崇尚奢华引出人们把“奢华”当“品位”的错误认识;接着,举例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品味;最后,表达对今人不重教养而重奢华的批判,指出有教养才是有品位。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论教养》导学案导学案:论教养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题目为《论教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同时,学生将学会批判性思考,并通过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去理解教养的内涵。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教养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激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学会用修辞手法分析文章。
2. 难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例中理解教养。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老师呈现一幅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个孩子在公交车上让座给一个老人。
2.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询问学生这样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养。
Step 2 阅读理解1. 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回答几个问题:a. 文中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你能简要概括出他们的主题是什么吗?b. 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小事,你能从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教养的事例吗?c. 你认为良好的教养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d.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你认为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并与全班分享。
Step 3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Step 4 课后拓展1. 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人,找出一个他们认为具有良好教养的事例,并将观察记录下来。
2. 下节课学生可以将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教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后观察,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教养。
8 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九年级论教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教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2、学习本文通过列举事例和对比论证来阐述观点的方法。
3、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明确教养的本质在于尊重他人。
(2)学习本文清晰的论证思路和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难点(1)对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理解,如“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如何将文中的观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教养水平。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俄罗斯文化、历史。
其代表作有《古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俄罗斯思考》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 年第 3 期。
谷羽译。
有删改。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恪守()箴言()自吹自擂()允诺()妨碍()矫揉造作()愚蠢()絮絮叨叨()积淀()大发雷霆()汤匙()彬彬有礼()2、解释下列词语。
(1)贸然:(2)彬彬有礼:(3)涵养:(4)恪守:(5)自持:(6)矫揉造作:(7)附庸风雅:(8)箴言:3、阅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教养的?五、合作探究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示例:对比论证。
如“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作者将有教养的人的行为与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有教养的人尊重他人的特点,使论证更有力。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3、文中有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有教养或没有教养的行为?请描述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8.论教养(课案)组题人:陈昱雯审核人:何芳英班级姓名组别一、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了解文中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字音彬.彬有礼( ) 恪.守( )矫.揉造作( ) 絮絮叨.叨( ) 箴.言(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贸然疲惫不堪一意孤行B.缺陷杉杉有礼扭捏作态C.遵循莫不关心疲惫不堪D.喧哗轻而易举待人处世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三、鉴赏品读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细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3.文章第八至十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算是个“有教养”的人?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8.论教养(课时作业)组题人:陈昱雯审核人:何芳英班级姓名组别一、类文阅读谈读书朱光潜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有纲·有序·有道·有言——《论教养》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区分论题与论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作用,品味富有生活气息而又灵动亲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教养”的内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重点难点】1.区分论题与论点,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品味富有生活气息而又灵动亲切的语言。
2.理解“教养”的内涵,体会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学习过程】预习案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文艺理论家。
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
2.背景资料《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
这篇文章收录在利哈乔夫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
书中有三十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
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也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作者循循善诱,跟青少年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人从中受益。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贸.然(mào)涵.养(hán)彬.彬有礼(bīn)大发雷霆.(tíng)恪.守(kè)自持.(chí)随心所欲.(yù)一意孤.行(gū)汲.取(jí)遵.循(zūn)自吹自擂.(léi)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积淀.(diàn)附庸.风雅(yōng)忸.怩作态(niǔ)允诺.(nuò)尴.尬(gān)随机应变.(biàn)恕.我直言(shù)理解词义: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8论教养导学案反思《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8论教养导学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8* 论教养课题论教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重点)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21年第三期。
谷羽译。
有删改。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
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
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恪守(kè)允诺(nuò)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疲惫不堪(kān)尴尬(ɡān)大发雷霆(tínɡ)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éi)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8《论教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重点】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难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
谷羽译。
有删改。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
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
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
《论教养-利哈乔夫》导学案一、导言《论教养/利哈乔夫》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利哈乔夫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人的教养与品德的重要性。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导学目标1. 了解《论教养/利哈乔夫》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理解作品中对教养和品德的探讨;3. 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俄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弊端,以及对人类精神和道德的探讨。
2. 作品背景《论教养/利哈乔夫》是托尔斯泰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利哈乔夫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教养和品德的考验。
作品通过描写利哈乔夫的遭遇和反思,探讨了人的教养与品德之间的干系。
3. 主要内容利哈乔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但他却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诱惑时,逐渐迷失了自我。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折磨后,利哈乔夫最终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和自己的责任,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品德和尊严。
四、导学方法1. 导入:通过引入作品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片段和重要段落,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启迪,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教养和品德的重要性;2. 朗读分析:让学生朗读作品的片段,分析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手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3. 作品赏析:指导学生赏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迪和警示;4.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